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单宁和营养成分含量在大熊猫取食时对不同竹种以及竹种不同部位选择的影响,本文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邛崃山系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的冷箭竹、拐棍竹、白夹竹这3种大熊猫主食竹种的单宁、粗蛋白以及钙、镁、铜、锌等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对比,综合分析了不同主食竹种、不同营养器官以及不同部位中单宁和营养成分含量与大熊猫取食选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种竹种相比较,冷箭竹的单宁含量最低,拐棍竹含量最高;3竹种中,全竿单宁平均含量高于茎部含量,各竹种的中、上部含量明显低于下部含量。2)冷箭竹粗蛋白含量最高,拐棍竹含量最低;不同竹种间矿质元素含量差异较大,主食竹的粗蛋白含量和锌元素含量都与大熊猫取食的断桩高度呈负相关性。3)大熊猫趋向于选择单宁含量低而粗蛋白含量高的竹种及部位,单宁含量和粗蛋白含量可以共同作为大熊猫对主食竹种以及主食竹不同部位取食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不同生境条件下秦岭箭竹人工种群的生长特点,为秦岭箭竹的人工繁育及大熊猫栖息地生境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方法】对秦岭南坡不同生境3年生箭竹人工种群无性系植株保存率、无性系分株枯死率和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系统研究了不同生境条件对秦岭箭竹人工种群分株、秆柄的形态特征以及无性系构件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1)随着海拔的升高,生境对秦岭箭竹人工林保存率的影响逐渐减小,阳坡人工林的保存率大于阴坡,海拔在2 000 m以上的巴山冷杉-红桦林是进行箭竹人工造林较理想的生境。(2)秦岭箭竹人工种群年龄结构呈现出以2~3年生为中心的"偏正态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种群密度增大,无性系分株死亡率降低。(3)秦岭箭竹人工种群无性系1~2年生分株生长旺盛,2年生分株的高度和地径均达到最大值,从第3年起竹竿进入成年期;不同生境无性系的秆柄节间长度、根系长度及芽的长度和直径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4)秦岭箭竹人工种群单个无性系的总生物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阳坡内各群落构件总生物量及各个构件生物量均大于阴坡;在海拔小于1 800 m的群落中,人工种群无性系地下部分总生物量大于地上部分,而海拔在2 000 m以上的群落人工种群无性系地下部分总生物量小于地上部分。【结论】人工建植秦岭箭竹对于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保护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山杨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对照样地、山杨中度死亡样地和山杨重度死亡样地的不同死亡梯度的调查数据,分析山杨死亡后更新情况.结果表明:山杨重度死亡样地的山杨更新密度最大,更新密度为7308.33株/hm2,更新密度分别是山杨中度死亡样地、对照样地的2.55、17.20倍;山杨重度死亡样地更新幼苗(树)平均树高最大,平均树高为3.71 m,更新幼苗(树)平均胸径最大,平均胸径为3.05 cm.山杨重度死亡样地和山杨中度死亡样地与对照样地的更新密度、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差异均显著(P<0.05);更新密度、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与郁闭度和林分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幼苗枯梢率与郁闭度及林分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幼苗死亡率及幼树枯梢和死亡率与更新密度和郁闭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总体而言,大兴安岭南段山杨林在气候变化的干旱背景下,具有强大的萌蘖更新能力,更新苗在森林死亡后生长良好,幼苗拥有成材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王朗自然保护区人工林的植被调查,分析人工林、次生林、原始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及主食竹特征,研究 人工林是否恢复成为大熊猫适宜栖息地。结果表明:人工林中均未发现大熊猫活动痕迹。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 物种优势度、栖息地盖度、植株数(H 5 m)等均高于原始林。群落高度、最大胸径、平均胸径、栖息地成熟度等均低 于原始林。从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来看,人工林对上层林木结构恢复快,但密度大,胸径变异小,栖息地盖度偏高,限 制了林下植物物种的生长。人工林林下自然更新竹类密度小、生物量低,更新能力差。而人工种植竹类高度、盖度 均达不到大熊猫取食要求,且干扰严重。说明人工林未能恢复成为大熊猫适宜栖息地。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集约经营毛竹林生产效益和毛竹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方法】选择穴施毛竹专用肥(Ⅰ)和毛竹竹腔施肥(Ⅱ)两种施肥方式,以不施肥(Ⅲ)为对照,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竹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施肥能提高毛竹林分生物量,穴施毛竹专用肥最为明显,较对照增加55.12%高达16.97 t/hm2;竹腔施肥使土壤碳储量和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提升,而穴施专用肥与对照样地间无显著差异。竹腔施肥对土壤磷素的消耗较穴施专用肥少,且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竹腔施肥增加土壤毛管孔隙度、降低非毛管孔隙度,而穴施措施则降低了毛管孔隙度、增加了非毛管孔隙度;此外,竹腔施肥对土壤容重影响较小,穴施专用肥降低了土壤容重。【结论】穴施专用肥显著提高毛竹植被碳储量而并未提升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竹腔施肥显著提高土壤层碳储量进而显著提高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此外,毛竹林竹腔施肥对土壤营养元素的消耗较穴施专用肥小,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竹腔施肥有利于毛竹林系统碳储量的增加,是一种能够促进竹林固碳的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6.
垦复对糙花少穗竹出笋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垦复对糙花少穗竹林出笋和生长规律的影响,分别选择垦复6、2a的样地各一处及一处未垦复样地进行出笋、高生长、幼竹生物量累积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与未垦复竹林相比,垦复竹林不同程度地延长了出笋期。垦复6a的竹林笋质量和产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地,退笋率低于其他样地,垦复促进了竹林产量的提高。垦复对糙花少穗竹幼竹高生长影响明显,尤其对高生长速生期的影响较大,明显促进了幼竹高生长过程中生物量的累积。  相似文献   

7.
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在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24 hm2(600 m×400 m)样地中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布置20台红外相机,监测样地内的鼠类密度.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引用物理学中气体分子碰撞率原理,在不对鼠类进行个体识别的情况下,估算样地内鼠类密度.结果表明,以此估算的样地内鼠类密度D3与标志重捕法估算的鼠类密度D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者契合程度高,说明此模型具有相当高的精确性.而在较高的相机分布密度(0.83台/hm2)下得出的鼠类密度季节消长状况也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8.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空间结构是毛竹生长过程的重要因子,是提高竹林质量,优化经营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利用聚集指数和Ripley’s K(d)函数,分析从2009-2013年毛竹碳汇林成林初期空间分布格局年际变化特征及匀栽、丛栽栽植方式对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5 a造林年限间,2种栽植方式下的新竹与活立竹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聚集分布;(2)丛栽栽植毛竹林新竹聚集指数变动范围为0.38~0.76,活立竹聚集指数变动范围为0.45~0.60;匀栽栽植毛竹林新竹聚集指数变动范围为0.18~0.65,活立竹聚集指数变动范围为0.18~0.52;(3)聚集指数与活立竹株数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匀栽毛竹林活立竹株数(x)与聚集指数(y)拟合方程为y=0.103 7x0.419 3,R2=0.937 9;丛栽毛竹林活立竹株数(x)与聚集指数(y)符合二次方程:y=0.000 04x2-0.002 7x+0.501,R2=0.985 6;(4)新造毛竹碳汇林在成林过程中存在不同尺度距离下的团状聚集分布;(5)栽植方式对立竹株数和分布格局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
黄大勇  徐振国  李立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08-15309,15326
[目的]预测麻竹林分结构特征与产量。[方法]通过充分调查麻竹林分结构,对麻竹的产量预测,探讨不同留竹量对麻竹产量的影响,得出最优的留竹方式。[结果]麻竹林中胸径整齐度差异显著,立竹密度与立竹胸径差异不显著;同一林分内的不同样地立竹胸径差异不显著;不同麻竹林分类型立竹整齐度差异性显著,立竹均匀度差异不显著。[结论]麻竹产量与胸径之间最优的方程为:y=0.14x2.32,相关系数0.98;麻竹在留2株母竹时,获得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是优良的笋材兼用竹种,生态适应性强。采取覆土控鞭经营措施能显著提高高节竹笋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及竹林经济效益。为摸清覆土控鞭栽培对高节竹生长的影响,为高节竹林高效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测定了覆土控鞭栽培与对照高节竹林1~3年生立竹叶片的主要叶性因子和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分析高节竹叶片形态和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对覆土控鞭栽培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覆土控鞭栽培2 a后,高节竹1~3年生立竹叶片变细长,单叶面积和比叶面积略有增大,单叶质量和叶片厚度稍有下降,叶片形态指标覆土控鞭栽培和不覆土栽培竹林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覆土控鞭栽培的高节竹林1~3年生立竹叶片碳质量分数显著升高(P0.05),氮略有升高(P0.05),磷稍有下降,C/N和N/P均有所升高(P0.05),而C/P显著升高(P0.05)。覆土控鞭栽培对高节竹叶片形态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对高节竹光合碳同化能力和氮、磷养分利用效率有促进作用,可见高节竹林采取科学的覆土控鞭高品质竹笋栽培措施能达到高效可持续经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大樱桃栽培中的鼢鼠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对样地坡向、大樱桃栽培深度、种植年限的探讨,分析大樱桃栽培中影响鼢鼠对植株危害情况变化的主要因素,总结防治鼢鼠的方法。[结果]在试验范围内,鼢鼠封洞率与种植年限不相关(P>0.05)。样地Ⅰ鼢鼠封洞率与栽培深度呈显著相关(F=46.800,P=0.000),与种植年限不相关(F=0.168,P=0.848);样地Ⅱ鼢鼠封洞率与栽培深度呈显著相关(F=48.000,P=0.000),与种植年限不相关(F=0.399,P=0.682);样地Ⅲ鼢鼠封洞率与栽培深度呈显著相关(F=58.036,P=0.000),与种植年限不相关(F=0.267,P=0.772)。鼢鼠对植株的致死率与坡向、种植年限均无显著相关(P>0.05),随着栽培深度加深,植株保存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植株存活率与栽培深度显著相关(R~2=0.723 1)。[结论]试验范围内,大樱桃栽培深度为40 cm时,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栽培深度的植株保存率,鼢鼠防治效果最好,其结果与样地坡向、种植年限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抚育采伐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幼苗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究不同抚育采伐强度下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幼苗更新状况,为进行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以吉林蛟河4 hm2采伐样地为基础,将100个 2 m × 2 m的幼苗样方中所有乔木树种幼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7月至9月每月上旬的幼苗监测数据,比较不同采伐强度下样地内幼苗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以及月际动态,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抚育采伐对林下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1)调查期间共监测到幼苗948株,隶属10科12属19种。对照、轻度、中度和重度采伐下样地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8、13、14、16,采伐后样地内幼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有显著提高。(2)不同采伐强度下样地内幼苗数量差异较大,轻度采伐样地和重度采伐样地的幼苗数量明显高于对照样地和中度采伐样地。采伐后幼苗不同龄级和高度级上数量的分布趋于均匀,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大,较大龄级和较大高度级上幼苗数量的比重逐渐增多。(3)采伐后样地内幼苗死亡率降低,增补率上升。不同采伐强度下幼苗的死亡率和增补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重度采伐样地内幼苗的死亡率较低,轻度和中度采伐样地内幼苗的增补率较高。结论抚育采伐影响了林下幼苗更新。采伐后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从林下幼苗更新数量来看,轻度采伐和重度采伐下幼苗更新数量较多。从林下幼苗生长状况来看,重度采伐下幼苗龄级分布和高度级分布更均匀,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主要描述了产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竹类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生长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秦岭箭竹是该保护区境内唯一的大熊猫主食竹,集中分布于太白山南坡海拔1 900~2 800 m的大熊猫栖息地中;巴山木竹仅分布于保护区的周边地区,金竹只见农家有栽培,生长与更新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不同种源金佛山方竹实生苗林与天然林发笋规律的差异.[方法]在金佛山方竹天然林与箐坝、黄莲种源实生苗种植10年后的竹林分别设置3个5 m×5 m的样地进行发笋规律调查,在发笋期分别调查3类金佛山方竹林的发笋量.[结果]2个种源实生苗林与天然林的发笋规律不同,发笋量和质量以天然林最优,箐坝种源竹林其次,黄莲种源竹林最低.[结论]该研究表明在造林初期进行种苗选优对成林质量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寒温带森林火烧迹地不同更新方式下的土壤呼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森林火烧迹地皆伐后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探明影响该区域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为科学评价不同更新方式对冻土区森林火烧迹地土壤碳通量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位于寒温带冻土区2003年发生火灾的内蒙古金河-根河森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天然乔木更新样地(NR)、人工乔木更新样地(AR)、人工促进乔木更新样地(AFR)和无乔木更新样地(NU)4种更新方式样地。于2017年和2018年植物生长季,使用LI-8100土壤呼吸测定系统对不同更新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同时测定10 cm深处的土壤温度(T_(10))和0~10 cm土层的土壤湿度(W_(10)),分析土壤呼吸速率与T_(10)和W_(10)的关系。【结果】随着生长季时间的推移,不同更新样地土壤呼吸速率、T_(10)总体上均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2018年不同更新样地乔木数量由多到少表现为NRARAFRNU。2017年不同更新样地土壤呼吸速率由快到慢表现为NRARNUAFR,2018年表现为NRNUARAFR。2017年不同更新样地T_(10)由高到低表现为AFRNRARNU,2018年表现为AFRNRNUAR。2017年不同更新样地W_(10)由大到小表现为NRARAFRNU,2018年表现为NRARNUAFR。土壤呼吸速率与T_(10)的相关性较高,达极显著水平(P0.01);与W_(10)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NR样地土壤呼吸速率和乔木数量均大于其他3种类型,为火烧木皆伐迹地最好的更新方式。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较大,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预测黄竹人工林林分结构与产量。[方法]以广西田东县黄竹人工林为调查对象,通过采伐老竹、每竹检尺、单株称重,分析单株竹秆鲜重与胸径、高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年生林分立竹量9 779株/hm2,竹材鲜重18.1~32.7 t/hm2,平均23.5 t/hm2,立竹平均胸径3.9 cm,平均高度7.7 m。单株竹秆鲜重(W)与胸径(D)、高度(H)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W=0.135DH+0.001(DH)2,R2=0.969;单株鲜重与胸径的最优回归方程为W=-0.153D+0.325D2,R2=0.955。[结论]在竹林生产经营中可利用胸径、高度及采伐株数进行竹林产量预测,在竹子高度测定困难时,也可利用胸径和采伐株数进行测产。  相似文献   

17.
通过2010-2011年连续2 a木毒蛾取食选择性试验和不同木麻黄无性系饲养幼虫的发育和排粪量的调查,选育抗木毒蛾的木麻黄优良种质材料。结果表明,湛江3、惠76、惠83、广东A8-2为抗木毒蛾的木麻黄无性系,木毒蛾幼虫对这4个无性系的取食相对频数小于0.03,其饲养的木毒蛾幼虫平均化蛹率在55%以内,最低的仅有20%,平均蛹重在0.6 g以下,排粪量少;东山2号、广东501、抗风属于感虫无性系,木毒蛾幼虫对这3个无性系的取食相对频数超过0.08,其饲养的木毒蛾平均化蛹率在70%以上,平均蛹重大于0.66 g。  相似文献   

18.
刚竹原产中国中部和东南部。两千年以来,先后引入日本、朝鲜、美国和苏联等国栽培。本世纪六十年代,世界各地的刚竹发生了一次普遍性的周期性开花现象。国外刚竹的开花,最早出现于日本,始于1959年,由北部向南部逐渐连增,止于七十年代初期。苏联、朝鲜和美国的刚竹亦于1961-1974年普遍性开花。开花的持续期达20余年之久。我国中部和西北部刚竹开花始于1963年,七十年代初为开花盛期,直至1979年开花仍未停止。全国刚竹开花有由西北部经中部向东南部逐渐蔓延的趋势。刚竹花后,秆枝枯死,但幼令竹鞭和幼竹秆基仍然保持有再生能力,可以进行无性复壮更新。开花竹林经过再生竹产生阶段、新生竹形成阶段和新生竹正常生长阶段,可以逐渐恢复到开花前的竹林相。刚竹开花后更新复壮过程是较缓慢的,采用人工促进更新措施,改善竹林生长条件,需10年左右可以恢复到开花前的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几个木麻黄无性系抵抗木毒蛾危害的试验。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具有较高的抗木毒蛾能力,苗期,对照的虫株率(18.4%)是木麻黄4个无性系平均虫株率(1.9%)的9.68倍;幼林期,对照的虫株率(34.2%)是4个无性系平均虫株率(2.8%)的12.21倍,对照的虫口密度(16.966只.株-1)是无性系平均虫口密度(0.0355只.株-1)的477.92倍;成林时,敖东镇对照的虫株率(63.6%)是无性系P10-33虫株率(1.8%)的35.33倍,流水镇对照的虫株率(65.0%)是无性系P10-33虫株率(2.0%)的32.50倍,在敖东镇和流水镇,木麻黄无性系P10-33的虫株率分别是1.8%和2.0%,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在3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取食偏好和发育状况,有助于了解它们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方法  采用网格坐标纸计算面积法,测定不同龄期黄脊竹蝗对玉米Zea mays、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和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等3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性,并观察3种不同寄主植物对黄脊竹蝗体质量、体长、产卵前期、产卵量和存活率的影响。  结果  不同龄期黄脊竹蝗对寄主植物取食偏好性发生了改变,其中1龄若虫的平均取食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玉米(474.67 mm2±66.03 mm2)、毛竹(179.33 mm2±41.38 mm2)、芒草(76.00 mm2±42.11 mm2),而2~5龄若虫对芒草的取食面积都显著大于其他2种寄主植物(P<0.05)。不同寄主植物饲喂后,黄脊竹蝗平均体质量增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玉米(0.301 g±0.015 g)、芒草(0.295 g±0.022 g)、毛竹(0.229 g±0.027 g);黄脊竹蝗平均体长增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芒草(25.120 mm±0.682 mm)、玉米(24.860 mm±1.436 mm)、毛竹(22.910 mm±2.914 mm)。在不同寄主植物饲养下,成虫产卵前期存在显著差异(P<0.05),平均产卵前期从大到小依次为芒草(55.4 d±6.9 d)、毛竹(41.7 d±2.2 d)、玉米(41.2 d±3.7 d),其中芒草饲养的种群产卵前期显著大于其他2种植物饲养的种群;黄脊竹蝗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雌虫产卵量差异显著(P<0.05),从大到小依次为毛竹(122.00粒±6.08粒)、玉米(121.00粒±12.70粒)、芒草(21.00粒±2.89粒);单一寄主植物饲养黄脊竹蝗的存活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存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毛竹(88.33%±1.70%)、芒草(86.67%±1.66%)、玉米(83.33%±1.60%)。  结论  从寄主植物获取的难易程度以及对黄脊竹蝗体质量、体长增长量和繁殖能力来考虑,玉米叶可以大量种植,芒草为户外野生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不易大批量获取。相对来说,玉米叶是最适合黄脊竹蝗人工饲养的食物来源。图4表1参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