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02年在西北太平洋作业的中国台湾秋刀鱼舷提网船已增至56艘,年产量约为5万t。近年由于西南大西洋鱿钓生产的欠佳,所以其大部分鱿钓船都改装成舷提网船转向西北太平洋兼捕秋刀鱼。所以,2005年中国台湾的秋刀鱼船增至80艘,其中一部分在千岛群岛以南的俄罗斯专属经济水域内作业;一部分在日本200海里外的公海作业,秋刀鱼的年产量增至约8万t。由于秋刀鱼舷提网作业简单,捕捞的把握大,渔期为8-11月,与鱿钓渔期不冲突,加上可用鱿钓船改装成舷提网船。为此,中国台湾计划在2006且再增加20艘秋刀鱼船,使作业船数达100艘(其中包括一部分中国大陆籍船)的规模,计划的单船产量为1,000t,计划的年产量为10—12万t。  相似文献   

2.
秋刀鱼舷提网设备及改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远渔2号”专业鱿钓渔船,根据秋刀鱼舷提网作业的特点,对甲板、机舱等进行局部设备改装,并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改装工作。着重介绍了秋刀鱼捕捞设备和改装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3.
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的秋刀鱼,具有一定的资源量,因此为了提高鱿钓作业的经济效益,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采用一船多业的作业方式,即鱿钓船增加秋刀鱼舷提网设备,实现2种作业方式的兼营,利用远洋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生产的间隙(7~12月),赴西北太平洋从事秋刀鱼生产。2001年,我国台湾地区和  相似文献   

4.
台湾秋刀鱼舷提网渔业概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林龙山 《海洋渔业》2003,25(4):200-203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及其沿海海域,是日本、俄罗斯、韩国、我国台湾省重要的远洋渔业捕捞鱼种之一。秋刀鱼舷提网(日本、我国台湾均称之为棒受网)渔业自19世纪30年代被利用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秋刀鱼产量受环境气候影响波动较大,但秋刀鱼舷提网渔业由于其操作简便、渔获效率高,一直被广  相似文献   

5.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 (Brevoort)舷提网渔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秋刀鱼舷提网渔业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的千叶县和神奈川地区。由于其操作简便、渔获效率高,因此迅速在日本全国推广应用。现在主要从业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俄罗斯、韩国、朝鲜和我国台湾省,2001年总渔获量为26.6万t。本文着重介绍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和渔场、舷提网渔业的渔具、渔法以及秋刀鱼的营养和利用等,最后对该渔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秋刀鱼属中上层鱼类,营养价值高,是全球海洋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目前,秋刀鱼主产国(地区)主要在太平洋海域作业,且集中在西北太平洋。在公海渔业国际监管愈加严格的背景下,从全球视角分析秋刀鱼生产历史和发展现状并准确定位中国的地位,有益于中国科学合理利用秋刀鱼资源。基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公布的全球渔业生产统计数据、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和各主产国(地区)相关机构公开数据,对1950—2022年全球及主产国(地区)的秋刀鱼生产发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环境因素影响,秋刀鱼年产量波动剧烈且近年呈显著下降趋势;随着参与公海作业的国家(地区)数量增加,全球秋刀鱼主产国(地区)分布趋于分散;日本秋刀鱼产量第一的稳固地位被中国台湾地区取代;中国大陆开展秋刀鱼捕捞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秋刀鱼重要生产地。  相似文献   

7.
秋刀鱼Coloabis saira(Brevoort)舷提网渔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秋刀鱼舷提网渔业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的千叶县和神奈川地区,由于其操作简便、渔获效率高,因此迅速在日本全国推广应用.现在主要从业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俄罗斯、韩国、朝鲜和我国台湾省,2001年总渔获量为26.6万t.本文着重介绍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和渔场、舷提网渔业的渔具、渔法以及秋刀鱼的营养和利用等,最后对该渔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秋刀鱼广泛分布于北纬30度以北的北太平洋,据推算北太平洋秋刀鱼的资源量为400~800万t,而现下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总渔获量约为55万t,捕捞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日本、俄罗斯、韩国、中国和中国台湾,其中,日本捕捞的约31万t,俄罗斯的约11万t,中国台湾的约9万t,韩国的约2万t,中国的不详。在其中,中国台湾、韩国和中国主要捕西北太平洋公海。表明西北太平洋的秋刀鱼资源尚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
<正>FAO统计2014年全球秋刀鱼产量为55×104t,同比增加37%秋刀鱼广泛分布于30°N以北的北太平洋海域,全球捕捞秋刀鱼的国家和地区不多,只有日本、俄罗斯、韩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其中日本渔船主要在日本东北部近海捕捞,俄罗斯渔船主要在南千叶群岛南侧近海捕捞,韩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在西北太平洋公海捕捞。自进入本世纪后,北太平洋的秋刀鱼总渔获  相似文献   

10.
秋刀鱼为冷水性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分布于北太平洋的秋刀鱼有四个种群,从西向东看分别有日本海种群、西北太平洋种群、北太平洋中部种群、加利福尼亚种群,其中以西北太平洋种群的资源量最高,利用最多,产量也最大。现下,在西北太平洋从事秋刀鱼捕捞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日本、  相似文献   

11.
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夏季索饵场浮游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清澄  夏辉  花传祥  许巍 《水产学报》2008,32(6):890-898
根据2005年7-9月于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所采集到的浮游动物的有关数据,对调查海域表层浮游动物的组成、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在30个站点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中,分别测得甲壳纲、矢足纲、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的25种代表种,其中以桡足类、箭虫类、端足类、糠虾类和磷虾类的平均丰度最高。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不均匀,近专属经济区和 46º30´N以北各站点的生物量较高,站点平均值为430.06±251.18 mg/m^3,超过500 mg/m^3的站点共有11个。分别利用灰色关联和胃含物法对其与秋刀鱼渔场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秋刀鱼的平均日产量为7.72±5.25t/d,日均网次产量为0.78±0.33t/net,都与桡足类、端足类、箭虫类的分布关系非常显著。秋刀鱼胃含物样本频数最高依次为桡足类、箭虫类、虾类、端足类、浮蚕类。在浮游动物中,桡足类和箭虫类占绝对优势,出现频率分别达到100%和93.3%,平均生物量为298.56mg/m^3和118.09 mg/m^3,其和占总生物量的高达96.88%,严重影响了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分析认为与中心渔场分布的关系最为显著,因此可将其生物量大小作为确定秋刀鱼中心渔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ishing ground locations of Pacific saury (Cololabis saira) and the two Oyashio fronts, the offshore front between 146oE and 155oE and the coastal Oyashio intrusion, before the saury fishing season, were examined using data from 1971 to 1991. Interannual geographical shifts of both the offshore Oyashio front and saury fishing grounds had a dominant interdecadal fluctuation. In years when the offshore front shifted north (south), the fishing grounds were formed relatively nearshore (offshore). When the offshore front shifted north, the fishing grounds were formed further nearshore in years the coastal Oyashio intrusion extended south. When the offshore front shifted south,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uthward extension of the coastal intrusion did not necessarily cause formation of coastal fishing grounds.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locations of the fishing grounds depend not only on local and instantaneous oceanographic environments around the fishing grounds, but also on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over an extensive range of the Oyashio area. This might indicate that the ecology of the saury's northward migration, through mixed water regions between the Kuroshio and Oyashio fronts in spring and summer, has a close relation to the shift of the offshore Oyashio front over a time range of months. A practical forecasting method for locations of saury fishing grounds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oceanography before the fishing season.  相似文献   

13.
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04年7~11月“中远渔1号”调查船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探捕调查的生产情况,对秋刀鱼渔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秋刀鱼渔场可根据渔场位置分为北部渔场和南部渔场,北部渔场范围为44°~45°N、156°~158°E,南部渔场范围为41°~42°N、150°~151°E,南部渔场的分布范围小于北部渔场。②秋刀鱼的生产以11月份生产最好,平均日产量达22.7t,其中最高日产量为60.42t;8月份的秋刀鱼生产最差,平均日产量为2.95t,与2003年的12.05t反差较大,主要是由于受到渔场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鱼发位置偏至俄罗斯专属经济区内的缘故。③秋刀鱼舷提网作业平均日放网次数达7.6次,最高1天放网次数达到16次,而最高网次产量为11.05t。④秋刀鱼渔获组成以中小型鱼为主,占80%以上,除7月份渔获中特大型秋刀鱼占有较大比例外,其余月份很少有特大级秋刀鱼。⑤在相近的渔场位置,秋刀鱼个体随着生产月份的推迟,鱼体呈变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渔业种类之一,其资源评估工作已成为热点问题,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标准化可以为开展有效的资源评估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研究利用2003~2017年中国大陆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业生产统计资料,结合卫星遥感获得的海洋环境数据,如海表面温度、海表温度梯度、海表面高度等,基于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 GLM)和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对中国大陆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业进行CPUE标准化。结果显示,根据BIC准则,在GLM模型结果中,年份、月份、经度、纬度、海表面温度、海表面高度、海表温度梯度及年份与月份对CPUE具有显著影响,并组成了GLM模型的最佳模型,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52.47%;在GAM模型结果中,除上述8个影响变量外,交互项月份与经度和月份与纬度也对CPUE影响较大,GAM的最佳模型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61.9%。通过5-fold交叉验证分析发现,GAM模型标准化结果较优于GLM模型,更适合于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业CPUE标准化。  相似文献   

15.
Locations of early fishing grounds of saury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we found that locations of early fishing grounds of Pacific saury, Cololabis saira, are affected by two factors, the size composition and the meridional shift of the offshore Oyashio Front (OOF). Early fishing grounds are formed nearshore from the central Kuril Islands to Hokkaido in northward OOF years. In southward OOF years, they are far from the coasts. There also exists a tendency that early fishing grounds are formed south-westward (north-eastward) in years when a large (medium or small) size class of saury is dominant and when the OOF shifts north (south).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saury migration is considerably influenced by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and that a large size class of saury leads to migration that can reach the vicinity of Japan early in the fishing season.  相似文献   

16.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是西北太平洋温带海域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也是西北太平洋渔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研究根据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统计的2003~2017年渔获量数据以及中国秋刀鱼组织提交的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数据(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基于贝叶斯Schaefer剩余产量模型,分基准方案和敏感性分析方案对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估,并对其管理策略做了风险分析。结果显示,基准方案和敏感性分析方案下模型参数预测值以及生物学参考点估计值比较相近。在基准方案下,估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sustainableyield,MSY)为75.26×10~4t,最大可持续产量的资源量BMSY为240.14×10~4t,此时的捕捞死亡率为0.32。在敏感性分析方案下,估算的最大的可持续产量MSY为70.03×104t,最大可持续产量的资源量BMSY为232.53×104t,此时的捕捞死亡率为0.31。该海域秋刀鱼资源状况良好,未经受过度捕捞。风险评估分析表明,为使秋刀鱼资源可持续利用,需将捕获率设定在0.3左右。  相似文献   

17.
北太平洋秋刀鱼生活史和资源渔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太平洋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是中国重要的远洋渔业鱼种,被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列为优先管理的种类之一。本文回顾和概述了秋刀鱼生活史、种群动力、资源渔场和栖息地适宜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和展望了秋刀鱼生长生物学、繁殖生物学、洄游、资源波动和栖息地适宜性等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建议包括:基于耳石微化学信息和最适环境参数的时空分布变动,探索秋刀鱼潜在的洄游路径和模式;建立繁殖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分析海洋气候对秋刀鱼补充群体潜在栖息地的影响;建立秋刀鱼集群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开发秋刀鱼渔场渔情速报系统。本文的概述和分析旨在为秋刀鱼渔业资源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渔情预报模型的时空分辨率, 提升生产经济效益, 本研究基于 2013─2016 年 7—11 月中国在西北太平洋公海的秋刀鱼生产数据及海洋环境数据, 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GAM)分别拟合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的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 SI)与各海洋环境变量之间的 SI 模型, 结合提升回归树模型(boosting regression tree, BRT)进行权重分析, 建立以月份为周期的秋刀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结果表明, (1) GAM 能较好地拟合适宜性指数与环境变量的关系, 获得最优环境变量参数值;(2) 环境变量对 CPUE 影响权重的前 3 位分别为海表温度梯度、海表温度和混合层深度, 其中, 在秋季 9—11 月海表温度梯度的权重值均为最高;(3) HSI 模型的检验和评价总体准确率分别为 82.0%和 73.2%, 秋季可达 87.7%和 77.9%, 在盛渔期 10 月, 预测准确率达 89.4%;(4) HSI 高值区与秋刀鱼实际渔场在空间分布基本一致。研究表明该模型适用于秋刀鱼的渔情预报, 并在每天的速报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Fisheries Science - We examine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in percentages of age-1 Pacific saury Cololabis saira with previous spawning experience collected from 143°E to 165°W during June...  相似文献   

20.
以遥感夜间灯光数据为基础的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船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开发利用大洋性生物资源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是近年来我国重点开发的大洋性渔业资源之一,因此利用卫星来监测渔船时空分布动态成为了解秋刀鱼渔业资源变动的重要数据源。本研究采用峰值检测和阈值分割等方法对西北太平洋夜间灯光数据进行识别,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渔船位置信息和数量进行提取分析。通过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调查的渔捞日志和经过筛选的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渔船列表数据对识别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所用的夜间灯光渔船识别方法可以精确识别西北太平洋密集作业及外围分散作业的秋刀鱼渔船。以此为基础可以有效地分析秋刀鱼渔场的时空变动。结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海表温度(SST)数据绘制等温线,进一步分析作业渔场的时空变化,发现夜间灯光渔船作业的温度范围随着秋刀鱼洄游而变化。2016年7—9月渔场的SST波动较大是因为这一时期秋刀鱼在黑潮—亲潮广泛的交汇区域洄游,分布更为广泛,9月之后作业渔场SST变动趋于稳定。该研究结果将来会对远洋渔场环境实时变化、鱼群分布预测、渔船动态及法律支撑等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