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不同低温下核桃枝条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加快山西省核桃抗寒育种的进程,深入挖掘核桃抗寒资源,为核桃生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山西省主要推广的核桃品种‘礼品1号’、‘礼品2号’、‘中林1号’、‘中林5号’、‘辽核1号’、‘辽核3号’和‘晋龙1号’7个品种为试材,对其被迫休眠期1年生枝条在不同低温条件下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等部分抗寒性生理生化进行了测定比较。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降低,所测指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POD酶活性呈现“降—升—降”的变化。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SOD酶活性的变化幅度不大。‘礼品1号’和‘礼品2号’在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变化幅度较大。综合分析各品种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可推测其抗寒性强弱顺序:‘礼品2号’最强,‘礼品1号’次之,‘辽核3号’和‘中林5号’抗寒性居中,‘晋龙1号’、‘中林1号’、‘辽核1号’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腊梅硫酯酶基因(Cp FATB)在苜蓿中的表达特点及生理功能,获得苜蓿抗寒育种的基因资源。本实验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将Cp FATB转入‘龙牧806’、‘WL319HQ’和‘肇东’3个苜蓿品种中,对其后代进行抗寒性鉴定。结果表明,3个苜蓿品种转Cp FATB基因SP3代(第三代基因修饰材料)种子发芽率、简化活力指数均高于各自对照,其中T‘龙牧806’最高,达到87.79%、208.19;转基因植株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显著低于其各自对照苜蓿品种,根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各自对照苜蓿品种;转Cp FATB基因植株高度和分枝数与其各自对照差异不显著,而越冬率显著高于其各自对照品种,T‘龙牧806’越冬率最高,达到96.60%。转Cp FATB基因促进‘龙牧806’、‘WL319HQ’、‘肇东’苜蓿SP3代种子萌发;抑制苜蓿叶片叶绿素合成。越冬前促进根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积累,增强POD、SOD活性,提高了翌年越冬率,说明外源Cp FATB基因有助于苜蓿抗寒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新疆地方梨品种抗寒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新疆地方梨品种栽培及选育、鉴定抗寒品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以25份新疆地方梨品种的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低温(-18、-21、-24、-27、-30℃)处理,测定不同低温处理枝条电解质外渗率、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25 份新疆地方梨品种的生理生化进行了测定比较和抗寒性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下降,枝条的电解质外渗率呈上升趋势;丙二醛含量总体上均有上升的趋势,部分品种的丙二醛含量先上升后降低趋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25份新疆地方梨品种的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为:‘艾温切可’>‘霍城句句梨’>‘霍城八月梨’>‘褐色句句梨’>‘句句梨’>‘轮台句句梨’>‘伊宁晚杜霞梨’>‘沙02’>‘阿克苏句句梨’>‘株选1 号’>‘红香梨’>‘大果奎克阿木特’>‘沙01’>‘绿梨’>‘黑酸梨’>‘耐西普特’>‘库尔勒香梨’>‘新梨七号’>‘莎车冬香梨’>‘沙03’>‘奎克阿木特1 号’>‘库车阿木特’>‘可克阿木特2号’>‘库尔勒黄酸梨’>‘莎车晚红香’。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不同品种抗寒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品种马铃薯幼苗的抗寒特性,为抗寒种质创新及抗寒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以10个马铃薯品种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分析了苗期低温胁迫对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均高于对照,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对照。马铃薯品种间叶片各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以马铃薯叶片各项指标的抗寒系数作为衡量抗寒性的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马铃薯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其强弱排序依次为:‘丽薯6号’‘中薯20号’‘滇薯701’‘冀张薯12号’‘青薯9号’‘合作88’‘中薯18号’‘滇同薯1号’‘师大6号’‘宣薯2号’。本研究将10个马铃薯品种聚为3类:‘丽薯6号’、‘滇薯701’、‘中薯20号’等3个品种抗寒性最强;‘滇同薯1号’、‘冀张薯12号’、‘青薯9号’、‘中薯18号’、‘合作88’等5个品种抗寒性中等;‘宣薯2号’和‘师大6号’这2个品种抗寒性最弱。综合评价结果与低温胁迫后植株霜冻损伤评分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通过对马铃薯抗寒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各抗寒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可靠的马铃薯抗寒性评价方法,为马铃薯抗寒性新品种选育及大规模马铃薯品种的抗寒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品种‘树上干’杏的抗寒特性,为‘树上干’杏抗寒种质创新及抗寒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以伊犁地区杏品种‘树上干’杏6个不同株系的一年生枝条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以4℃为对照组,设置-15℃、-20℃、-25℃、-30℃、-35℃共5个温度梯度,分析了低温胁迫对一年生枝条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应用隶属函数法分析和评价6个不同株系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6个不同株系的‘树上干’杏抗寒性强弱依次为S6S3S1S5S2S4。本研究通过对‘树上干’杏抗寒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各抗寒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可靠的‘树上干’杏抗寒性评价方法,为‘树上干’杏抗寒性新品种选育及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抗寒性较高的薏苡种质,为薏苡杂交育种和栽培提供重要依据。以16份薏苡种质为试验材料,在3℃低温胁迫下培养3天,测定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指标,并采用极点排序法进行耐寒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温(3℃)胁迫下,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种质叶片电导率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不同程度上升;在低温和常温的处理下,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有明显的差异,说明其变化与薏苡抗寒性密切相关;通过极点排序法得到薏苡抗寒能力排序:‘云野-6’<‘YGL’<‘云野-10’<‘云野-8’<‘云野-12’<‘云野-1’<‘云野-4’<‘云野-3’<‘云野-5’<‘YLO’<‘YOL-12’<‘云野-7’<‘云野-9’<‘云野-11’<‘云野-2’<‘Y9-5’。16个供试种质中‘Y9-5’的抗寒能力最强,‘云野-2’次之,‘云野-6’最弱,可将‘Y9-5’和‘云野-2’作为薏苡抗寒杂交育种和栽培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栽培的7个核桃品种幼苗叶片为材料,进行不同梯度的低温胁迫试验,测定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指标,从而对不同品种的抗寒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个核桃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随着温度的降低都呈现出逐步升高的趋势,而可溶性糖则出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将电导率变化应用Logistic方程拟合,推算不同品种的半致死温度为:‘漾泡’(-3.6℃),‘铁核桃’(-5.13℃),‘大砂壳’(-2.17℃),‘云新306’(-4.56℃),‘云新高原’(-5.91℃),‘温185’(-7.10℃),‘新新2号’(-7.37℃)。利用隶属函数对抗寒性能进行评价,得出7个核桃品种抗寒性强弱顺序为:‘新新2号’>‘温185’>‘云新306’>‘云新高原’>‘铁核桃’>‘大砂壳’>‘漾泡’。  相似文献   

8.
为了测定在不同冷冻温度不同储藏时间下核桃‘温185’、核桃‘新2’枝条的抗寒性。采用室温(CK)、人工模拟低温等不同温度分别储藏5、12、24 h的核桃枝条,并测定比较了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储藏时间不同冷冻温度下不同品种核桃枝条的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大。-10℃低温处理5 h,‘温185’和‘新2’的可溶性糖含量较其他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高,分别比室温增高2.54%、0.56%。‘温185’在受到低温胁迫后MDA含量逐渐降低,而‘新2’枝条MDA含量随着储藏温度的降低呈升高、降低又升高的变化趋势。低温对核桃枝条有一定的伤害,但由于整个过程中脯氨酸变化幅度不大,枝条内脯氨酸积累量的高低与冻害程度相关性不明显。在低温条件下各个品种的SOD酶活性呈降低的变化趋势,‘温185’在5、12、24 h处理时间下枝条SOD酶活性随着储藏温度的降低呈降低、升高、降低又升高的变化趋势,但总的变化趋势是降低。‘新2’在5、12、24 h处理时间下枝条SOD酶活性随着储藏温度的降低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对核桃枝条抗寒性有较大影响。综合分析各品种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可初步推测‘温185’抗寒性比‘新2’高。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玫瑰与黄刺玫自然越冬抗寒性响应机制,在植株越冬期间(2020年10月—2021年3月),以玫瑰与黄刺玫的当年生枝条为试材,测定分析7个生理生化指标,对两者进行抗寒性分析比较,研究其抗寒生理机理。结果表明,在整个越冬期间,7个指标在玫瑰与黄刺玫枝条内变化趋势一致;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含量在玫瑰枝条内高于黄刺玫;玫瑰枝条的电导率变化幅度大于黄刺玫;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3个指标黄刺玫均高于玫瑰;黄刺玫枝条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抗冻阶段高于玫瑰。结合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在自然越冬前期,玫瑰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SOD起主要抗冷作用,在整个越冬期间,玫瑰可溶性糖含量始终持续较高,起到保护作用;黄刺玫通过可溶性蛋白和SOD适应低温,在自然越冬后期,POD含量升高,SOD含量始终维持较高水平,共同在抗冻阶段起到保护作用。在玫瑰与黄刺玫自然越冬期间,黄刺玫的抗寒性强于玫瑰,黄刺玫通过POD、SOD抵御低温,玫瑰通过可溶性糖抵御低温。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筛选叶片包裹特性、营养品质、适口性能够满足消费需求的葡萄品种,为新疆叶用葡萄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以80个葡萄品种(鲜食品种69个、砧木品种11个)成熟叶片为试材,对12个与包裹特性相关的指标进行测定,使用上裂刻深度、柔韧度、叶脉和叶背绒毛4个关键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对叶片包裹特性进行评价,筛选符合包裹特性要求的品种。进一步通过测定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单宁、总酚和总黄酮等5个理化指标对筛选出品种的营养、适口性等品质进行评价。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里扎玛特’、‘优无核’、‘脆香宝’、‘101-14’、‘5BB’等包裹特性与‘无核白’类似的葡萄品种15个,16个品种单宁含量均较低,均能满足适口性要求。16个品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为52.46~123.45 mg/g,可溶性蛋白为57.09~75.99 mg/g,总酚为2.20~6.81 mg/g,总黄酮为1.05~4.30 mg/g。‘优无核’、‘里扎玛特’、‘脆香宝’、‘早玛瑙’、‘新雅’、‘无核翠宝’等6个鲜食品种,‘5BB’、‘101-14’、‘110R’、‘SO4’等4个砧木品种可作为叶用备选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低温胁迫对白三叶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丙二醛等生理指标的影响,为白三叶的抗寒性育种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试验以新品系08-2和海法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haifa’)为材料,依次设置10℃、5℃、0℃、-5℃、-10℃、-15℃等6个处理,研究低温下叶绿素、可溶性糖和丙二醛等的变化,对材料的抗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变温对白三叶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丙二醛等的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降低,白三叶的叶绿素含量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在较低(≤0℃)温度处理下,08-2的叶绿素含量降低速度小于海法的;08-2的可溶性糖含量在0℃时达到最高,海法的在5℃达到最高;丙二醛含量和电导率逐渐升高,但08-2变化幅度低于海法。综合分析表明,新品系08-2耐寒性优于海法白三叶。  相似文献   

12.
越冬期抗寒性不同冬小麦品种间生理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抗寒性不同的4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在越冬期间叶鞘内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生理指标的含量进行测定,以分析高寒地区冬小麦抗寒性的遗传改良潜力.越冬期间,抗寒性强的品种(系)的丙二醛含量较低,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在低温驯化期抗寒性强的品种脯氨酸含量迅速增加,在越冬期各品种脯氨酸含量均保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2个杏品种不同成熟期果实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金太阳(Prunus armeniaca‘Golden-sun’)和魁金杏(Prunusarmeniaca‘Kuijin’)不同成熟期果实品质的变化机理,利用常规品质指标测定方法,研究绿熟期、商熟期和完熟期三个成熟期杏果实中类黄酮、类胡萝卜素等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2个杏品种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Vc、可溶性糖、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着果实的成熟不断升高,在完熟期均达到最高,‘魁金’高于‘金太阳’;果实硬度和有机酸含量均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完熟期达到最低,‘魁金’低于‘金太阳’,‘魁金’果实品质优于‘金太阳’。2个杏品种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Vc均与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杏果肉颜色的变化与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4.
低温胁迫是影响甜高粱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为更好地了解低温胁迫下苗期甜高粱耐低温的机制,并服务于甜高粱耐低温品种的选育,本研究以6 个甜高粱品种为材料,对其在低温胁迫及恢复处理后苗期叶片中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以各项指标的抗冻系数作为衡量抗冻性的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对抗寒性做出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低温胁迫后,6 个甜高粱品种Pro 含量均不同程度上升;而SOD、POD、CAT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却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部分品种表现为下降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最终将6 个品种分为3 类,‘BJ0603’和‘EN-11’为强抗寒类型,‘EN-12’、‘IMP-2’和‘KFJT-1’为中度抗寒类型,‘BJ0602’为弱抗寒类型。本研究结果为甜高粱抗寒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油菜根颈直径与抗寒相关性状间的相关性,本试验以4个白菜型冬油菜作为试验材料,对越冬后的白菜型冬油菜进行根颈直径、越冬率、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的测定。结果表明,根颈直径与越冬率、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并且陇油7号×天油2号的根颈直径、越冬率、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天油2号×陇油7号,说明母本抗寒性的强弱对杂交后代的抗寒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颈直径与油菜抗寒性间是密切相关的,即抗寒性越强的油菜品种,其根颈直径越大,且可将根颈直径作为鉴定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强弱的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比较了8个柑橘品种的抗寒性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了解这8种柑橘的抗寒能力差异并筛选评价柑橘抗寒能力差异的关键指标,这不仅为评价柑橘抗寒性提供了重要参考指标,也为柑橘的扩大引种和栽培提供了依据。以8种柑橘离体枝条为材料,分析0℃、-2℃和-4℃时柑橘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通过隶属函数综合比较8种柑橘的抗寒能力,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评价柑橘抗寒能力差异的关键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逐渐降低,8种柑橘叶片均出现了卷曲、失水、冻斑的现象,同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类胡萝卜素、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含水量均呈现显著降低趋势,相对电导率(REC)值呈显著升高趋势,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隶属函数分析表明,8种柑橘的抗寒能力大小依次为‘南丰蜜桔’>‘华农冰糖’>‘朱红桔’>‘日南1号’>‘椪柑’>‘本地早’>‘千山红’>‘温州蜜柑’。主成分分析表明,REC与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31,可以作为今后评价柑橘抗寒性的主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低温胁迫对4个菜用甘薯品种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菜用甘薯抗寒机理,以‘宁菜3号’、‘CH-2’、‘福薯18’、‘福薯10号’4个菜用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温室越冬和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胁迫的方法,对菜用甘薯抗寒性与POD、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低温胁迫后,‘宁菜3号’、‘CH-2’的POD活性增加速度快、活性强、酶活力持久,SOD活性高,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在低温胁迫后,POD、SOD活性变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不同可能是引起菜用甘薯抗寒性差异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对菜用甘薯栽培的品种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进一步探索菜用甘薯抗寒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4种大戟科作物嫩茎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4种扦插能力差异较大的大戟科作物嫩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一些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对探明大戟科作物的扦插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苯酚法测定嫩茎可溶性糖、淀粉含量,采用考马斯亮法测定嫩茎可溶性蛋白含量,采用石蜡制片、高碘酸-锡夫染色法检测各种嫩茎淀粉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木薯品种‘华南5号’(易扦插)、小桐子品系‘无系性1号’(易扦插)、木薯野生近缘种‘WH14’(难扦插)嫩茎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同时前两者淀粉含量也较高,而橡胶树品种‘热研7-33-97’(难扦插)嫩茎可溶性糖、淀粉含量最低。‘WH14’、‘华南5号’嫩茎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而‘无性系1号’、‘热研7- 33-97’最低。高碘酸-锡夫染色发现4种作物嫩茎的淀粉分布有较大的差异,其中‘无性系1号’嫩茎皮层、韧皮部贮藏大量的淀粉,‘华南5号’初生木质部贮藏大量淀粉,而‘热研7-33-97’、‘WH14’嫩茎只在韧皮部中含有极少量淀粉。上述结果说明大戟科作物嫩茎的高含量淀粉在扦插生根中起重要作用,而其蛋白质含量与扦插生根难易程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19.
研究旨在筛选出耐荫性、抗寒性较强的黄精属种质,为后续黄精耐荫、抗寒育种栽培提供合适的材料和理论依据。以来自不同地区的24份多花黄精和10份黄精为材料,测定遮荫前后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和4℃低温胁迫下黄精植物叶内的可溶性糖、游离蛋白质、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2种黄精的耐荫性、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遮荫处理对多花黄精和黄精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值均无显著影响。隶属函数法分析发现,来自安徽青阳和广西宜州的多花黄精种质耐荫性最优,综合评定值为0.65。黄精的可溶性糖、游离蛋白、脯氨酸含量平均值为1.42%、2.20%、8.13%;多花黄精的可溶性糖、游离蛋白、脯氨酸含量平均值为1.03%、1.64%、6.28%,表明黄精抗寒性比多花黄精更强;其中河南灵宝寺河村地区的黄精种质抗寒性最强,云南大理地区的多花黄精抗寒性次之,综合评定值分别为0.62、0.56。可将安徽青阳、广西宜州地区的种质作为耐荫品种选育栽培的良好材料,河南灵宝寺河村、云南大理地区的种质作为抗寒品种选育栽培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20.
低温胁迫对螺旋藻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螺旋藻细胞内可溶性糖含量与其抗寒性之间的关系,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了低温下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的钝顶螺旋藻S1、引进的钝顶螺旋藻S2和极大螺旋藻S3细胞内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无论是直接低温处理、低温锻炼还是ABA预处理,S1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最多,而S2和S3远不及S1。低温锻炼可增加S1细胞内可溶性糖含量,而对S2和S3作用不明显。ABA预处理与低温锻炼处理间基本上无明显的差异。细胞内可溶性糖能提高螺旋藻的抗寒性,因而可以作为鉴定其抗寒性的一个生化指标;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的钝顶螺旋藻S1抗寒能力明显强于引进种S2和S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