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1994~1995年间,在上海进行的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Pallas)人工饲养及防治棚栽草莓蚜虫的初步研究结果。在室内以人工饲料喂养该种瓢虫成虫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蚜虫缺乏季节,它能完成正常发育,但对雌虫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等方面受到一些影响。田间试验表明,用异色瓢虫防治草莓蚜虫,在瓢蚜比例为1:100时,可以不用打药而能有效地控制蚜害。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对温室草莓上蚜虫防治效果及防治过程中草莓光合参数的变化,利用吡虫啉和异色瓢虫对春棚中草莓上蚜虫进行防控,分析草莓叶片光合反应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防治对温室内草莓上的蚜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吡虫啉处理后第1天,防治效果达到86.61%,显著高于异色瓢虫处理组和对照组,处理5 d后,2种防治方式对蚜虫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未处理组,且处理10d,2种防治方式间差异不显著;对草莓蚜虫进行2种防治处理后,其叶片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显著升高,防治第10天后除净光合速率,异色瓢虫处理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吡虫啉处理组;在整个调查期内,2种防治方式的处理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等光合作用参数数值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且防治第10天后除净光合速率以外异色瓢虫处理组光合相关参数均高于吡虫啉处理组.综上,吡虫啉和异色瓢虫防治草莓上蚜虫均能较好达到防治效果,结合绿色无公害生产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考虑,利用异色瓢虫对草莓上蚜虫防治更符合当前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3.
1998至1999年间,在上海交大农学院进行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成虫过冷却点测定以及大棚试验表明:异瓢虫成虫过冷却点平均为-5.1℃,最高-2.8℃,最低-7.8℃,该成虫能安全过冬。用异色瓢虫幼虫防治大棚蔬菜蚜虫,在瓢蚜比例为1:100时,可以不打药而能有效地控制蚜害。  相似文献   

4.
利用异色瓢虫幼虫防治草莓上蚜虫的初步试验1992—1993年春季,我们在塑料大棚内,利用异色瓢虫CoccinellaaxyridisPallas幼虫防治草莓上蚜虫(主要是棉蚜),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1试验方法1992年和1993年春...  相似文献   

5.
果园蚜虫的发生及应用异色瓢虫控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果园蚜虫发生种类多且为害时期长,应用化学防治会使水果内含有残留农药。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是蚜虫的优势种天敌,且对蚜虫有广泛的控制作用。在果业生产中,就地取材保护利用异色瓢虫,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果园蚜虫,而且能够保证人们安全食用果品。异色瓢虫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控蚜的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异色瓢虫对两种常见苹果蚜虫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on der Goot)和苹果瘤蚜(Myzus malisuctus Matsumura)的控制作用,于2010年6月,在青岛农业大学实验室内,研究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两种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同时也研究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两种蚜虫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两种苹果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均属于HollingⅡ型;异色瓢虫成虫对绣线菊蚜和苹果瘤蚜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23.91和180.98头/d,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029 1和1.335 7;4龄幼虫对绣线菊蚜和苹果瘤蚜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28.88和187.29头/d,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156 0和1.163 4。在两种蚜虫的混合种群中,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苹果瘤蚜的选择效应略大于绣线菊蚜,但这种选择性差异在两种蚜虫之间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王涛  张悦  孙玉刚  王金秀  韩军  郭喜军  张发明  曲爱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86-17287,17290
[目的]探究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对杨树主要蚜虫白杨毛蚜和白毛蚜的捕食选择趋性。[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在特定空间内,测定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对2种蚜虫不同密度值下的捕食量。[结果]白杨毛蚜和白毛蚜种群数量同步增加时,EG-S值和EJ值变化为+1~0,EI值是在0~-1范围内依次减少,且数值变化幅度较少,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喜好捕食白毛蚜略高于白杨毛蚜;当白杨毛蚜数量不变、白毛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J值变化为+1~∞,EI值在0~+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明显喜好捕食白毛蚜;当白毛蚜数量不变、白杨毛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J值变化为在+1~0范围内依次减少,EI值在0~-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明显喜好捕食白杨毛蚜。捕食量结果同选择指数。[结论]异色瓢虫显现变种白杨毛蚜和白毛蚜的捕食选择趋性取决于2种蚜虫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8.
朱强 《现代农业科技》2014,(11):123+128
异色瓢虫是徂徕山林场常见天敌之一,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异色瓢虫对徂徕山林场2种重要蚜虫板栗大蚜和松蚜的选择效应。结果表明,当2种蚜虫种群数量同步增加,则取决于瓢虫原来的生境和饲喂条件,当板栗大蚜或松蚜种群上升时,则喜好取食种群数量大的蚜虫。  相似文献   

9.
异色瓢虫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可捕食多种蚜虫,在生物防治中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研究了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即菜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和白杨毛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的日捕食量中,其中四龄幼虫最大,成虫和三龄幼虫次之,1、2龄幼虫最小。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  相似文献   

10.
室内研究了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对月季长管蚜与麦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3种瓢虫的雌成虫对月季长管蚜与麦长管蚜野生种群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为HollingⅡ型.利用麦夸特迭代算法进行Holling's圆盘方程分析表明,3种瓢虫对两种蚜虫捕食效率较高.对两种蚜虫处理时间最短的是七星瓢虫,对月季长管蚜攻击系数最高的为异色瓢虫,而对麦长管蚜攻击系数最高的则为七星瓢虫.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核桃黑斑蚜和核桃全斑蚜为集团外猎物,研究七星瓢虫在不同集团外猎物种类及密度下对异色瓢虫卵的集团内捕食的作用,为综合应用两种捕食性瓢虫控制核桃黑斑蚜与核桃全斑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内温度(25±1)℃、相对湿度(60±10)%、光周期L∶D=14∶10的人工气候箱中,观察记录在不同密度的核桃黑斑蚜和核桃全斑蚜条件下,七星瓢虫1龄幼虫对异色瓢虫卵和不同核桃蚜虫的日平均捕食量。【结果】随着核桃黑斑蚜和核桃全斑蚜密度的增加,七星瓢虫对异色瓢虫卵的日平均捕食量显著下降,而对核桃黑斑蚜与核桃全斑蚜的日平均捕食量极显著上升。当集团外猎物为核桃全斑蚜时,与集团外猎物为核桃黑斑蚜相比较,七星瓢虫1龄幼虫对异色瓢虫卵的集团内捕食作用随着核桃全斑蚜密度增加下降更快。【结论】随着集团外猎物密度的增加,能有效降低七星瓢虫对异色瓢虫卵的集团内捕食,且不同猎物种类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异色瓢虫对常州地区桃树蚜虫进行“以虫治虫”与常规农药防治进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当桃蚜数量达到防治指标时按要求投放异色瓢虫,投放1周后防效在15%以上,随后防效逐渐提升,至第5周时防效在85%以上,随后在非生草桃园防效开始回落,而在生草桃园防效持续保持;常规农药使用后第1周防效在80%以上,第2周防效可达90%,至第5周防效降至70%左右。由此可见,异色瓢虫能够对桃蚜种群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常规农药防治相比,在速效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在持续控害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前,利用瓢虫防治蚜虫还是处于自然利用阶段。如合理的利用瓢虫自然资源,必须研究瓢虫的趋光性和迁飞规律。为此,我所几年来对我区主要食蚜瓢虫的趋光迁飞进行了断续的研究,初报如下:一、安阳地区食蚜瓢虫的种类和迁飞利用时机我区棉田观察到的食蚜瓢虫有七星瓢虫、多异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和二星瓢虫。从发生及食蚜量看)以七星瓢虫为主,多异瓢虫和龟纹瓢虫次之,二星瓢虫和异色瓢虫在棉田的数量很少.常年棉田在5月上、中旬之间始见瓢  相似文献   

14.
应用异色瓢虫防治蚜虫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异色瓢虫防治蚜虫的研究袁荣才,于明,文贵柱(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室,海龙1350O7)异色飘虫Harmoia(Leis)axyridis的幼虫1~4龄日食蚜量分别为32,85,169和203头,各龄平均120头,成虫160头[1],高于其它常...  相似文献   

15.
为制定经济有效、绿色环保的防治技术,让老百姓吃上放心、安全的绿色食品,镇平县植保站从2011年开始,开展了黄板诱杀蚜虫、释放异色瓢虫防治蚜虫、生物农药防治蚜虫、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防治蚜虫的试验示范,掌握不同防控方法应用技术和防治效果,根据试验示范的结果,初步形成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早期以黄板诱杀预防、始盛期进行生物防治、必要时辅以化学农药防治的穗蚜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为进一步示范推广及制定小麦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异毛真胸蚜(Euthoracaphis heterotricha Ghosh and Raychaudhuri)是中国一新纪录种蚜虫,本试验测定异色瓢虫捕食异毛真胸蚜的功能反应,采用Holling Ⅱ型方程和Honing Ⅲ型功能反应模型对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捕食异毛真胸蚜的作用进行拟合,由模型得出,其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在猎物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成虫的寻找效应大于幼虫,幼虫随虫龄的增加寻找效应增大。一头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及4龄、3龄幼虫对异毛真胸蚜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6.64,16.35,14.84,13.02头。当异毛真胸蚜若虫密度N→∞时,每头异色瓢虫1~4龄幼虫及雄、雌成虫对异毛真胸蚜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9.49,25.77,35.09,50.51,74.63,78.13头,表明异色瓢虫对异毛真胸蚜捕食潜力很大,尤其是3,4龄幼虫及成虫对异毛真胸蚜具有较大的捕食潜能。  相似文献   

17.
异色瓢虫对两种蚜虫捕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异色瓢虫成虫经24小时饥饿处理后,对不同密度下的大豆蚜和玉米蚜捕食量变化的比较分析,认为异色瓢虫捕食这两种蚜虫功能反应符合Ⅱ型反应,均可用Holling圆盘方程拟合,其方程式为:Na玉米=0.6792N/(1+0.0022N)、Na大豆=0.9463N/(1+0.0023N),同时,经比较异色瓢虫对大豆蚜和玉米蚜的功能参数,发现异色瓢虫对大豆蚜的控制能力明显强于玉米蚜。  相似文献   

18.
<正> 1、助迁瓢虫治苗蚜:棉苗出土或移栽后,加强田间虫情检查,当田间瓢虫(布郎鼓、麦大夫)和蚜虫的比例小于或等于1:150时,能够自然控制蚜害,不必施药防治;若大于150时,人工捕捉瓢虫放入棉田,使瓢蚜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异色瓢虫在露地条件下对甘蓝蚜的控制效果,设置不同甘蓝田释放异色瓢虫、化学防治和空白对照3个处理,开展人工释放异色瓢虫对甘蓝蚜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甘蓝蚜发生始期,释放异色瓢虫成虫(释放比例为1∶100)和化学防治均可有效降低甘蓝蚜数量。异色瓢虫释放区甘蓝蚜种群发生量较平稳,速效性较差,但持效性较好,处理后14 d,防效达最高值,为61.3%;化防区药后1和3 d,甘蓝蚜种群发生量下降较明显,处理后1 d防效即达84.0%,但处理后14 d防效迅速降至66.9%。  相似文献   

20.
2014年5月20日-10月7日系统地调查了核桃玉米套作园和玉米单作园的瓢虫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洱源县炼铁乡核桃玉米套作园瓢虫主要为异色瓢虫,它是控制玉米蚜危害的优势天敌种,约占该地区瓢虫总数的82%。瓢虫的种群动态与蚜虫的数量有跟随反应。相对于玉米单作园,核桃玉米套作园中瓢虫和蚜虫的种群数量变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