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稻鸭共作的农艺特点及要求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种养结合、省工节本增效的生态型综合农业技术,是由无公害稻米向有机稻米发展的一种形式。它既能通过鸭的不间断活动对水稻产生除草、除虫、防病、施肥、中耕浑水、刺激按摩等作用,又能以稻田中的杂草、昆虫、浮游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稻鸭共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人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达到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又可以作为肥料;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将雏鸭放人稻田后,直到水稻的抽穗为止,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日本流行的稻鸭共作技术始于1991年,日本鹿儿岛市桂川町的有机…  相似文献   

3.
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新技术--稻鸭共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稻鸭共作技术的涵义1.1 稻鸭共作技术的概念 稻鸭共作是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鸭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刺激、松土,而稻田为鸭提供劳作、生活、休息的场所以及充足的水、丰富的食物,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最后鸭肉也可以食用。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作"役鸭饲养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作技术走一种全新生态农业技术,在我国才刚起步,其中役鸭饲养管理是关键。笔者总结了近几年来丹阳市稻鸭共作的经验,从役鸭的选种、放养密度、饲喂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两种日本稻鸭共作的最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作技术,起源于中国,完善于日本,推广在亚洲,开辟了水稻、水禽有机生产的新途径,已经在亚洲的多个产稻国应用推广.日本在稻鸭共作上研究最多的当属日本福岗县桂川町的古野隆雄先生、日本鹿儿岛大学的万田正治教授、日本岗山大学的岸田芳朗博士.近年来,日本在稻鸭共作研究上的最新重要进展有二:一是古野隆雄先生的直播稻鸭共作,二是岸田芳朗博士的稻鸭萍共作.本文依据日本稻鸭共作的最新文献,着重介绍古野先生的直播稻鸭共作技术、岸田芳朗博士的稻鸭萍共作技术,以供国内开展稻鸭共作时借鉴利用.  相似文献   

6.
日本全国稻鸭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21届全国稻鸭研讨会是2010年7月1日。8月1日在日本福岗召开的,日本福岗是日本稻鸭共作的发源地。1991年第1届日本全国稻鸭研讨会就是在福岗召开的。其间在日本各地已召开过20届日本全国稻鸭共作研讨会。这些全国会议,交流了日本各地稻鸭共作的经验,推动了稻鸭共作在日本的发展。召开过6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推动了稻鸭共作在亚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稻鸭共作是一项全新的生态农业技术,巧妙地利用鸭的生物学潜力,为水稻生产服务,既生产水稻,又养殖鸭子,结水稻生产、水禽养殖于一体,大幅度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甚至可以不施用化肥、农药。稻鸭共作源自中国、完善在日本、发展在亚洲。日本在学习中国稻田养鸭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实践,形成了全新的稻鸭共作。笔者在引进、学习日本稻鸭共作时,接触到了多位日本稻鸭共作的专家与学者。这里介绍的日本稻鸭共作人物,有的人对稻鸭  相似文献   

8.
零日龄放鸭是指鸭孵化出来待羽毛干后,直接将雏鸭放入大田的一种全新的方法。零日龄放鸭,省去了现行稻鸭共作中的保温育雏、提前驯水等环节,具有省工、节能、节本、雏鸭成活率高、生长健壮等特点。零日龄放鸭,师法自然,充分挖掘了鸭自身的生物学潜力,是稻鸭共作技术上的一项重大进展,有利于稻鸭共作技术更好地应用推广,也是对传统的鸭育雏理论的挑战和革新。有关零日龄放鸭的研究,国外仅有日本冈山大学岸田芳朗博士进行了研究和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丹阳市在加大稻鸭共作技术推广步伐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技术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已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与完善的稻鸭共作标准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0.
种养复合--有机生态型稻鸭共作技术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在日本的稻作界,一种全新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和迅速推广,这就是稻鸭共作技术。所谓“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并具有浓香可口、独特的野鲜风味。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生态型有机大米  相似文献   

11.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环保型有机农业生产新技术,具有无公害、高效益、易推广的特点,符合环保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要求。稻鸭共作以水稻生产为中心和主体,由鸭担负完成水稻生产过程中的除虫、除草、施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的田间  相似文献   

12.
镇江市从1999年起,通过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在国内率先引进了生态农业的新技术一稻鸭共作技术.10年来,科技人员奋力攻关,在稻鸭共作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推动了稻鸭共作在中国乃至亚洲产稻国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镇江市自2000年率先引进日本稻鸭共作技术,2003年已发展到600多公顷。这项技术大面积推广的主要瓶颈环节是水稻的大株距栽插问题,传统的手工栽插习惯很难适应稻鸭共作的大株距要求。为了适应稻鸭共作面积不断扩大对水稻栽插机械化的新要求,镇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承担完成了“稻鸭共作机械化栽植技术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于2004年1月14日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们认为:该项目的研究符合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保证粮食安全、扩大稻鸭共作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装备支测,各项主要性能及…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稻鸭共作技术大株距种植的需要,对稻鸭共作机械化配套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和对比,改制后的东洋PF455S型多株距插秧机共有9挡株距,符合合理密植或大株距种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稻鸭共作”是近两年来苏南农村积极推广的一项提高稻米等级、优化大田生态、减轻人工劳动的技术。“稻鸭共作”能否成功,提高“役鸭”的成活率是关键。成活率高,大田中耕、除草、混水、灭虫效果好,水稻病虫害少,产量稳定,稻米绿色等级能达标,役鸭也有效益,反之,大田杂草丛生,  相似文献   

16.
日本全国稻鸭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21届全国稻鸭研讨会是2010年7月1日~8月1日在日本福岗召开的,日本福岗是日本稻鸭共作的发源地。1991年第1届日本全国稻鸭研讨会就是在福岗召开的。其间在日本各地已召开过20届日本全国稻鸭共作研讨会。这些全国会议,交流了日本各地稻鸭共作的经验,推动了稻鸭共作在日本的发展。召开过6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推动了稻鸭共作在亚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绿色、生态农业科技新成果,以稻鸭共作方式生产的稻米、禽鸭具有优质、安全、高效的特点,适应当今人们对优质健康食品的追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符合国家重点扶持的优质粮产业工程发展方向,可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一项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特色产业,具有较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种不育雏、不驯水的零日龄放鸭技术。综述了此项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稻鸭共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稻鸭共育是以水田为基础、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一种"种养结合"的生态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模式。该模式减少了农药和化肥施用量,生产的水稻属于绿色有机稻;鸭子属于生态鸭,被老百姓称为"稻田虫草鸭"。从2014年开始,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与绵阳市涪城区农业局在涪城区玉皇镇老君村、鲜家坝村及石洞乡爱民村实施了稻鸭共育生产模式,总规模100hm~2。通过2年的调查,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及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水稻田间复合种养模式是实现农业和渔业提质增效的发展模式之一。稻鸭复合种养模式是目前水稻生产中的主要技术之一,但是目前稻鸭共作模式下对土壤及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尚不明晰。针对以上问题,以常规稻作、转换期稻鸭互作和有机稻鸭共作三种水稻种植模式进行田间定位研究,探讨不同水稻种植模式下对稻田土壤肥力、养分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以期为水稻复合种养经济模式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