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9 毫秒
1.
盛花期不同渍涝时间对芝麻生理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根峰  张翼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196-199
摘要:以抗涝基因型河南1号与不抗涝基因冀芝1号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在盛花期不同渍涝时间对不同基因型芝麻生理指标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盛花期进行渍涝胁迫,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芝麻的比叶重、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逐渐降低。在盛花期淹水72h,芝麻的比叶重、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较对照均极显著下降﹙P<0.01﹚。淹水处理的产量性状均较对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淹涝胁迫条件对水稻形态的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分析不同品种早稻对水淹胁迫的响应,于2012年3—7月分别对不同品种水稻的分蘖期、抽穗扬花期耐淹能力及不同淹涝强度对一些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蘖期不同品种籼稻在不同的淹涝强度处理间的株高变化结果不一。不同淹水处理小区出现主茎穗和分蘖穗发育进程不一致,生育期延长天数与淹水天数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为‘湘早籼24’植株相对比较矮,受钻心虫危害比较严重。钻心虫发生面积和淹水强度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淹水处理造成水稻产量降低,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产量降幅随淹水时间延长而加大。  相似文献   

3.
宋晓 《中国种业》2014,(9):41-43
2013年在河南开封农林科学院内进行了等离子5种不同剂量、16个处理区的试验。经过对苗期根系、农艺性状和果穗性状的测量,结果表明应用等离子体处理8天播种的陈种子苗期根系、农艺性状和果穗性状,特别是产量上均呈现高于对照的特点,并且c8d-1.2、c8d-1.5、c8d-1.8处理效果更好,尤其从产量这一核心指标上看,c8d-1.5处理效果明显;处理后20天播种的陈种子苗期根系、农艺性状均低于对照,果穗性状表现不一致;新种子处理后8天播种和20天播种与对照较为一致;处理后8天播种的陈种子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渍涝胁迫对芝麻生理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涝基因型河南1号与不抗涝基因型冀芝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不同生育时期渍涝对不同基因型芝麻生理指标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渍水条件下芝麻的生长速率明显减慢;比叶重下降,在盛花期淹水后相对受害率最大;叶绿素含量均下降;受渍涝伤害的芝麻根系TTC还原强度急剧下降,淹水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渍水条件下的单株结蒴数、每蒴粒数、单株千粒重、单株产量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单株秕粒率较对照升高。  相似文献   

5.
抗旱水稻品种的筛选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筛选适宜冀东滨海稻区种植的耐旱水稻新品种,通过水作和旱作栽培模式下与作物生产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指标(如生育期、产量性状指标等)的变化,探讨了21个水稻稳定品系的抗旱性。结果表明,栽培稻旱作较水作生育期延长、株高降低、穗长缩短,产量降低,影响旱作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每穗粒数。通过抗旱力指数法和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认为稳定品系wd1、wd11、wd10、wd12属于中熟品种,产量稳定,综合性状优,是适宜旱作的稳定品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推进湖南饲用大麦(Hordeum vulgare L.)的种植,对冬闲稻田进行有效开发,探索环洞庭湖区大麦栽培抗倒高产节本的栽培措施。本研究使用裂裂区设计的田间试验方法调查不同播种期、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肥对大麦产量构成因子如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冬闲田种植大麦,不同播种期、耕作方式和施肥对大麦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在不影响双季稻生产的情况下,播种期最好不要超过11月4日,且翻耕可以显著提高大麦产量(P<0.05),而施肥对大麦产量影响较小,可以考虑不施肥。总体来看,‘华大麦4号’的小区种子产量最高达到9.5 kg每小区,适合洞庭湖区种植并可进行进一步栽培研究。  相似文献   

7.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小麦生产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5种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物理特性、杂草、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期以前,免耕及覆盖秸秆可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覆盖秸秆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小麦拔节后,作物覆盖度增加,处理间土壤含水量、温度差异减小。与旋耕(RT)相比,小麦收获后,免耕及覆盖秸秆可显著增加0~5 cm表土层容重、降低15~20 cm土层容重,可显著降低麦家公、播娘蒿的发生密度、株高及鲜重,显著增加荠菜的发生密度、株高及鲜重,旋耕秸秆还田(RTS)对荠菜的影响不显著,可降低麦家公、播娘蒿的发生密度,但有使其单株平均株高、鲜重增加的趋势。与RT相比,免耕覆盖秸秆3000 kg/hm2(NTS3000)、免耕不覆盖秸秆(NT)区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3.0%、8.3%,RTS、免耕覆盖秸秆6000 kg/hm2(NTS6000)区小麦产量分别降低9.1%和17.4%。NTS3000处理区农田环境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是较适合黄淮海地区的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置随机区组对比试验,研究马铃薯初花期去花处理对其物候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初花期去花处理后马铃薯生育期延长,株高降低,块茎数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因此,在新疆南疆地区栽培马铃薯,采取初花期去花处理以提高产量可行。  相似文献   

9.
孟彦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3):18-22
旨在分析黄淮海夏玉米中后期实施一喷三防对其抗逆性、百粒重等农艺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以‘郑单958’中后期喷施混合药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方差分析从中筛选出最佳喷药时间。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对夏玉米的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P<0.05)。田间性状分析T4、T5、T6处理与T7比较均达到显著水平,T1、T2、T3处理的各性状均有所改善,处理T5综合性状最佳,T7综合性状最差;室内考种分析,除籽粒含水量外,其他性状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出籽率、百粒重和产量性状的分析结果相近, T5显著优于T7;穗粒数、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霉变率性状T7与T5比较均达级显著水平。夏玉米散粉结束后喷洒杀菌剂、杀虫剂和部分微肥的混合药液可以显著改善农艺性状,延长灌浆时间,为粮饲通用玉米栽培、提高玉米产量及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28个大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为大麦生产和高产育种提供借鉴,以28个大麦品种(系)为材料,进行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8个大麦品种(系)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7个农艺性状变异程度与范围较大,有一定的优势可利用。相关分析表明,大麦各农艺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且多个性状影响产量,穗粒数与子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28个大麦品种(系)的7个农艺性状分为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6.8889%。供试材料可聚为两大类:中矮秆多粒型和高秆多穗型。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种子在吸收膨胀和主胚根开始伸长时对涝害最敏感,淹水2—4天可降低出苗率50%以上.高温、延长淹水期和增加淹水层均会明显加重涝害.受涝后幼苗生长弱,发育慢;根系受害程度重于地上部.早播和起垄播种有助于预防或减轻夏玉米的涝害.  相似文献   

12.
Seedling vigour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in relation to crop growth and yield. Traits such as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and chlorophyll content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seedling establishment at the early growth stage in various crop species, including rice. A diverse panel of 227 rice varieties from several countries was evaluated to determine chlorophyll contents at multiple time points during the seedling stage using a soil–plant analysis development (SPAD) meter, a non‐destructive portable device. Using new statistical approaches, several chromosomal regions associated with variations in chlorophyll content in the third leaf at 13, 16 and 19 days after imbibition were detected. A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cluster on the end of chromosome 11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leaf senescence. This region was enriched with genes related to cell death and the stress response. We have identified rice germplasm showing delayed‐senescence phenotypes, these could be suitable donors and genetic resources for breeding, and the use of significant SNP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these traits could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their selection in breeding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13.
花后渍水高温交互效应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渍水和高温是长江中下游麦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育中后期的主要气象灾害因子。2009—2011年连续2个生长季盆栽烟农19,在籽粒形成期(花后5~8 d)和乳熟期(花后15~18 d)分别设渍水(土表水层1 cm)、高温[昼(35±2)℃/夜(25±2)℃]和渍水+高温处理,探讨了渍水和高温双重胁迫对小麦开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渍水、高温、渍水+高温逆境均显著降低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增加胞间CO2浓度(Ci);同时降低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但对成穗数影响不显著。渍水和高温胁迫对旗叶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非气孔因素。从产量平均相对受害率看,其影响为渍水+高温逆境(37.7%)>渍水逆境(21.1%)>高温逆境(17.6%),而胁迫时期的影响为籽粒形成期(30.8%)>乳熟期(20.1%)。渍水和高温的交互效应显著,且籽粒形成期逆境不良效应显著大于乳熟期。  相似文献   

14.
渍水时间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长江流域油菜生产期间雨水偏多,加上主要采用水稻油菜轮作模式,地下水位高、土壤粘重,常发生渍害。为了研究油菜各生育期渍水对其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设计盆栽试验,在油菜4个生育期分别进行3个不同渍水时间处理后,然后恢复正常水分管理。其中,苗期、蕾薹期分别进行10、20和30 d渍水处理,花期、角果期分别进行10、15和20 d渍水处理,各处理4次重复,比较2个耐渍性不同的油菜品系在各生育期的生长状况及产量。结果表明: (1) 渍水影响油菜各生育期根系发育、地上部生长及最终产量的形成,并存在品种间差异;(2) 苗期渍水导致叶片叶绿素(Chl)含量下降、丙二醛(MDA)及脯氨酸(Pro)含量增加,其变化过程在指标间存在差异;(3) 以产量为指标,渍水的敏感性依次为蕾薹期、花期>苗期、角果发育成熟期;(4) 研究不同渍水处理对产量的影响可为持续降雨对大面积油菜生产影响的估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人工模拟不同程度的淹水环境,评价墨西哥落羽杉苗木耐水淹能力。以2年生墨西哥落羽杉(Taxodium mucronatum Tenore)实生苗为试验材料,模拟不同程度淹水胁迫:苗体全部淹水(苗木全淹)、苗体中部以下淹水(苗木半淹)、苗体根部淹水(苗木浅淹)、苗体不淹水(对照处理),测定分析各处理条件下苗木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整个淹水胁迫试验期间,不同程度淹水胁迫处理对墨西哥落羽杉苗木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随着淹水胁迫程度的加重,不同处理下的苗木叶片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存在较大差异;苗木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增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则随着淹水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变化,3个指标表现出反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墨西哥落羽杉苗木具有较强的耐水淹能力,其苗木可以在浅淹胁迫和半淹胁迫环境中长期生存,即使处于全淹环境中的苗木在短期内也不会发生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16.
引进春小麦种质耐盐性的鉴定评价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5  
对从美国引进的28份春小麦种质经过实验室耐盐性鉴定,筛选出13份芽期相对盐害率在20%以下,苗期盐害指数在40%以下的耐盐性较强的材料,进一步在0.37%以上的盐渍化土壤上进行全生育期的耐盐性鉴定,对株高、穗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生产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及逐步剔除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的耐盐指数与出苗率、  相似文献   

17.
秸秆还田对滨海盐碱地棉苗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滨海重度盐碱地棉苗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设置增施有机肥、播前秸秆还田、冬前秸秆还田3个处理,测定了棉花苗期3个层次土壤含盐量、水分和容重,棉花叶片光合参数、叶片SPAD值以及干物质积累和棉花产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的处理各个土层含盐量和容重明显降低,棉苗叶片LAI和SPAD明显增大,光合能力提高,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以及棉花产量明显增加。其中,冬前秸秆还田各土层含盐量低于2.00 g·kg-1,容重保持在1.15~1.40 g·cm-3,叶片SPAD值高于40.0,LAI提高65.5%,光合性能系数增高23.4%~92.8%,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降低12.2%,干物质积累总量增大46.3%,根冠比提高56.5%,产量提高36.2%。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前秸秆还田更有利于滨海盐碱地改良及棉苗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8.
不同低温处理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小麦在经受低温冻害后植株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变化规律,以‘周麦22’为研究对象,于拔节前期和拔节后期,分别设置-1℃、-3℃、-5℃、-7℃、-9℃温度梯度,低温处理4 h后,测定小麦光合特性和叶绿素SPAD值,并在收获后测量小麦植株性状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于拔节前期和后期,随温度的降低,小麦光合速率A,胞间CO2浓度Ci,叶片蒸腾速率E和气孔导度GH2O逐渐降低。但于拔节前期,-7℃处理较CK显著降低,且各低温梯度于7天后逐渐恢复正常。而于拔节后期,-5℃处理较CK显著降低,于各低温梯度于3天后逐渐恢复正常;在小麦拔节前期,温度低于-9℃时,SPAD值明显降低,而在拔节后期,温度低于-5℃时,SPAD开始显著降低;低温发生时间推迟,小蘖穗高降低,穗长缩短,粒数和千粒重则降低,而株高和单株成穗数增加。随温度的降低,小蘖穗高、株高降低和穗粒数显著降低。在发生低温冻害后,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棉花上部叶片叶绿素SPAD值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为了探索利用叶绿素SPAD值在不同生育阶段进行棉花营养诊断的方法,以2个早熟品种(‘中棉所36’、‘中棉所50’)和2个中熟品种(‘中棉所41’、‘鲁棉28’)为对象,研究了棉花主茎倒1至倒4叶在全生育期的叶绿素SPAD值动态变化,并研究了氮、磷施用量对鲁棉28蕾期、花期和吐絮期主茎功能叶的SPAD值影响。结果表明:2个早熟品种的棉花主茎叶全生育期SPAD值呈现倒一叶<倒二叶<倒三叶<倒四叶的规律,2个中熟品种在盛铃期以前主茎4片叶SPAD值也呈现和早熟品种一样的规律,但盛铃期以后SPAD值叶序变化不规则。在吐絮前,棉花主茎倒四叶SPAD值可以作为棉株营养诊断的参考,早熟品种棉花主茎倒一叶或倒二叶吐絮前10天和吐絮后10天左右的SPAD差值大小可以作为棉株衰老程度的参考值,中熟品种棉花主茎倒三叶吐絮前15天和吐絮后15天左右的SPAD差值大小可以作为棉株衰老程度的参考值。本试验条件下,纯氮用量高于270 kg/hm2,吐絮期主茎功能叶SPAD值与不施氮处理差异极显著,高氮处理利于主茎功能叶在吐絮期维持较高的SPAD值;纯P2O5用量在120 kg/hm2即能使吐絮期主茎功能叶维持较高的SPAD值,增加磷肥用量SPAD值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