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总结干热河谷的概念及干热河谷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近50年来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研究进展与现状,阐述了元江县多年来实施干热河谷造林的历史进程,提出了在干热河谷造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干热干旱河谷植被恢复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热干旱河谷是世界上环境最恶劣的立地类型之一, 其植被恢复是林业工作者多年来一直未攻克的难题。文中在回顾干热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了干热干旱河谷地区植被恢复的途径、适宜树种和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近年来,造林绿化工程如火如荼进行,造林工作重心已从宜林地和荒山造林转移到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上。干热河谷由于干旱土壤贫瘠等原因,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是生态恢复的关键区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所取得成效,提出了适宜树种选择、整地方式、保水剂应用技术及坡改梯工程等对干热河谷的生态治理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付昌立 《四川林业科技》2009,30(4):107-109,116
根据多年在宁南县干热河谷造林中的经验,对宁南县干熟河谷造林立地类型划分、树种选择、造林方法、整地方法和幼林的抚育管护等技术措施进行了科学总结,提出了干热河谷造林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实地考察与资料分析,初步划定了各地干热河谷的上限和层域范围。提出了地形是影响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分变化的主要因子,确定以坡向和坡位作为金沙江干热河谷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划分的立地类型分别是:坡上灌丛区,分坡上灌丛区阴坡类型、坡上灌丛区阳坡类型;坡下草丛区,分坡下草丛区阴坡类型、坡下草丛区阳坡类型;坡足冲积区;河谷平坝区。据此,针对干热河谷各立地类型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造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迪庆高寒山区及干热河谷区极难造林地是植被恢复技术创新和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攻关的重要热点地区,分析保水剂对其困难立地造林的有益特性及降水年季分布、时空分布特点、技术创新需求、多元文化和民族思维方式对保水剂应用的影响,按照划分的8种不同困难造林地类型探讨保水剂选择、适用范围及使用方法。提出保水剂在迪庆困难立地造林中的技术模式、推广方式及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等。  相似文献   

7.
金沙江干热河谷立地类型的划分及其造林技术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实地考察与资料分析,初步划定了各地干热河谷的上限和层域范围。提出了地形是影响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分变化的主要因子,确定以坡向和坡位作为金沙江干热河谷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划分的立地类型分别是:坡上灌丛区,分坡上灌丛区阴坡类型、坡上灌丛区阳坡类型;坡下草丛区,分坡下草丛区阴坡类型、坡下草丛区阳坡类型;坡足冲积区;河谷平坝区。据此,针对干热河谷各立地类型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造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干热河谷区环境脆弱,生态修复困难。在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金沙江、红河、澜沧江和怒江等流域。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我国干热河谷区的气候特征、土壤特征、植被情况及造林技术,分析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的优缺点,提出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我国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树种配置较单一,造林成活率较低,综合效益较差;需优化造林树种及配置,创新造林方法及种植设备,保护原生生态环境,建立长期生态环境监测及效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根据影响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分布的温度、数字高程模型(DEM )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三个因子,使用BIOCLIM模型模拟元江县干热河谷稀疏灌木草丛空间分布,实现了元江县干热河谷空间分布的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干热河谷分布主要集中于除元江县城外的河谷两侧,其中东部分布较为集中,而在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分散。加之近年来人为活动的加剧,对元江河谷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有一定影响,该模型很好地预测了未来元江县干热面积的分布情况,以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元谋干热河谷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该区气候炎热干旱,植被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强烈,给造林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困难。木豆根部具有根瘤,是干热河谷地区荒山、退耕还林地造林的优良树种。在对印度木豆多年适应性研究和木豆造林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了在该区域采用木豆进行造林的关键技术,即选择合适品种,采用鱼鳞坑或隔坡水平沟整地造林方式,施足底肥,直播造林,加强管理等。可为干热河谷区的造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印榕仙人掌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印榕仙人掌用途非常广泛,可作果、菜、药、饲料用的经济植物,又是荒山绿化、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的先锋树种。同时,也是胭脂虫的优良寄主植物以及、办公室的净化,街道、公园、单位绿化美化的好树种。我国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元江等干热、半干热河谷,山大、坡陡、石多,造林极为,可用印榕仙人掌绿化、固土、保水,这将会产生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就印榕仙人掌的综合利用以及发展前景提出几点建议,供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治理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程海流域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天然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造林难度较大,树种选择适当与否是造林成败的关键因子。文中阐述了程海流域现有的植被分布情况和主要造林树种,对程海流域造林存在的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提出适地适树、生物多样性丰富和效益最大化等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并对该区域立地条件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从不同抗逆性特征、不同坡度、不同海拔以及不同坡位等方面,总结出适合程海流域造林的备选树种和干热河谷区造林及树种选择的要点,以期为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区造林树种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白水江干旱河谷区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最脆弱区域之一,该区域植被恢复尤为因难。在干旱河谷核心区域不同立地条件下通过多年造林试验,岷江柏、侧柏造林成效较好,刺槐造林成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南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长江、红河、怒江和澜沧江等流域中、上游地区。该区域气候干热、植被稀少、土壤干旱瘠薄、水土流失严重, 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也是我国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极为困难的区域。文中通过回顾其植被恢复历程, 对现有植被演变过程、植被恢复的途径与方法、植物逆境适应保护机制研究及其适宜树种筛选与引种、植被恢复与特色资源培育利用等进行系统比较分析, 总结了数十年来植被恢复研究与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阐述了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提出加速构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是实现干热河谷地区及其所在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西南地区森林"双增"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区8个造林树种的有关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思类树种在旱季水分自然饱和亏缺较大,乡土树种坡柳和3种桉树则是雨季水分亏缺较大,具有WSD高而RWC低的植物同样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比叶面积增大是植物提高抗旱能力的一个表现方面,但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细胞质浓度也是途径之一;干热逆境可造成叶绿素含量降低,雨季叶绿素含量有较大提高,叶绿素a/b值也随之得到提高;参试树种的糖分含量旱季比雨季高,除马占相思外,其它树种淀粉与糖的比率则旱季比雨季低;在干热逆境胁迫下,7个树种(除尾叶桉)的游离脯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旱季植株易出现萎蔫现象,有部分或较多叶片脱落的树种积累的游离脯氨酸较多。除造林效果较差的马占相思与其它7个树种有较多差异外,造林效果较好的7个树种在生理生态变化方面有较多相似性;同时,同类树种间有明显的一致性;乡土树种坡柳则在某些方面更近似于相思类树种,在某些方面又近似于桉树类树种;除马占相思外,3个相思类、3个桉树类树种与乡土树种坡柳同样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表现出较强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武定县干热河谷地区包括东坡乡等7个乡镇1365.9km^2,由于立地条件差,气候干热,因此造林成活率低。自1999年以来,随着中德合作造林、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其造林成活率达91.9%,保存率89%。文章总结了历年造林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认为采取良种壮苗、树种选择、集水保墒、适时造林、加强抚育等措施,干热河谷地区的造林会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热河谷因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而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难点,且一直是生态恢复的热点区域.本文从干热河谷的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植被恢复历史、恢复目标、植被种类筛选、恢复技术、人工植被生态评价等方面概括总结了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的进展与现状,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述,提出未来研究应予重视或优先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防止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恶化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金沙江干热河谷自然地理条件,阐明其生态系统的退化现状,并提出防止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系统恶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元谋干热河谷8种植被类型的林地土壤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通过对元谋干热河谷区加勒比松人工林、加勒比松 车桑子人工混交林、山合欢天然更新林、车桑子 山毛豆人工混交林、桉树人工林、草地、荒坡、膨胀土8种植被类型林地1 m土层内不同层次雨季(8月2日~9月2日)土壤水分含量的分析研究得出:在雨季8种植被类型林地土壤的水分含量均较低,因其土壤的物理性能较差,故蓄水保水能力也较差;各植被类型林地土壤的有机质、养分含量均极低,按照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各植被类型林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均在6级以下。元谋干热河谷区林地土壤的贫瘠特性致使林木长势较弱,是造成其植被恢复困难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