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验设计3个处理,第一个处理是在芒果(Mangifera indica Lour.)行间种植热研5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5),观测芒果单作样地与芒果-柱花草间种样地土壤全氮、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第二个处理是在芒果-柱花草间种样地,在芒果树冠滴水线内翻压热研5号柱花草,观测芒果树下翻压与未翻压柱花草土壤营养成分、芒果生长量和产量及柱花草的鲜草产量,其主要目的是探讨果园间种柱花草的技术以及对土壤肥力与果树产量的影响;第三个处理是在芒果-柱花草间种样地,在芒果树冠滴水线内翻压农家肥,观测芒果树下翻压与未翻压农家肥芒果生长量和产量。试验结果表明:(1)芒果行间种植柱花草,间种样地土壤肥力得到改善,土壤全氮、有机质和有机碳增幅均高于芒果单作样地;(2)芒果树下翻压柱花草后土壤全氮、有机质和有机碳、芒果株高、冠幅、地径和产量均高于未翻压芒果株;(3)芒果树下翻压柱花草和农家肥处理的芒果株高、冠幅、地径和产量均高于未翻压芒果株;(4)试验为区域林果园间种牧草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覆盖物对红壤旱坡地土壤环境和花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种植花生的红壤旱坡地为对象,研究液态地膜覆盖(LFM)、塑料地膜覆盖(PFM)、稻草覆盖(SM)和无覆盖(NM)对土壤环境和花生生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有覆盖物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调节土壤温度,加快花生光合作用,使花生干物质的分配更合理,且提高花生产量;不同覆盖物对土壤和花生生长等各项指标的综合效应不同,表现为稻草覆盖塑料地膜液态地膜无覆盖。  相似文献   

3.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pH值条件下接种5株根瘤菌对热研5号柱花草含氮量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后热研5号柱花草植株的生物量和氮含量随着pH值的下降而降低;在3个pH值(pH5.8、pH4.5、pH3.5)条件下接种菌株BS1-1、RJS9-2后,热研5号柱花草的生物量及含氮量均大幅增加;在pH4.5及pH3.5的条件下接种菌株PN13-3对热研5号柱花草均有显著的固氮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热研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2)与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L.)R.M.KingH.Robinson)生长早期的竞争关系,探索飞机草替代控制的途径和管理策略。设置总株数固定(8株),5种柱花草和飞机草分株数混播比例(柱∶飞=8∶0、6∶2、4∶4、2∶6、0∶8)盆栽试验,就各混播比例下2种植物在浇水频率1次/2 d、生长30 d的生长情况和相对竞争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柱花草混播株数的减少,柱花草和飞机草的相对株高、相对平均生长速度、相对单株总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分配至根、茎和叶的相对生物量均逐渐降低;但飞机草的相对根长、相对根冠比和根生物量质量分数均逐渐减小、茎生物量质量分数无显著变化、叶生物量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而柱花草的各对应指标反之。柱花草比例较高时(柱∶飞为6∶2)2种植物的相对产量总和显著大于1,2种植物间无种间竞争现象,4∶4和2∶6时相对产量总和均与1相比无显著差异,2种植物间存在资源竞争;混播群落中柱花草的竞争平衡指数均显著小于0,说明生长早期柱花草的相对竞争能力比飞机草弱。下一步进行生长中期、晚期竞争试验和肥力、刈割等其他因素影响试验来确定柱花草替代控制飞机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人们通常用三大阶段来描述高粱的个体发育:出苗至小花分化、小花分化至开花、开花至生理成熟,即GS1、GS2、GS3(Eastin,1972)。由于个体发育的遗传差异使同时同地种植的不同基因型达到临界物候期的时间迟早不一,从而经历着不同的生长环境。这种效应能  相似文献   

6.
以6份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种质为材料,采用水培法,分析15%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对柱花草生长的影响,并综合评价柱花草种质的抗旱性。结果表明:15%PEG处理显著抑制了柱花草的生物量、根系生长、叶绿素浓度(SPDA)及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并显著增加了丙二醛(MDA)含量,但不同种质的抗旱性存在差异。运用隶属函数法对柱花草抗旱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种质TF227和TF210抗旱能力最强,为抗旱型柱花草,R~2和R5次之,TF226和TF244抗旱能力最弱。植株鲜重、地上部鲜重、丙二醛含量、叶绿素浓度和F_v/F_m可作为评价柱花草抗旱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引种的台湾长丝瓜通过2005-2007年三期的试验观测,分析台湾长丝瓜物候期、开花结瓜期、茎蔓生长与温度的关系、台湾长丝瓜产量与性状以及反季节塑料大棚覆盖的小气候效应,验证台湾长丝瓜具有抗逆性强、长势旺盛、采瓜期长、产量高的特点,得出了物候期的长短和茎蔓的生长速度与平均气温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出采取适宜的农业气象措施,改善产量、品质和商品整齐度,从而提高种植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对广西三七灰霉病的典型病斑进行分离培养、致病性检测,通过形态学观察并结合r 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研究了温湿度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影响,以及病害的病程和病斑显症率,并对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生长年限三七灰霉病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最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1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三七灰霉病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孢子萌发需要高湿度,低于100%湿度不萌发;不同季节、不同生长年限三七的病程为5~13 d,病斑在田间的持续显症期为6 d;三七灰霉病在三七生长期都能发生,10~11月份为发生高峰期,其中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发病严重度顺序为旱地坡地林下,不同生长年限下的顺序为3年生三七2年生三七1年生三七;咯菌腈、嘧菌环胺与嘧菌酯、氟硅唑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100%。  相似文献   

9.
以基因型TF291柱花草为供试材料,分析低磷处理(5 μmol/L)对柱花草生长、抗氧化物质及抗氧化保护酶的影响,探索柱花草抗氧化系统在低磷胁迫下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与对照磷处理(250 μmol/L)相比,低磷处理抑制了柱花草生长,其叶绿素浓度、最大光化学效率、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均显著降低(P<0.05)。(2)随着低磷处理时间的增加,15 d时叶片CAT、POD、SOD、ASP、PAL活性和类黄酮含量显著提升(P<0.05);30 d时叶片CAT、SOD、ASP、PPO活性和MDA、H2O2含量显著提高(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低磷胁迫下柱花草抗氧化系统的分子响应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垦复对糙花少穗竹林出笋和生长规律的影响,分别选择垦复6、2a的样地各一处及一处未垦复样地进行出笋、高生长、幼竹生物量累积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与未垦复竹林相比,垦复竹林不同程度地延长了出笋期。垦复6a的竹林笋质量和产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地,退笋率低于其他样地,垦复促进了竹林产量的提高。垦复对糙花少穗竹幼竹高生长影响明显,尤其对高生长速生期的影响较大,明显促进了幼竹高生长过程中生物量的累积。  相似文献   

11.
通过LI-6400对闽北锥栗林的土壤呼吸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土壤温度的变化较为一致,呈单峰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15:00;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趋势大致呈单峰变化,不同季节里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春季与冬季最高值出现在13:00,而夏季与秋季分别出现在17:00与15:00;不同季节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幅度以冬季较小,春季最大;土壤呼吸Q10值的季节变化中,冬季Q10值最大,夏季最小,Q10值随土壤温度的增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种植年限对香草兰生理状况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种植年限香草兰园植株生理指标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0 a以上园龄的香草兰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而0~5 a园龄香草兰叶片各生理指标并无显著性差异。平板稀释涂布结果显示:5、10和20 a园龄香草兰根际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低于新植园,根际细菌与新植园相比分别降低了58.4%、91.6%、96.7%;根际真菌及尖孢镰刀菌数量呈相反趋势,与新植园相比,真菌数量分别是新植园的1.6、2.1和3.4倍。综上所述,种植10 a以上的香草兰园植株生长代谢缓慢,土壤微生物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变,微生物区系失衡。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刺五加大棚栽培经济效益与山坡地相比较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其在大棚中的栽培技术.大棚栽培刺五加的经济效益,亩产值达18000元,是山坡地种植刺五加产值的3倍.在大棚中栽培刺五加,因大棚透光,经调温、调水,早春提前萌动生长,日光温室春节就可采摘,塑料大棚栽培刺五加能够从3月下旬到5月初多次采摘上市.栽培技术为选择适宜的地块、土壤,进行种子处理,栽植时间,合理密植,及时防治病虫草害等.  相似文献   

14.
采用环刀法,测定了琼东南万宁兴隆地区典型黄色砖红壤上不同土地利用及不同初始含水量下的土壤入渗过程,分析对比了3种常用入渗模型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胡椒园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1 h累积入渗量等入渗指标均明显高于自然草地土壤和咖啡园土壤,入渗性能最佳;虽然自然草地的稳定入渗率和1 h累积入渗量等指标略高于咖啡园土壤,但二者整体入渗性能相差不大。造成上述入渗性能差异的原因与不同种植园对土壤改造程度不同而引起土壤质地变化有关。不同初始含水量对土壤入渗过程也有显著影响,随土壤初始含水量增加,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1 h累积入渗量等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土壤越湿润,土壤入渗性能也相应减弱。Kostiakov模型和Horton模型对不同土地利用和初始含水量下的土壤入渗过程拟合效果较好,可作为今后黄色砖红壤土壤入渗的适宜模型。本研究结果可为琼东南黄色砖红壤地区农业生产及相关灌溉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全膜覆土栽培对作物的水温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揭示全膜覆土栽培对作物的增产机理,在大田条件下分析了全膜覆土、传统地膜覆盖及露地栽培春小麦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灌浆速率,以及两茬春小麦和一茬马铃薯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全膜覆土显著提高了春小麦生长前期耕层地温,降低了生长后期地表温度,同时起到保水和充分利用土壤深层水分的作用。全膜覆土春小麦的籽粒灌浆速率峰值出现时间和灌浆持续时间均比露地和地膜覆盖小麦分别推后3和6 d,平均灌浆速率分别提高0.65%和6.15%。全膜覆土栽培技术可连续提高三茬作物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使其总纯收益比露地和地膜覆盖处理分别增加26.07%和10.76%。  相似文献   

16.
试验对6年龄桉树人工林间作禾本科及豆科牧草后的土壤微生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牧草可显著提高林地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呼吸强度、硝化作用强度及纤维素分解作用强度,且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降低;其中以间作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热研2号柱花草、GC1581柱花草和Mineirao柱花草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最高;热研15号刚果臂形草、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杂交臂形草、热研10号柱花草、Mineirao和GC1581的呼吸强度高于CK;热研11号黑籽雀稗、热研10号柱花草、GC1581和热研2号柱花草的硝化作用强度强于CK;热研9号坚尼草、杂交臂形草和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热研10号柱花草和热研2号柱花草的土壤纤维素分解作用强度较强。  相似文献   

17.
以热研5号柱花草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的底肥、种植密度、追肥、灌水次数和采收方式对柱花草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底肥(磷肥)水平种子产量和质量均高于未施磷水平,0.07 kg/m2处理磷肥水平产量最高,为358.50 kg/hm2,且3个处理相差不大。净度和千粒重最低的处理是0.13 kg/m2磷肥水平,分别为8.87%和2.42 g。种植密度为0.5 m×1.0 m产量最高,为448.63 kg/hm2,种植密度行距为1 m的种子净度、千粒重和出苗率均高于株行距为0.5 m的,净度为9.12%,千粒重为2.63 g,出苗率为74.33%。未追肥条件种子产量最低,为339.96 kg/hm2,种子净度、千粒重和出苗率变化较小。3个灌溉处理种子产量差异较小,未灌溉处理种子千粒重和出苗率最低,分别为2.48 g和42.44%。铺膜采收种子处理种子产量最高,为370.79 kg/hm2,成熟后刈割收种处理种子产量和千粒重最低,分别为197.42 kg/hm2和2.47 g。试验为云南柱花草生产及草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种植水稻对陕北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筛选适宜陕北地区种植的耐盐渍水稻品种,进一步探索陕北盐碱地改良利用方式,以陕西省定边县堆子梁镇营盘梁村土地开发项目为契机,开展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可以显著改善盐碱地表层(0~20 cm)土壤的理化性质,表层土壤pH值和含盐量较未种植水稻前分别降低5.7%和25.5%,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则分别提高117.3%、45.9%、27.7%和67.3%。另外,种植不同水稻品种对盐碱地土壤酸碱度和含盐量影响基本无差异,但对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水稻收获后,种植东稻4号的土壤全氮、有效磷含量最高,种植宁粳28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隆优619产量较宁粳28、东稻4号分别提高4.96%和42.78%。  相似文献   

19.
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细菌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响应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壤丘陵区稻田不同时期进行的水分管理导致土壤水分和温度同时变化,继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二者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的稻田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旱地农田作为对照,利用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和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时期细菌群落结构与丰度的变化特征,进而分析其变化的影响因素,阐明水分和温度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稻田土壤细菌受土壤水分状况的显著影响,淹水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明显区别于其他时期,且淹水期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晒田期。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指数均受到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显著影响,但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大于土壤温度。而作为对照的旱地农田土壤含水量在不同时期没有差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也没有差异,仅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发生一定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与土壤温度呈现相关性。因此,本研究认为,南方丘陵区农田土壤细菌对土壤水分的响应比对土壤温度更敏感。  相似文献   

20.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麦田水分利用特征和增产效果,通过田间试验,以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3种不同覆盖处理[秸秆带状覆盖常规条播(SM1)、秸秆带状覆盖宽幅条播(SM2)和全膜覆土穴播(PM)]对旱地冬小麦田土壤含水量、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和全膜覆土穴播均可显著改善小麦全生育期0~20cm以及开花前20~90cm土壤墒情,但开花后20~90cm以及全生育期90~200cm土壤墒情普遍不如CK。3种覆盖处理均能促进冬小麦对土壤贮水的利用,显著提高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秸秆带状覆盖和全膜覆土穴播生育期耗水量分别比CK增加4.6%和7.6%。秸秆带状覆盖在孕穗前0~200cm土壤墒情与全膜覆土穴播无显著差异,孕穗期开始则好于全膜覆土穴播;全膜覆土穴播0~200cm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高于秸秆带状覆盖,而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则略低于秸秆带状覆盖。3种覆盖处理均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PM、SM1和SM2较CK分别增产36.8%、29.7%和27.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3%、23.9%和22.7%。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7*)。覆盖处理中,全膜覆土穴播产量虽最高,但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角度综合考虑,秸秆带状覆盖优于全膜覆土穴播。因此认为,秸秆带状覆盖是一种更加高产高效、适宜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区推广的覆盖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