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研究奶牛产后亚临床酮病(SCK)导致的脂质代谢紊乱对卵泡发育的影响,本试验应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奶牛产后肝脏脂代谢紊乱影响卵泡发育的机制。根据奶牛血清中葡萄糖、β-羟丁酸含量,将产后14~21 d奶牛分为SCK组和健康对照组,跟踪至产后45~60 d。SCK组中无发情表现的奶牛被选为N组(无优势卵泡,n=6);健康对照组中有发情表现的奶牛被选为C组(有优势卵泡,n=6),在产后45~60 d采集N组和C组奶牛肝脏组织样本,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奶牛肝脏代谢质谱,应用靶向代谢组学定量分析奶牛肝脏中38种中长链脂肪酸含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在N组和C组奶牛的肝脏中鉴定出35种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富集通路包括氨基酸生物合成、cAMP信号通路、丙酮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等。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N组奶牛肝脏中有30种脂肪酸含量升高。因此,本试验确定了SCK奶牛肝脏脂质代谢变化影响产后卵泡发育,肝脏差异代谢物主要通过胆碱能突触、组氨酸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等途径影响产后奶牛卵泡发育。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对临床酮病,亚临床酮病,健康奶牛的血浆进行代谢物的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要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进行模式判别,寻找潜在的生物标记物。结果共筛选到28个变量可能是酮病潜在的生物标志。表明了在奶牛酮病发生过程中,机体代谢变化涉及了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神经信号转导等多个代谢和信号传导途径。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和研究奶牛酮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预防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旨在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筛选产后卵巢静止奶牛血浆中差异代谢物,探究差异代谢物与奶牛卵巢静止的关系。试验选取了产后45~60 d卵巢静止奶牛和正常发情奶牛各15头,应用LC/MS技术检测两组奶牛血浆样品,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与单变量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血浆差异代谢物,揭示不同代谢通路中的差异代谢物与奶牛卵巢静止的关系。结果显示:LC/MS分析共筛选出14种血浆差异代谢物。与发情组奶牛相比,卵巢静止组奶牛有11种差异代谢物明显升高:分别是D-塔格糖、L-亮氨酰-L-脯氨酸、L-鹅肌肽、脯氨酸-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N-(3-苯基丙酰基)甘氨酸、7-烯胆(甾)烷醇、γ-生育酚、β-隐黄素、视黄醛和鞘磷脂;3种差异代谢物降低:分别是胞嘧啶、1-棕榈酰溶血磷脂酰胆碱和1-硬脂酰-SN-甘油-3-磷酰胆碱。代谢通路分析代谢组学所获得的奶牛卵巢静止血浆差异代谢物,提示奶牛产后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等的异常会阻碍卵泡发育,从而导致奶牛产后发生卵巢静止。本试验获得了卵巢静止奶牛血浆差异代谢物,探究了奶牛产后卵巢静止发生中差异代谢物在糖代谢、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以及其他代谢的变化,为今后深入研究奶牛卵巢静止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新策略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通过~1H核磁共振(~1H NMR)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分别分析奶牛在患有急性腐蹄病时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研究腐蹄病的发生对奶牛代谢过程的影响,寻找差异表达的代谢物。运用~1H NMR技术获得两组奶牛血清代谢谱。所采集的数据经过模式分析获得差异代谢物。结果急性腐蹄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奶牛血清内差异性代谢物为21个。结果显示,在奶牛发生腐蹄病时体内糖类、氨基酸、脂类和能量代谢均发生了改变。表明结合~1H NMR谱检测分析的急性腐蹄病组对照组比对的差异代谢物,全景式地揭示了腐蹄病发生过程中奶牛机体内发生了广泛的代谢紊乱,为今后深入探究腐蹄病的发病机理和新的防治策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选择抗脓病家蚕品种白玉N和敏感品种白玉为研究对象,运用GC-MS技术对添食接种高浓度BmNPV前后2个品种5龄幼虫的4种脂肪体组织样品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分析受到BmNPV胁迫后脂肪体组织在代谢组水平发生的变化,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一步分析差异代谢通路.结果 显示:抗性品种白玉N和敏感品种白玉的幼虫脂肪体中共检出各类差异代谢物407种,主要包括氨基酸、糖类、核苷酸、醛和酮等小分子物质,其中胱氨酸、正缬氨酸、香芹酮、岩藻糖等24种代谢物特异性地出现在某一个参比样品中.根据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再对每个参比组中差异最显著的10条代谢通路进行功能聚类,获得可能造成不同品种间抗病性迥异的3条代谢通路,即嘌呤代谢、嘧啶代谢以及泛酸和辅酶A的生物合成,这些代谢通路与家蚕的能量代谢和供给、体内DNA和RNA合成以及氮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旨在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筛选产后卵巢静止奶牛乳清和血清的差异代谢物,明确其与奶牛卵巢静止的关系。本研究选取产后45~60 d的正常发情奶牛和卵巢静止奶牛各14头进行试验。应用一维氢谱核磁共振(~1H-NMR)技术对两组奶牛的乳清和血清进行检测,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单变量分析,筛选出组间差异代谢物,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阐明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通路与奶牛卵巢静止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乳清和血清中分别筛选出13种差异代谢物。与发情奶牛相比,卵巢静止奶牛乳清中6种差异代谢物含量升高:琥珀酸、磷酸肌酸、甘氨酸、肌醇、乙醇酸、乳清酸,7种下降:丙氨酸、肌酐、磷酸胆碱、乳糖、牛磺酸、半乳糖、葡萄糖-1-磷酸;血清中4种差异代谢物升高:β-羟丁酸、乙酸、谷氨酰胺、甘氨酸,9种降低:丙氨酸、琥珀酸、柠檬酸、肌酐、磷酸胆碱、葡萄糖、肌醇、酪氨酸、组氨酸。两组奶牛乳清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半乳糖代谢、原代胆汁酸生物合成等。血清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柠檬酸循环、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等。本研究获得了卵巢静止奶牛乳清和血清的代谢谱及其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了主要的糖代谢、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异常途径在奶牛产后卵巢静止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为今后深入研究奶牛产后卵巢静止发生机制和防治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奶牛分娩前后瘤胃代谢物变化规律及其代谢通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旨在阐明奶牛分娩前后瘤胃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的变化规律。选取10头体况和胎次相近的健康待产荷斯坦奶牛,分别于分娩前后晨饲前采集瘤胃液,采用UPLC-MS/MS代谢组学技术和MetaboAnanlyst 5.0中的通路分析方法研究奶牛分娩前后瘤胃发酵产物及其代谢通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奶牛分娩后瘤胃中57种代谢物含量较分娩前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34种代谢物含量显著降低,23种代谢物含量显著升高,9个代谢通路(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精氨酸的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嘌呤代谢和维生素B6代谢)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研究表明,奶牛在分娩前7~10 d与氨基酸、糖、核苷酸和维生素相关的瘤胃微生物菌群组成发生了应答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卵巢静止奶牛与发情奶牛体内差异代谢物变化,选取产后60~90d的年龄、胎次、体况相近的健康经产高产奶牛作为实验动物。根据奶牛发情表现、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及激素检测的结果,选取10头奶牛为发情组(A),10头奶牛为卵巢静止组(B),然后对两组奶牛血浆样品进行无偏性的1 H谱核磁共振检测,对比其血浆代谢组学图谱,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及鉴定卵巢静止奶牛血浆差异代谢产物,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发情奶牛,卵巢静止奶牛血浆中共12种代谢产物表现异常,包括水平增加的乙酸、柠檬酸和酪氨酸,以及水平下降的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脂质、丙氨酸、丙酮酸、肌酸、胆碱、磷酸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等;这些代谢产物与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蛋白代谢和胆碱代谢的异常密切相关;通过参与生物合成通路调节,干扰了奶牛正常卵泡生长。并且发现卵巢静止的奶牛血浆肌酸浓度降低和酪氨酸浓度升高的新变化。多种代谢异常提示奶牛卵巢静止与泌乳早期能量负平衡有关,并有伴发酮病和脂肪肝病的风险;另外,卵巢静止奶牛血浆肌酸、胆碱浓度降低和酪氨酸浓度升高的变化,为今后更为深入研究奶牛卵巢静止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急性热应激肉鸡血清物质代谢组学变化,鉴定出差异代谢物和差异代谢通路,从代谢组学层次揭示肉鸡急性热应激的营养物质代谢途径变化的发生机制。试验选择20只35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对照组按常规饲养标准温度饲养,热应激组于(32±1)℃下饲养,均持续12 h。翅下静脉采血2 m L,分离血清,经衍生化处理,运用GC-MS技术获得2组肉鸡血清代谢图谱,对试验收集的数据进行代谢物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鉴定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差异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GC-MS技术,在肉鸡血清中共检测到144种代谢物,筛选出30种差异代谢物[变量权重值(VIP)1,P0.05]。其中延胡索酸、羟丁酸、丙氨酸等14种代谢物含量上调[差异倍数(FC)1],草酸、苹果酸、二羟基丙酮等16种代谢物含量下调(FC1)。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机体三羧酸循环、半乳糖代谢、丙酸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发生显著改变(P0.05或P0.01)。由此可见,肉鸡发生急性热应激时血清代谢物和物质代谢途径发生显著改变。鉴定的30种差异代谢物和7种差异代谢通路可作为标志物用于揭示急性热应激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0.
乳汁是为新生哺乳动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必需营养的最佳食物。除了为新生哺乳动物提供营养外,还含有大量小分子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在母体和新生哺乳动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联系。在对乳汁的研究中应用代谢组学分析可以挖掘其中小分子物质的变化情况,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够将关键代谢标志物呈现,并预测营养素等对乳汁代谢组影响的作用机制。本文主要总结了人类乳汁和奶牛乳汁分析中应用到代谢组学技术的文献,并结合其他关于乳汁或代谢组学的研究,阐述了乳汁中部分低丰度差异代谢物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剖析了未来在乳汁分析中的潜在方向,以期为揭示乳汁代谢组的生理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利用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LC-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植物乳杆菌发酵黄芪的代谢产物,并探索其互作发酵机制。分别采取植物乳杆菌发酵黄芪(FT组)和未发酵黄芪固态粉末(CT组),经样本前处理、LC-MS分析、生物学信息分析等探寻差异代谢物并分析代谢通路。结果显示,总离子流图峰图重现性良好,发酵黄芪主要代谢物共鉴定出183种代谢成分,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样品间关系PCA图均能良好区分。火山图分析表明,FT和CT组间的代谢物变化具有差异性,正离子模式上调的1 416个代谢物富集到83个代谢途径;下调的935个代谢物富集到83个代谢途径;负离子模式上调的1 040个代谢物富集到52个代谢途径,下调的809个代谢物富集到45个代谢途径。发酵黄芪差异代谢产物酸类、脂类、酮类等氨基酸显著增加,烯类等氨基酸显著下调,其中上调代谢物15个,下调代谢物2个,关键代谢产物主要为α-硫酸二乙酯、2-甲基柠檬酸、3-异丙烯基-6-氧代庚酸等,涉及到丙酮酸代谢、丙酸代谢、半乳糖代谢等途径。本研究结果为发酵黄芪的代谢产物、发酵互作机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旨在筛选表征奶牛产后异食沙土的生物标志物。本试验共采集29份产后15~22 d血浆样品,根据奶牛产后有无异食沙土现象,结合血钙浓度进行分组,其中13头产后有异食现象的奶牛血浆样品为试验组,16头健康奶牛血浆样品为对照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代谢组学技术探讨2组血浆代谢轮廓和代谢物的变化趋势。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显示,试验组代谢轮廓较对照组发生明显变化,正、负离子下共筛选出28种差异代谢物,其中21种代谢物水平显著降低(P0.05),7种代谢物水平显著升高(P0.05);ROC曲线进一步考察这些差异代谢物对分类的识别能力,结果显示仅有11种代谢物对2组血浆具有显著的区分能力。综上表明,乙酰肉碱、DL-苯丙氨酸、2-八烯酸、辛酸、癸酸、D-泛醇、NG,NG-二甲基-L-精氨酸(ADMA)、雄烯二酮、脯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精氨酸-缬氨酸可作为表征奶牛产后是否有异食现象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研究奶牛产后异食沙土的预防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了系统揭示热应激对奶牛血液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的影响。本研究根据奶牛热应激的判定标准,选择10头处于热应激状态的荷斯坦高产泌乳牛为热应激组,至次日凌晨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恢复到正常范围时,再次被视为恢复组。各组奶牛尾静脉采血,制备血浆。然后采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结合模式识别策略寻找两组奶牛血液差异代谢物,并将差异代谢物输入KEGG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的构建与功能分析。结果表明,8个内源性代谢物可作为奶牛热应激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其中,葡萄糖、α-亚麻酸、亚油酸、甘油、棕榈酸、β-羟丁酸和甘氨胆酸盐含量在热应激过程中显著降低,而乳酸含量显著升高。提示热应激加剧了奶牛能量负平衡状态,主要通过增强脂肪酸氧化和甘油分解代谢途径活性,抑制糖酵解过程进行调节和应答,在此过程中伴有肝功能障碍的生理现象。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奶牛热应激的生理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后粪便代谢物的变化情况,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及相关的代谢通路,本研究运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GC/TOF-MS)检测对照组和病毒组小鼠的粪便。结果显示: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模型中,对照组与病毒组的得分图呈现明显差异,病毒组中一些代谢物发生了显著性的改变。α-酮戊二酸、甲硫氨酸、果糖-6-磷酸、苯丙氨酸、草酸、乳糖、棕榈酸、正缬氨酸、腺嘌呤、胆固醇、葡萄糖-6-磷酸、油酸、甘油、十五烷酸、β-丙氨酸等代谢物显著降低,而L-苹果酸、天冬氨酸、乳酸等代谢物显著上升。结论:病毒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及糖代谢的差异,代谢组学的研究可以为流感病毒引起的肠道损伤机制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究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en acidosis, SARA)对泌乳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浆代谢组的影响。试验选用8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中期奶牛,随机分成对照组(CON)(n=4)和处理组(SARA)(n=4),CON组与SARA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4∶6和6∶4的全混合日粮,试验周期为3周。于试验期每周最后一天晨饲后0、2、4、6、8和12 h进行瘤胃pH的测定,同时在pH测定当天晨饲后6 h采集颈静脉血样,用于血液生化指标和代谢组的分析。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SARA组的瘤胃pH显著降低(P=0.002),两组干物质采食量没有显著差异(P=0.524)。血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SARA组奶牛的β-羟丁酸浓度显著降低(P=0.007),甘油三酯浓度显著升高(P=0.014)。采用液相-质谱(LC-MS)联用技术对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LS-DA)结果显示,SARA组奶牛血浆代谢物组成较CON组发生明显变化,两组间共检测到26种差异代谢物(VIP>1 & FDR<0.05),与CON组相比,SARA组奶牛血浆中的7-酮脱氧胆酸、脱氧胆酸、胆酸、12-酮脱氧胆酸、12(13)Ep-9-KODE、12,13-DHOME和L-天冬酰胺代谢物含量显著升高(FDR<0.05),而十一烷二酸、十六烷二酸、9-HODE、血氧烷B3、PGE2、L-精氨酸、L-色氨酸、L-苏氨酸、异丁酰甘氨酸、异戊酰甘氨酸、马尿酸、4-羟基马尿酸和6-磷酸-2-脱氢-D-葡萄糖酸酯等代谢物含量显著降低(FDR<0.05)。综上,与CON组比较,SARA组奶牛的脂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糖代谢发生显著变化,这些物质可作为SARA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奶牛养殖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养殖高成本、高发病率和低产出是阻碍奶牛养殖业持续发展的障碍。其中,奶牛酮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不同的胎次、产后天数、月份、泌乳量等风险因素均影响奶牛酮病的发生。目前,基于奶牛行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数据、代谢组学技术和机器学习的酮病早期预警技术已经取得巨大进展。本文综述了奶牛酮病的发病规律和酮病早期预警技术,为奶牛围产期健康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对促进奶业提质增效、提高奶牛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产后初期亚临床酮病奶牛和健康奶牛血清葡萄糖、非酯化脂肪酸、-羟丁酸、铜和锌的代谢水平,以期进一步完善奶牛亚临床酮病的生化诊断。结果表明,与健康奶牛相比较,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和-羟丁酸含量显著升高,而葡萄糖和锌含量显著降低,铜含量无显著差异。揭示血清葡萄糖、非酯化脂肪酸和锌含量可作为奶牛亚临床酮病生化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正奶牛饲养的经济效益比较可观,吸引很多人加入到奶牛的养殖当中。但由于饲养者饲养水平和技术的差异,导致奶牛饲养的经济效益存在不小的差距。生产中营养代谢病的发生频率比较高,其中奶牛酮病属于比较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也称醋酮血病,临床常见母牛在产犊后6周以内发生,尤其是营养状况佳但缺乏运动的舍饲高产奶牛最容易出现酮病,如果防治措施不当,会给饲养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病因分析在奶牛产犊后的早期泌乳阶段会给高产奶牛饲喂过多  相似文献   

19.
旨在筛选表征种公牛精液活力的生物标志物。本试验采集24份西门塔尔种公牛精液,根据精子活力进行分组,其中异常组11个样本,正常组13个;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代谢组学技术探讨了2组精浆代谢轮廓和代谢物的变化趋势。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显示,异常组精浆代谢轮廓较正常组发生明显变化,6种代谢物水平显著降低(P0.05),19种代谢物水平显著升高(P0.05);ROC曲线进一步检测了这些差异代谢物对分类的识别能力,结果显示,仅有6种代谢物(鞘氨醇、环己胺、四氧嘧啶、5′-脱氧腺苷、N6,N6,N6-三甲基-L-赖氨酸、戊酸)对2组精浆具有显著的区分能力。综上表明,精浆中鞘氨醇、环己胺、四氧嘧啶、5′-脱氧腺苷、N6,N6,N6-三甲基-L-赖氨酸、戊酸可作为表征种公牛精液活力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可为研究精液品质的判定技术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患乳腺癌猫与健康猫体内差异代谢物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差异代谢物与猫乳腺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选取临床收集的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猫乳腺癌血清样本6例作为试验组(T组),同时选取年龄相似,品种相同的健康猫血清6例作为对照组(C组)。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对两组猫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采用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及学生t检验(Student's t-test)筛选出差异代谢物,然后再对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并进行差异代谢物的KEGG注释及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组样本中共定性到159种差异代谢物。与C组相比,在T组中有49种差异代谢物出现下调,110种差异代谢物出现上调。最终共筛选出5种与猫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差异代谢产物。与C组相比,T组中麦角硫因(ergothioneine,EGT)和肌酸(creatine)出现下调,吲哚乙酸(indolelactic acid,IAA)、胆碱(choline)和尿酸(uric acid)出现上调。这些差异代谢物表明,在猫乳腺癌的发生过程中,机体变化涉及了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异常和甘油磷脂代谢等多个代谢途径,为今后深入研究猫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