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淮安市2004年玉米种植面积8.53万hm^2.有30个左右的玉米品种,以农大108、澄海11号、郑单958、登海9号、白玉109、掖单4号为主体种植品种。2004年玉米粗缩病发生面积1.9万hm^2.占种植面积的55.36%,其中春玉米40%面积发生粗缩病,病株率平均5.6%,夏玉米61.5%面积发生粗缩病,病株率平均15.9%。以农大108、登海11号、郑单958及西玉3号抗病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县玉米粗缩病(Maize roughdwarf virus)严重。1992年夏玉米发病7万亩,其中以套种玉米发生最重。一般病株率2.5%,严重地块病株占30.7%;直播夏玉米发病株率为0.5%,最高5%。发病程度在品种间差异很大,以改良掖单2号(新2号)最重,平均夏套种的病株率为15%,发病最重的病株率占48%。1993年5月,春玉米田也已发现病株。玉米粗缩病在苗期叶色深,生长健壮,与健苗高度一样,间苗时往往误留,玉米拔节期植株开始矮化,叶色黑绿,茎秆粗壮,  相似文献   

3.
玉米种质对玉米粗缩病的抗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罩笼法对6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粗缩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登海3622、金海5号、农大108对粗缩病具有抗性,其中农大108的抗性还表现在灰飞虱对它的趋向性较弱上。结合不同品种的种质分析,发现不同血缘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以Reid种质血缘为主的品种抗性较差,含有PB种质血缘的品种则表现出抗性。  相似文献   

4.
玉米粗缩病(MRDV)20世纪80年代在思南县玉米作物上仅零星发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发病面积逐年扩大 ,发病程度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据1996年调查 ,全县发病面积467hm2,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5.38 %。病株率4.6 %~9.4 %。1999年全县发病面积已上升到2467hm2 ,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28.46 % ,平均病株率24.87 % ,严重地块病株率达30.4 %。目前 ,全县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程度已成为玉米病害之首。1998年对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作了初步观察 ,1999年对病害的发生与前茬不同类型地…  相似文献   

5.
对河北省26个主推玉米品种进行抗玉米粗缩病性鉴定,并对其发病率及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目前玉米生产上主推品种中没有免疫和抗病品种,但感病后品种之间的病情严重度有显著差异,病情指数分布在35.37~80.05,产量损失率为15.55%~74.01%。以邢抗2号、费玉2号、费玉4号、沈玉17和农大108的病情严重度较轻,病情指数低于40,表现为感病,其他品种病情指数都在40以上表现为高感。产量损失率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相关,且产量损失率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R=0.982)比产量损失率与病株率的相关性(R=0.756)更强。  相似文献   

6.
不同玉米品种对烟嘧磺隆的敏感性差异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烟嘧磺隆是玉米田重要的芽后除草剂,采用温室盆栽和皿内生测法比较了32种不同玉米品种对烟嘧磺隆的敏感性差异。温室盆栽测定结果表明,在烟嘧磺隆大田常规用量60g/hm2下,各品种对药剂的敏感性差异显著,泰玉2号(正交)、金珍珠、泰玉15号、紫糯等7个品种对烟嘧磺隆表现较为敏感,株高抑制率均在40.4%以上,鲜重抑制率在31.37%以上,表现为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叶片黄化、新叶牛尾状扭曲不能正常抽出;淄玉2号、泰玉2号(反交)、聊玉18、鲁原单33、鲁原单14、郑单958等品种的株高抑制率在30.6%~38.1%,敏感性略低,植株外部形态无明显变化;而农大2008、农大108、鑫玉958和泰玉12号生长正常,耐药性相对较高,无明显药害症状。其它品种介于豫单2002和鑫玉958之间。皿内生测法测定表明,烟嘧磺隆对玉米幼苗主根长的抑制存在较大差异,根据IC50值,各品种敏感性依次为:泰玉2号(正交)>金珍珠>泰玉7号>紫糯>泰玉2号(反交)>泰玉15>费玉5号>新单23>户单2000>聊玉19>泰玉12>鲁原单33>聊玉18>农大108>农大2008。  相似文献   

7.
不同玉米品种抗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伟  江俊起  缪勇 《江西植保》2014,(4):288-29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安徽淮北玉米产区33个常用玉米品种对玉米蚜的抗虫性。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蚜性差异很大。33个供试玉米品种的相对抗蚜性排序依次为:苏玉10﹥浚单20﹥郑单23﹥蠡玉13﹥秦龙14﹥先玉335﹥郑单958﹥鲁单6018﹥苏玉20﹥金赛6850﹥中农大311﹥迪卡1号﹥中科11、申源213﹥皖玉17、东单80﹥鲁单661、弘大8号、滑玉13﹥安农8号﹥浚单18、农乐988﹥齐单1号、济单8号﹥益丰29﹥中农大236﹥中迪985﹥蠡玉35、蠡玉16﹥中科4号﹥农大108﹥登海3号﹥隆平206。其中抗性最强的苏玉10与抗性最弱的隆平206,相对抗蚜指数相差达20.2倍。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安徽淮北玉米产区33个常用玉米品种对玉米蚜的抗虫性。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蚜性差异很大。33个供试玉米品种的相对抗蚜性排序依次为:苏玉10﹥浚单20﹥郑单23﹥蠡玉13﹥秦龙14﹥先玉335﹥郑单958﹥鲁单6018﹥苏玉20﹥金赛6850﹥中农大311﹥迪卡1号﹥中科11、申源213﹥皖玉17、东单80﹥鲁单661、弘大8号、滑玉13﹥安农8号﹥浚单18、农乐988﹥齐单1号、济单8号﹥益丰29﹥中农大236﹥中迪985﹥蠡玉35、蠡玉16﹥中科4号﹥农大108﹥登海3号﹥隆平206。其中抗性最强的苏玉10与抗性最弱的隆平206,相对抗蚜指数相差达20.2倍。  相似文献   

9.
通过盆栽控水对12个玉米杂交品种的耗水量、生物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WUE)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2个品种的耗水量、干物质积累和WUE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郑单958、掖单13、陕单911这3个品种属于高水分利用效率、高产、耗水型品种;中单2号属于高水分利用效率、中产、中等耗水型品种;农大60、陕单902属于高水分利用效率、中产、节水型品种;户单1号、掖单19、沈单10号这3个品种属于中等水分利用效率,生物产量表现一般、节水型品种;户单4号、陕单9号和丹玉13这3个品种属于低水分利用效率、生物学产量较低、节水型品种。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宁晋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种植面积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0%.2003年以来,瑞典蝇在本县玉米田严重发生.严重发生田块玉米产量损失达15%~25%.2006年夏玉米苗期,一般虫株率5%~10%,严重田块达50%左右.主要为害品种是浚单20和郑单958,其中浚单20最严重.  相似文献   

11.
1发生特点  玉米黑粉病过去在陕西省一直是零星发生,常年病株率1%~2%,基本不造成为害。2000年8月中旬以后突然在陕西关中的西安、咸阳和渭南局部地区的夏播玉米上暴发,全省发生面积10万~13万hm2,约占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的10%~13%。其中重发面积2万~3.3万hm2,一般发病株率5%~15%,严重发生田块发病株率30%~50%,局部田块高达50%以上。根据调查情况来看,该病发生特点:一是不同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掖单19发病明显重于其他品种。二是不同栽培方式发病程度不同。连作、密植、水肥条件好、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反之则轻…  相似文献   

12.
鞘腐病发生程度与玉米倒伏及产量损失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深入探讨鞘腐病的发生对玉米倒伏及产量的影响,通过温室接种法测定了玉米不同发育阶段鞘腐病的发病程度及相关防御酶活性,以确定玉米鞘腐病的易感时期;并通过田间接种不同浓度的层出镰孢菌获得不同发病级别的玉米鞘腐病病株,于乳熟期调查病害发生程度,利用YYD-1B数显植物茎秆强度检测仪测定每株玉米茎秆的抗倒伏能力,收获后测定其产量。结果显示,玉米鞘腐病的易感时期为开花期,郑单958和浚单20在此时期鞘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为64.36%和40.22%;病情指数分别达42.73和19.58,均高于其它时期;玉米自交系OH43Ht1、郑58和杂交品种郑单958的茎秆抗倒伏能力均随着玉米鞘腐病发病级别的升高而降低;郑58和郑单958的产量随玉米鞘腐病发病级别的升高而降低,每公顷产量损失郑58从13.84%增加到29.53%、郑单958从3.99%增加到16.72%。表明玉米鞘腐病严重发生时能够降低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和产量,且对自交系的影响大于杂交品种,生产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氯吡嘧磺隆除草活性及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安全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采用农药室内生物测定法对氯吡嘧磺隆除草活性和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在35 g/hm2(有效成分,余同)下,氯吡嘧磺隆对玉米田常见杂草苍耳、鸭跖草、反枝苋、香附子等的鲜重抑制率均在90%以上,对禾本科杂草无效,且与对照药剂烟嘧磺隆有很大的互补性。氯吡嘧磺隆对23种不同玉米品种的安全性差异显著,在140g/hm2下,饲玉7号、五岳18等5个品种较为敏感,株高抑制率均在9.85%以上;金海5号、鲁单981等12个品种敏感性略低,株高抑制率在4.31%~8.29%;郑单958、泰爆1号等6个品种耐药性较高,抑制效果不明显。氯吡嘧磺隆对玉米幼苗主根长抑制率存在较大差异,其IC50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泰爆1号、强盛16、郑单958、农大108、五岳21、鲁单981、中玉9号、金海5号、西星雪中墨、农大0638、甜玉米。氯吡嘧磺隆在玉米与香附子、反枝苋之间的选择系数分别为16.11、13.18,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结果表明氯吡嘧磺隆对部分常见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有较高的除草活性,并对大部分玉米品种安全。  相似文献   

14.
玉米粗缩病(MRDV)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商河县自1994年以来,每年均有程度不同的发生为害。如1996年全县播种玉米3.6万hm2,全部发病。其中春玉米0.1万hm2,90%以上毁种,未毁种的几近绝产;麦田套种玉米2.0万hm2,病株率一般为15%~20%,严重的地块病株率30%以上;直播玉米1.5万hm2,一般病田病株率在5%~10%,严重地块病株率15%~20%。现已发展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的病害。  1 影响发病的因素  1)毒源量。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寄主植物。在生产中,杂草多,管理粗放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  相似文献   

15.
不同夏玉米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对氮肥与降水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单958与农大108为材料,在3种类型氮肥、3个施氮水平条件下,连续两年(2004~2005)研究了华北平原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对氮肥与降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施N 0~180 kg/hm2范围内,夏玉米WUE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且不同氮肥类型间有一定差异;(2)WUE具有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在施氮与不施氮条件下均表现郑单958>农大108;(3)WUE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灌浆期穗位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4)WUE存在明显的年际间差异,两品种均表现2005年明显大于2004年,这主要由降水量差异所致。夏玉米生育前期及全生育期降水量的减少使夏玉米产量与耗水量均降低,但产量的降幅小于耗水量的降幅,从而使WUE得到提高。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适度干旱或限量灌溉栽培,再配以施氮量180 kg/hm2,可明显提高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玉米播期与玉米粗缩病病株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76~1979年河北辛集、晋县、正定、永年试验基地玉米不同播期与玉米粗缩病病株率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经 1996~1999年 4年试验数据检验表明 ,4月10日以前播种的早春玉米玉米粗缩病发病株率低 ;5月份播种的晚春玉米和麦套玉米发病株率最高 ;6月份播种的夏玉米发病株率最低。玉米不同播期与玉米粗缩病病株率的关系式为Y=-673.5 -0.0439X2+11.5X。该关系式适用于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常规发生和大发生年预测病情 ,符合率达80%~100%。但该关系式在灰飞虱极轻发生年不适用 ,符合率仅为20%。  相似文献   

17.
大名县套播玉米地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粗缩病1990年以前在我县套播玉米田为零星发生,1991年后发展日趋严重。1995年全县发病面积1万hm2,发病田率在95%以上,发病株率平均在8.3%,最高51%,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1发病因素1)此病是玉米受...  相似文献   

18.
玉米苗枯病发生原因调查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枣庄市玉米常年种植面积 10万 hm2,其中夏直播 8.6万 hm2,无水浇条件地块占 70%以上.近年来,夏玉米苗枯病发生有加重趋势,成为本市玉米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病地的病株率 10%~ 18%,严重地块达 20%~ 50%,个别地块高达 60%以上,甚至绝产,对玉米生产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9.
2009年郧县玉米种植面积1.6万hm2,是郧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大斑病发生面积7.33hm2,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45.8%,大斑病造成的损失达到8000t,发生严重的地块病株率达到100%,病情指数达到90%以上,减产幅度达到60%以上.近年来,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为害,已成为制约玉米生产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三樱椒因其生产投资少、见效快、耐储运、效益高而越来越受农民重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04年,许昌市种植面积已达7000hm2。2004年因夏季降雨量大等原因,三樱椒疮痂病大面积严重发生。据调查,病田率100%,病株率95%,70%的田块叶片脱落严重,植株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