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以庆大霉素生产菌--绛红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purpurea, M.p), 小诺霉素、庆大霉素生产菌--棘孢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echinospora, M.e)和西索霉素生产菌--伊尼奥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inyoensis, M.i)为研究材料, 对其遗传性状特别是质粒DNA进行了分离、鉴别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三株生产用小单孢菌质粒DNA与该菌产生孢子、色素有关, 而与产生抗生素无关. 说明这三株生产用小单孢菌产生抗生素的基因在染色体DNA上, 从而为研究、改造这三株生产用小单孢菌染色体DNA遗传性状和提高产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庆大霉素生产菌——绛红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purpurea,M.p),小诺霉素、庆大霉素生产菌——棘孢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echinospora,M.e)和西索霉素生产菌——伊尼奥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inyoensis,M.i)为研究材料,对其遗传性状特别是质粒DNA进行了分离、鉴别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株生产用小单孢菌质粒DNA与该菌产生孢子、色素有关,而与产生抗生素无关.说明这三株生产用小单孢菌产生抗生素的基因在染色体DNA上,从而为研究、改造这三株生产用小单孢菌染色体DNA遗传性状和提高产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外源基因对小单孢菌40027菌株产生抗生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整合了质粒pSET152和质粒pHZ1904的小单孢菌40027菌株比原始菌株产生福堤霉素A的产量低,在产素时间上缩短;整合了质粒pSET152和pHZ1904小单孢菌40027菌株之间在产素水平和产素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整合了质粒pSET152和pHZ1904的小单孢菌40027菌株与原始菌株在产素水平和产素时间上的差异是由质粒pSET152造成的,dnd基因簇对小单孢菌40027菌株的产素水平和产素时间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猪源大肠杆菌中mcr-1阳性不可接合类噬菌体质粒pD72-mcr-1与bla_(CTX-M-55)阳性可接合的F33∶A-∶B-质粒pD72-F33融合形成的共整合质粒pD72C的生物学特性,评估该融合质粒对mcr-1传播的潜在作用,本实验采用生长曲线测定、质粒稳定性实验、竞争性实验和接合实验,测定了融合质粒pD72C和亲本质粒pD72-F33对宿主菌的适应性、融合能力和扩散能力。结果表明:融合质粒pD72C在无抗生素的环境中能稳定传代9 d,对宿主菌有适应性优势,且比亲本质粒pD72-F33具有更好的竞争优势;该融合质粒表现出较高的融合频率和接合频率,说明该融合质粒能够扩展菌株的耐药谱并促进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猪源大肠杆菌中mcr-1阳性不可接合类噬菌体质粒pD72-mcr-1与blaCTX-M-55阳性可接合的F33:A-:B-质粒pD72-F33融合形成的共整合质粒pD72C的生物学特性,评估该融合质粒对mcr-1传播的潜在作用,本实验采用生长曲线测定、质粒稳定性实验、竞争性实验和接合实验,测定了融合质粒pD72C和亲本质粒pD72-F33对宿主菌的适应性、融合能力和扩散能力.结果表明:融合质粒pD72C在无抗生素的环境中能稳定传代9 d,对宿主菌有适应性优势,且比亲本质粒pD72-F33具有更好的竞争优势;该融合质粒表现出较高的融合频率和接合频率,说明该融合质粒能够扩展菌株的耐药谱并促进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检测了不同时期从河南省分离的162株blaCTX-M型鸡大肠杆菌对黏菌素的耐药性,进行了耐药基因blaCTX-M和mcr-1的质粒接合试验,并比较了各亚型的水平传播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blaCTX-M型鸡大肠杆菌对黏菌素的耐药率由0%显著增加到42.2%;在头孢噻肟单药筛选下获得的21株接合子有5株同时携带mcr-1,在黏菌素单药筛选下获得的18株接合子有11株同时携带blaCTX-M,且blaCTX-M和mcr-1基因的接合频率无明显差异;原菌及对应接合子的blaCTX-M亚型均属于blaCTX-M-1和blaCTX-M-9亚群,部分原菌同时携带两种亚型,但接合子均仅携带一种亚型(blaCTX-M-9亚群).说明在单一药物(黏菌素或头孢噻肟)的选择性压力下,blaCTX-M和mcr-1基因均易水平传播,且携带blaCTX-M和mcr-1的质粒既可单独转移也可同时转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一株自行筛选的野生稀有放线菌菌株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鉴定其分类地位。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以形态学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将所分离的菌株进行摇瓶发酵,将发酵液上清液采用HPLC进行组分检测。该菌株菌落微黄色或浅棕色;产红色色素,气生菌丝不发达,基内菌丝直径平均0.4~0.8μm,产单孢子,生理生化特征与绛红小单孢菌相似,16 S rDNA测定结果与Micromonsopora sp.(EU214948)序列同源性达97%,与M.purpurea(X92595)最为接近。其发酵产物中含有庆大霉素B、小诺霉素和庆大霉素。鉴定该菌株为产庆大霉素B的小单孢菌属绛红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purpurea)。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单孢菌227所产生物活性物质的抑菌特性。[方法]分别从小单孢菌227摇瓶发酵液的上清液和菌丝体的乙醇提取液中提取生物活性物质,分别对其进行抑菌活性的测定。[结果]小单孢菌227所产生物活性物质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该菌所产抗菌活性物质是既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的多组分物质。用乙醚萃取脂溶性物质的萃取效果分别优于正丁醇、乙酸乙酯和正乙烷。对小单孢菌227菌丝体乙醇提取液与离心上清液抑菌能力比较结果表明小单孢菌227所产生物活性物质属胞外产物。[结论]小单孢菌227所产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强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9.
小单孢菌211003分离自海南红树植物海膝根围土壤,采用干热100℃、60 min的预处理,葡萄糖天门冬素培养基(GA)作为分离培养基。该菌株革兰氏阳性,橘黄色基内菌丝,产单个孢子。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归到小单孢菌属,并成一独立分支。并与M.siamensis TT2-4T的相似率最高,为98.415%。初步判定菌株211003为小单孢菌属一个潜在的新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单因素试验探索了热激处理、预萌发时间、供体宿主菌的类型、供受比及MgCl_2浓度对链霉菌SH121接合转移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50℃热激10min,37℃预萌发1h,以大肠杆菌DCDA/pUZ8002为供体宿主菌,在供受比为100∶1时,使用添加40mmol/L MgCl_2的培养基M-ISP4,接合转移效率最高可达到每受体1.03×10~(-3)个接合子。利用建立好的接合转移方法,将整合型质粒pSET152和基因敲除质粒pYZ09成功地导入链霉菌SH121,证实该方法可用于后期链霉菌SH121活性天然产物的挖掘及其相关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鸡志贺氏菌β-内酰胺酶及ESBLs的测定、质粒提取、细菌转化及质粒结合转移等试验,分析其耐药性与其质粒之间的关系,探讨耐药质粒在细菌间的传递方式.结果表明,质粒转化后的转化子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全部耐药,对氨基糖苷类、氟诺酮类有一定程度的敏感;而质粒接合传递体的耐药谱与质粒转化子一致.耐药菌株的质粒可编码β-内酰胺酶,且耐药质粒可通过结合转移方式传递至感受态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2.
检测了不同时期从河南省分离的162株bla_(CTX-M)型鸡大肠杆菌对黏菌素的耐药性,进行了耐药基因bla_(CTX-M)和mcr-1的质粒接合试验,并比较了各亚型的水平传播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bla_(CTX-M)型鸡大肠杆菌对黏菌素的耐药率由0%显著增加到42.2%;在头孢噻肟单药筛选下获得的21株接合子有5株同时携带mcr-1,在黏菌素单药筛选下获得的18株接合子有11株同时携带bla_(CTX-M),且bla_(CTX-M)和mcr-1基因的接合频率无明显差异;原菌及对应接合子的bla_(CTX-M)亚型均属于bla_(CTX-M-1)和bla_(CTX-M-9)亚群,部分原菌同时携带两种亚型,但接合子均仅携带一种亚型(bla_(CTX-M-9)亚群)。说明在单一药物(黏菌素或头孢噻肟)的选择性压力下,bla_(CTX-M)和mcr-1基因均易水平传播,且携带bla_(CTX-M)和mcr-1的质粒既可单独转移也可同时转移。  相似文献   

13.
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是产抗最多的稀有放线菌,为了探索塔里木河流域土样中小单孢菌物种多样性并筛选抗菌活性菌株,本研究通过可培养的方法以塔里木河流域采集的10份土样为研究对象,采用6种不同的分离培养基,通过添加特定抗生素选择性分离培养小单孢菌,并对小单孢菌进行物种多样性及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结果表明:选用可培养方法从塔里木河沿岸采集的土样中分离鉴定出484株菌株,分属于3门5纲13目19科22属70种,其中小单孢菌属菌株424株,占87.60%,小单孢菌属的出菌率高。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福氏志贺氏菌、解淀粉欧文氏菌和白色念珠菌等病原菌作为靶标菌对小单孢菌的发酵粗提物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合antiSMASH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筛选出5株既具有抗菌活性又具有代谢潜力的小单孢菌。研究表明塔里木河沿岸含水量高的土样中拥有丰富的小单孢菌资源,通过向分离培养基中添加新生霉素、萘啶酮酸、放线菌素等抗生素施加选择压,可以有选择性地分离获得小单孢菌。  相似文献   

14.
水稻田小单孢菌的选择性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水稻田这一特殊生境中分离到小单胞菌并研究其分布,在优化放线菌选择性分离方法的基础上对水稻田小单孢菌进行分离,分析比较了几种培养基和2种抑制剂对小单孢菌分离效果的影响。共分离出58株小单胞菌,对其中培养特征和形态特征明显不同的5个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在YD和几丁质培养基上,小单孢菌出菌率比较高,小单孢菌占总放线菌的比例分别为63.6%和31.8%。在加入重铬酸钾的基础上加入2.0 g/L甲硝唑能明显抑制真菌和细菌的生长,对放线菌没有影响。基本解决了小单胞菌由于生长缓慢,容易被杂菌覆盖不易分出的问题。根据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5株分离菌株均为M icrom onospora sp.。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建立基于同源重组技术的特利波契巴尔通体基因敲除方法。研究通过扩增并融合Ⅳ型分泌系统VirB4基因的上下游同源片段,将同源片段与pJM05质粒进行体外拼接,并将pJM05-ΔVirB4质粒转化进入S17-1大肠杆菌中;通过双亲接合转移将大肠杆菌S17-1中的pJM05-ΔVirB4质粒转移到特利波契巴尔通体中进行同源臂交换,产生单交换菌株;随后利用质粒中sacB基因表达产物分解蔗糖对自身产生毒性作用,在蔗糖平板中筛选出22个双交换菌株,通过菌落PCR及测序验证,共确定出6个VirB4基因框内缺失菌株;并且测序结果表明这6个菌株在VirB4基因框内缺失了2 136 bp。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两亲本接合转移,将豌豆根瘤菌T83K3共生质粒pJB5JI转入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及其质粒缺失突变株中,获得8个转移接合子,其中受体为HN01和pSfrHN01a缺失突变株HND28的接合子能够在大豆上形成有效根瘤,无论是人工传代还是与植物共生,外源质粒pJB5JI与受体菌内源质粒均能稳定存在,但不能在豌豆上结瘤,与大豆共生固氮能力和竞争结瘤能力与受体菌亲本相比没有明显变化.消除共生质粒的突变株HND29和共生质粒与pSfrHN01a质粒均消除的突变株HND100作受体菌的接合子,既不能在大豆上结瘤,也不能在豌豆上结瘤.研究结果表明,pJB5JI与HN01的3个质粒属于不同的不相容群.pJB5JI在HN01中的表达功能可能受到受体菌的共生质粒和染色体基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和优化固氮链霉菌Streptomyceschartreusi WZS021(简称菌株WZS021,下同)的接合转移体系,以丰富固氮链霉菌基因片段转移技术.[方法]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 ET12567(pUZ8002)为供体菌,携带整合型质粒pSET152的菌株WZS021为受体菌,进行菌株WZS021接合转移.[结果]选择高氏一号培养基为菌株WZS021接合转移培养基,50℃热激10 min,供受比为1:10,涂布20.0 mg/L安普霉素、接合转移12 h后覆盖抗生素,添加MgCl2终浓度为5.0 mmol/L时接合转移效率最高,达3.24×10-6.[结论]通过确定适用于菌株WZS021接合转移条件建立的菌株WZS021遗传转化体系,有助于今后插入标记基因确定该菌的固氮定殖位点及导入外源基因的操作.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分离自塔里木河淤泥的31株小单孢菌(分属于14个种)为研究对象,检测菌株所具有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安莎类抗生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选用4种培养基进行小单孢菌小量发酵,经80%甲醇萃取,浓缩发酵液;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以及解淀粉欧文氏菌为靶标菌,采用滤纸片法进行抑菌活性检测;对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发酵产物做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分析。结果表明31株小单孢菌中24株含有PKS-I基因,15株含有AHBA基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以及解淀粉欧文氏菌有拮抗活性的分别有3株、3株、6株以及14株菌;13株菌同时具有抗生素合成关键酶基因和抑菌活性。青铜小单孢菌(TRM99160)、土壤小单孢菌(TRM99303)、绛红产色小单孢菌(TRM99166)和碳样小单孢菌(TRM99551)菌株的发酵产物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可用于深入挖掘次级代谢产物。综上,塔里木河淤泥小单孢菌具有拮抗多种病原菌活性及抗生素生物合成潜力,值得深入挖掘次级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9.
TAIL-PCR方法扩增稀有放线菌小单孢菌中ΦC31的attB序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梦莹  龙慈凡  李晓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29-6729,6732
[目的]为了研究链霉菌噬菌体ΦC31在小单孢菌40027菌株中的整合位点序列。[方法]以20 ng整合质粒pSET152的小单孢菌40027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3个特异性巢式引物(PF1、PF2和PF3)与随机引物AD2,通过热不对称交错PCR(TAIL-PCR)扩增稀有放线菌小单孢菌中ΦC31的attB序列,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来检测扩增产物的大小。[结果]扩增结果表明,第三轮扩增产物250 bp左右的条带比第二轮对应带略小,第二轮扩增产物对应带比第一轮对应带略小,与3个特异性巢式引物预期扩增结果相符,第三轮扩增产物250 bp左右那一条带为阳性带,经回收后,进行克隆并测序。序列分析表明:该阳性带包含ΦC31在小单孢菌40027菌株中的attB序列。[结论]TAIL-PCR方法为attB序列的克隆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抑制稻梨孢菌对水稻的侵染,以2株稻梨孢菌37631、37661为供试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测定法对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油菜素内酯、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脱落酸)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并研究了油菜素内酯对稻梨孢菌菌丝体干质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油菜素内酯对稻梨孢菌菌丝延伸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浓度达到5μmol/L时,其对2个菌株的菌丝延伸抑制率分别为58.18%和53.37%,半数效应浓度(EC_(50))分别为3.7μmol/L和5.2μmol/L;同时,油菜素内酯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菌落形态。其他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稻梨孢菌菌丝延伸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菌丝干质量测定结果显示,油菜素内酯能明显抑制稻梨孢菌的生长,在2μmol/L处理情况下,培养至第8天时2株稻梨孢菌菌丝干质量与对照(0μmol/L处理)相比分别减少了52.60%和48.44%。通过对稻梨孢菌孢子萌发的研究发现,油菜素内酯对稻梨孢菌的孢子萌发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浓度达到5μmol/L时,其对2个菌株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53.25%和49.34%,EC_(50)值分别为4.31μmol/L和6.42μmol/L。综上,油菜素内酯对稻梨孢菌的菌丝延伸、菌丝干质量及孢子萌发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