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虹  夏春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352-13353
对湖南古丈高望界自然保护区直翅目蝗虫类昆虫种类进行了调查,并运用Margalef指数(d)、Menhinick指数(ds)、Shannon-Wie-ner信息多样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了该地区直翅目蝗虫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目前,高望界共发现直翅目蝗虫类昆虫5科13属18种。在种级水平上,种类由多到少依次为斑腿蝗科锥头蝗科斑翅蝗科=蚱科=剑角蝗科。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的科为斑腿蝗科(1.091),最低的科为锥头蝗科(0.295)。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3.206)、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1.969)和均匀度Pielou指数(5.391)在不同方面体现了高望界自然保护区直翅目蝗虫类昆虫的多样性状况。  相似文献   

2.
斑腿蝗亚科蝗虫长角直斑腿蝗和短角外斑腿蝗是具有较高市场经济价值的两种商品蝗虫,可作为鸟类的活体饲料.在广州,对两种蝗虫进行了初步人工繁殖,比较了箱养和棚养下成虫的存活情况,棚养下昼夜温差和昼夜湿度差变化对成虫存活的影响,以及棚养下成虫生殖状况及若虫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棚养的长角直斑腿蝗和短角外斑腿蝗的成虫死亡率分别是其箱养的1.80倍和1.61倍;棚内昼夜温差和昼夜湿度差的变化与两种蝗虫成虫死亡的相关性程度低;棚养下成虫死亡主要发生在4月,可能与成虫交配产卵等生物学因素有关;棚养下,两种蝗虫的发育历期相似,若虫出现时间相近,但长角直斑腿蝗3龄若虫初期及短角外斑腿蝗2龄若虫后期均出现大量死亡,其原因有待深究.  相似文献   

3.
<正>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Ivan)。隶属于斑腿蝗科,尖翅蝗属。[1]为鲁北地区的优势蝗种。一般密度为10头/㎡左右。在不同时期的调查中,5月份占蝗虫总数的53.2﹪,7月份占蝗虫总数的35.1﹪,9月份占蝗虫总数的24.5﹪。[2]为主要蝗种。每年都要进行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4.
截止目前已记录云南省分布的蝗总科昆虫有6科87属160种(亚种),显以东洋区成分为主。优势科为斑腿蝗科;长翅型蝗虫占绝大多数。云南蝗虫由北向南,种类趋于复杂,尤以滇南热区蝗虫属种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网翅蝗科的隆额网翅蝗(Arcyptera coreana Shiraki)、宽翅曲背蝗[Paracyptera microptera meridionalis(Ikonnikov)]及斑翅蝗科的赤翅蝗(Celes skalozubovi Adelung)和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Pall.)]4种具有鸣叫行为的蝗虫进行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4种蝗虫性别决定机制为XO型,网翅蝗科2种蝗虫染色体数目:2n(♂)=20+XO=21。斑翅蝗科2种蝗虫染色体数目:2n(♂)=22+XO=23。4种直翅目鸣虫的染色体核型在较高的分类阶元中彼此间存在较为稳定的差异性;同科的蝗虫体现较近的亲缘关系,染色体核型存在较大的共性(染色体数目及染色体组式相同),然而在同一科下的不同属蝗虫间,染色体绝对长度及相对长度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科间蝗虫的染色体组式、染色体绝对长度及相对长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蝗虫染色体的核型可用作科间、属间分类的依据。4种鸣虫染色体核型的相似性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一致。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黑龙江西部地区草原蝗虫及天敌发生情况,利用网捕法、定点调查等方法调查蝗虫及天敌种类,结果发现蝗虫种类18种,隶属于8科。优势种蝗虫有中华稻蝗、短额负蝗、黄胫小车蝗、亚洲小车蝗、宽翅曲背蝗和大垫尖翅蝗。7月和8月蝗虫丰富度最大、多样性指数最高,是蝗虫危害高峰期。天敌种类共计14种,其中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包括虎甲、步甲、螳螂、螽斯、各种蜘蛛,主要捕食蝗蝻和成蝗,斑芫菁主要捕食蝗卵。寄生性天敌有麻蝇、绒螨。蝗虫天敌与蝗虫的发生趋势较同步,可以发挥自然控制作用。该调查结果对维持黑龙江西部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斑腿蝗科两种短翅蝗虫,昆明拟凹背蝗和绿胫舟形蝗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2n(♂)=23,全部是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XO型,性染色体X属于大型染色体,相对长度位居第一.研究结果表明:昆明拟凹背蝗的染色体C带共28条,除着丝粒带之外,其余5条为端带,分别出现于L2,M5,M7,M8和S11.两种短翅蝗虫的减数分裂染色体交叉频率以1位点和2位点的交叉居多.  相似文献   

8.
蝗总科7种昆虫下颚须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蝗总科3科5属7种蝗虫下颚须共存在6种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Ⅰ型和Ⅱ型以及刺形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是7种蝗虫所共有的。柱形感受器I型为剑角蝗科的僧帽佛蝗(Phlaeoba infumata)和长角佛蝗(P.antennate)所特有,而柱形感受器II型则是斑翅蝗科的花胫绿纹蝗(Aiolopus tamulus)所特有的。因此感受器的种类及其形态特征也许能成为鉴别蝗总科不同科和属的有用特征。蝗虫下颚须上不同感受器的种类和数量,可为蝗虫取食、接受内外不同的物理和化学刺激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伊犁地区天然草场优势种蝗虫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发生动态。栖息于荒漠、半荒漠草原的优势种蝗虫由意大利蝗、黑腿星翅蝗、黑条小车蝗和戟纹蝗类等组成 ,栖息于山地草原的和草甸的蝗虫主要由白边雏蝗、西伯利亚蝗、红腹牧草蝗等蝗虫组成。蝗害发生面积约 5年达到一次小高峰 ,约 15年大发生一次。荒漠草原主要蝗虫的总体数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平均密度达到 15 .8头 /m2  相似文献   

10.
越北腹露蝗(Fruhsterferiela tonkinensis Will)属直翅目斑腿蝗科腹露蝗属。据报道,该蝗虫1985年最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县发生危害,1988年在广东阳山县杜步镇发生危害,至2004年已扩展至阳山、连南、连山3个县及连州、英德2个市的46个乡(镇)。英德市是广东省蚕桑主产区之一,种桑面积近7万亩,而越北腹露蝗在英德市北江、小北江的桑园危害面积就达到19600亩。其中在阳山县、连山县和连州市主要危害沿河两岸的野生植物,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壤铁锰结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锰结核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的产物。我国近年来对土壤铁锰结核的物理性状、内部结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锰矿物类型的鉴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形成时代,同时对铁锰结核所引起的土壤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今后一段时期铁锰结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深化土壤铁锰结核形成机制、铁锰结核的空间比较性研究以及铁锰结核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江淮地区小麦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蔡祖玉  张先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19-3119,3141
试验结果表明:江淮地区N、P、K的施肥配比为1∶0.5∶0.5时,小麦增产又增效。  相似文献   

18.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20.
以引自以色列、日本、台湾农友及国内引进的 8个不同类型的甜瓜品种为材料 ,在二代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条件下进行了品种对比。结果表明 ,以 Galia C- 8和蜜世界综合表现最佳 ,其次为劳郎 ,这 3个品种低温下果实膨大性能优良 ,丰产、优质、抗病 ,可在生产中扩大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