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土福 《人参研究》2006,18(1):21-23,F0003
人参系列有许多种产品,移山参是其中一种,在山参市场流通已有400多年历史,就数量而言约占市场五成以上。可是各地中医药院校缺乏标准样品,对它少有研究,在中药材商品学上留有缺憾。2005年药典取消“山参”项,新增“林下参”项,所谓林下参,实指林下人工撒播园参种子,自然生长,让  相似文献   

2.
方土福 《人参研究》2006,18(3):24-24
林下山参,东北参农俗称“籽货”,是人工把栽培参种子,撒播到天然林中,任其自然生长,野生抚育短则十年,长则二十年,即成商品,2005年新版药典,名之为“林下参”,2006年,修改为“林下山参”。林下山参的经验鉴别,主要集中在芦头、主根、须条及纹点上,20年的林下山参与野山参相比  相似文献   

3.
林下山参是人工将人参的种子播种于山林下土壤中,自然生长多年的一类人参产品。生长数十年的林下山参其根形与内在质量可与野山参相媲美。林下山参的规模化种植有几十年的历史,东北三省的种植面积已超过60万亩,集安已达13万亩,形成相当的规模化产业,为种植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已被消费市场所认同。2006年修改的2005版《中国药典》将这类产品定名为“林下山参”。据此,种植经营林下山参便有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4.
无公害规范化栽培林下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长白山脉栽培林下参的面积越来越大,真正能严格执行国家《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标准》使林下参生产达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目标,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林下参人工种植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我国林下参发展历史及其特征和鉴别,文章从林下参的起源、发展、性状特征、生态规律及林下参与野山参的功效、形态,它们之间的区别,文章还阐述了林下参的特征和鉴别方法,目的在于促进林下参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参是"百草之王",在中医药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野生人参资源逐渐枯竭,林下栽参作为一种新型的栽培模式,可以保证人参药用价值,本文对生态环境对林下参的影响进行了概述,包括海拔高度、土壤环境、光照、温度及水分等生态因子对林下参生长的影响,并对林下参栽培技术及现状以及人参差异蛋白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林下参生态种植进行展望。提出了林下参栽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研究策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对林下参环境进行动态监测,综合分析生态环境对林下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林下山参不同季节人参皂苷的动态累积及规律。用高效液相的方法对不同季节林下参的人参皂苷含量进行测定,并对人参根的各个部位的长度,重量进行测定。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林下参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林下参9月份的总皂苷的含量较高,并且人参皂苷-Rg1、-Rb1的含量高于其它采收时间。林下参中人参皂苷含量具有特征是:9月份含量达到峰值,10月份含量稳定或是略有减少。辽东地区林下山参的最佳采收期为9月份。  相似文献   

8.
自然资源是参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条件,如果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人参的发展就失去后劲和依托。吉林省人参栽培仍采用伐林栽参和参后还林的方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综合效益并不高。建议积极发展农田栽参、参粮轮作和林下育参,开辟参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林下参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简述了国内近年来林下参的栽培历史、鉴别方法、质量标准的制订、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林下参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研究林下参根、叶片及叶茶中无机元素的组成及含量。方法:将样品消化后定容,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测定。测出各部位含45种无机元素,其中含量较高的元素为Ca、Mg等常量无机元素:把林下参叶片加工成叶茶后,Ca、Fe等元素的含量发生了改变。该研究首次报道林下参的无机元素成分,为综合开发利用林下参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院落栽培林下参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华  来颖 《人参研究》2005,17(3):31-31
本文主要介绍利用自家院落栽培人参的技术要点,为林下参移植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人参土壤改良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我国人参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土壤改良技术进行综述,从传统的伐林栽参、农田栽参、林下参栽培等方面阐述了人参土壤在改良过程中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对今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林下参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本研究以林下参叶片为外植体探讨消毒方式、外源激素浓度和不同年生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75%酒精1min,2%NaClO 20 min的消毒方式消毒,外植体污染率低且愈伤组织诱导率高;林下参愈伤组织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4-D 1.5 mg/L+BA 0.5 mg/L+水解乳蛋白1g/L;不同年生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可为林下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参PanaxginsengC .A .Meyer商品种类很多 ,大体包括野山参、栽培的园参、高丽参等〔1〕。野山参是国家一级保护的涉临灭绝的物种 ,纯正的国产野山参十分罕见〔2〕。且由于野山参价格越来越高 ,林下栽参和采用特殊方法和技术进行人工培育的山参日益增多。由于国内对移山参、充山参和各种类似的山参 (趴货等 )并没有统一或明确的定义 ,市场上普遍喜欢使用移山参的名义销售各种非正品山参。目前 ,山参类药材市场的情况十分混乱。近年的“活性移山参” ,价格在野山参与普通园参之间 ,是高新技术产品。但是 ,这些所谓的移山…  相似文献   

15.
方土福 《人参研究》2008,20(1):16-17
林下山参是2005年药典中的新药名,它的生长特点:1、始终生长在森林中;2、毫无移动;3、年限短。掌握了生长特点才能在一系列的类似药材中准确无误地甄别林下山参。它和质优的野山参、芋变区别在年幼,性状色白、质嫩、体胖,很容易鉴别,因野山参、芋变数量稀少,这项鉴定实际意义不大。它和质劣的半野生人参区别在毫无移动,性状主根上部肩膀无纹或有浅纹,主根中部绝无跑纹。药典中相关描述有误。因半野生人参的数量十倍于林下山参,千方百计冒名林下山参上市出售,这项鉴定社会意义重大。中药教材编写应重视相类似药材的鉴别,才能形成鉴定技术。突出生长特点的教学,才能掌握关键的性状特征,才能化难为易。  相似文献   

16.
王政钧 《人参研究》2013,25(2):62-64
抚松县“长白山采参习俗”在2008年被列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标签”与“民间风俗”的“旧身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对采参习俗的挖掘与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联系中伴随的转变过程则标志着长白山采参习俗文化的气质和功能的重要变化。对山神老把头节文化空间的关注与宣传,成为长白山采参习俗保护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7年生和15年生林下参地上植株的形态变异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其茎高、茎粗、茎色、叶长、叶宽、叶色、叶柄长、小叶柄长、叶柄颜色、花轴长的地上植株形状均存在显著变异。由于环境的影响,同一年生林下参变异幅度很大,15年生林下参与7年生相比较,变异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18.
总结分析海南省“林-花模式”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包括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指出“林-花模式”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珠子参家种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生桢 《人参研究》2003,15(1):24-27
珠子参也称大叶三七、钮子七、珠儿参、竹根七、七药子、定风草、七叶子等。叶在中药中习称“参叶” ,味清香 ,微甘 ,能清肺热 ,止津止渴 ;根茎在中药中习称“钮子七”、“珠子参”等 ,性味苦、微甘、寒、有舒筋活络、补血止血等作用 ,为民间常用草药 ,列入国家药典 (1 977年版 )。但由于自然生态失去平衡、有趋临危状况 ,国家列入三级频危植物保护之一。我们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对陕西秦岭产珠子参〔panaxjaponi cusVar.major(Buekill)C·Y·WuetK·M·Feng〕及其变型粗齿三七 (P .japoni…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长白山人参业空前大发展,到了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产大于销的问题,人参产业陷入低谷.参农赔本了,宜参资源浪费了,适合种植人参的地枯竭了,人参产业遭到严重的生态危机.历史是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的.在困境中,广大参农瞄准市场,自发地培植大货、园参移山栽培,尤其是承包山地在林下开始播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