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汇油50不同密度下的生育特性、产量表现及产量构成,在每公顷300kg左右纯氮,密度4.5~7.5万株/公顷稀植条件下,每公顷产量可达2900kg左右。比对照增产11.9%~16.2%。  相似文献   

2.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中稻栽1粒谷苗时宜适当密植,在栽插2粒谷苗时,宜适当稀植。栽1粒谷苗时,以每公顷栽27.0~30.0万蔸(折合每公顷用种量11.25b)为宜;栽2粒谷苗时,以每公顷栽18.75~22.5万蔸(折合每公顷用种量15b)为宜。  相似文献   

3.
在甘蔗生长前期于叶面喷施体积分数为千分之一的植物动力 2 0 0 3,具有明显的增产增糖效应。其效果表现为促进甘蔗萌芽、分蘖 ,提高成茎率 ,优化株高、茎径、有效茎、蔗糖分等工农艺性状 ,加强了生理生化功能 ,促进了生长。综合新植和宿根分析 ,喷施植物动力 2 0 0 3的每公顷产量75.91t,比对照增加 11.0 4 t,增产 17.0 2 % ;蔗糖分含量 14.12 % ,比对照提高 0 .53% ;每公顷产糖量 10 .73t,比对照增糖 1.9t,增幅 2 1.4 %。统计分析表明产量及产糖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西瓜嫁接栽培可有效地预防枯萎病的发生 ,但在管理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适当稀植西瓜嫁接苗生长势强 ,为防止田间郁闭 ,在保证一定叶面积的情况下 ,应适当稀植。试验证明 ,合理稀植不仅不会造成减产 ,而且会使产量有所增加。一般每公顷株数在 75 0 0株左右为宜。2 高畦栽培 ,防止接穗生根所谓高畦栽培是指在深施基肥的基础上起宽垄栽培 ,一般垄高 15cm左右 ,垄宽 1~ 1.2m。高畦栽培不仅便于排灌 ,利于根系发育 ,更重要的是在定植时不至于掩埋嫁接部位而使接穗生根失去嫁接的意义。3 减少施肥 ,防止徒长 ,提早坐果由于嫁接根系发达 ,…  相似文献   

5.
自2007年北疆垦区推广杂交棉稀植直播技术以来,努力探索杂交棉稀植状态下的生长发育特性以及产量形成规律,总结高产栽培技术经验。至2010年,仅车排子垦区推广杂交棉稀植直播面积达2453公顷,主要选择鲁棉研24号。  相似文献   

6.
抗虫棉UF99—2特征特性:1、特别稀植,用种量小。植株呈塔形,一般单株覆盖面1平方米以上,每667m^2800-1000株,每667m^用种0.3-0.5公斤。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杨速生丰产林的结构应着重研究杨林的配置方式和造林密度,因为它决定林木营养面积和叶面积你大小,从而影响椽木的产量和质量。作者建议采用正三角形或正方形配置,提倡稀植,每公顷277—714株,或者先密后稀,早期疏开。确定造林密度的因子,首先是依据第一次间伐时平均树商、平均胸径号造林密度关系表”确定造林密度,同时试用冠幅的平方值,作为计算林木营养面积的依据;第二是依据土壤肥力(特别土壤水分)专经营强度确定造林密度;第三是依据苗木年龄及规格确定造林密度。稀植加杨林,15年成林时,预计高达22米,胸径35厘米,每公顷木材蓄积量240—360立方米。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杨速生丰产林的结构应着重研究杨林的配置方式和造林密度,因为它决定林木营养面积和叶面积的大小,从而影响林木的产量和质量。作者建议采用正三角形或正方形配置,提倡稀植,每公顷277—714株,或者先密后稀,早期疏开。确定造林密度的因子,首先是依据第一次间伐时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与造林密度关系表”确定造林密度,同时试用冠幅的平方值,作为计算林木营养面积的依据;第二是依据土壤肥力(特别土壤水分)与经营强度确定造林密度;第三是依据苗木年龄及规格确定:造林密度。稀植加杨林,15年成林时,预计高达22米,胸径35厘米,每公顷木材蓄积量240—360立方米。  相似文献   

9.
稀植栽培对华油杂12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华油杂12进行稀植栽培试验表明,密度对油菜的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植株高度、分枝部位逐渐增高;一次和二次分枝、每角粒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均逐渐减少.华油杂12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密度为每公顷6.0万株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2002年在贵州凯里采用40 cm×40 cm规格稀植,对两优363栽插苗数与施氮量(尿素)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分蘖强、长势旺的两优363适当稀植,可增加单株营养面积,提高产量.穴插双株或三株谷粒秧,每667m2施氮量(尿素)15 kg处理效果较好.扬花期受8月中旬低温冷害,每667m2产干净谷441.7 kg和466.7 kg.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