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以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5个自然保护地为例,通过调查评估、空缺分析和边界优化等方法,对该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地进行了整合优化预案分析,同时明确了明溪县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优化了各自然保护地的边界,可有效缓解现有自然保护地保护空缺、历史遗留和现实矛盾冲突等问题,为推动明溪县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2022年,在对辽宁省营口市7处自然保护地类型、数量、规模、分布、管理现状等情况分析评价基础上,结合保护地内存在的空间交叉重叠、历史遗留、现实矛盾冲突等问题,根据营口市生态空间的分布特点和生态保护实际需求,提出了营口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研究结果可为推进营口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成果已于2020年底通过国家审核,为及时掌握山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空间格局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素,本研究以山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数据库为基础,从保护地内矛盾冲突、保护空缺分析、实际管控需求以及政策影响等方面对山东省自然保护地在平原与低山丘陵、陆海以及东西部等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原区域自然保护地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整合优化过程对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冲突问题的解决;低山丘陵区域和海域范围自然保护地面积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优化保护地边界补入新的生态空间和新建自然保护地;山东省自然保护地呈现数量上西多东少、面积上西小东大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60年代,四川省相继建立了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多类自然保护地,由于保护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导致各类保护地间交叉重叠情况突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有效解决四川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交叉和历史遗留矛盾,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了全省5类主要自然保护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  相似文献   

5.
利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查找保护区内交叉重叠情况和历史遗留、现实矛盾冲突问题斑块,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现行政策规定,采取调出、调入、归并、转化等方式妥善处理交叉重叠情况、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冲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进行衔接,对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分区进行整合优化设计,以缓解社区经济发展与保护区建设的矛盾冲突和降低周边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对保护区的干扰,构建能对保护对象进行有效保护和对保护区进行有效管理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2020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文中针对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下辖自然保护地存在的边界不清、范围交叉重叠、矛盾冲突较多、保护地空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梳理核实边界、主动协调权属争议、依规调处矛盾冲突、减少破碎化和天窗、新建自然保护地,以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空间重叠、历史遗留和现实矛盾冲突问题、生态保护空缺等进行调查分析,进而对保护区进行整合优化设计研究.整合优化后保护区总面积为50587.3282 hm2,比整合优化前减少300.5413 hm2.调整优化设计后虽仍存在9个方面的矛盾问题,但涉及的面积大量减少,只有矿权基本上未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8.
收集怒江州各类自然保护地界线,利用GIS软件对自然保护地现状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怒江州建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5种类型自然保护地8处共66.15万hm2,各类自然保护地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矛盾冲突突出等问题。结合现有自然保护地分布状况,开展保护空缺分析。提出整合交叉重叠、归并优化相邻自然保护地和将保护空缺中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然保护地广泛存在跨行政区重叠部分归属不明、保护与利用矛盾冲突严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风景名胜区未参与整合、未能切实服务于群众等突出问题,通过梳理其成因,提出成立专项评估小组,破除区划阻隔;有序调减基本农田,灵活处理矛盾冲突;综合评估建设项目,实行追责制;优化管控体系,实行差异化分区管控;落实资金保障,完善社...  相似文献   

10.
在对大同市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详细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保护地存在的空间交叉、机构重叠、边界不清、功能区划冲突、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了整合优化方法与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规则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我国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为贯彻《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现阶段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目的、对象、任务、原则等总体要求,提出了体系转换、整合归并、范围调整和区划优化规则,以及预案、确认和实施三步走的实现路径,探讨了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的分类分级分区管理以及治理支撑体系,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技术参考和指导,以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总体规划等基础工作,构建统一规范、管理高效、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均造成较大的影响。采用遥感监测的方法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进行监测,获取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的变化情况,预警自然保护地存在的生态风险,为自然保护地开展日常监管等提供基础数据。基于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的变化情况,探讨控制和减少人类活动的相应对策,如加强管理监督、监测评估、科学绿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社区共管和生态修复等,对于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和保护,提高自然保护地管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公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公园起源于美国,是国际社会广泛采用的一种保护区类型。"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在中国一经提出,就引发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大讨论,产生了不同解读。针对一些认为建立国家公园的主要目的是开展大众旅游等脱离了国家公园本质属性的观点,本文对国家公园是什么?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目的是什么?国家公园属于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范畴,还是属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范畴?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和大众观光旅游有什么区别?有了自然保护区就不再需要国家公园吗?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就是在原有的保护区上挂上国家公园的牌子吗?国家公园究竟应该是谁来主管?我们想象中的国家公园应该是什么样子?等8个问题进行了深度辨析,阐述了国家公园作为自然生态保护区域的核心价值,以期为正确理解国家公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国内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和美国等国家公园规划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借鉴国内自然保护地既有规划基础与国外国家公园先进规划模式,构建中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中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层次划分为系统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分析认为,国家公园规划对象是复杂多变的,因此规划过程应采用适应性管理;规划应重视对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国家公园的综合科学考察是规划的基础,需要高度重视;规划过程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促进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介绍我国各类型保护地产生背景的基础上,概括我国保护地功能性质,分析目前国内保护地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性提出规范保护地体系分类的框架,希望通过立法建立国务院直属管理保护地的专门机构,对改善保护地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16.
While early efforts to establish protected areas often excluded local people, modern approaches in many countries now seek to involve local communities in ways that are appropriate to the objectives for the protected area. In the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Lao PDR), a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 1993. In many cases, the new protected areas had land-use conflicts with inhabitants who depended on the areas for their living.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in a protected area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Lao PDR. The primary objective was to identify and gain experiences from a feasible approach for improv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with a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 integrated land-use planning approach was adopted. It included participatory methods for data capture and analysis, including the use of a simple simulation model, the ‘Area Production Model’ (APM) aiming at evaluating different options for land use and primary production. The outcome of the study was positive in the sense that this integrated land-use planning approach was found to be well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the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system.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与经验借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是基于平衡原住民使用资源的权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义务而建立的机制,其规划建设的过程、经验和思路对于探索我国国家公园社区管理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中梳理了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历史脉络与演变过程,将其分为由排斥而引发利益冲突、由谈判而达成共管机制以及由发展而完善保护体系3个阶段,分析其典型的社区共管模式,总结其权利保障制度、社区参与机制和社区引导政策3个方面的社区共管经验,并结合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情况提出了对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公路建设呈现出向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带拓展的趋势,严重影响到我国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本文主要分析了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公路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法规建设、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建立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提高人员素质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