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三个供氮水平下(施氮50 kg/hm2、150 kg/hm2、250 kg/hm2)施用肥料添加剂对苏南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肥料添加剂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表观损失氮均有显著影响,但只有在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指标上二者表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随施氮量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土壤残留无机氮(Nmin)、表观损失氮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降低;与单施尿素相比,尿素配施肥料添加剂可进一步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并能提升氮肥利用率和降低表观损失氮量,且该效应总体上随施氮量增加而愈趋明显;施用肥料添加剂对水稻营养生长期的氮素积累影响要明显强于生殖生长期。在本研究条件下,综合分析水稻产量、氮肥利用及氮平衡指标,不施用肥料添加剂时,施氮150 kg/hm2可获得较好的农学和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2.
以常规施肥方法为对照(CK),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控释氮肥对棉株主茎功能叶叶绿素含量、氮素在棉株地上部的累积分配、棉花产量及构成因素、棉花纤维品质、氮肥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氮量条件下,施用控施氮肥处理的籽棉、皮棉产量显著(P<0.05)高于CK,且氮肥利用率、贡献率、农学效率亦显著(P<0.05)高于CK。这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控释氮肥能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施用常规氮素投入水平80%的控释氮肥即可实现与CK同样的产量,这一用量水平可作为环渤海潮土区棉花施用控释氮肥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3.
水稻控释氮肥对晚稻的施用效应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了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土与水稻控释氮肥对晚稻的应用效应及经济效益.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晚稻施用控释氮肥(90 kg/hm2 N)比等氮量尿素增产4.4%~16.6%,比无氮区增产37.4%~42.1%.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施用水稻控释氮肥后,促进了晚稻生育中、后期对氮的吸收,使氮素利用率达到69.7%~74.1%,比等氮量尿素平均高33.3%,且其氮素生产效率平均高68.0%,施用水稻控释氮肥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比等氮量尿素的纯收益平均增加1 016.58元/hm2,比倍氮量尿素平均增加1 221.78元/hm2.施用水稻控释氮肥的增产效果、氮素利用及经济效益表现出中、低肥力稻田>高肥力稻田.  相似文献   

4.
试验设常规水作(C1)、覆膜旱作(C2)和裸地旱作(c3)3种栽培方式处理,每一栽培方式又分别设不施氮肥(N1,0 kg/hm2)、施用低氮(N2,124 kg/hm2)和高氮肥(N3,150 kg/hm2)3水平的肥料处理,对不同栽培方式和施氮处理下稻米营养品质和植酸积累的差异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旱作条件下水稻籽粒中的总磷含量有所提高,而籽粒植酸和无机磷的含量则有所降低;在相同的施氮水平下,裸地旱作水稻籽粒中的氮素含量显著低于覆膜旱作和常规水作处理,但施氮处理对稻米蛋白组分和植酸含量的影响因栽培方式而异。这说明合理施肥和水分管理方式可以改善水稻的氮素营养,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适当减少抗营养物质植酸含量。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加稻米中总磷积累量。  相似文献   

5.
赵国苹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73-74,76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氮条件对油菜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氮素利用效率与氮肥用量、灌水控制水平关系极为密切,且水肥交互效应明显。油菜氮素利用效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在施用氮肥的条件下,随灌水控制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不施氮肥时适当提高灌水控制水平能提高油菜的氮素利用效率。水肥协调供应是油菜高产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综合考虑,灌水水平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80%、施氮量为0.12g/kg(土)的组合是最优的。上述结果可为蔬菜的合理灌溉和施肥以及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温室不同氮素水平下无土栽培的草莓最佳品质和产量,确定最佳氮素施用浓度。【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草莓品种丰香作为研究对象,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技术条件下,研究草莓在6种不同氮肥施用量下的生长、结果及品质。【结果】在施用6个氮素水平的处理中,当氮素施用量在2.0~7.5 mmol/L,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面积以及草莓的产量等均相应的增加,但是当氮素施用超过7.5 mmol/L时氮素利用率会降低,且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面积以及草莓的产量等呈现降低趋势。【结论】氮素施用水平在7.5 mmol/L为温室无土栽培草莓最佳的氮素施用浓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旱地土壤的水肥调控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7-03~05利用田间原位培养方法,研究了旱地不同栽培模式(常规对照(不覆盖无灌溉)、覆膜(覆盖地膜)和覆草(覆盖秸秆,4 500kg/hm2))和施用氮肥(施用纯N 0,120 kg/hm2)对土壤水分、温度及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覆盖秸秆和地膜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覆盖地膜明显地提高了0~2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而覆盖秸秆后,土壤温度一直处在较低水平。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用氮肥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硝态氮淋溶量及土壤氮素矿化量。施用氮肥后,3种栽培模式相比,覆草模式土壤氮素矿化量最低;与常规模式相比,覆膜增加了土壤温度,但其土壤氮素矿化量并未增加。【结论】有必要进一步采用田间原位培养方法,研究旱地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脲甲醛肥料对小白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脲甲醛肥料的产量效应和氮肥利用率,为叶菜专用脲甲醛肥料的研制和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白菜为供试蔬菜,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以常规氮肥尿素、脲甲醛肥料及两者混合氮肥(尿素与脲甲醛肥料氮素质量比为1∶1)为供试肥料,开展第1季施肥、第2季不施肥的连续两季田间微小区栽培试验,研究脲甲醛肥料对小白菜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每季各氮肥处理小白菜产量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均显著高于CK。小白菜第1季产量以尿素+脲甲醛肥料处理最高,为50 678kg/hm2;第2季产量以脲甲醛肥料处理最高,为28 051kg/hm2;而以上2个处理的两季小白菜总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尿素处理。不同处理每季小白菜氮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存在明显差异,第1季尿素+脲甲醛肥料处理小白菜的氮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分别为202.73mg/株及24.94%;第2季脲甲醛肥料处理最高,分别为173.72mg/株及21.88%,而以上2个处理的氮吸收总量、氮肥累积利用率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高于尿素处理,表明脲甲醛单独施用或与尿素混合施用具有明显的后效,可显著增加氮肥累积利用率。【结论】脲甲醛肥料与尿素混合施用既能保障第1季小白菜产量,又可降低缓释肥料成本,明显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正>缓释尿素一是可以延长尿素肥效期;二是提高氮素利用率;三是在同样施肥条件下,它可以达到增产增收;四是不用中期追肥,解省人力、物力、财力。试验证明:玉米施用缓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平均亩增产38.95kg/亩,节省投入10元/亩,纯增效益71.15元。尿素是农作物的主要氮肥来源,双城市现有耕地300万亩,年需尿素5.2万吨。由于施用方法不科学等因素,导致肥料利用率较低,造成肥料的浪费,制约产量的提高。近几年生产  相似文献   

10.
在土壤低氮(碱解氮68.85 mg/kg)条件下,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材,分别施用15N标记的尿素2.5、5.0、7.5 g/盆,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甘蔗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甘蔗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来源于肥料氮素的比率及土壤有效氮含量不同程度增加,但甘蔗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施氮量明显影响甘蔗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氮素分配、氮肥利用率及氮素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甘蔗主要吸收20~40 cm土层的氮素。甘蔗施用氮肥应考虑适宜的量和土层深度。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氮水平对花生结瘤与供氮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机氮肥的施用量对花生根瘤的形成和发育有不同抑制作用。亩施氮2.5kg时,单株根瘤数和根瘤干重比亩施氮0kg显著减少(P<0.05),根瘤形成时间推迟。随着施氮水平拉高,抑制作用加强。 花生植株氮素营养随不同施氮水平发生相应变比。苗期、花针期,植株含氮量随施氮水平提高而提高,成熟期,植株含氮量随施氮水平提高而下降,而随植株根瘤数和根瘤干重增加而提高。结荚期为花生植株含氮高峰期,随后下降,但苗期施氮高时,植株含氮高峰则提前于花针期,随后迅速下降。 花生荚果产量以 NZ;最高,N服低。  相似文献   

12.
覆膜、灌水、氮肥对春玉米根部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施用不同氮肥量的灌水和不灌水、露地与覆膜春玉米根部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得知覆膜能显著地增加玉米根部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增长率为7.4%-39.7%,苗期的微生物数量增加幅度大;增施氮肥可明显地促进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繁殖,增长率分别为50.7%和22.8%;灌水可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数量增加显著.灌水、增施氮肥、覆膜三者配合可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是玉米丰产的重要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控释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鲁棉研28号为材料,研究了控释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生产对照CK2相比,不同控释氮肥处理的棉花最终果枝数、果节数及单铃重无显著差异。100%控释氮肥处理对棉花前期生长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苗期的单株叶面积、倒四叶叶面积、地上部干重和6月17日的株高均显著降低(P〈0.05),但苗期叶片数和中后期(7/20—9/15)棉花株高无显著差异;单株结铃数增加0.77个(P〈0.05),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分别增加6.2%和6.4%(P〈0.05)。50%速效与50%控释氮肥基施处理,苗期倒四叶叶面积和7月2日果节数显著增加,苗期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地上部干重和不同时期的株高均无显著变化;衣分显著降低,籽棉和皮棉产量及产量构成均无显著变化。控释棉花专用BB肥对棉花苗期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促进了棉花早现蕾,从而增加了中后期(7/20-9/15)棉花株高,单株结铃数增加0.84个,籽棉产量增加5.0%,均差异极显著;但衣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覆膜条件下新农菜豆1号在6种不同的施氮水平下,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产量及品质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粗、节数减少,节间长度、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增加,百粒鲜重与氮肥关系不显著,分枝数先增后减,蛋白质含量先增后减,淀粉含量和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后减。以施氮量90 kg/hm2时产量、品质及效益最高,鲜荚产量为17 002.10 kg/hm2,蛋白质含量为39.82%,可溶性糖含量为64.62 mg/g及脂肪含量为16.55%。  相似文献   

15.
不同处理对烟叶经济性状及化学协调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留叶数与减量施氮对烤烟经济性状、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密度低留叶数下施60 kg/hm~2氮肥,小幅提高了产值(0.13%),显著提高了上等烟比例(11.62%)和均价(2.38元/kg)。中密度中留叶数下施75 kg/hm~2氮肥显著增加了叶长、叶宽、开片度、单叶重,而含梗率并无显著变化,高密度低留叶数下施60 kg/hm~2氮肥的处理叶长、叶宽、开片度均与低密度高留叶数无显著差异,但含梗率显著低于低密度高留叶数,因此两者的物理特性均优于低密度高留叶数处理。在3种产量构成条件下,氮肥减量15 kg/hm~2可明显提高化学成分协调性,其中高密度低留叶数(19 500株/hm~2,留叶数15片/株)配合施氮60 kg/hm~2可提高综合得分4.59分。因此在氮素背景较高的土壤上,采取提高种植密度减少单株留叶数配合减少氮肥用量可提高烤烟产值、上等烟比例和均价,并可改善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研究结果为当前烤烟等级结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复合氮肥增效剂对玉米利用尿素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大田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复合氮肥增效剂对玉米生长、产量和尿素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氮肥增效剂对土壤脲酶活性抑制作用明显,以有机-无机复合剂I抑制率最高,在玉米生长51d和64d迭15.80%和21.34%;4种复合增效剂均增加玉米株高、叶长、叶宽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玉米果穗长、减少秃尖度,有机-无机复合增效剂还增加玉米百粒重。施用有机-无机复合增效剂较对照增产3.3%-8.2%,以有机-无机复合增效剂Ⅲ增量最大。复合氮肥增效剂明显地提高了玉米茎叶和籽粒氮含量,氮素利用率提高4.4-7.1个百分点,以有机-无机复合增效剂Ⅲ处理为最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降低苋菜硝酸盐累积效果最佳的施硫浓度,为完善苋菜科学施硫技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盆栽方法,设置4个施硫肥水平,测定其对植株生长及硝酸盐、Vc含量的影响。[结果]施硫提高了苋菜的株高、单株重、最大叶长及最大叶宽。当硫浓度为20 mg/kg(S_2)时,株高最高,较不施硫处理(S_0)增加了14.3%。3个硫处理(S_1~S_3)硝酸盐含量降幅为20.6%~64.7%。施硫浓度为10 mg/kg时植株可食部分硝酸盐含量降低了64.7%。施硫处理苋菜V_C含量增加了19.7%~28.3%。[结论]大田苋菜适宜的施硫浓度为10~20 mg/kg。  相似文献   

18.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单独根瘤菌拌种虽可增加花生单株根瘤的数量和重量,提高叶片含氮量,但荚果增产并不显著;根瘤菌拌种+有机肥或钼肥处理,不仅可增加单株根瘤的数量和重量,提高花生叶片含氮量,同时植株高度、分枝数、单株结果数、饱果率及总生物产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荚果增产显著。根瘤菌与有机肥或钼肥存在较大的交互效应,生产中使用根瘤菌拌种时,应注意适当增施有机肥和钼肥。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一般亩增47~144公斤,当季亩增益25.64~46.31元。增产主要依赖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覆膜具有增温、保墒、降低耕层含盐量,削弱光照,增大CO_2日较差,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供肥能力等效应。生物学效应:促进了营养生长、培育壮苗,加快生育进程、改变了植株体内营养状况和吸肥节奏,使产品器官分化多、灌浆快、粒多、粒重、高产。并提出了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盆栽及营养液培养方法,以脱毒原原种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营养配施稀效唑对马铃薯植株形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马铃薯原种高产高效繁殖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①增施氮肥降低了根长、根鲜重,增加了叶面积、主茎鲜重、单薯重等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主茎鲜重、单位叶面积重和单薯重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叶面喷施稀效唑对根长和根鲜重影响很小,对叶面积、主茎鲜重、单薯重、单位叶面积重有较大的影响。随着喷施浓度的提高,总叶面积重和单位叶面积重呈不断增高的趋势。②氮肥、稀效唑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极显著,施氮与不施氮处理相比,产量增加了50.41%,喷施稀效唑产量增加了9.04%,随着施氮量及稀效唑喷施浓度的提高,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增施氮肥和叶面喷施稀效唑,降低了块茎中淀粉的含量,增加了块茎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含量。随着施氮量和稀效唑喷施浓度的增大,淀粉含量呈下降的趋势,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呈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