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高粱杂种优势利用的支撑体系是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性。高粱杂交种单产的大幅提升与核质型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改良密不可分。迄今,已育成A1、A2、A3、A4、A5、A6和9E 7种不同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的细胞质因子已标记在线粒体DNA(m tDNA)上,采用线粒体基因组RFLP技术能区分不同的雄性不育细胞质。用高粱材料测定不同高粱细胞质不育性的育性反应,形成了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性恢复突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290 Gy 60Co-γ射线处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Ⅱ-32A和协青早A,获得了育性恢复突变体,突变频率分别为8×10-3和5×10-3,从Ⅱ-32A中所获得的育性恢复突变体,在农艺性状上与Ⅱ-32A育性恢复突变体Ⅱ-32R,与Ⅱ-32A和珍汕97A测交,杂种结实率在70%以上,对测交后代的遗传分析表明,Ⅱ-32R对珍汕97A和Ⅱ-32A的育性恢复均涉及2对恢复基因。Ⅱ-32R与珍汕97A和Ⅱ-32A的杂种F2在结实率分布上存在差异,从中选出两个结实率较高的株系。表明诱导不育系产生育性恢复突变是获得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甘兰型油菜(Brassica napus var.Oleifera)的雄性不育性,是杂交优势育种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索与育性有关的花器官形态解剖指标及其遗传变异规律,用以指导“三系”选育实践。初步阐明:(1)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细胞核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停止时期明显不同。(2)花瓣宽度、花药长度和♀/♂值等三个性状与育性恢复基因密切连锁,是判断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测交后代育性变异的主要形态指标。(3)因此,根据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测交F_1花器官形态的表现型,可以推测测交品种核基因的显隐性程度及其恢、保特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粱非迈罗细胞质A3TX398为不育源,以铁恢180为基础材料经连续6代回交转育,于2004年育成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3180A,试验与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具有育性稳定,配合力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为高粱杂交种的选育开辟了新途径,对A1、A2型保持系的提前测定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素萍 《杂粮作物》2005,25(5):301-302
利用高粱非迈罗细胞质A3TX398为不育源,以铁恢180为基础材料经连续6代回交转育,于2004年育成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3180A,试验与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具有育性稳定,配合力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为高粱杂交种的选育开辟了新途径,对A1、A2型保持系的提前测定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高梁品种遗传改良取得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占有的高梁种质资源的数量,以及对其主要性状的鉴定、创新和利用。在高粱育种史上,品种改良的突破性进展,往往都是由于找到并利用了具有关键基因的种质。目前,已创造和选育出7种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其育性反应各不一样。除A.细胞质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种得到广泛应用外,A:细胞质不育系的杂交种在生产上应用,A,细胞质不育系在甜高粱杂交种上应用。籽粒优质、茎秆高糖、低氰氢酸、抗病虫、抗杂草、抗干旱等抗性种质资源也得到了创新利用。  相似文献   

7.
5种主要籼稻不育系细胞质的胞质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史开兵  黄小明  陆作楣 《杂交水稻》2005,20(3):64-67,70
用龙特浦A、冈46A、Ⅱ-32A、新协黄A和粤泰A等应用于生产的5种主要类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进行交叉配组,产生了20个二元系,研究了不同细胞质对二元系的育性、白叶枯病抗性、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红莲型细胞质外,野败型、冈型、印尼水田谷型、矮败型的保持关系相同,不同细胞质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没有显著差异,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较小,但对异交性状具有一定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为柱头外露率和开颖角度.讨论了多样性不育细胞质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不同细胞质对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雄性不育细胞质对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细胞质间在所研究的各主要性状上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无显著差异,即同一杂交组合利用不同的雄性不育细胞质类型不会造成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212A的选育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Ledos字兴?号后代材料中发现5株雄性不育株,经与中双2号自交系212B保持,育成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2A和保持系212B.通过人工套袋自交、剥蕾授粉自交及镜检观察,认为不育系212A属稳定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产生的原因可能与低温时期的死蕾现象有关.恢保关系的研究表明,212A胞质雄性不育系与pol CMS、陕2A CMS恢保关系相同.遗传研究表明,测交F2育性为可育与不育3∶1分离;用恢复系回交(BC1)后代全可育,无育性分离;用保持系回交,后代育性为可育与不育1∶1分离.初步认为控制不育系的基因为S(rr),保持系基因为N(rr),恢复系基因为N(RR)或S(RR),属1对核基因控制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两个方面,即不育胞质与可育胞质之间的差异和几种不同不育肥质之间的差异,研究了渭A、波里马A和75—3A等三种雄性不育系不育胞质在13个农艺性状和对菌核病抗性的遗传效应。试验结果初步表明:三种不育胞质对杂种F_1的农艺性状和抗病性无不良影响;三种不同质源的不育胞质间在杂种F_1主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上无显著的差异。但作者认为,开展新的不育胞质的研究,防止细胞质单一化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选育K型不育系的恢复系和配制优势组合,利用72个黄淮麦区优良小麦品种(系)与K型不育系配制测交组合,测定K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性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72个测交组合中,高可育和全可育共占比54.16%,说明K型不育系能被黄淮麦区大多数品种恢复育性,其中5个测交组合的国内法自交结实率均超过80%,表现全可育,其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均超过100%,最高的组合达到158.33%;16个测交组合的国内法和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均为0,表现全不育,对K型不育系进行回交转育,可培育新的不育系。利用24个测交组合进行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8个农艺性状中,单穗粒数的平均超标优势最高,为9.23%,其次为穗长和千粒重,平均超标优势分别为5.80%和5.24%,且这3个性状的超标优势对产量的超标优势贡献最大,其中,3个测交组合的超标优势表现突出,具有增产潜力,可以进行下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测恢研究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F型雄性不育系是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的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本研究利用364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与F型雄性不育系FA杂交配制F1,测定其育性恢复性。结果表明,49个小麦品种(系)对F型不育系具有完全恢复性,其F1的自交结实率(国际法)达到甚至超过对照(黄淮冬麦区主栽品种周麦18),这些材料可作为FA的恢复系供进一步研究利用。这一结果说明,小麦F型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较易恢复。另外,7个小麦品种(系)对不育系FA不具有恢复力,可用于转育新不育系。从364个组合初选出15个组合,经超标杂种优势分析,7个组合表现更优,具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潜力,需进一步升级试验、筛选鉴定。  相似文献   

13.
Po1CMS、S2A和MICMS三种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油菜不育胞质对杂种一代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负效应趋势.但不同来源的胞质在不同性状上的遗传效应有明显的组合特异性,其遗传效应不仅与不育胞质的类型有关.还和保持系、恢复系的核基因及其互作有关。在所研究的核背景下,Po1CMS不育胞质的遗传效应明显优于S2A和MICMS。通过选用优良不育胞质和合理选配组合,可以把不育胞质的负效应降到最小限度。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核质互作杂交种不同性状间的遗传变异规律和杂种优势,用8种小麦同核异质、同质异核雄性不育系分别与恢复系R5174、R2726组配获得16个杂交组合,对其F1代及亲本的11个农艺性状和6个籽粒物理性状进行遗传变异、杂种优势、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F1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00%~32.72%,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籽粒性状;(2)不同性状间杂种优势差异显著,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分别为0.22%~12.50%和-13.51%~3.61%,其中正中亲优势组合最低比例为50%,正超亲优势组合最高比例可达81.25%;(3)粒形与旗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4)从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的F1代综合得分看, P型和Y型细胞质背景下的AK58不育系与R2726的杂交组合F1表现最好;(5)通过聚类分析可将F1分为两大类,其中第二大类包含除AS细胞质背景的AK58异质不育系与恢复系R2726组配的杂交组合,其共同的特征是籽粒表面积大、千粒重高及旗叶性状较好,表型性状的综合表现优于第Ⅰ类群,说明杂交种的性状受恢复系和不育系核背景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中、日双方通过交换粳稻不育系,分别与各自的恢复系配组,杂种F1在中国扬州和日本磐田鉴定,结果表明,引进日本优质不育系与中国恢复系配组,由于亲本地理距离和亲缘关系较远,有利于提高杂交粳稻的优势,且由于日本不育系米质优良,也有助于杂种品质的提高;利用广亲和粳稻不育系与籼稻恢复系配组是实现三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向日葵野生种菊芋和油葵自交系7718B杂交幼胚的培养,获得了向日葵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514A及其不育保持系CMS514B。通过对其根尖生长点切片的观察,发现其染色体数为2n=34; CMS514A、B 与其它60个试验材料的杂交、自交试验的研究,其保持系与属于CMS PET-1的10个不育系的杂交组合在开花后均有花粉,且自交后代在开花后呈大致3:1的分离比例;CMS514A与属于CMS PET-1的30个保持系和恢复系所做杂交组合在植株开花后均无花粉;CMS514A与包括自交系、常规种、群体品种和其它不育源的保持系、恢复系等育种材料所做的20个杂交组合在开花后也没有花粉。结果表明CMS514为不同于CMS PET-1、CMS-CMG1-CMS-CMG2、CMS-CMG3等不育源的新的向日葵细胞质雄性不育源,其不育性受一对基因控制,遵循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17.
杂交稻米质性状的亲本配合力分子标记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摘要: 利用水稻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半双列杂交方法,对F1的米粒长宽比、精米千粒重、垩白度、碱消值、胶稠度等5个主要米质性状进行了亲本配合力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获得了与这些性状极显著相关的18个亲本微卫星分子标记,其中,米粒长宽比4个,精米千粒重3个、垩白度4个、碱消值4个、胶稠度3个。这些标记可以直接用于杂种米质预测和亲本的分子辅助育种改良。同时,进行了亲本与F1在这些性状上的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米粒长宽比和精米千粒重两个性状上,恢复系和不育系对F1的相关系数都很接近。然而在垩白度、碱消值和胶稠度上,母本对F1的相关系数显著大于父本,表现出母性遗传特点。  相似文献   

18.
A novel bacterial blight (BB) resistance gene, Xa23, identified from Oryza rufipogon was introgressed into three popular restorer lines (Minghui63, YR293 and Y1671) for wild abortiv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by marker-assisted backcross breeding approach in combination with artificial inoculation and stringent phenotypic selections. The three derived BB resistant restorer lines (Minghui63-Xa23, YR293-Xa23 and Y1671-Xa23) and their hybrid combinations with Zhenshan97A (Shanyou63-Xa23), NongfengA (Fengyou293-Xa23) and Zhong9A (Zhongyou1671-Xa23) demonstrated similar BB resistance spectrum as the donor parent, CBB23 (B). The newly developed BB resistant restorers and their derived hybrids were identical to their respective original versions for agronomic traits especially under disease free condition. However, under severe disease condition, the three BB resistant restorer lines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grain weight and spikelet fertility as compared to the respective original restorer lines thus further resulting in BB resistant hybrids with significantly higher grain yields than their respective popular original hybri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Xa23 gene could completely express its dominant broad spectrum resistance in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both restorer and male sterile lines across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suggesting its immense breeding value in BB resistance improvement for hybrid rice. Moreover, a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deployment of Xa23 gene for efficient control of BB disease in hybrid rice production was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9.
 由夜公和野败的两个异质同核不育系分别与两个恢复系杂交,配制8个组合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在相同核背景下比较不同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交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夜公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交水稻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优于野败,是一个可以开发利用的雄性不育细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