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棘口属(Echinostoma)的宫川棘口吸虫(E.miyagawai),低颈属(Hypoderaeum)的似锥低颈吸虫(H.conoideum)的卵黄细胞发育超微结构变化。两种吸虫卵黄细胞发育过程比较相似。卵黄小叶外被覆一层基膜。未发育卵黄细胞含有较少细胞质,大量游离核糖体。发育期卵黄细胞含有较多细胞质,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卵黄球。成熟期卵黄细胞的胞质丰富,粗面内质网减少,位于核周围和细胞边缘,胞质内还出现大量糖原和包涵体。在似锥低颈吸虫的发育期和成熟期卵黄细胞内,还出现脂滴。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透射电镜对棘口科似锥低颈吸虫(Hypoderaeumconoideum)和宫川棘口吸虫(Echinoasotomamiyagawai)的排泄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吸虫的排泄系统均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囊组成。似锥低颈吸虫焰细胞的纤毛数为115条,宫川棘口吸虫为125条。似锥低颈吸虫的排泄管和排泄囊壁内面具有丰富的微绒毛,而宫川棘口吸虫则含少许微绒毛。两种吸虫的排泄管壁合胞体和管腔内含有丰富的脂滴。两种吸虫排泄系统均具有吞噬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棘口科的似锥低颈吸虫和宫川棘口吸虫的成虫体被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前者头领呈半圆形,头棘埋于体被皱襞中,依稀可见,体棘自头领分布至腹吸盘处,棘呈鳞片状,瓦片状重叠排列,后者头领发达,头棘37枚清晰可见。体棘自头领后分布至虫体后1/3处,前1/3部体棘分布最密,腹吸盘后逐渐分布稀疏,棘呈扁长形和鳞片状,似锥低颈吸虫皮层明显厚于宫川棘口吸虫,两虫皮层含杆状和圆形分泌小体,但似锥代  相似文献   

4.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的似锥低颈吸虫(Hypoderaeutnconoideum)和宫川棘口吸虫(Echinostomamiyagawei)的成虫体被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前者头领呈半圆形,头棘埋于体被皱襞中,依稀可见。体棘自头领分布至腹吸盘处,棘呈鳞片状,瓦片状重叠排列。后者头领发达,头棘37枝清晰可见。体棘自头领后分布至虫体后1/3处,前1/3部体棘分布最密,腹吸盘后逐渐分布稀疏,棘呈扁长形和鳞片状。似锥低颈吸虫皮层明显厚于宫川棘口吸虫。两虫皮层含杆状和圆形分泌小体,但似锥低颈吸虫皮层中部还有较多的线粒体。  相似文献   

5.
似锥低颈吸虫的成熟精子分为前段和主段。前段含两鞭毛轴丝和一圈连续纵向排列的膜下微管;主段含两条不等长鞭毛轴丝、核线粒体、糖原,背侧和腹侧的膜下微管。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精子细胞出现胞质突起,核与胞质突直民部的质膜之间出现特殊分化区域。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鸡后口吸虫(Postharmostomumgallinum)的卵黄腺和虫卵超微结构。根据卵黄细胞的胞核比、粗面内质网的变化、卵黄球和类脂滴的形成,把卵黄细胞发育过程划分为3个时期,详细描述了各期的形态特征。同时还对卵黄腺内的滋养细胞,卵黄管的结构以及子宫内虫卵的结构进行了描述。本文还对卵黄腺在虫卵形成中的作用及卵黄细胞各期形态上的区别在分类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宫川棘口吸虫是家禽常的寄生虫,偶尔也感染人。为了研究宫川棘口吸虫的分子进化地位,应用PCR方法扩增宫川棘口吸虫线粒体rrnS和rrnL序列,并以两个串联序列为标记基因,采取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生树,探讨宫川棘口吸虫与其它吸虫的进化关系。结果扩增获的宫川棘口吸虫rrnS和rrnL序列序列长度分别为754 bp、992 bp;进化分析显示,除棘科吸虫外,其它虫体每科均形成一个独立分支。在棘口科吸虫的分支中,宫川棘口吸虫与除圆圃棘口吸虫外的其它棘口属吸虫聚集在一起,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表明线粒体rrnS和rrnL序列为吸虫分子进化分析的良好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8.
为了鉴定经吡喹酮治疗有拉稀症状的丹顶鹤排出的吸虫种类,应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吸虫进行虫种鉴定。结果显示:该虫体形态与文献中报道的曲领棘缘吸虫的形态一致;所分离的吸虫ITS r DNA序列全长为1 083 bp,通过与NCBI上其他棘口科吸虫的ITS序列进行比对,表明该虫体与Echinostoma trivolvis的同源性可高达93%,属于棘口属吸虫,得出虫体鉴定结果为曲领棘缘吸虫,为鱼媒介寄生虫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似锥低颈吸虫(Hypoderaeumconoideum)的成熟精子分为前段和主段。前段含两条鞭毛轴丝和一圈连续纵向排列的膜下微管;主段含两条不等长鞭毛轴丝、核、线粒体、糖原,背侧和腹侧的膜下微管。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精子细胞出现胞质突起,核与胞质突起部的质膜之间出现特殊分化区域(ZD)。特殊分化区域的组成包括质膜下一排膜下微管,两个具有横纹小根的中心粒和1个中心粒间体(Intercentriolanbody)。鞭毛从中心粒伸出,延伸,与中间不断伸长的胞质突起平行,核旋转,拉长,与细长的线粒体前后进入胞质突起,最后鞭毛从近端到远端(Proximitodistally)与中间胞质突起融合,并从精子细胞群上脱落,形成成熟精子,遗留下精子细胞群的残体。残体(Residualbody)上含弓形膜结构,线粒体,鞭毛轴丝残余以及电子致密颗粒,在一个残体上,至少有10个以上的精子断端。  相似文献   

10.
用镜检东方次睾吸虫囊蚴阳性的麦穗鱼饲喂雏鸭,连续10天后,经口投服丙硫苯咪唑,驱虫12小时后,剖检并收集虫体,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表明,口服丙硫苯咪唑后,扫描电镜下可见虫体皱缩,口、腹吸盘以及部分体壁凹陷,体棘脱落等损害。透射电镜下可见虫体肌层肌纤维数量增多,纵切面肌纤维呈波浪状外观,横切面可见肌纤维数量增多,同时还可见到空隙增多。卵黄腺细胞发育受抑制,Ⅰ期和Ⅲ期卵黄细胞增加,而Ⅱ卵黄细胞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1.
黄勇 《广西农学报》2011,26(6):52-53
本文从鹅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药物治疗等方面综合分析,最后诊断该鹅群为棘口吸虫和球虫混合感染,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彻底控制了疾病。  相似文献   

12.
小殖盘吸虫和长菲策吸虫体被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小殖盘吸虫和长菲策吸虫体被的两种电镜观察。两虫前端的口吸盘和生殖吸盘或腹袋孔间有大量无纤毛圆锥型乳突。小殖盘吸虫和长菲策吸虫体表无棘,皮层较厚,分别为13.33~19.33和16.05~19.33μm。皮层含近百列分泌小体,但无线粒体。长菲策吸虫腹袋皮层薄,为2.71~3.21μm。文中对同盘吸虫皮层超微结构特点和反刍兽瘤胃内环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根据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在电镜水平上将刺参血淋巴细胞分为4种基本类型: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透明细胞、淋巴样细胞。大颗粒细胞呈圆球形、椭球形,直径6.8~12.8μm,内具粗大的胞质颗粒,细胞质及细胞器极少。小颗粒细胞圆球形,直径4.8~11.0μm,含有大量结构均匀、电子密度较高的胞质小颗粒,同时还含有较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透明细胞直径4.8~10.2μm,形态不规则,易变形伸出胞突;胞质丰富,内含大量的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及吞饮小泡等。淋巴样细胞直径4.2~5.3μm,呈圆球形,核较大,胞质较少,仅见极少量的细胞器。  相似文献   

14.
正卷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棘口属的卷棘口吸虫寄生于家禽和一些野生禽类直肠、盲肠中引起的疾病。主要特征为下痢、消瘦,幼禽生长发育受阻。辽宁省散养鸡有感染本病的情况。1卷棘口吸虫病生活史中间宿主是多种淡水螺,主要有折叠萝卜螺、小土窝螺和凸旋螺。补充宿主除上述3种螺外,还有半球多脉扁螺和尖口圆扁螺及蝌蚪。终末宿主鸡、鸭、鹅和一些野生禽类。发育过程成虫在终末宿主直  相似文献   

15.
对采自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珍珠鸡肝脏和白头鹤盲肠的两种吸虫采用苏木素染色法制成装片,观察结构,显微测量,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珍珠鸡肝脏内吸虫为东方次睾吸虫,白头鹤盲肠内虫体为卷棘口吸虫。这两种寄生虫均为国内宿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16.
东方次睾吸虫电镜研究 Ⅳ.卵黄细胞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东方次睾吸虫的卵黄细胞。根据细胞器和内含物的存在情况,把卵黄细胞的发育过程划分为3个时期,并首次发现和描述了这3期卵黄细胞核的形态变化,为虫卵形成的生理机能提供形态基础,也为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一种指标。文中对以卵黄细胞发育来评价药物治疗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了不同浓度的吡喹酮,奥芬达唑对似锥低颈吸虫的体外作用,结果显示:吡喹酮在0.01μg/ml时有杀灭作用,在0.05μg/ml就有较强作用,而奥芬达唑在0.05μg/ml才有杀灭作用,在0.1μg/ml才有较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梅花药花粉的发育及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花药的壁层化过程为基本型。成熟的药室内壁有较明显的纤维状加厚。腺质绒毡层的细胞内富含内质网等细胞器。在小孢子发育早期。绒毡层细胞的内切面出现乌氏体。乌氏体似有移向花粉粒的趋势。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胞质分裂,所形成的四分体呈四面体排列。2-细胞型花粉。孢原细胞、造孢细胞、花粉母细胞以及绒毡层细胞内均含丰富的蛋白质,但缺乏淀粉粒;药室内壁和中层细胞内则含有大量淀粉粒,而蛋白质的含量却很少。随  相似文献   

19.
本文观察了不同浓度的吡喹酮、奥芬达唑对似锥低颈吸虫的体外作用,结果显示:吡喹酮在0.01μg/ml时有杀灭作用,在0.05μg/ml就有较强作用,而奥芬达唑在0.05μg/ml才有杀灭作用,在0.1μg/ml才有较强作用。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永安市麻鸭寄生蠕虫群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在福建省永安市系统解剖26只麻鸭,检出寄生蠕虫17种,平均感染率为88.5%,其中以台湾次睾吸虫和卷棘口吸虫最高;平均感染强度为46.83条,该群落中的寄生蠕虫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优势种为台湾次睾吸虫,卷棘口吸虫,宫川棘口吸虫,似椎低颈吸虫,分歧单睾缘虫,鸭双睾绦虫,裂棘四棱线虫,优势度和感染指数亦以台湾次睾吸虫为最高,群落中,两两种对间的亲和系数和关系联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X^2检验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