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深入认识冬笋不同生长时期养分积累与毛竹生产力的内在关系,本文采用固定样方全收获法,研究了冬笋生长初期、中期、后期笋体(笋箨、笋肉)中Fe、Mn、Cu、Zn四种元素的吸收与积累特性,建立了4种元素积累量(Y,g)与笋高(H,cm)、笋径(d,cm)的相关模型。结果表明:Fe、Mn、Cu、Zn随冬笋生长表现出不同的积累特征,其中Fe和Mn在冬笋生长各个时期的含量均高于Cu和Zn;林分冬笋的积累表现为,Mn在整个生长期内的积累量呈递增趋势;Zn在初、中期的积累较为平缓,后期迅速增大;Fe和Cu表现为中期增长比例较小。Fe、Mn、Cu、Zn至冬笋生长末期积累量分别达37.17、24.53、0.71、7.49 g/hm2,在冬笋不同生长时期的积累量(Y)与笋高(H)、笋径(d)相关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5~0.95,H、d、Y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冬笋生长期内,Mn吸收积累速度持续加快,Fe、Zn和Cu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生长后期。  相似文献   

2.
在3种种植密度和4种供氮水平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中单9409产量及子粒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均对优质蛋白玉米中单9409的子粒粗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影响,且二者互作效应显著.种植密度之间,以最高产量对应的种植密度的粗蛋白质含量最低,子粒粗蛋白质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变化动态受施氮量的影响;施氮对子粒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与种植密度有关,低密度下,以中等施氮量处理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高密度下,则以中等施氮量处理的粗蛋白质含量最低.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子粒粗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穗粒数、百粒重、穗粒重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粗脂肪、粗淀粉含量均呈负相关,但与粗脂肪含量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进行大叶冬青混交试验。结果表明,大叶冬青、马尾松比较适合试验地气候、土壤,马尾松是大叶冬青的较佳混交树种,大叶冬青×马尾松混交能够促进大叶冬青和马尾松的生长,可在同立地条件林地进行推广;建柏、乳源木莲与大叶冬青混交也能不同程度地促进林木的生长,可根据具体情况营造大叶冬青和建柏或乳源木莲的混交林;光皮桦不能适应该立地条件,大叶冬青和光皮桦混交林的生长状况不良。  相似文献   

4.
闽北不同类型毛竹林生态系统植被状况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亚热带杉木纯林(Ⅰ)和常绿阔叶林(Ⅴ)为对照,运用灰色关联法对闽北地区竹杉混交林(Ⅱ)、毛竹纯林(Ⅲ)、竹阔混交林(Ⅳ)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的生态系统植被状况影响地表径流系数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植被状况参数对地表径流系数影响的大小顺序是:草本层盖度>凋落物层有效持水量>物种丰富度>林分高度>凋落物总储量>土壤稳渗速率>灌木层盖度>乔木层郁闭度>土壤层有效持水量=土壤孔隙度;5种林分的植被状况对地表径流系数的影响以常绿阔叶林最大,竹杉混交林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小,灰关联度排序为:常绿阔叶林(0.763)>杉木纯林(0.756)>竹阔混交林(0.697)>毛竹纯林(0.621)>竹杉混交林(0.529)。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毛竹林带状采伐后采取垦复施肥经营方式对竹林快速更新恢复的效果,筛选最优组合模式,为毛竹林采伐更新恢复过程中高效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福建省漳平市毛竹林地为研究对象,设置8 m采伐宽度,采用竹蔸施肥(A)、垦复方式(B)和施肥比例(C)3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设计,探讨带状采伐下毛竹林垦复施肥对出笋数、立竹数以及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影响,分析新竹生长及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毛竹出笋数和立竹数重要性顺序相同,均为B>C>A,但对土壤不同养分指标表现不同,其中B因素为首要因素且占较大比例;相关性分析表明,出笋数、立竹数均与土壤全磷、全钾、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出笋数与立竹数、立竹数与土壤速效钾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合考虑毛竹林带状采伐后林地迹地更新效果,最优的垦复施肥组合为A3B2C3,即用竹篼施肥2(200 g/竹篼),垦复方式为带状深翻,氮、磷、钾配比为17∶8∶5。  相似文献   

6.
以辽宁省具有代表性的28个玉米品种为试材,在5个密度下对辽宁省4个生态区的玉米生产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北地区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辽西地区次之,辽南地区最低;适宜种植密度辽西地区最大,辽北地区次之,辽南地区最低;生物产量辽北地区最高,辽中地区次之,辽南地区最低。辽西和辽南地区经济系数较高,辽北地区最低。在不同生态区,起主导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穗数和穗粒数,其中,辽北地区的穗数、穗粒数和粒重达到最佳,单产最高。  相似文献   

7.
超高产春玉米品种不同密度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4个超高产春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5个密度进行超高产春玉米品种光合生产特性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超高产春玉米品种不同密度下叶绿素含量在8月17日时最高,8月3日次之,9月30日的叶绿素含量最低;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在7月30日前随着生育进程逐渐增加,8月21日之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逐渐下降趋势;生育后期随着种植密度加大,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选择福建省建阳范桥国有林场16 a生杉木—闽粤栲混交林与杉木纯林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坡位不同林分养分循环特征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杉木—闽粤栲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养分存留量差异明显,混交林中坡和下坡分别比杉木纯林高28.16%、19.39%;各个坡位养分归还量均表现为:混交林〉杉木纯林,混交林下坡的养分归还量最大,其次是上坡,再次为中坡;中坡和下坡养分吸收量分别是杉木纯林的1.29、1.49倍;同一坡位同一林分的养分归还比表现为:N〉P〉K,说明养分N在两林分中的循环能力最强。混交林在上、下坡的归还比分别比杉木纯林高160.0%、104.55%,而二者在中坡的差异则较不明显,混交林养分归还比表现为:下坡〉上坡〉中坡,说明混交林下坡的养分循环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9.
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宁粳3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移栽密度和施氮量试验,分析不同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宁粳3号单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单产有显著影响;330 kg/hm2施氮水平单产最高,300 kg/hm2施氮水平其次,360 kg/hm2的再次,270 kg/hm2的最低;移栽密度以基本苗45×104/hm2的单产最高,其次为22.5×104/hm2的。(2)增加移栽密度和氮肥用量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高峰苗数;施氮量和移栽密度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成穗率的提高。(3)总颖花量的增加是提高超级稻产量的决定性因素;在足穗的基础上,培育大穗是提高总颖花量的主要技术手段;在适宜总颖花量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和每穗颖花数是获得高产的保证。(4)本试验条件下,宁粳3号最适宜基本苗移栽密度是45×104/hm2,施氮量是330 kg/hm2。  相似文献   

10.
以3年生鼓节竹为材料,研究生物菌肥0、0.3、0.6、0.9、1.2、1.5 kg/丛共6种施肥量对鼓节竹发笋期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测定指标包括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光合色素含量和植株出笋量,采用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度0.990 0,净光合速率先急剧增长,后趋于稳定达到光饱和点后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各处理间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则相反。净光合速率和光合参数跟鼓节竹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出笋量密切相关。综合来看,施生物菌肥0.6 kg/丛对鼓节竹的生长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对福建省建瓯市野生福建酸竹低效林实施松土、施肥等低效改造抚育措施,比较分析改造前后竹林立竹密度、地径、林龄结构及笋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2007年改造区竹林立竹密度增加5021株-km-2,平均地径提高0.3cm,Ⅰ.Ⅲ度竹所占比例提高42%,产笋量增加433kg·km-2,经济效益明显,低效改造基本成功。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垦复对糙花少穗竹林出笋和生长规律的影响,分别选择垦复6、2a的样地各一处及一处未垦复样地进行出笋、高生长、幼竹生物量累积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与未垦复竹林相比,垦复竹林不同程度地延长了出笋期。垦复6a的竹林笋质量和产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地,退笋率低于其他样地,垦复促进了竹林产量的提高。垦复对糙花少穗竹幼竹高生长影响明显,尤其对高生长速生期的影响较大,明显促进了幼竹高生长过程中生物量的累积。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安全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P-S-R指标体系模型,从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状态和生态环境响应3个方面建立了南平市高坪竹海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安全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研究区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南平市高坪竹海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7002,属于比较安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竹螟是将乐县重要竹类食叶害虫之一。调查发现竹绒野螟和竹织叶野螟是其主要种类,主要危害毛竹、绿竹、苦竹。竹绒野螟发生更为严重,在将乐一年发生1代,以小幼虫越冬。采用拉丁方设计和正交试验对竹螟开展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森得宝和轻质CaCO3按1∶10混配使用防效最佳,用药4 d后校正防效达到85%,生产上可推广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气候因素的影响;通过不同药剂混配试验筛选出混配药剂的最佳组合,即杀螟杆菌(10.0×109个.g-1)500倍液,40%氧化乐果14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白僵菌按4.0×109个.g-1进行配比,不仅直接杀虫,还能增加林间带菌量、持续控害,宜于林间推广应用。一些自然天敌也具有持续控害作用,需要加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枇杷枝剪口密度(分别剪1、2、3、4、5、6、7个枝/m2,7个处理)对新梢生长及开花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剪口密度(剪1个枝/㎡除外)对枇杷新梢生长均有促进作用;每个剪口抽生的枝梢数均比对照多;新梢的长度和叶片数各处理(剪1个枝/㎡除外)均有增长和数量增多,与对照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剪4~5个枝/㎡抽穗率相对较高,开花较早,谢花所占的比例较低,而花穗质量也较理想,单果重、株产均有较大提高。表明剪4~5个枝/㎡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杉木纯林及杉桐混交林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5 a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千年桐(Aleurites montana)混交林与杉木纯林2种营造模式下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Aleurites montana mixed forest)的土壤脲酶(URE)、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蔗糖酶(INV)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同一造林模式同一林龄不同土层间,4种酶在土壤表层含量最高,随着土层加深,各林下土壤ACP、URE和INV均呈明显下降趋势,CAT活性无差异性。(2)同一造林模式同一土层不同林龄间,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土壤酶活性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变大,但不同酶的变化趋势不同。(3)同一林龄同一土层不同造林模式间,杉桐混交林的土壤ACP、URE及INV活性总体高于杉木纯林。(4)不同林地和土层的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混交模式下的林地土壤酶活性均高于杉木纯林模式,土壤生物学性质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7.
以文昌航天发射缓冲区不同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选择8个不同植被类型,分别设置1 hm2固定大样地,对森林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均匀度、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优势度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差异显著,半红树林群落树种种类最高,物种多样性最高达到2.38,其次分别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混交林;不同森林群落中不同层次植物均匀度总体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但天然次生林由于郁闭度较高,林下草本较灌木少,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小于灌木层;红树林物种优势度最小,各物种优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研究滨海沙地不同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并评价土壤质量,旨在充分了解滨海沙地竹林防护林土壤肥力状况,指导滨海沙地竹林防护林建设和经营。在福建省东山县赤山国有防护林场选取8种滨海沙地适生竹林,分别测定各竹林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项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运用主成分分析、加权综合指数法和模糊数学法,对不同竹林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总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指标与其他竹林对应物理性质指标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pH平均变化范围为5.01~7.36,除绿竹(Bambusa oldhamii)土壤pH偏中性外,其他竹林土壤pH呈弱酸性,且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有机质平均变化范围为4.43~11.06 g/kg,福建茶秆竹(Pseudosasa amabilis var.convexa)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竹林。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平均变化范围分别为4.59~79.33 g/kg和0.78~43.11 mg/kg,土壤全氮和全磷平...  相似文献   

19.
檀香(Santalum album Linn.)+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混交林是当前我国南方地区珍贵树种种植的典型模式。为揭示不同抚育措施下其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探索林地环境对这一特殊寄生特性林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8年生檀香+降香黄檀混交林,连续开展了3年铲草(W)、施肥(F)、铲草+施肥(W+F)抚育对其林下植被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檀香+降香黄檀混交林下出现的植物种类为20科31属32种,其中木本植物6科7属8种,草本植物14科23属24种,抚育管理初期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铲草、铲草+施肥处理后相较于对照物种丰富度指数(R)、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显著下降(P<0.05),施肥处理变化较小。连续抚育管理后,R值对照、施肥处理平稳变化,铲草、铲草+施肥处理呈逐年上升趋势,并最终超越对照;D值、H值、Jsw值对照呈逐年降低趋势,施肥处理逐年上升,铲草、铲草+施肥先增加后减小,最终D值、H值、Jsw值均表现为施肥最高,铲草最低。施肥增加了林下物种多样性并表现出对林下物种多样性降低的一种拮抗作用,铲草则加剧了林下物种多样性降低。因此,从长远来看,施肥可增加檀香+降香黄檀混交林林下物种多样性,有利于其生态稳定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