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促进中国木薯选育种研究,就中国木薯产业发展需求,育成的主要木薯品种以及国内外木薯育种策略进行了综述,比较了不同育种策略在木薯育种应用上的优缺点,指出了下一阶段中国木薯育种的主要目标,并为中国木薯育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十三五"期间,中国木薯产业将围绕"能源化、食用化、特用化、效益化、国际化"的目标进行,全面综合开发利用木薯资源以满足多元化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潘光堂  杨克诚  高世斌 《作物学报》2022,(10):2427-2434
基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原理,围绕西南玉米育种生态分区特征、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玉米产业发展趋势、育种目标需求变化和育种技术体系创新等多个维度,本文着重对西南玉米生态育种在新时期的内涵进行了系统总结与阐释,进一步凝练出以“充分重视和利用(G×E)互作”为核心、以“育种目标产业化、品种类型多元化、品种鉴选特异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品种推广集团化、品种栽培模式化”为主要内容的西南玉米区“现代生态育种”的发展理念,系统提出选育以“稳产高产、资源高效、环境友好、优质安全、易制种、宜机收”为特征的“低风险、高效新杂交种”新时期育种目标,集成完善了以“提高新品种的抗病抗逆特性和耐密性为路径,优良特异育种资源的精细发掘与精准鉴定为前提,适应不同生态区域育种急需的不同杂优类群优良骨干自交系、特别是热带种质类群优良自交系的培育为关键,新杂交组合在特定生态区域多年多点生物与非生物强胁迫鉴定选择为重点,选育和推广特定生态区域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和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稳产高产高效新品种为保证”的育种技术体系,推动西南玉米生产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世界三大薯类作物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生物乙醇原料作物和潜在的粮食作物。木薯生产上长期的营养繁殖造成其遗传背景高度杂合,常规育种耗时长且效率低。因此,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常规木薯育种技术体系进行改良,提高木薯遗传育种效率,定向培育适合不同市场需求的木薯品种势在必行。本文对全球近20年来木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提出需要强化的研究领域和相应策略,并对建立较完善的木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糯玉米起源于中国。20世纪以来,中国在糯玉米育种及产业上发展很快,优势显著,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鲜食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从种质资源丰富及特色明显、育种实力增强及审定品种数目增多、种植面积逐年攀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并引领产业发展等4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糯玉米的产业优势。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未来需求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糯玉米产业在“一带一路”发展中的机遇,为我国糯玉米育种及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广适性小麦品种选育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根据中国小麦生产实际,对黄淮和北部冬麦区品种的广适性进行了概念界定。在广适性的育种目标方面进行了探索讨论,确定了以光敏性、结实性、抗病性等为主要特征的育种目标。提出了传统技术与现代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渐进式改良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6.
《种业导刊》2014,(10):32-32
木薯既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植物。近日,国家973计划项目“重要热带作物木薯品种改良的基础研究”在海口通过课题验收。项目完成木薯野生祖先种和栽培种两个全基因组测序,覆盖基因区遗传密码的95%,发现2.8万余个共有基因模型,以及栽培与野生种中特有的基因。尤为重要的是,通过比较基因组和转录组,首次揭示了栽培木薯高光效、光合产物运输及淀粉高效积累途径基因的进化特征,据此提出了木薯碳硫分配和块根淀粉高效积累模型,为木薯分子辅助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项目组专家们还创建木薯基因组数据库;设计了基因的系统检索工具;发展了生物技术育种新技术,结合常规育种培育出淀粉改性(包括糯性)、抗产后生理衰变PPD及高淀粉、高产量的木薯新种质和新品种,比如SCl2、新选048两个新品种,以及一批兼具耐寒、高产高淀粉的新种质,为木薯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菜豆育种目标及育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菜豆育种的目的意义、目标及育种策略,以菜豆高产、早熟、抗病、商品性好为主要育种目标,加强其基础研究和资源创新,进行早世代鉴定选择和淘汰,现代新技术育种和常规育种相结合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8.
世界木薯生产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中国木薯生产一直困于成本高、效益低、鲜薯单产停滞不前、供不应求等问题,为促进中国木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笔者分析了2004—2013年的世界木薯生产现状,与其他木薯种植大国相比,中国木薯的收获面积、鲜薯单产、总产量及鲜薯单产贡献率均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中国鲜薯单产对总产量的贡献率为19.21%,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1.13%。对此,提出我国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走一条“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强木薯政策扶持、提升深加工水平、加强良种良法的研究推广及提高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作物育种信息》2005,(8):26-27
“高产、优质”一直是中国农作物的育种目标,水稻的育种目标也不例外。今天,在市场经济局限下,从中国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角度看,从节省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看,中国农作物的育种目标或许到了该调整的时候了,“高产、优质”的顺序需要调整为“优质、高产”。因为,“高产、优质”这个中国农作物的育种目标,是一个多目标决策,它比单目标决策复杂多了。在这一特定的育种目标决策下,育种学家自然首选高产而非优质,常常最后就只剩下了高产,  相似文献   

10.
基于粒收玉米的生产需求及其品种选育所遇到的严峻挑战,本研究以玉米选系和测配为主题,简要回顾了中国近几十年来玉米选系的成就、方法,现状及水平;并从实战性出发试图从选材组材、群体大小、选择方法等角度,对粒收玉米所需的株型、脱水、抗性的选择进行探讨;提出了保障育种目标顺利实现的大群体、高密度、严淘汰的选育策略,并就这种大群体选择策略的组织管理和效益进行了深入探讨;也提出了与育种目标相适应的测配方法。力图与黄淮海及其以北地区的育种同行,共同探讨实现中国粒收玉米育种的突破、促进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升印度尼西亚国家玉米产业发展水平,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科技服务外交”等国家战略,执行国家科技部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开展了印尼本土化玉米育种、新品种与新技术集成和玉米产业科技园区建设等项目内容。利用黄淮海优异种质与印尼富含热带资源种质组配了育种基础材料,育成的10份玉米优异杂交组合正在参加印尼国家玉米品种审定试验;实现了山东省第一次境外农业技术培训班和玉米现场观摩活动,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创造了印尼雨季玉米13.70 t/hm2的高产纪录;建成的50 hm2中国-印尼玉米产业科技园区,正在为印尼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科企合作模式,发挥国内农业企业优势,将中国的玉米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到印度尼西亚,将会加速印尼玉米产业发展水平,为国家科技外交和“一带一路”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木薯产业化的发展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5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儋州 571737; 2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中心,北京 100094)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南地区玉米育种面临的挑战及相应对策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潘光堂  杨克诚 《作物学报》2012,38(7):1141-1147
在剖析西南地区发展玉米产业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反思了西南地区玉米杂交育种存在的主要差距,并根据国内外玉米杂交育种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实践,从育种层面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措施。育种目标上,重点是抗病与抗虫、耐旱与耐瘠、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和耕作制度改革,以及拓展利用营养体优势新型“饲草玉米”。种质创新上,应明确杂优类群、简化杂优模式,系统开展基础种质评价与分析,合成与改良育种用群体,创制育种特异新材料。突破性自交系选育上,应注重特异新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把产量GCA作为重要选择标准,把自交衰退慢的株系作为主要选择对象,自交、姊妹交或混粉交替进行,提高优良基因型频率;加大选系的鉴定力度,并测定产量。育种方法上,应增加种植密度,加大选择压力,实施南北穿梭育种,加快我国南方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加快高新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作物驯化和品种改良所选择的关键基因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勇  马琳  郑军 《作物学报》2017,43(2):157-170
近15~20年作物基因组学迅速发展,特别是第2代测序技术的普及,显著降低了测序成本,使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和单元型区段(也称单倍型区段)分析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对系统生物学、遗传学、种质资源学和育种学影响最为深刻,使其进入基因组学的全新时代。一批驯化选择基因的克隆,特别是对一些控制复杂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及其调控机制的解析,更清晰地揭示了作物驯化和品种改良的历史,提升了人们对育种的认知,推动育种方法的改进。驯化和育种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驯化选择常常发生在少数关键基因或位点,对基因的选择几乎是一步到位;而现代作物育种虽然只有100年左右的历史,但其对基因组影响更为强烈,是一些重要代谢途径不断优化的过程。随着生态环境或栽培条件的变化,育种选择目标基因(等位变异)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调整,因此对基因(等位变异)的选择是逐步的。此外,强烈的定向选择重塑了多倍体物种的基因组,使其亚基因组与供体种基因组明显不同。在群体水平上,系统分析驯化和育种在作物基因组和基因中留下的踪迹,凝炼其中的规律,将为品种改良和育种提供科学理论和指导,本文也简要介绍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的基本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川荞6号是中熟苦荞新品种,在西南地区生育期72~78d,出苗整齐、健壮,幼茎绿色,叶片大小中等,叶色深绿,花为绿白色、无香味。主茎节数11.5左右,株高100~110cm,有效分枝2~5个,花序柄短,结籽集中,籽粒饱满、长锥、暗灰色,平均单株粒重2.5~4.5g,千粒重22~24g,产量1800~2050kg/hm2。该品种是地方品种“额乌”变异单株通过系统选育而成的苦荞新品种,2020年12月通过重庆市种子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田间鉴定,命名为“川荞6号”。2021年11月通过重庆种业协会农作物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为“渝品审鉴202110”。  相似文献   

16.
木薯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优良品种的选育一直是木薯科研工作的重点,而多倍体的巨型性特点为其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多倍体研究大多是体细胞加倍,有性多倍化研究起步较晚,而本课题组通过2n配子有性活体杂交,成功获得了首例木薯有性四倍体植株。为了研究木薯有性四倍体的遗传稳定性,本研究分别采用:田间的农艺性状观测(生长稳定期)、流式细胞术、叶片染色体计数、蛋白质含量测定/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及淀粉含量测定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木薯有性四倍体各株系农艺性状均保持了母株器官巨型性的多倍体特征;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木薯有性四倍体各株系叶片DNA含量均为二倍体亲本(SC5)的两倍,相对应的叶片染色体数目也为二倍体亲本(SC5)的两倍,且视野中四倍体细胞所占比例均在90%以上;各株系蛋白质含量均小于二倍体对照组,且有性多倍体株系电泳谱带基本相似;在淀粉含量测定中,其各株系淀粉含量均小于对照组,且各株系之间含量波动较小。本研究结果表明木薯有性四倍体植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对木薯多倍体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广西木薯产业化发展对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木薯是广西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用途很广,经济价值较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蔗糖业生产遭受巨大冲击的情况下,木薯生产将成为广西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广西气候、土壤适于木薯生长,木薯生产具有明显的自然优势,木薯耐旱耐瘠,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广西木薯年种植面积23~28万hm2,占全国木薯种植总面积的60%,然而,广西木薯产业化发展也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主要是加工业发展滞后,木薯品种单一、老化,生产布局不甚合理、栽培管理粗放等;因此,广西木薯产业化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木薯加工业,特别是深加工业,提高木薯生产的经济效益,选育、推广高产高粉木薯良种,改进木薯栽培技术,建立健全木薯种植、加工标准化技术体系,科学处理木薯加工“三废”,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8.
Breeding has led to a continuous increase of the performance of sugar beet varieties and thereby contributes to meet the global needs for food and biomass.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extent of the breeding progress in sugar beet and to determine which parameters and traits were modified by breeding. In 2007 and 2008 sugar beet varieties registered between 1964 and 2003 were cultivated in field trials and in greenhouse experiments to exclude effects from changes in agronomic operations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Differences in white sugar yield related to the reference variety registered in 1964 were regarded as breeding progress. The results showed an increase in the white sugar yield of 0.6–0.9% a−1 from 1964 to 2003 due to breeding. This was achieved by an improved biomass partitioning (higher root to leaf ratio and higher sugar to marc ratio), better technical quality (decreased concentration of K, Na, and amino N combined as standard molasses loss) and enhanced assimilation (higher chlorophyll content, higher assimilation rates). No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leaf development and cambium ring formation. A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pointed out that breeding targets have shifted with time from “yield” to “biomass quality”. To continue the breeding progress in future it is essential to integrate multiple resistances and tolerances against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粮仓机械行业快速发展,装备总量快速增加,粮食进出仓效率有一定提高,但是装备整体制造水平参差不齐,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仍然较低。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在自动化、智能化作业的需求契机下,为实现粮仓机械领域“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的目标,将重点开展基于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高效进出仓作业等突出任务,整体提升粮食仓储行业粮仓机械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