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英臣 《北方园艺》2012,(14):154-156
以新鲜苹果汁、山楂汁和葡萄汁为原料,按比例混合后进行复合果酒的酿造,并通过单因素水平试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复合果酒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果汁的最佳配比为苹果汁∶山楂汁∶葡萄汁为7∶2∶1,酵母添加量为5.0g/L,发酵温度26℃。同时对复合果酒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确定以皂土作为澄清剂,用量为0.15%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果胶酶酶解红枣制汁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枣为原料,采用果胶酶酶解浸提的方法制备红枣汁。以红枣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参考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果胶酶添加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和p H值对枣汁浸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如下:果胶酶添加量为0.3%,酶解时间为4h,酶解温度为55℃,最适p H值为3.5,此工艺条件下所获得的红枣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5.87%,所得红枣汁枣香浓郁,无苦味,颜色红亮,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3.
以山药和银耳为主要原料,对山药银耳复合饮料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银耳汁6.0%、山药汁3.0%、白砂糖12.0%、柠檬酸0.12%为最佳工艺配方。复合稳定剂的最佳配方为黄原胶0.14%、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0.04%、海藻酸钠0.06%。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蒲公英枸杞红枣复合保健饮料的工艺,以蒲公英中的黄酮提取率为考查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了蒲公英黄酮提取工艺;随后以蒲公英浸提液、红枣浸提液、枸杞浸提液、蔗糖、柠檬酸等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复合饮料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蒲公英水提工艺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31∶1(mL/g)、提取温度83℃,提取时间52 min;饮料的最佳工艺为蒲公英添加量15%、红枣添加量12%、枸杞添加量7%、蔗糖添加量7%、柠檬酸添加量0.01%,此条件下产品感官评价最好,研制出的天然复合保健饮料风味独特、酸甜适度、色泽均匀,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红枣为主料、杜仲为辅料,探讨了杜仲浸提液、白砂糖和柠檬酸添加量对红枣杜仲复合饮料品质的影响,研制出营养丰富,口感适宜,有补气养血、强身健体功效的保健型复合饮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确定了红枣杜仲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红枣浸提液、杜仲浸提液共100 mL,杜仲浸提液添加量18%,白砂糖添加量8%,柠檬酸添加量0.07%。在此条件下制作的红枣杜仲复合饮料色泽为透明的红褐色,酸甜适中,不仅有红枣的香味,而且有淡淡的杜仲清香;且无正常视力可见的外来物,饮料状态均匀透明、无沉淀,理化指标与微生物指标经检测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6.
以红薯和山楂为原料,对制备低糖复合果酱的工艺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果酱的最佳工艺为,红薯浆液与山楂浆液的比为4∶1,白砂糖的添加量为20%,CMC-Na为0.6%,柠檬酸为0.15%。所得果酱橙黄色,组织均匀细腻,酸甜适口,具有轻微的山楂的天然风味和红薯特有的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32%。  相似文献   

7.
以蓝莓发酵汁、赤霞珠葡萄发酵汁、山葡萄发酵汁为原料,经调配后,制成既具有浓郁果香、酒香,又有一定保健功能的新型复合果酒。结果表明:蓝莓复合果酒的最优水平组合为蓝莓发酵汁与葡萄发酵汁体积比3∶7、山葡萄发酵汁2%、乙酸乙酯600μL/L;在最优水平组合中,蓝莓发酵汁与葡萄发酵汁体积比对蓝莓复合果酒影响最大,其次为山葡萄发酵汁添加量,乙酸乙酯添加量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8.
在200C~600C范围内,研究了浓缩山楂汁(71.0。Brix)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浓缩山楂汁为牛顿流体,其流变特性可用粘度来描述。研究温度范围内,浓缩山楂汁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服从Arhenius方程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苹果为主要原料、薇菜为辅料,探讨了苹果汁和薇菜浸提液添加比例、柠檬酸添加量及木糖醇添加量对苹果薇菜复合饮料品质的影响,研制出了酸甜适中、具有特殊风味,可以调理血气、清热解毒的保健型复合饮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感官评分确定了最佳配方为薇菜浸提液与苹果汁的配比为30:70,木糖醇3%,柠檬酸0.02%。在此条件下制得的苹果薇菜复合饮料酸甜适中,具有透明的红褐色及薇菜的特殊风味。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低糖型复合蔬菜营养冰淇淋的制造工艺,选取新鲜南瓜、冬瓜和黄瓜为原料,以人造奶油代替部分乳脂,依据色泽、滋气味、组织状态和膨胀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实验获得复合蔬菜浆的比例为南瓜浆:冬瓜汁:黄瓜汁为4:2: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获得低糖型复合蔬菜冰淇淋的最佳配方为:复合蔬菜浆添加量12%,脱脂乳粉添加量12%,复合乳化稳定剂添加量0.4%,蔗糖添加量7.5%,人造奶油添加量3.5%,产品色泽呈现均匀金黄色,形态完整,细腻润滑,无凝粒及明显粗糙的冰晶,具有南瓜、冬瓜、黄瓜和乳粉的综合滋味。  相似文献   

11.
银耳菌丝体生长营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耳纯菌丝生长的营养试验表明,香灰菌浸出液对银耳菌丝体稳定生长、延缓其胶质化具有较好作用;添加了香灰菌浸出液的培养基较适于银耳菌丝体的稳定生长,但以香灰菌浸出液加入量为500ml的AL5培养基效果最好;而香灰菌菌龄及不同培养方式对这种促进作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青州银瓜和山楂为主要原料,研究了加工生产银瓜复合饮料的生产工艺及操作要点。以感官评价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原料的最佳配比为银瓜汁200g、山楂汁40g、蜂蜜4g。并进行了稳定性研究,所研制出的青州银瓜复合饮料风味独特,营养均衡。  相似文献   

13.
银耳镰孢穗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镰孢穗螨取食银耳菌丝、白毛团和子实体,并传播霉菌,导致银耳产量、质量显著下降。除精氨酸外,被螨危害银耳的16种氨基酸含量均比未受害银耳的明显减少。用塔式分离器从野外收集的银耳栽培袋、棉籽壳和银耳种中分离出腐食酪螨。弗比无爪螨、鳞翅触足螨、唯一跗线螨、镰孢穗螨等8种螨。镰孢穗螨是银耳的主要害螨,来自限耳菌种。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由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子实体、菌丝体胶质化产生的双核酵母状孢子(FBMds)的萌发条件,研究比较了不同来源和不同浓度的香灰菌(Annuloypoxylon stygium)浸提液及不同来源银耳孢子发酵液对银耳Tr21 FBMds萌发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香灰菌浸提液和银耳孢子发酵液均有...  相似文献   

15.
我国银耳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银耳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状况,并探讨了银耳育种及菌种保藏等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为银耳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银耳为原料,采用胶体磨辅助热水浸提工艺提取银耳多糖。以多糖提取率作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银耳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进一步测定了银耳多糖分子量及其对SDS诱导HaCaT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银耳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55,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2 h,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银耳多糖的提取率可以达到(23.04±0.18)%,明显高于常规工业生产工艺。此外,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得主要为100 k Da以下的小分子量银耳多糖,对经由SDS诱导的HaCaT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其他真菌α–微管蛋白基因序列中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扩增出银耳α–微管蛋白基因的cDNA部分序列。分别利用SEFA-PCR方法和RACE技术,克隆了银耳α–微管蛋白基因的DNA和cDNA全长序列。银耳α–微管蛋白基因DNA全长1 962 bp,含有9个内含子,cDNA全长1 347 bp,编码44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银耳α–微管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与新型隐球酵母有80%相似性,编码的蛋白质属于Tubulin_FtsZ超家族中的α–微管蛋白亚家族,氨基酸序列中存在保守的GTP结合区域GGGTGSG,系统发育树显示银耳与新型隐球酵母距离最近。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黑木耳深加工的新路,研究了黑木耳补血饮品的生产工艺。应用了正交试验设计确定该饮品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黑木耳补血饮品的最佳配方为黑木耳汁20%、红枣汁50%、桂圆汁10%、赤砂糖5%、结冷胶0.02%、卡拉胶O.08%、黄原胶O.02‰  相似文献   

19.
Three types of molecular markers (SRAP, ISSR and RAPD) were used to identify four Tremella fuciformis strains, T6 (white), T7 (white), T8 (yellow) and T9 (light yellow). Twelve SRAP primer pairs, ten ISSR primers and eight RAPD primers were screened, and identification data obtained using the three molecular markers were consistent in that the four T. fuciformis strain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T7 and T9 clustered together in a single group. Each RAPD primer generated a higher average number of polymorphic bands than either the SRAP or ISSR primers, and the averag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four strains was 81.34%. SRAP markers reflected more genetic information compared with the two other markers, and the average similarity was 68.98%. Genetic information reflected by ISSR markers was intermediate between SRAP and RAPD, and the average similarity was 77.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