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ISEM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SEM是第一个与GIS完全集成并直接利用遥感数据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可用来计算流域内各点径流和侵蚀量。在简要介绍LISEM模型研发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剖析了该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详细介绍了模型涉及的各种物理过程,并对模型运行所需输入的数据和运行输出的结果作了归纳。通过LISEM应用结果分析,认为只有采用空间分布式数据才能取得较好的预报结果。根据我国黄土高原侵蚀环境特点,采用一系列措施对LISEM修正后,可用于该区土壤侵蚀过程模拟。  相似文献   

2.
基于黄土丘陵区复杂地理环境和土壤侵蚀物理过程,建立了水文过程和侵蚀过程数学模型,水文过程包括降雨入渗和产汇流计算模型;侵蚀过程包括溅蚀-片蚀带侵蚀子模型、梁坡中上部细沟侵蚀带侵蚀子模型、梁坡中下部细沟-浅沟侵蚀带侵蚀子模型、切沟侵蚀带侵蚀子模型、沟道侵蚀带侵蚀子模型;选择黄土丘陵区黑矾沟小流域10场侵蚀性降雨事件作为参数率定,其径流量和侵蚀量模拟精度分别达到了81.8%和70.8%;纸坊沟小流域2场侵蚀性降雨事件用来对模型进行检验,其径流量和侵蚀量模拟精度分别达到了75%和69.3%,与实测结果基本符合,较好地反映了小流域的地表径流过程和侵蚀产沙过程。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土壤水蚀形成过程及其模拟研究的深入,侵蚀预报模型已由经验模型、物理过程模型向分布式模型发展。重点介绍了几种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式水蚀模型,并对国内土壤水蚀分布式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指出了目前我国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立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所必须开展的研究工作和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蚀预报模型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沙垂直分带性规律,提出小流域土壤侵蚀方式发生部位界定方法。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环境特点,设计了GIS支持下的小流域分布式水蚀预报模型结构,模型考虑的侵蚀过程包括雨滴击溅侵蚀、片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以及沟道侵蚀。同时。提出模型各模块的计算方法,根据动态物质平衡原理。完成了流域侵蚀产沙过程演算。  相似文献   

5.
区域土壤侵蚀模型参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式水文模型相对与集总式水文模型,以其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参数结构和对空间分异性的全面反映,能更好地模拟真实的降水径流形成等水文过程。将区域尺度上的土壤水力侵蚀过程视为水文循环的一部分,基于对水土流失过程分析,考虑尺度问题的影响,对其中部分环节进行概化,借鉴前人对区域土壤侵蚀问题因子研究的成果,分析总结了建立基于GIS的区域尺度上分布式水蚀过程模型需要的参数,并讨论了参数的入选原则及其在模型中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6.
北京山区小流域土壤侵蚀模型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7  
北京山区土壤侵蚀模型是一个流域尺度的,以次暴雨为基础的与GIS相结合的分布式模型,在栅格单元的基础上,模型可以计算每一栅格单元的径流量和坡面侵蚀量。由于考虑了汇流汇沙过程,模型也可以模拟每一格的洪峰流量,淤积量和产沙量。模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计算精度,该模型可以模拟流域内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和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措施等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该土壤侵蚀模型的建立,可为北京山区的土壤侵蚀灾害主价和水土保持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TOPMODEL模型研究进展与热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润  刘洪斌  武伟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47-48,169
TOPMODEL是一种基于物理过程的半分布式水文模型。该模型以计算地形指数的空间格局来反映流域饱和缺水量的空间分布。物理意义明确。介绍了TOPMODEL的原理。以及地形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讨论了TOPMODEL与GIS集成。以及模型尺度等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RS与GIS的龙口市土壤侵蚀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研究区分成100 m×100 m的网格,以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SLE为模型,利用RS与GIS技术获取土壤侵蚀的各影响因子,计算出每个单元格的年均侵蚀量和侵蚀模数,最终获得龙口市的土壤侵蚀总量和侵蚀强度分级.结果表明,龙口市年均侵蚀模数为982.5 t/(hm2·a),侵蚀强度属轻度;占龙口市总面积63.6%的区域为微度侵蚀,微度侵蚀对总侵蚀量的贡献率为8.1%;而强度以上侵蚀虽然只占土地总面积的4.7%,侵蚀量却占到总侵蚀量的40.6%.  相似文献   

9.
以都阳湖信江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网格大小选择对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水文过程模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同样参数条件下,1,2和4 km这3种不同尺寸网格对模拟的总径流量影响较小,但网格大小显著地改变着模拟水流在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间的分配;不同网格的模型计算的实际蒸发量的差别不显著;大网格的模型计算的地下水补给量大.经过率定后的3种不同网格的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流域的径流过程,但2 km网格模型模拟的总体效果要好于1 km网格模型和4 km网格模型.研究表明,对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网格的精细并不一定提高模型的模拟效果,一定精度空间数据的翰人条件下,分布式水文模型存在一个合适的网格大小使得模型的模拟效果最佳.在流域水文模型的具体应用中,应考虑流域本身的尺度以及模拟的目的和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网格大小,同时应结合模型机理,解释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0.
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方法及成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泥沙输移比是反映流域侵蚀产沙输移能力的指标,对正确评价水土保持减沙效益及流域治理决策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对国内外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方法及成果进行总结与分析,认为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方法可分为直接计算(根据定义)与模型计算(通过建立泥沙输移比模型)2种。直接计算的关键是土壤侵蚀量的获取,而计算模型目前主要有因子经验模型、分布式模型与物理模型。在对泥沙输移比研究中土壤侵蚀量获取方法及建立的泥沙输移比模型进行总结与评述的基础上,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国内其他地区及国外一些地区,分析了其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成果,讨论了目前泥沙输移比研究中存在的3个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