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药剂对柑桔黑刺粉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吡虫啉对柑桔黑刺粉虱的防治具有安全、高效、经济的特点,生产上推广应用前景广。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黑刺粉虱在不同茶树品种的越冬趋性,对越冬代黑刺粉虱分别在中叶种和大叶种共10个茶树品种上的分布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叶种茶树上的越冬代黑刺粉虱虫口密度总体而言显著大于中叶种茶树。福鼎大毫上的越冬代黑刺粉虱虫口密度显著高于其它种类茶树,聚集性也最强。越冬代黑刺粉虱在树冠上的空间分布受茶树品种的影响,碧香早、潇湘红21-3、龙井43号和槠叶齐9号越冬代黑刺粉虱密度在上、中、下三种树冠层次下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黑刺粉虱对不同茶树品种的越冬趋性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对柑桔黑刺粉虱在湖南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摸清了黑刺粉虱田间消长规律,研究了黑刺粉虱生物学特性,调查了黑刺粉虱的主要天敌种类和寄生情况.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黑刺粉虱在川西地区茶园的发生动态,为其绿色防控打下基础,通过7年田间调查,系统研究黑刺粉虱的空间分布,卵、各龄幼虫(共3龄)、蛹和成虫的田间消长动态。结果表明:黑刺粉虱主要分布于茶棚中下层,约占虫口总数的90%,其中约70%的虫口分布于茶棚下部;川西茶区黑刺粉虱1年发生3~4代,主要以2~3龄幼虫越冬,越冬存活率约20%;黑刺粉虱在叶层厚且郁闭的茶园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药剂对柑桔黑刺粉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吡虫啉对柑桔黑刺粉虱的防治具有安全、高效、经济的特点,生产上推广应用前景广。  相似文献   

6.
黑刺粉虱天敌种质资源分类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刺粉虱为柑桔和茶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天敌种类丰富,包括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和病原性真菌等。对黑刺粉虱天敌昆虫的主要种类进行概述,以期推进黑刺粉虱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7.
柑桔黑刺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刺粉虱在我省柑桔上一年发生5-6个世代,以老龄幼虫越冬,每个世代的历期因气温等条件的不同而差异较大。防治方法以药剂为主,用药适期为低龄高峰期,蛹期用药效果较差,成虫发生期用药则防治不彻底。粉虱灵和克虱星对卵,幼虫和成虫都有高效,是目前防治柑桔黑刺粉虱最理想的药剂。  相似文献   

8.
应用性诱复合板控制有机茶园黑刺粉虱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有机茶园不能使用任何化学农药,而黑刺粉虱又是四川有机茶园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且缺乏防治手段的现状,利用黑刺粉虱成虫对性诱剂和黄颜色的趋性,2009~2010年开展了性诱剂+黄板组合技术控制黑刺粉虱的试验。结果显示:①在黄板密度相同情况下,性诱剂+黄板组合板(3板/区)与对照纯黄板(3板/区)相比,挂板后20 d组合板诱杀黑刺粉虱成虫总数为9618头/区,对照板为6410头/区,组合板诱虫量增加50.05%,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田间幼虫虫口减退率组合板处理为54.59%,对照黄板为31.09%,相差23.50%,表明性诱剂效果明显。②挂板后20 d,组合板挂板密度每小区2、3、4和5板4种处理,累计诱杀黑刺粉虱成虫依次为6195、9618、11860和12276头/区,田间幼虫虫口减退率顺次为48.01%、54.59%、63.93%和53.69%,以挂板密度每小区4板的效果最好,即每667m2使用性诱组合板20个左右,是控制茶园黑刺粉虱最经济、有效的密度。按照每667 m2使用20个组合板的标准,2010年进行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挂板后25 d,组合板控制田间诱虫的效果比对照纯黄板提高21.18%。由此可见,组合板控制黑刺粉虱成虫和幼虫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纯黄板对照,可作为控制有机茶园和普通茶园黑刺粉虱的有效手段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黑刺粉虱的发生规律及综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刺粉虱在安乡柑桔上一年发生4代。主要为害叶片、枝梢、果实,受害严重时诱发煤烟病,严重影响树体生长和果实品质。文章结合安乡柑桔上黑刺粉虱的发生情况,阐述了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从而为控制该虫的发生危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为有效防止茶园的黑刺粉虱,提高茶园的种植效益,采用信息素诱虫板对黑刺粉虱进行诱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明显,诱捕区黑刺粉虱虫口减退率达到79.0%,能有效防治黑刺粉虱对茶园的危害。由此表明,信息素诱虫板防治茶园黑刺粉虱可大力推广应用。黑刺粉虱为广布性昆虫,是目前全国大部分茶区常见的主要茶树害虫。从多年研究报道资料可见,茶园出现大发生的概率较高,田间虫口密度大,危害严重,对茶叶产量品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柑桔黑刺粉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刺粉虱又叫桔刺粉虱,在我国各柑桔产区均有分布,以幼虫群集在叶片背部吸食汁液,影响植株正常生长;成虫和幼虫还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已成为柑桔重要虫害之一。溪潭镇近10年柑桔发展迅速,全镇柑桔种植面积达300hm^2以上,其中纽荷尔脐橙连片基地面积200hm^2。随着果园树龄增加,树冠长势茂密,果园通风透光性能变差,为桔刺粉虱发生提供有利条件,所以桔刺粉虱发生程度逐年加重,煤烟病发生也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2.
黑刺粉虱对茶树品种的选择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网室内单位叶面积产卵量、蛹壳数、田间虫口密度和世代存活率为指标,研究了黑刺粉虱对12个茶树品种的选择性.结果表明:黑刺粉虱对供试的12个茶树品种的选择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对G31、福云10号、铁观音和白鸡冠等品种的选择性较强;对丹桂、优510、优3、玉龙和九龙袍等品种的选择性较弱.以网室内单位叶面积产卵量为指标能客观反映出黑刺粉虱对茶树品种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生物测定证实,蚧侧链抱(Pleurodesmospora coccorum)对茶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和柑桔粉虱(Dialeurodes citri)具较强致病力。田间调查表明,该虫生真菌在黑刺粉虱种群中有流行潜能。在14.0~15.1℃和92~93%RH下,对黑刺粉虱越冬代蛹的LC_(50)=1.2×10~8孢子/ml。LT_(50)随菌剂中孢子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中等剂量(1.0×10~8孢子/ml)的LT_(50)=14.85日。处理间致死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溆浦县柑桔黑刺粉虱的发生规律与习性,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两种虫生真菌在黑刺粉虱种群中的侵染和流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表明,外侧链孢和顶孢霉侵染黑刺粉虱的幼虫和蛹,通常呈地方病状态。在连日雨湿(RH>90%)的天气条件下,茶丛叶面水湿,两种菌均易侵染该粉虱,常在高密度种群中造成流行病。粉虱蛹的罹病率和罹病数量与环境湿度和虫口密度密切相关,而在不同茶园生境中表现不一。阴坡茶园中蛹的罹病率高于阳坡(P<0.05),罹病个体数也较多;25年生壮龄茶园中蛹的罹病率和罹病数量皆大于3年生幼龄茶园(P<0.05);茶丛下层蛹的罹病个体数大于中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柑桔黑刺粉虱的种群动态.明确了黑刺粉虱在湘两州的发生规律,通过种植三叶草、悬挂黄板、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及施用生物农药等多种措施结合的尤公害防治试验,对比无公害防治和常规防治发现,该无公害防治技术跟常规防治技术都能有效控制黑刺粉虱危害,但是无公害技术显著地增加了天敌的多样性和天敌的数量,减少了化学农药对柑橘园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黑刺粉虱叶面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贵州不同地区8个柑桔园的16组资料,用最近邻体法测定了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种群在柑桔叶片上的分布,测定结果均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8.
黄板诱杀茶园黑刺粉虱及假眼小绿叶蝉效果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黄板诱杀茶黑刺粉虱和假眼小绿叶蝉,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明显,诱杀区黑刺粉虱和假眼小绿叶蝉虫口平均校正减退率分别达到71.92%和53.73%,黄板表面所粘附的害虫具有规律性分布特征,即黄板离茶蓬越近的部位诱杀虫数越多,黄板两侧诱杀的虫数多于中部。因此,建议在茶园中使用黄板防治黑刺粉虱和假眼小绿叶蝉时黄板下缘应尽量靠近茶蓬,并根据茶蓬宽度,采用高20~25 cm,宽35~45 cm规格的黄板,可提高其诱杀效果,降低防治成本。  相似文献   

19.
亓黎  王荣富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99-101,83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Quaintance)是近年来在各地茶园发生严重的刺吸茶叶、传播煤菌的害虫.随着黑刺粉虱对环境适应性及抗药性的不断提高,导致了其持续暴发,给茶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深刻认识黑刺粉虱的生态学特性及可持续控制途径尤为重要.本文就黑刺粉虱的生态学特性与暴发的原因以及可持续的控制途径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黑刺粉虱发生的生态学原因,力求探索利用生态调控等相关方法以有效持久的控制黑刺粉虱种群.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区主要粉虱害虫的分布与危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查明西南地区粉虱的发生及危害情况,掌握其发生现状及发展趋势,及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2008~2009年首次系统地调查了西南地区主要粉虱害虫的分布与危害。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粉虱害虫主要有烟粉虱、温室粉虱、桑粉虱和黑刺粉虱,4种粉虱的寄主植物达37科120种(变种),根据寄主植物上粉虱的数量将粉虱的危害程度划分为4个不同的等级,并做了4种粉虱的分布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