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光合细菌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光合细菌对池塘水化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了光合细菌的施用对水体中的透明度、D·O、COD有较大的影响。施用光合细菌后,透明度、D·O升高,而COD降低,因而施用光合细菌可达到改良水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鱼塘常常出现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在重庆北碚区静观镇选取2口池塘种植水生蔬菜,另外选取2口对照池塘进行试验。每月对这4口池塘进行水生生物与水化学指标测定,分析研究养鱼池塘种植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各点的碱度、硬度、COD和pH值、透明度均较稳定,有一定的缓冲性,处于主养鱼类的适宜范围内,溶氧、pH值、透明度等略高于对照组;池塘的氮、硝态氮、亚硝态氮、三态氮合计以及总磷均要低于对照组的;而浮游生物的种类和生物量也较对照组的多。所以,从本试验可以看出种植水生植物可以改善池塘的水质。  相似文献   

3.
以一株自筛选的光合细菌为试验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浓度处理组(菌液添加浓度分别为7.5×10~2、1.5×10~3、3×10~3、6×10~3、9×10~3、1.2×10~4、1.5×10~4 cell/mL),并以无添加组为空白对照,检测其对罗非鱼池塘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及氨态氮(NH~+_4-N)、亚硝态氮(NO~-_2-N)含量的影响,研究其对水产养殖水质的净化效果。试验周期为9 d。结果显示:各处理组水体的COD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先降低后升高,NH~+_4-N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NO~-_2-N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结果表明,该光合细菌以1.5×10~3~3×10~3 cell/mL施用时,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水体的COD和NH~+_4-N含量,但是对于NO~-_2-N没有降解或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4.
养殖池塘中,水质管理是健康、高产养殖的重要环节,而在养殖中,水质好坏主要涉及到以下几项水质指标:溶氧、水色和透明度、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等。溶氧是水中的动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溶氧:5毫克/升以上鱼摄食正常,2毫克/升时鱼停食、暗浮头,1毫克/升时鱼开始泛池。溶氧  相似文献   

5.
该文采用生态学试验方法,对鳜池塘和大棚养殖模式的水质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采用不同微生态制剂商品(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对鳜养殖水体水质调节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整个鳜养殖周期(苗种至商品鱼),大棚养殖模式水体温度、溶氧、pH值与池塘养殖模式无明显区别;大棚养殖模式三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变化规律与池塘养殖模式大致相同,但大部分时间前者水体含量较高;大棚养殖模式水体总磷含量高于池塘养殖模式,且总磷最高值出现时间较池塘养殖模式推迟了近1个月。光合细菌对鳜养殖水体氨氮、亚硝态氮以及总氮整体调控效果最佳;枯草芽孢杆菌对降低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有良好的效果;乳酸菌对养殖后期降低水体pH值有一定的作用。结论:相对于鳜池塘养殖模式,大棚养殖模式氮磷物质循环转化效率较低,合理搭配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养殖效果更佳,同时需注意不良天气对微生态制剂使用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光合细菌HZPSB株分离自淡水养殖池塘底泥,经富集与纯化培养,菌落形态、培养特征和菌体形态学观察,细胞吸收光谱及生理生化特性测定,鉴定为类球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测定了HZPSB株的最佳培养条件,其最佳培养条件为29℃、3000Lux、pH7.0和1‰盐度.测定了光合细菌对池塘水质(溶氧、pH、氨氮、亚硝酸盐氮、COD)影响;添加于饲料后对鱼血清中溶菌酶活力的影响;同时进行了光合细菌的大田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光合细菌对池塘水的溶解氧、pH没有影响;降低水中氨氮、亚硝态氮、有机物(COD);饲料中添加光合细菌饲喂鲫鱼、罗非鱼,鱼血清中溶菌酶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光合细菌分别在湖州、绍兴、杭州、嘉兴、上海等进行大田应用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养殖虾蟹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减少,与不使用光合菌的池塘相比,发病率降低了25%以上,提高了虾蟹产量.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主要通过对养鱼水体的水质施用BM菌制剂(伴饲泼洒和直接泼洒),并定期检测特定参数(如COD,氨氮等),研究BM制剂对养鱼水体水质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用BM菌制剂的1号,2号池整个过程中透明度较其余两池高,且1号,2号池塘中的鱼死亡率明显低于3号、4号塘,池塘中的细菌总数变化平稳。拌饲泼洒BM制剂的1号池对亚硝酸盐氮、氨态氮抑制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张冬冬 《齐鲁渔业》2020,37(2):18-19
锦州是辽西地区海水养殖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区域,主导养殖品种是海参和中国对虾。在参、虾混养过程中多使用微生态制剂对池塘进行改善水质、调节微生态平衡、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等。光合细菌简称PSB,是优质的水质改良剂和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多使用红色假单胞菌属的混合菌株[1],它能够降解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有毒物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将PSB应用于池水净化,对虾养殖池塘应用PSB后,氨态氮下降58%,硫化氢下降50%,溶氧增加13.6%[2],邢华3利用PSB对虾池进行净化.  相似文献   

9.
精养虾池主要生态因子变化特点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4月至7月,对海南省儋州市排浦对虾养殖场3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精养池塘水体中的叶绿素a(Chl-a)、浮游动物、异养细菌、弧菌、活性磷(PO34--P)等16项环境因子进行全程定期测定,分析养殖过程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养殖过程中水体的溶解氧(DO)、pH和透明度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悬浮物(TSS)、化学耗氧量(COD)、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4+-N)、浮游动物、异养细菌和弧菌则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ρ(Chl-a)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养殖前期低,中后期逐渐升高;Chl-a与硝酸盐氮(NO3--N)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PO34--P呈负相关。桡足类密度与TSS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异养细菌、弧菌、轮虫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与Chl-a、COD呈正相关,但不显著。异养细菌与COD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TSS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弧菌与TSS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COD呈显著的正相关,与pH、DO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光合细菌对三角帆蚌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信娣  陈瑛 《淡水渔业》2007,37(1):29-33
将红螺菌科的红假单胞菌应用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 ingii)养殖水体,测定水化学环境因子和微生态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光合细菌可稳定养殖水体pH,去除氨氮、亚硝基氮、总氮,降低COD,改变水体氮磷比;光合细菌能有效控制异养细菌、弧菌、气单胞菌数量,对真菌的增殖也有一定抑制作用,避免养殖水体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11.
球形红假单胞菌对三角帆蚌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信娣  郭玲琼 《水利渔业》2006,26(4):60-61,68
将红螺菌科的红假单胞菌应用于三角帆蚌养殖水体,测定水化学环境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光合细菌可稳定养殖水体pH,去除氨氮、亚硝酸盐氮、总氮,降低COD,促进水体氮循环,改善养殖水体水质。按水体体积计算,红假单胞菌密度109/mL的菌液合理施用量为0.1%。  相似文献   

12.
董存有  张金荣 《水产科技》1994,(2):17-17,23
光合细菌(Photo syntelic Bacteria,简称PSB)是一种水圈微生物,在嫌气光照条件下能广泛利用光能,吸收环境中的低分子有机物,能有效地吸收水域环境中对鱼虾贝类有毒害作用的氨态氮、亚硝酸态氮和硫化氢等有毒物,经同化作用转化为无毒物质,净化了水质环境和池塘底质环境,增加了水环境中的溶解氧量;  相似文献   

13.
光合细菌在河蟹养殖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北方地区在进行池塘河蟹养殖过程中,因水源短缺,换水困难,加之北方地区气温较低,养成期短,导致河蟹成活率较低,河蟹生长缓慢、规格小、品质较差、河蟹养殖的经济效益不高,同时,还容易出现水质恶化、疾病多发等现象。近年来,许多资料报道,光合细菌在水域中能利用多种有机物和铵盐而迅速增殖,从而可降低养殖水域中的COD和NH_3—N含量,并增加溶氧量,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笔者去年在秦皇岛市某养殖场利用光合细菌进行了河蟹养殖的水质净化试验和饵料添加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运用PCR-DGGE技术分析有机肥(干鸡粪)和化肥(碳酸氢铵和磷酸一铵)对鱼苗池塘中的理化因子和细菌数量及其种群结构的影响,以探讨细菌种群结构对不同肥料的响应。结果显示:施肥后池塘中NH4+-N、PO43--P、NO 3--N和NO 2--N等浓度增加,透明度降低,细菌数量、种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均增加;化肥增加溶氧和升高pH,有机肥却降低溶氧和pH。施肥后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种群成为优势种群,有机肥能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种群的相对丰度,而化肥却降低其相对丰度;β-和γ-变形杆菌纲种群的相对丰度在施入化肥后增加,有机肥却限制γ-和δ-变形杆菌纲种群,化肥明显降低放线菌门种群的相对丰度。池塘中理化因子、细菌种群数量及其结构因施入不同肥料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虾池水体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虾为研究对象,对复合型活菌净水剂改善虾池水质的效果进行观测分析.在虾池中加入复合型活菌净水剂,待其生长繁殖后,测定水体的氨态氮、亚硝态氮、硫化氢、溶氧、化学耗氧量、pH值及异养菌总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复合型活菌净水剂能较好地改善水质,并能抑制异养菌的增长,但对溶氧无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集约化投饵型养殖会导致养殖区域底部环境持续恶化,限制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对采自威海金海滩排污口附近污泥中的海洋光合细菌进行了富集、分离和初步鉴定,模拟自然养殖环境,选取优势菌株进行池塘底泥处理试验(上层水体,下层底泥),分析比较两株菌对底泥的改良效果;试验共获得两株优势光合细菌PSB1和PSB2,分属于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和小红卵菌属(Rhodovulum)。底泥处理试验结果显示:PSB1和PSB2都可以稳定水体pH,降解水中的硫化物、氨氮和化学耗氧量(COD Mn)。PSB1处理底泥最佳效果为:添加1‰的PSB1,水体中pH在6.98~7.33,底泥中COD Mn 、硫化物、氨氮和NO - 2-N降解率分别为92.91%、79.61%、97.00%和73.56%。研究表明,光合细菌可以促进改善水质、维持下层水体的良好水质,在水产养殖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一、水质好坏的判别1.检测池水pH值pH值对鱼类的安全范围为6~9,但鱼类最适于生长发育的pH值为7~8.5,pH值超过9.5或低于4.5,就会直接造成鱼的死亡。2.测池水透明度池塘养鱼最适宜水体透明度为25~30厘米。透明度小于20厘米表明池水过肥,浮游生物已经过剩,光照能力降低,溶氧减少,这时鱼对饵料的消化能力降低,抗病能力减弱。水体的透明度大于40厘米的为瘦水,说明水生浮游生物过少,塘中鲢、鳙等肥水性鱼因缺饵而生长缓慢、抗病力降低。特别注意,洪水期间因水中泥沙等悬浮物多所测得的透明度不在其列。3…  相似文献   

18.
主养鲤鱼的发展、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环境压力的日渐增大,使鲤鱼发病的危害越来越影响到渔业的发展,笔者通过这几年来的探讨和摸索,对养殖业的病源、水质、饲料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比试验,现提出来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水质 鱼类长期生活在水中,水质的好坏对鱼病的发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养鱼水源除要求清新无污染外,还要有一定的肥度、透明度;含有较多的溶氧,pH值要适宜,水体大小、深度、水的稳定性是鱼生存环境的主要条件,同时,养殖用水这一环境条件是动态的,鱼的生存最关键的参数是pH值、溶氧、氨  相似文献   

19.
光合细菌制剂改良养殖水环境的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鱼、虾育苗池、淡水养殖池以及观赏鱼养殖水体中,采用活菌数大于50亿/mL的光合细菌制剂改良水质,测定了使用前后水的pH、COD、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等指标,结果表明,光合细菌制剂的质量分数越高,改善养殖水体水质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0.
加强虾池水质管理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是夺取池塘青虾养殖高产的重要措施。具体应掌握以下四个环节。1按照青虾生长发育对水质的要求管好水质青虾为甲壳类水生动物 ,要求虾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 ,pH为 7~ 8,透明度在 40cm左右 ,池底的淤泥 1 0cm左右 ,有机质含量较少 ,水质清新活爽。在养殖过程中 ,我们可参照上述因子 ,通过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调控 ,使虾池水质主要因子都保持在青虾生长最适宜的状态 ,以促进青虾生长。2按照水质主要因子的变化规律管好虾池水质溶氧既是养殖水质的一个重要因子 ,又是青虾生存的首要条件。水中溶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