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笑林     
《湖南林业》2014,(6):45-45
城市特点小明上地理课时睡着了。突然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小明慌乱中没摸到眼镜,只隐约看到黑板上有个问题,于是沮丧地说:"看不清楚。"没想到老师对他说:"好,请坐!"小明一脸疑惑地问同桌:"题目是啥?"同桌说:"北京的城市特点……"有点潮"你好,我住206房间,我房间的被子有点潮哦。"“谢谢夸奖,先生,您真有眼光,这的确是今年最新敖。”没鸡蛋的原因这犬,我带5岁的儿子存一家小馆子吃饭。我点了一份西红柿炒鸡蛋,结果微中西红柿倒是不少,就是没几块鸡蛋。  相似文献   

2.
84岁的父亲走了。他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黄土高坡宽阔的怀抱里,与天地溶为一体。 父亲出生于陕北的一个贫苦农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苦大仇深的父亲为了像他一样的千万受苦人能过上好日子,毅然参加红军,为党为民任劳任怨几十年。他过世后,我们整理他的遗物时,从跟随他一辈子的皮箱里翻出一个用红布包,严严实实、沉掂掂的,打开一看,是一把缺了一个角的老镢头。赶来奔丧的叔父看见后急忙拿起来,看了好一会,嘴里喃喃到“六十多年了,你大(陕北方言,父亲的意思)还没有扔掉这把镢头”说着说着眼泪直往下流。原来,这把让叔父伤感无比的镢头后面,还有一段令我们心酸的事……。  相似文献   

3.
女儿总难以置信,平凡的我们——她大大咧咧的老爸、傻乎乎的老妈,也会有爱情?听完我的讲述,女儿已是乐不可支:"原来,你们是舌尖上的爱情!"当初,经人介绍相识,他约我出去走走。出于少女的羞涩和矜持,我却不应:"彼此不了解,万一不成,给人看到不好!"他便说:"总得和我交流,才能了解啊。比如一起吃个饭,你会了解我这人大方还是小气,节俭还是浪费。""哼!我才不愿吃人嘴短。何况,我都知道了,还怎么考验?"和他的首次约会,还真的只记得吃饭的事了。  相似文献   

4.
品畫     
每次看到中国画,都会被它吸引。不管是白的宣纸,还是或墨描或彩绘的画,都散发着淡雅、高深的气息。那种中国画特有的古典韵味,让人心旷神怡。父亲有位朋友是省里乃至全国著名的画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观了他的画室——"有君堂"。画家把我引到一幅他的作品前。这是一幅墨画的竹子,可是跟我以前看到过的竹子又不同,它更多的是用一些线条和点来描画出与现实中的竹不尽相同的样子。我问道:"这怎么不像竹子?"画家笑答:"你再仔细去看看这画,  相似文献   

5.
阿强     
回乡下老家,母亲试探性地对我说:“阿强说借了你200元钱,上次回家时执意还给我了。”我一听愣住了,过了会儿回忆起来确有那么回事。我与阿强是同一个村子的,两家的屋场相距不过百米,他家里的情况我是了解的。但他比我小七八岁,我12岁时就上县城念书,此后在村里呆的时间少,我对他的成长过程也就不甚了解。听村里人说他的一些事和后来我接触到的他,给我的印象却又非常深刻。阿强的父母都念过高中,这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可算是文化人。父亲当过兵,后来复员回到了村里。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慢性子,当年出集体工走在后面的十有八九是他…  相似文献   

6.
汉堡是我儿子记住的第一座外国城市的名称。他跑到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时必吃的美食之一就是汉堡包。1999年9月初,我初到德国,第一次来到汉堡这座长河与大海相会之地的绿色城市时,就“咣叽”一下就喜欢上了它。当时的兴奋心情,可能跟我儿子在饥饿时见到汉堡包差不多吧?  相似文献   

7.
山魂     
“嗲,我走了。”“去吧!展劲读──别忘了这大山!”“嗯!”儿子考取了山外的学校,学的专业是林业。望着儿子坚定的步伐,他浑浊的双眼一片模糊…30年前,他的父亲也是这么送他走出山外的。那个被清冷的山风吹拂着的黎明,太阳还没睁开惺松的睡眼,一个硬朗高大和一个微驼短小的身影在晨啥中并肩走着。父亲送他至山口,把行李往地上一放:“走吧,不送了──”说完,捶捶腰,转身走了。望着父亲那微驼的背影在山间一步一颤动,父亲亲手栽下的树仿佛也在跟着一起颤动。忽然,背影停住,父亲转过身来,朝他使劲儿挥手:“去吧,展劲读!”…  相似文献   

8.
家乡管父亲的兄弟叫爷,祖父的兄弟叫爹,正好跟北方颠个倒儿。二爷突然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地告诉我,乡下的两棵泡桐树被老李砍了,而且卖了一个好价钱。我知道二爷泣  相似文献   

9.
大伯的手掌     
只记得那是一个冬月天,外面有着长狗牙齿一样的霜凌子。父亲把我从爷爷的遗体旁拉出来后,又往牛栏屋的前面带,然后把爷爷留下的牛绳子递给我,跟我说:"没有办法了,爷爷他走了,这头牛也只得由你来放了?"看到我实在还没到放牛的年龄,父亲又补充了一句:"也没事,反正有你大伯带着,你就只管跟着去!"我要说的是,  相似文献   

10.
一位小木匠出身的企业家离婚后,前妻依然很支持他。他对我说,他和前妻白手起家,奋斗多年,创下一份亿万产业。只可惜儿子不争气,确定其不能接班后,夫妻俩协议离婚,他再婚后又生了一个儿子,前妻以企业副董事长身份协助现任妻子共同抚养这个"第二代"。他苦笑着说,她俩处得不错,跟亲姐妹似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所有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9%以上,民营经济占据中国GDP总量的半壁江山以上。据一家著名传媒机构调查,有88%的企业创始人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接班人;但同时有62%的调查对象担心不太可能做到这一点,因此这批人很焦虑——在他们最关注的挑战问卷中,排在第  相似文献   

11.
灌阳县红旗乡仁义村龙王庙电青年农民放为尚,年纪20岁。前不久,他在晒谷场旁的草丛里捉到了一条俗称“四十八段”的小毒蛇,这条蛇直径约1厘米,长约25厘米。他兴高采烈地把蛇拿到离家几公里的县城去卖,几家饭店酒楼均说蛇小而不买。于是他又把蛇拿回家,用一个小竹笼子把蛇装好控在墙*防止跑掉,准备第二天拿到药店去卖。夜里上床后,他担心天冷会把蛇冻死。于是,就把蛇放在被子里同睡。第二天早L快吃早饭时,他父亲极永斌见儿子还未起床就去喊他,喊了许久不见儿子答话。把门撬开,掀开被子一看,只见儿子已一命呜呼,那条小毒蛇张…  相似文献   

12.
山林之子     
山林之子文\方途远仲秋的一天早晨,我慕名采访了黄维垣。初识黄维垣的人,很难把眼前这位明里只有一只左手,暗里只有一只右肾的两鬓苍苍的残疾老人,与下面讲述的他在过去的40多年里所做的看似平凡实不平凡的事联系在一起。然而,他却以对人生价值的独特理解,用他超...  相似文献   

13.
巴西世界杯开战以来,我每天的空余时间都在网上搜索有关世界杯的花絮。在一个熟悉的论坛上,我突然被一个置顶的帖子所吸引。帖子是一位年近五十的父亲写的。他说:"我这辈子就只有一个儿子,我不奢望他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但是我希望他能用自己的双手,脚踏实地地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所幸,孩子还听话,从小到大,年年都是班上的干部。大学毕业后,他进了一家外企,两年后,又当上了部门主管。  相似文献   

14.
乡下的村落里,遍生着一种树,它本叫刺槐,人们还习惯称为洋槐。寂静地生和长是它的本性,不想,每年四五月份,它还能开出些花朵来。别的植物开出的花朵只为观赏,刺槐就不同了,踏实的乡下人喜欢把槐花或洋槐花做成美味。槐树开花是春分过后的事,别的园子里已繁花落尽,河边弯柳也退去风骚,默默的槐树才赶在春天  相似文献   

15.
父亲有一部"林史",一部用心书写的"林史"。从小就听父亲说,他小时候每天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由于家里劳力不多,每天赚取"工分"少,日子过得异常艰苦。虽然我无法触摸到那个时代最痛苦的神经,可是从父亲的话中便也能知晓大概。  相似文献   

16.
晓峰 《湖南林业》2004,(3):27-27
你是知道的——在每个人的生活里,没有比吃到一条肉虫子更惊险的事了。城市某一条街道的拐角处,老树的枯枝狰狞如爪牙,黑色枝条的背景是朱红墙面,风一吹.显得轮廓鲜明萧杀,这就算是平庸城市里的一个惊险场面了。  相似文献   

17.
"能当山区38万人的林业局长,深感荣幸和知足,我将充分利用组织给的平台,做好林业生态、产业和富民的文章"。这是他上任伊始的郑重承诺。作为生在农村里的大山的儿子,林业和绿色,其实早已深深地扎根于心中。他,就是安徽省宁国市林业局局长甘培坤。从国土、城建多个部门走来,他认为林业的舞台更宽广、使命更光荣。  相似文献   

18.
黄凌 《内蒙古林业》2009,(11):41-41
丈夫光雄告诉我,独居在东京的婆婆今天给他挂了电话,说明天就要进医院动手术。丈夫一脸的愧疚,已70高龄的婆婆膝下只有光雄一个孩子,在她最需要亲人安慰的时候,做儿子的却不能陪伴在老人的身边,这总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我知道婆婆是因为怕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所以才迟迟将她的病情告诉我们的,她就是这样一个愿意一个人承受压力的人。  相似文献   

19.
风县坪坎乡银母寺村窑洞湾1995年3月4日发生山林大火时,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冲上火场,与烈火英勇搏斗,壮烈牺牲。以自己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少年英雄壮歌。人们将永远记住他的名字:沈来学。 沈来学是坪坎乡中心学校初二学生。发生火灾那天,他正在和父亲一起干活。中午,奶奶给他端了碗饭,他刚吃几口,就听外边有人喊:“后头茅坡着火了,快去打火”!他父亲沈宏民也急匆匆跑进屋说:“山上起火了,你若能去,就跟我去打”。沈来学说了声:“能!”便和父亲向屋后着火的山上冲去。他父亲  相似文献   

20.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春天是从元旦开始的,那一天,一张张晚报掀动春天融雪的声音;对于奔走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人来说,春天是从春节开始的,除夕的大红灯笼把一朵朵千里之外飘来的雪花映出温馨的光芒,但古罗马作家瓦罗在他的《论农业》一书中说:“春季从二月七日开始。”他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所依据的日历是公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