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应用手持式植物冠层光谱测定仪对冬小麦Feekes6生育期的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上部氮素营养状况的测定,探讨了NDVI与小麦氮素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手持式植物光谱测定仪在黄淮地区冬小麦氮肥精准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小麦冠层NDVI值与同一时期植物干重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同时。Feekes6生育期冬小麦冠层NDVI值与收获期籽粒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对于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与Feekes6生育期NDVI的关系,不同类型的拟合方程对比表明,直线方程比多项式、幂、指数和对数方程拟合结果的显著性更高。Feekes6生育期的红光/近红外比值(Red/NIR)与Feekes6生育期、收获期的作物产量、氮素积累量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本文还讨论了利用Feekes6生育期NDVI值预测出的Feekes6生育期和收获期的作物地上部氮素积累量之差来计算冬小麦氮素追施量的方法。以上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地区冬小麦Feekes6生育期冠层NDVI值和Red/NIR值可用于冬小麦的氮素精准管理。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利用冠层光谱数据实现滴灌春小麦推荐追施氮肥的可行性,利用手持主动遥感光谱仪(Greenseeker)测定了滴灌春小麦各生育时期的冠层NDVI值,分析其与滴灌小麦不同时期追施氮肥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乳熟期NDVI值与春小麦出苗后天数可用一元二次函数拟合,模型精度较高,R2均大于0.91;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冠层NDVI值与施氮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利用一元二次模型拟合出施氮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现最高产量7 393 kg·hm-2下的施氮量为289kg·hm-2,实现最佳经济产量7 378 kg·hm-2下的施氮量为265 kg·hm-2;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NDVI临界值分别为0.715、0.792、0.887和0.911;根据各生育时期NDVI值与施氮量的关系,建立了氮肥推荐模型,并且根据模型计算出滴灌春小麦各生育时期NDVI值对应的氮肥追施推荐用量表.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产量的精准预测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快速精准获取马铃薯产量信息,研究利用无人机搭载可见光相机和多光谱相机,分别于马铃薯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终花期进行无人机RGB和多光谱影像的采集,并于收获期测定马铃薯产量。基于RGB和多光谱影像特征,对马铃薯产量与RGB指数和植被指数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样本数量,筛选出相关性最高的前五个光谱指数作为模型输入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2种方法构建不同生育期和全生育期的估算模型,并进行对比,筛选出马铃薯产量估算的最优模型。通过RGB指数与植被指数结合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的估算效果,并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反演效果要优于随机森林模型。最终产量的估算效果从高到低分别是盛花期>全生育期>终花期>初花期>现蕾期,马铃薯产量最优估算模型为盛花期以RGB指数与植被指数结合作为模型输入变量的MLR模型。测试集R2和RMSE分别为0.77、0.64 kg/m2;验证集R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施氮水平和方式(不追肥和拔节期追肥)的田间试验条件下,采集并测定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叶片SPAD值、叶绿素含量、叶片全氮含量和产量,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冠层NDVI值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追肥能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冠层NDVI值,灌浆期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幅度最大。冠层NDVI值与叶片氮含量、叶绿素含量的相关系数在各生育期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同冠层NDVI值一致,两者均可以对玉米进行氮素营养的诊断,但NDVI比SPAD更具有快速可靠的优点。追肥较不追肥处理有明显增产效果,平均增产幅度为29.23%,最大增幅为44.13%。  相似文献   

5.
为给滴灌小麦氮营养状况实时评估和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冬2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0、120、240、360、480kg·hm~(-2)),利用主动式光谱仪RapidScan CS-45获取各生育时期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红边植被指数(NDRE),分析其与滴灌冬小麦各生育时期氮肥施用效应的关系,建立了新疆滴灌冬小麦生育时期施氮模型。结果表明,滴灌冬小麦冠层NDVI和NDRE值在返青期至孕穗期均快速增加,在孕穗期至灌浆期增长减缓,进入灌浆期后开始降低;滴灌冬小麦冠层NDVI与NDRE值的动态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总体上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均与施氮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其中在返青期和扬花期NDVI与施氮量的线性关系最好,r~2分别为0.925 4和0.944 5,在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和乳熟期NDRE与施氮量的线性关系最好,r~2分别为0.929 7、0.959 6、0.941和0.953;滴灌冬小麦全生育时期总施氮量为239.98kg·hm~(-2),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和乳熟期冠层NDVI临界值分别为0.150 8、0.721 3、0.820 6、0.828 8、0.831 6和0.741 0,NDRE临界值分别为0.059 3、0.242 5、0.307 6、0.346 5、0.360 4和0.322 5。因此,在滴灌冬小麦返青期和扬花期,可选择基于冠层NDVI建立的施氮推荐模型,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选择基于冠层NDRE建立的施氮模型实现推荐施氮。  相似文献   

6.
利用盆栽法在苗期和花期对5个芝麻品种进行10d的干旱胁迫处理,测定了苗期胁迫处理后17个生长相关性状指标和苗期、花期胁迫处理后的13个产量性状指标。结果表明:(1)苗期干旱胁迫处理使芝麻植株生长速率减缓,根系发育缓慢,叶片数量减少,叶片变小,株高变矮,生物量降低,严重影响芝麻的生长发育;(2)花期干旱胁迫处理后除千粒重之外的其他产量性状指标值均低于苗期处理,花期干旱胁迫对芝麻的影响大于苗期,苗期处理对芝麻株高、蒴果数和蒴果大小等性状影响较小,对千粒重和单株种子干重等影响较大,而花期处理对芝麻株高、蒴果大小、每蒴粒数、单株种子干重和根系干重等性状影响较大;(3)不同基因型品种间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存在较大差异;(4)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相结合通过43个单项指标抗旱系数对5个芝麻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为芝麻抗旱性鉴定提供了参考方法,并认为苗期干旱胁迫及胁迫后的生长相关性状指标可以作为芝麻抗旱性鉴定的简单方法和抗旱性评价的简易指标;(5)获得黑芝09-1和金黄麻为抗旱性较强的芝麻品种。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红壤旱地密植秋芝麻的节氮高产栽培技术,以品种金黄麻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2016和2017年在江西省进贤县研究氮肥用量[即N_1(105kg/hm^2)和N_2(75kg/hm^2)]和基追肥比例[即Z_1(7∶3)、Z_2(6∶4)、Z_3(5∶5)、Z_4(4∶6)、Z_5(3∶7)]对芝麻产量和冠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_1条件下,2016年Z_3的单株蒴果数较Z_2显著增加25.36%,Z_4的每蒴粒数和Z_2的千粒重较Z_1的分别显著增加19.96%和13.62%;不同的是,2017年Z_2的每蒴粒数较Z_3显著增加22.84%,对单株蒴果数和千粒重无显著影响。在N_2条件下,2016年Z_3的千粒重较Z_4显著增加6.42%,其它处理间的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都无显著差异;N_2的平均产量(879.0kg/hm^2)较N_1显著增加22.3%;但是2017年N_1的平均产量(1 080.7kg/hm^2)较N_2增加8.1%。相同的是,两年的结果都表现为Z_2处理平均产量最高。芝麻产量表现为随着基肥的比例减少而先增后减。不同时期N_1的光能截获率和叶面积指数都显著高于N_2,且随生长发育进程而先增后减。不同位置的芝麻冠层光能截获率和叶面积指数都有显著差异,且随着测定位置的不断升高而降低。因此,氮肥用量为75kg/hm^2和基追肥比例为6∶4,有利于协调密植秋芝麻的群体冠层结构,保持秋芝麻的高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马铃薯30个杂交组合无性一代的14个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关系作了估算,其中无效生育期、播后74天和92天冠层覆盖度、平均冠层覆盖度、最高冠层覆盖度、有效生育期、单株块茎数、单块重8个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进而对影响单株产量(y)的平均冠层覆盖度(x_1),有效生育期(x_2)、单株块茎数(x_3)、单个块茎重(x_4)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该4个性状决定单株产量变异的94.61%,说明这4个性状是影响单株产量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不同耐湿性芝麻品种对盛花期渍水的反应特征,以敏感品种郑芝13和耐湿品种郑芝98N09为材料,于盛花期(出苗后46d)实施不同时长的盆栽渍水处理,即渍水12h(W12h)、渍水24h(W24h)和渍水36h(W36h),研究渍水胁迫对芝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器官分配、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盛花期渍水处理后,两品种干物质重均下降,渍水时间越长干物质下降得越多,而且各处理间的差异随渍水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从盛花期至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在茎和叶片中的分配比例逐渐降低,而在蒴果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增加。成熟期,两品种单株产量、单株蒴数、每蒴粒数和千粒重均随渍水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且渍水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Logistic模型适用于模拟芝麻干物质积累动态,两品种各处理干物质积累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_2均在0.99以上。两品种各处理的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R_(max))随渍水时间延长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而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T_(max))均逐渐缩短。随渍水时间延长,两品种各处理的快增期积累速率(R2)、缓增期积累速率(R3)逐渐降低,而快增期持续时间(T_2)、缓增期持续时间(T_3)呈逐渐增加趋势。渍水后,除T_3外,郑芝13的T_(max)、R_(max)、T_2、R_2、R_3均小于郑芝98N09的相应值。模拟快增期T_2[x_1,x_2]持续时间为苗后46.44~64.79d,与芝麻盛花期至终花期时间大致相同。研究表明,盛花期渍水条件下,干物质积累动态过程与产量形成密切相关。芝麻盛花期至终花期为干物质快速积累的时期,期间的快增期持续时间T_2和快增期积累速率R2差异是导致不同耐湿性品种干物质积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豫南旱地花生开花及干物质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豫南旱地花生开花及干物质积累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豫南地区旱地花生苗期短,有效花期短,前期生长发育快,产量形成分配系数高。旱地花生出苗后25 d左右始花,花期45 d左右,花后20d进入盛花期,单株平均开花量为120.1朵,初花期结果数占总果数的26.5%,盛花期结果数占总结果数的73.5%,末期开的花为无效花。干物质积累出现苗期和开花下针期增长慢、结荚期增产快,饱果成熟期又下降的趋势,干物质积累的高峰出现在苗后68 d,日增重量达0.92 g/株。  相似文献   

11.
施肥对马铃薯加工品质的影响李英男摘译(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1施氮肥和产量、品质的关系氮肥施用量的差异,在地上部生育过程中能充分地反映出来.随着施用量的增加,株高增加,叶面积增大,地上部干物质重增加,但容易倒伏。终花期以后,茎还继续伸长,而...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定株观察,以芝麻生长正常单株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蒴果发育时期去叶,对芝麻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芝麻生育进程,终花期,封顶期,盛花期去叶减产值幅度递增。相同植株同天开花采取不同时期去叶所结蒴果分别与对照相比,去叶时间越早秕籽率越高,千粒重越低。同时还进一步研究出延长芝麻中上部叶片功能期,提高单株产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京农科728为试验材料,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设置4个矮壮素(CCC)施用梯度,通过与氮肥拌肥处理一次性基施,研究矮壮素对华北夏玉米产量、氮代谢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常规氮肥处理,CCC处理增加了玉米产量、千粒重和穗粒数,干物质积累量在花期之后显著增加,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常规氮肥对照;增强了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及花后34 d至收获期的谷丙转氨酶(GOT)等氮代谢酶活性,提高了叶绿素总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氮素利用率得到了提高,最佳施用量是675 kg/hm2,在最佳施用量下,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分别比常规氮肥对照增加5.4%、45.8%和22.7%。  相似文献   

14.
植被覆盖度对冬小麦冠层光谱的影响及定量化估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避免土壤背景对冠层光谱的干扰,提高冬小麦定量化估产精度,以河北廊坊中低产田条件下的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ASD Field Spec高光谱仪定点获取冬小麦冠层光谱信息,分析了田间植被覆盖度和冠层NDVI在生育期内的变化,并利用植被覆盖度对冠层NDVI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通过三基色即RGB、色度和亮度可将数字图像中冬小麦和土壤背景进行分割,从而获得单位面积上冬小麦的覆盖百分比。而通过覆盖度校正后的植被指数即CNDVI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反映植株冠层氮素信息。在本试验条件下利用灌浆中期的CNDVI与产量进行一元回归或利用全生育期的CNDVI与产量进行多元回归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决定系数分别为0.849和0.853。由于多元回归模型考虑了不同时期的CNDVI的变化,因此模型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适合于冬小麦定量化估产。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0、75、150、225kg/hm^2)与施磷量(0、30、60、90、120kg/hm^2)对油菜花期、阶段性开花数、单花大小、单花开花持续时间的影响,为合理施肥推动油菜花经济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使油菜始花期提前和延长终花期,各施氮比不施氮处理延长花期23.2%~31.8%,且随着氮肥用量的提高有花期延长的趋势。施氮增加单株油菜整个生育期开花数131.6%~276.4%;增加花瓣长9.53%~15.96%,提高单花重1.07%~5.87%;延长单花开花持续时间1.96%~4.79%;除油菜整个生育期开花数在施氮225kg/hm^2时达到最大值外,以上开花性状均在施氮150kg/hm^2效果最好。增施磷肥能使油菜初花期提前并延长油菜终花期,随着磷肥用量的提高,各施磷比不施磷处理延长花期27.8%~50.4%;施磷增加单株油菜整个生育期开花数377.4%~736.7%;增加花瓣长8.01%~17.05%,提高单花重11.15%~31.82%;延长单花开花持续时间0.23%~2.15%;除施磷120kg/hm^2处理花期最长,整个生育期开花数最多外,以上开花性状均以施磷90kg/hm^2处理效果最好。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150kg/hm^2对延长油菜花期,提高单花性状效果最佳;施磷90kg/hm^2对增加油菜开花数,提高单花性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盆栽试验,在油菜苗期、花期、抽薹期、角果成熟期分别设3 d、5 d和7 d 3个渍水处理,研究渍水对油菜光合作用、生理特性、产量及含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期、角果成熟期油菜净光合速率随渍水时间增加而明显下降,苗期、抽薹期下降不明显;随渍水时间的延长,油菜不同生育期MDA、SOD的含量均增加;在4个生育期处理中,油菜单株产量均有下降,尤以花期渍害对油菜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成熟期、蕾薹期、苗期。  相似文献   

17.
利用GreenSeeker法诊断春玉米氮素营养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GreenSeeker对不同氮素处理春玉米冠层和叶片进行了测定,分析了植被指数(NDVI)和叶片叶绿素a(Chla)含量和氮素(N)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处理冠层NDVI变化与叶片叶绿素a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变化趋势一致。NDVI对叶绿素变化最敏感的时期是大喇叭口期。从不同叶位的变化趋势看,NDVI随CHla、N含量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利用GreenSeeker获取的NDVI值为生产中诊断春玉米叶绿素或氮素状况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茶树的开花习性与茶树花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茶树的开花习性与茶树花产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不同产地茶树的全花期长短不一,低纬度温暖地区,茶树的全花期较长:不同年份、不同茶树品种的全花期长短差异显著.茶树的始花期品种间和年份间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终花期品种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年份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在同一地区,茶树盛花期的起讫日和盛花期日数品种间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但盛花期日数年份间的差异不显著.茶树的开花量集中在10月中旬11月中旬,这一时期的开花量占年开花量的85.7%~93.4%.茶树的开花数不同品种之间、同一品种不同单株之间差异很大,而且自然生长的茶树开花数显著多于生产茶园的茶树.可将茶树品种的花型分为大花品种和小花品种,茶树干花产量一般可达100-150kg/667m2,品种间花产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施用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常规粳稻品种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常规氮肥(CK)和常规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2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监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DCD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15.1%)和地上部生物量(28.4%),并且显著降低了稻田甲烷(CH4)累积排放量(22.2%)、氧化亚氮(N2O)累积排放量(56.0%)、综合温室效应(GWP)(24.4%)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31.7%)。可见,常规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可以协同实现水稻丰产和稻田温室气体减排。  相似文献   

20.
高温胁迫下水稻产量的高光谱估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定量分析不同生育期冠层反射光谱参数与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确定能够准确预测高温胁迫下水稻籽粒产量的敏感光谱参数,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孕穗期4种温度胁迫处理后的2个水稻品种不同生育期冠层高光谱反射率以及成熟后的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穗长、穗干质量和结实率。结果表明,相对于蜡熟期的光谱参数,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光谱参数与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穗长、穗干质量以及结实率的相关性都较高,均达到显著水平。此两个时期可以作为预测水稻产量的关键时期。其中,差值植被指数DVI[810,A(450,560,680)]、垂直植被指数PVI(810,680)、红边幅值Dλred和红边峰值面积可以同时预测成熟水稻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而差值植被指数DVI(810,450)和DVI(810,560)、垂直植被指数PVI(810,680)和Dλred可以同时预测成熟水稻的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相对于灌浆期的模型,抽穗期的模型能较可靠地监测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