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气象因子对云南大理森林火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2001年-2010年大理州的森林火灾次数与对应的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大理州森林火灾的时间分布及对应的气候特征,得出了火灾次数与气温和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的结论。用森林火灾次数与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月平均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最大风速与月火灾次数显著相关;旬平均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最大风速以及前两旬的累计降水量与旬火灾次数显著相关;日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大风速和前15日累计降水量与日火灾次数显著相关。综合分析表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风速与大理州森林火灾次数有明显的相关性,气温、风速与火灾次数呈正相关,降水、相对湿度与火灾次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根据大兴安岭地区1990~2012年森林火灾(简称林火)数据信息,选择对林火发生影响较大的温度、最高温度、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和当日最低湿度6个气象因子,分析了气象因子和林火发生的相关关系,为林火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林火发生情况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收集了塔河1972—2005年的林火及气象资料,对塔河地区近40年林火的发生次数和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塔河年际气象变化与火灾次数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量越大,分布越均匀,林火越不易发生;风对林火的影响有双重性,在一定范围内,风促进林火的发生和蔓延,超出一定范围会抑制林火的发生;温度的变化与林火发生次数呈正相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性也显著提高.在过去的森林火灾发生预测研究中并没有考虑林火发生与气象因子关系模型的不确定性.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要充分考虑模型的不确定性,科学分析气象因子与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的关系,以更好地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为管理部门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森林火灾发生特征及其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火灾年鉴数据及CRU格点气象资料,借助时间序列、皮尔逊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1950—2017年期间森林火灾发生的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因子,并建立了火灾导致伤亡人数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森林受灾面积、受伤人数、死亡人数及伤亡人数等5个参数随时间均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且相互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2)1950年以来,全国森林火灾次数、受灾森林面积及伤亡人数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3)1950—1987年期间,全国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与生长季降水呈正相关,与非生长季降水则呈负相关;1988年以后,除5月和9月外,森林火灾的发生与降水基本呈负相关关系。4)1950—1987年间,全国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与生长季末温度呈正相关;1988年以后,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与前1年及当年生长季或生长季前的均温、最高温及最低温呈负相关。5)1950—1987年间全国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与前1年的PDSI呈正相关,并在6月、9月、11月和12月达到显著水平;1988年以后,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与逐月PDSI呈负相关关系。可燃物数量及其含水率是决定林火发生的关键因子,特别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触发的"暖干旱"现象可能会改变传统认为的火灾-气候关系,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才能科学合理地做好林火预防与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对黄山东部旌德、绩溪两县1987~1990年森林火灾资料及气象资料的研究分析表明,黄山地区11月到次年4月为森林火灾发生季节,10∶00~17∶00时又为林火发生时段。林火的发生与大气湿度、降水、风等气象因子关系密切,可由这些因子综合建立火险天气级别。火险天气级别高,林火频率高;火险级别低,林火不发生或极少发生。经统计黄山气象站资料,天都峰森林火灾是在火险级别为五级状况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7.
在资料统计和分析应用中,发现林火的发生频次与火灾发生前若干个月内的气象要素存在一定相关性。为了分析各气象要素随时间变化对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的影响,根据福建省三明地区森林火灾统计数据、逐月气象要素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研究了该区林火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对该区林火发生频次最高的1-3月和林火发生前若干个月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此得出各气象要素影响林火发生的时间轴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3月林火发生次数不仅与1-3月气象要素相关,还与前一年11、12月部分气象要素相关,并且此相关性随间隔时间增加而递减。三明地区11、12月份出现降水偏少,湿度小,温差大,蒸发量大,日照时数多的情况时,应同时注意防范11、12月及次年1-3月森林火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林火与气象及林分组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林火与气象的关系森林火灾与防火期月平均气象因子的关系,我们选取崇安、平和、龙岩三县、代表福建省闽北、闽南和闽西类型,统计各县月气象要素范围内出现的森林火灾次数、面积。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森林火灾与月平均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见表1) 它们的规律是①森林火灾次数和面积,随着月平均较差温度(△T)增加而递增,呈正相关关系,特别是较差温度在6—12℃之间,森林火灾次数、面积明显剧增。②森林火灾次数,面积,随着月平均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9.
卫星林火监测作为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的重要方法,在我国森林防火工作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基于卫星监测研究全国各省份的林火热点分布规律以及热点集中区域的气象因子与火灾频率的关系,以我国各地区2010—2015年春季森林防火期(3月1日—6月1日)的卫星监测热点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各省林火的年际变化及区域分布特征;通过提取火场时空因子,结合当年气象数据,建立热点集中区域的火灾趋势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卫星监测热点统计的森林火灾次数与当地林业局统计的火灾数据吻合度高。2010—2015年春季林火热点从整体趋势上看,森林火灾的热点数量在逐年递减,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西南部区域,最多的省份为云南省,占林火热点总数的20%;其次为四川省,占林火热点总数的13%。云南省的春季林火次数多元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R=0.838**;四川省的春季林火次数多元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R=0.744*,回归模型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卫星监测热点用于林火监测,可以高精度统计森林火灾次数,回归模型对于林火的预测预报具有一定适应性,为森林火灾发生预测预报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运用克里格空间数据制图和传统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01—2008年黔南州森林春季防火期主要气象因子与林火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黔南州森林春季防火期内降雨量、蒸发量和最大风速相对空间分布不均匀,而最高气温、最小空气相对湿度则相反;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时间动态明显;森林火灾次数及火场面积呈逐渐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以都匀、平塘和罗甸3地为分界线,东南部6个县市森林火灾次数及火场面积大于西北部6县市。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0—2018年云南省云南松分布区气象数据和森林火灾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比分析法以及相关性分析研究气象指标与森林火灾的动态变化趋势和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防火期平均气温在1998—2018年达显著上升水平,年均与防火期的平均相对湿度均在1995—2018年达显著下降水平;年均及防...  相似文献   

12.
对1961年以来思茅林区松毛虫大暴发的过程进行了周期性分析,认为松毛虫的大暴发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规律。利用气温、降雨量、积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和3种气候因子复合经验系数对1980至2001年思茅地区松毛虫发生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松毛虫发生发展与气象因子关系密切;通过对1980年以来3次松毛虫大暴发的过程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细致分析,得到了松毛虫大暴发前的气象因子的异常规律,分析结论有助于对松毛虫害发生的预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1~2009年黑龙江省夏季林火资料和同期林区气象观测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月降水量和月无雨日数、月平均温度及14时月平均风速是影响夏季林火的关键因子,其中降水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其次是温度因子和动力因子,夏季的温湿状况以及动力条件是决定夏季林火是否发生的关键;根据温湿因子综合分析发现,夏季林火多发生在暖干型气候背景下,即气温高降水少的月份,而且这种形势下发生的火灾往往持续时间长、过火面积大、造成的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元江和勐腊两地区1957—2018年的气候数据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分析这两个区域气候和干、湿季变化趋势,探讨元江和勐腊地区气候因子的突变情况及变化周期。结果表明:(1)1957—2018年以来,干热河谷元江地区和热带雨林勐腊地区气温变化与西南地区气温变化存在显著差异;(2)两地区年均温、日照、降水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相对湿度相对下降,两区域间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趋势相对一致。干热河谷地区干湿季变化中气温变化趋势强于雨林地区,降水变化趋势低于雨林地区;(3)两地区气温突变时间为2007、1985年,降水出现多次变化的趋势。元江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主周期相同,为28 a周期变化,存在同步性,勐腊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主周期存在差异,分别为28 a和6 a。  相似文献   

15.
使用2015~2017年我国29个城市的空气污染物PM2.5、PM10、O3浓度和气象要素(包括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日照时数)日数据,对每个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特征与气象要素的月平均值进行了线性相关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然后Meta分析合并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结果表明:PM2.5浓度与所有气象变量(除风速)呈相关、PM10浓度与所有气象变量呈相关,而O3也与所有气象变量(除相对湿度)呈相关,但O3与气象变量的相关方向和PM2.5、PM10相反。通过对污染物浓度和气象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21个城市的空气污染都得到较好程度的解释(R2>0.5)。同时,对影响PM2.5、PM10和O3的主要气象因素的效应进行了合并。  相似文献   

16.
杉肤小蠹及发生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福建省宁化县对杉肤小蠹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总结其发生规律;分析其发生原因,特别是各气象因子对杉肤小蠹的发生都起作用,当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显著高于常年平均值,年降水量、年平均湿度显著低于常年平均值时,有利于杉肤小蠹的发生;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树干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之间的时滞特性,采取PS-TDP8型热耗散式树干液流测定系统持续监测,以掌握树体蒸腾耗水规律,从而为杏李科学灌溉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杏李生长季液流速率日均最大值在6月18日;决定其第1主成分大小的是温度及水气压亏缺,决定第2主成分大小的是光照强度及空气相对湿度。4—8月液流速率均与1 h前第1、2主成分相关性最大;杏李生长季液流与1 h前光照强度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810,与1 h后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水汽压亏缺相关性最大,系数分别为0.757,-0.572,0.736;回归方程中液流与实时气象因子拟合决定系数最大,为0.751。杏李生长季液流速率与实时气象因子回归拟合模型效果最好,体现了杏李在长期树干液流数据模拟中,可以不用考虑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时滞效应。  相似文献   

18.
小兴安岭五营林区气象要素垂直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小兴安岭五营林区森林内各梯度的温度、湿度、风速进行系统监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森林小气候影响下的气象要素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温度:各梯度月平均温度均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降低值均高于理论值,林内日变化速率快于大气变化速率,森林-大气边界在日变化规律上具有一定的边缘效应;②湿度:森林具有一定的增湿作用,年平均湿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除冬季外,春夏秋三季湿度变化与降水量均密切相关,并且夏季相对湿度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大气湿度基本无日变化;③森林具有显著的防风作用,年平均风速随高度升高而增大,林内风速基本无日变化,4、5、11月湿度低、风速大,是小兴安岭林区高火险时期,而在此期间,每日的14时前后的风速最大,湿度最小,这时尤其要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油松中龄林的气候效应,笔者运用自动气象站对晋东南油松中龄林林内外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气压进行了为期1年的同步、连续观测,分析不同因子在林内外变化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太行山油松中龄林林内外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气压、太阳辐射的变化趋势相近,林内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压、年平均风速、年平均太阳辐射强度分别为6.43℃,69.06%,0.09 m/s,87.94 KPa和39.67 W/m^2;林外分别为8.92℃,62.27%,0.82 m/s,87.81 KPa和137.14 W/m^2.油松林具有降温、防风、增湿、改变风向和减少太阳辐射的作用。此外,油松中龄林不仅具有明显的小气候效应,且改变了上述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大岗山森林生态站区气象要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林外对照区与不同林型小气倏定位观测的实验方法,以大岗山森林生态站2001-2002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从太阳辐射、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土壤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风速和风向等因子对大岗山森林生态站站区林内与林外对照区气象要素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大气下垫面的性质是影响气象要素变化的重要因子,林内气温、湿度变幅小,且基本处于静风状态;无林地气温、湿度日较差、年较差大,蒸发量相对增加,平均风速增大。(2)林分类型、郁闭度不同对气象要素的变化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