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渔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其产业发展与结构演变过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是新时代渔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根据1978-2017年我国渔业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对中国渔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并建立与比较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十四五中国渔业产量进行预测。研究认为,40年来渔业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即恢复发展期(1978-1984年)、快速发展期(1985-1994年)、扩量发展期(1995-2005年)、稳步发展期(2006-2011年)和转型发展期(2012年以来),每个阶段都有各自发展特点,不同渔业产业对渔业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灰色预测模型认为,十四五期间中国渔业总产量稳定在6600-7100万吨,其中近海捕捞在1000-1080万吨,海水养殖为2120-2370万吨,淡水养殖为3040-3260万吨。研究认为,十四五期间中国渔业要坚持生态与渔业协调的发展理念,确立广大渔民的主体地位,制定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发展政策,建立与产业现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开发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新兴技术,为世界渔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1999—2014年海洋捕捞统计数据,对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999年以来,中国海洋捕捞主要鱼类产量呈下降趋势,鱼类渔获物结构趋向平均化,优势种单种产量逐渐降低;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呈下降趋势,渔船总功率、总吨位及专业劳动力数量均呈缓慢上升趋势,渔船向大型化发展;海洋捕捞总产量与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专业劳动力数量关联度高,而与总吨、总功率关联度低。讨论分析认为: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已达到开发利用极限,建议继续实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建立完善的海洋捕捞指标体系、强化渔业补贴政策的管理、优化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进一步限制渔船功率和吨位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2013年10月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想,秘鲁作为拉美洲国家积极响应,为两国渔业进一步合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是水产养殖和捕捞大国,加工比例较低;秘鲁渔业资源丰富,鱼粉加工业发达。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秘鲁两国在水产养殖、海洋捕捞和水产加工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互补性。两国渔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建立了良好合作的政策基础,不断扩大贸易规模和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总体来看,未来两国渔业进一步合作的潜力巨大,双方可在水产养殖、海洋捕捞和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相互借鉴,最终促进两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莱渔业资源禀赋,非常适合开展海洋捕捞与水产养殖。本文概述了文莱渔业政策、渔业捕捞现状、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消费及进出口贸易等情况,分析中国-文莱渔业合作可行性和合作现状,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文莱中长期发展规划"2035宏愿"战略背景下,提出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及双边合作机制完善、构建渔业合作平台体系、完善渔业科技交流与培训机制的渔业合作建议,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文莱渔业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缅甸是世界海洋捕捞、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主产国之一。文章在收集国内外有关缅甸渔业相关政策、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缅甸农业、畜牧与灌溉部下属渔业局资料库、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资料库等,对缅甸渔业的结构组成、产量规模、出口贸易、管理部门和政策情况进行梳理、分析缅甸渔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探讨双方合作的可行性,在中缅合作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及"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和发展机遇,对未来双方开展渔业合作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水产品是中国最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之一,为中国粮食安全和营养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水产品的需求和消费有望进一步增加。为了降低未来中国水产品供给的风险,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水产品供给和消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中国的水产品主要由水产养殖和捕捞渔业供给,进口水产品占国内水产品供给和消费的比例仍低于5.00%。目前水产养殖产量已四倍于捕捞渔业产量,且捕捞渔业增长乏力,而水产养殖产量将继续增加。然而,中国水产养殖面积和水产业从业人员数近年开始逐渐降低,增加了中国水产品稳定、可持续供给的风险。由于中国巨大的水产品供给和消费体量,未来中国水产品供给仍需要坚持立足国内生产。需要提高水产养殖产量来满足中国对水产品需求的增量,同时稳定海洋和内陆捕捞产量,并以进口作为水产品供给的适当补充。需要提高水产养殖集约化水平,努力提高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效率,同时降低水产养殖引起的环境影响,实现“可持续集约化”。本研究还提出了需要加强水产品在粮食安全政策的地位、通过更好的统计数据支撑政策制定、更多和更均衡的资源投入支持水产业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海洋捕捞装备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沿海国家都相继制定了海洋发展战略,海洋领域科学技术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我国是海洋大国,也是海洋渔业大国,但与海洋渔业发达国家相比,在捕捞装备与技术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分析了我国渔业捕捞装备技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国外相关研究报告对我国海洋捕捞渔业装备技术的评述与趋势判断,以及发达国家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制度对我国海洋捕捞装备技术的影响与突破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海洋捕捞装备与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为实现我国海洋捕捞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欧盟共同渔业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5,(11):1523-1530
科学养护近海渔业资源成为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主线。自从渔业经营体制改革以来,我国渔业资源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近海渔业管理措施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及执行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欧盟共同渔业政策作为当前国际上较为系统的渔业管理制度,并通过多次改革日趋完善。在对欧盟共同渔业政策梳理的基础上,系统解析欧盟共同渔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围绕科学养护近海渔业资源的发展目标,从控制近海渔业捕捞强度角度出发,提出我国的相关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业总产值与农业投资总额呈几何倍数增长,这其中与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分析中国农业政策与农业投资之间的关系,预测中国农业未来发展趋势,首先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个时期国家农业发展、农业政策及农业投资状况;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了每个时期中国农业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农业投资的影响。最后,结合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中国农业政策及农业投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海洋渔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我国居民粮食供给和优质蛋白质输出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我国2005—2016年海洋渔业产量与产值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应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4年的数据进行预测,针对这一发展趋势和预测结果探究其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我国海洋渔业产量和产值一直稳步增长,同时海水养殖的增长速度高于海洋捕捞,且已形成"以养为主、以捕为辅"的海洋渔业生产结构;此外,远洋渔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在未来4年仍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应以政策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刺激渔业经济平稳增长,同时兼顾渔业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捕捞水平的大幅提高,加上渔民对渔业资源的肆意捕捞,导致了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传统高价值鱼类大幅减产甚至不能再作为捕捞群体。因此远洋渔业作为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未来捕捞业发展的一个良好方向。针对我国远洋渔业起步较晚,尚不发达的现状,提出注重科技、提高渔业相关人员综合素质、提供政策支持、树立龙头企业、开发新的远洋渔业资源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海洋渔业过度捕捞问题,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台了包括《马格努森·史蒂文斯渔业养护和管理法案》在内的一系列海洋渔业管理法案,其中以总捕捞量控制为先决条件的捕捞份额制度最为核心。近年来,中国也面临着近海渔业资源衰竭、过度捕捞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美国海洋渔业捕捞配额制度的研究,深入探讨、分析美国渔业捕捞制度的实施背景、目标、内容、份额分配方式及制度实施效果,就此进一步结合中国海洋渔业管理中的"捕捞限额"管理探讨其对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对吉林省渔业现状及渔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自2002年到2008年渔业总产量呈上升趋势,产量增加47.6%;水产捕捞业保持稳定发展,产量略为下降;水产养殖业呈多元化形式发展较快,产量提高28.3%;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逐渐由水产捕捞向水产养殖转变;提出生态渔业、设施渔业、休闲渔业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我国海洋捕捞产值修正与渔获平均价格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洋捕捞产量与产值数据是反映我国海洋捕捞渔业发展状况的客观依据,对于分析产业现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渔业统计部门已对1997—2006年间海洋捕捞产量指标进行了修正,但同期产值数据却未作调整。通过对1997—2006年我国海洋捕捞产量统计数据调整前后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借助未调整的海洋捕捞产值数据,在提出3点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基于产值回溯的修正原理和基于平均价格回溯的修正原理,并对1997—2006年海洋捕捞产值进行了修正。结果显示,2种不同原理对海洋捕捞产值的修正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并最终以2种不同原理修正结果的平均值作为结论;从修正后结果看,海洋捕捞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3.59%。还分析了1997—2011年海洋捕捞产品平均价格增长趋势特征。1997—2006年海洋捕捞产值修正结论将为有关政府部门、研究者进行海洋捕捞渔业产值经济分析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8—2013年近海捕捞渔业生产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近海捕捞渔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及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海捕捞渔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3%,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技术效率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同步系数为0.6,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之间的异向变化导致技术效率的下降;天津、浙江、辽宁、海南、福建、广西等6个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沿海各省市近海捕捞渔业技术效率下降是平均纯技术效率下降和平均规模效率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为了应对这一现象,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渔业管控政策。虽说取得一定成绩,但尚未达到理想效果。对目前浙江省渔业资源退化、捕捞产量大幅下降、主要经济鱼类减少等资源利用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浙江渔业管理政策现状及实施效果,并提出优化措施,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太湖渔业资源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2015年太湖捕捞与养殖渔业产量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近10年太湖渔业资源演变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2006—2015年太湖年捕捞量持续上升,但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其中小型鱼类产量比重大,占47%左右;渔获物构成中,湖鲚是产量最高的品种,渔业资源小型化、单一化趋势明显;养殖渔业以围网养蟹为主,面积缩减至3 000 hm2,产量自2008年大幅度下降以来,目前趋于稳定状态。但养殖户小农思想浓厚,养殖规模效益差,缺乏合理的经营制度安排。针对太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安排角度,提出实行捕捞限额制度、优化鱼种放流制度以及推进经营制度创新,为实现太湖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地区海洋捕捞渔业总体发展趋势及其在中国南海所在的西太平洋海域捕捞渔业总量、品种等变化趋势及管理措施与中国在南海的捕捞渔业总量、品种及管理措施进行比较,研究发现:1从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海洋捕捞发展来看,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越南的海洋捕捞总量发展迅速,且主要来源于位于南海周边海域的西太平洋海域,马来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地区捕捞总量不多;从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海洋捕捞品种、数量及区域来看,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捕捞渔业主要位于中国南海所属的西太平洋海域,尤其以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为主的国家主要以价值较高的黄鳍金枪鱼为主。2从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捕捞渔业管理措施来看,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捕捞渔业都有比较健全的管理结构和措施,对离岸、近海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欧洲社会普遍关注海洋可持续发展,渔获丢弃就是当前广为人知的问题之一。随着公众意识的增强,调整渔业管理政策,解决诸如渔获丢弃等过去不受重视的问题成为现实需要。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分析了欧盟渔获丢弃政策自2006年首次提出直到现在的演变历程,以及塑造其当前格局的重要事件;研究还分析了渔获丢弃政策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对政治、环境和科学的影响。研究认为,由于公众反对渔获丢弃行为,逐渐增强的公众意识迫使管理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渔业管理失效的表象上,而不是过度开发和缺乏捕捞控制的深层次原因上,这就扭曲了公共渔业政策改革讨论的主题,并且有可能破坏与丢弃问题有关的政策规定。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栽培渔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栽培渔业”,是指通过人工措施培植渔业资源,管理渔场,以达到捕捞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渔业。日本人也称之为“资源培养型渔业”。 一、栽培渔业发展的背景 1955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发展外海、远洋渔业的口号。那时候,日本渔业的政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