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早香17,早香17/C57,C57为试验材料,对一次成苗和多级成苗进行了较系统的比较。结果表明:(1)籼型品种的花药绿苗率,一次成苗的较多级成苗的高,粳型品种则相反,籼粳杂交后代因培养基的不同而异:(2)3种基因型一次成苗的瓶绿苗率显著高于多级成苗的,,在相同的培养规模下,一次成苗可提高1.49倍;(3)一次成苗培养的绿苗生长快壮,根系发达,鲜重增加,素质明显高于多级成苗的;(4)一次成苗可大大  相似文献   

2.
影响水稻花培一次成苗的主要因素为:(1)基本培养基、激素配比和基因型对一次成苗有重要作用。基本培养基以N'6的为最好,激素配比以2,4-D0.02+NAA2.50+KT4=6mg/L为佳;3种基因型一次培养的绿苗率大小顺序为粳型品种C57>籼粳交(早香17×C57)杂种F1>籼型品种早香17。(2)培养基保持pH值5.8、蔗糖浓度8.5%,并添加丝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各40mg/  相似文献   

3.
影响水稻花培一次成苗的主要因素为:(1)基本培养基、激素配比和基因型对一次成苗有重要作用.基本培养基以N′6的为最好;激素配比以2,4—D0.02+NAA2.50+KT4-6mg/L为佳;3种基因型一次培养的绿苗率大小顺序为粳型品种C57>籼粳交(早香17×C57)杂种F1>籼型品种早香17.(2)培养基保持pH值5.8、蔗糖浓度8.5%,并添加丝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各40mg/L和谷氨酰胺400mg/L,所获一次培养的绿苗率最高;添加0.1%活性炭的有抑制作用.(3)低温(9-10℃)预处理对一次成苗有重要作用.早香17以预处理5-10d的为宜,C57以10—16d的较好.恒温处理优于变温处理的.高温(30℃)预培养的作用不大.接种后进行暗培养对一次成苗有利.  相似文献   

4.
以15个籼稻品种(系)为花药供体,对籼稻花培一次成苗的培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个籼稻品种(系)的平均愈伤组织诱导率,一次成苗与多级成苗的相近.而平均绿苗分化率,一次成苗明显高于多级成苗的,使籼稻一次成苗的平均绿苗率比多级成苗的高出近1倍;一次成苗还具有白苗率低的优点,其平均白苗率只有多级成苗的1/2.说明一次成苗技术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本文还对完善一次成苗技术及白化苗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以15个籼稻品种(系)为花药供体,对籼稻花培一次成苗的培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个籼稻品种(系)的平均愈伤组织诱导率,一次成苗与多级成苗的相近,而平均绿苗分化率,一次成苗明显高于多级成苗的,使籼稻一次成苗的平均绿苗率比多级成苗的高出近1倍;一次成苗还具有白苗率低的优点,其平均白苗率只有多级成苗的1/2,说明一次成苗技术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本文还对完善一次成苗技术及白化苗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对活性炭在水稻花药培养多级成苗植株的生根壮苗中以及对一次成苗诱导率、分化率和绿苗率的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0.1%活性炭对一次成苗的诱导率、分化率和绿苗率具有抑制作用,6种基因型的平均诱导出愈率、分化率和绿苗率分别只有4.49%、14.15%、和0.81%,而没有添加活性炭的可达10.72%、25.19%和3.20%。但活性炭对水稻花培多级成苗植株的生根壮苗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使花培苗的苗高、根长、根数和鲜重比对照分别增加23.1%、46.7%、93.9%和29.3%.本文还简要讨论了活性炭的作用机理,认为活性炭在水稻花粉植株的生根壮苗培养中可以改进培养基与外植体之间的代谢平衡,从而促进花粉植株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梭梭容器苗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证明,雨季采用苗高大于20cm的容器苗造林,平均成活率可达84.4%。非雨季容器苗造林,加入吸湿剂后成活率亦可达70%以上。容器苗造林成活率Y与容器苗高x_1.根茎比x_2,吸湿剂用量x_2.造林季节x_4之间的回归模型为:Y=52.2547+0.1507x_1一0.1530x_2+2.0198x_3,+18.4499x_4容器苗造林的有效投资为:D=f/(W_总)/Y=(1.7018+0.243h+0.243t+n+0.1G)/YD:有效投资;f(W_总):直接投资;Y:造林成活率;h:容器袋高;t:造林季节;n:吸湿剂用量;G:使用农药次数。  相似文献   

8.
选用3个籼质籼核的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和1个籼稻品种,与6个粳型广亲和品种(WCVs)配成正反交组合.通过比较杂种值与中亲值离差、配合力在正反交间的差异,分析了籼粳细胞质对杂种1代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配合力的效应.结果表明,籼、粳细胞质的差异对杂种单株产量、株高、抽穗期的杂种优势表现和配合力有明显的影响.粳型细胞质更有利于亚种间杂种产量潜力的发挥,同时延长了杂种的生育期并提高了杂种的株高.  相似文献   

9.
对7个籼型光敏雄性不育系及其杂交F_1进行花药培养的研究发现,光敏不育水稻虽然雄性不育,但其愈伤诱导率、绿苗产量均高于常规籼稻品种以及籼/籼、籼/粳杂交F_1,光敏雄性不育系的花培后代植株中,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出现频率与常规品种花培后代相似,在二倍体植株中,光敏雄性不育系及其互交F1的花粉植株,90%以上都能保持长日照下雄性不育的特性;光敏雄性不育系与常规品种杂交F1的花粉植株中,大约有25%的雄性不育株,在密阳42s  相似文献   

10.
提高苹果品种试管苗生根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苹果品种快速繁殖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提高试管功地生根率。研究表明:经过一定代数继代的苹果品种试管苗,在增殖培养基上培养30d左右,选取生长健壮,长约1.0~1.5cm的绿茎,接种于1/4MS或Lepovire,附加IBA1.0~0.5mg/L、蔗糖15g/L的生根培养基上,15-200d即可发根。可生根较难的品种(如元帅系),添加间苯三酚80~160mg/L和暗培养1~3d,也可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5个籼稻品种(系)配成的5×5双列杂交后代的花药培养出愈率、分化率和绿苗率的分析表明:(1)出愈率、分化率和绿苗率是可遗传的特性,它们的遗传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出愈率和绿苗率还具有明显的胞质效应;(2)一个具有较高出愈率的亲本或组合,其分化率和绿苗率并不一定高,愈伤组织的诱导过程和分化过程可能是由不同基因控制的;(3)在花培育种中,建议建立花培育种亲本圃,结合常规育种技术指导亲本选配.  相似文献   

12.
水稻亚种间F_1杂种优势在不同播期下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6份籼型不育系和7份粳型或偏粳型广亲和系配制成不完全双列杂交,将杂种F_1及其亲本在3个播期(早播5/20,中播6/10,迟播6/30)下试验.结果表明,籼粳交F_1在多数性状上其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均随播期推迟而呈下降的趋势;F_1性状的平均基因型预测值显示了早播常出现植株偏高、剑叶披和生育期延长,而迟播导致主穗总粒数减少;F_1杂种在株高、抽穗天数、剑叶长、主穗长、主穗总粒数和着粒密度性状间均表现显著显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籼稻花药培养出愈率,分化率和绿苗率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5个籼稻品种(系)配成的5×5双列杂交后代的花药培养出愈率、分化率和绿苗率的分析表明:(1)出愈率、分化率和绿苗率是可遗传的特性,它们的遗传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出愈率和绿苗率还具有明显的胞质效应;(2)一个具有交高出愈率的亲本或组合,其分化率和绿苗率并不一定高,愈伤组织的诱导过程和分化过程可能是由不同基因控制的;(3)在花培育种中,建议建立花培育种亲本圃,结合常规育种技术指导亲本  相似文献   

14.
小豆茎色、粒色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应用2个熟性小豆材料(京农2号:红粒,绿茎;S_(5033):红底色黑斑花纹,淡紧茎)进行正反交组配,对获得的F_1、F_2、F_3及F_4代植株调查结果表明:(1)茎色:基本色泽基因紫茎(A)为显性,绿茎(a)为隐性,F_2代为3紫茎:1绿茎分离,属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控制茎色浓淡还有一显性色彩减弱基因(H),当H存在时,基本色泽紫茎A表现减弱,呈淡紫色(A-H-),其F_2分离比例3(淡紫茎):1(深紫茎)。在F_2、F_3的分离株系(F_3、F_4世代植株)中,紫、绿茎植株分离比仅为1.58~1.85:1,不呈3:1,绿株的出苗、成活、生长均呈优势,且紫茎株系中似有部分致死的基因存在;(2)粒色:花粒基因(F)对红粒基因(f)为显性,F_2呈3(花粒):1(红粒)分离,属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在花粒上还有花斑大小、深浅分离现象;(3)同一世代控制茎色的基因与种皮色基因具有完全连锁关系,但上代籽粒色并不能完全决定下代植株的茎色。  相似文献   

15.
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C_8H_(17)C_6H_4(OC_2H_4)_(10)SO_4Na(C_8E_(10)S)和十二烷基7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C_(12)H_(25)(OC_2H_4)_7SO_4Na(C_(12)E_7S)与溴化十二烷基三甲铵C_12H_(25)N(CH_3)3Bk(C_(12)NM3)不仅能在水溶液中形成透明的均匀溶液,而且混合体系的临界胶团浓度(cmc)和γ_(cmc)比单一组份的低。在C_8E_(10)S中引入C_(12)NM_3的量小于10%时,C_8E_(10)S—C_12NM_3的润湿能力不变;大于10%时,润湿能力增加;超过20%时,润湿能力下降。润湿力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约1.3mM时,出现1个转折点。混合比改变时,C_8E_(10)S—C_(12)NM_3对煤油的乳化能力出现两个极大值1个极小值。乳化力随浓度的增力。而增加,在浓度为0.55mM时,体系的乳化明显增加而出现1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6.
水稻香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籼型及粳型标记基因系为工具材料,分别与武进香籼、武进香粳杂交,研究香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碱浸法测定双亲和F_1,F_2及部分F_3组合的叶香,结果表明,香味基因与分属水稻11个染色体的39个标记基因表现独立遗传,而与位于第8染色体上的标记基因v一8表现连锁,估算2基因之间的重组值约为38.03%±3.84%,推定水稻香味基因位于第8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7.
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C_8H_(17)C_6H_4(OC_2H_4)_(l0)SO_4Na(C_8E_(10)S)和十二烷基7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C_(12)H_(25)(OC_2H_4)_7SO_4Na(C_(12)E_7S)与溴化十二烷基三甲铵C_(12)H_(25)(CH_3)_3Br(C_(12)NM_3),不仅能在水溶液中形成透明的均匀溶液,而且混合体系的临界胶团浓度和γcmc比单一组分的低。C_(12)E_7S-C_(12)NM_3和C_8E_(10)S-C_(12)NM_3对极性物的加溶,随混合比的变化呈“V”型,而对非极性物的加溶呈“”型。混合比改变时,C_(12)E_7S-C_(12)NM_3和C_8E_(10)S-C_(12)NM_3溶液的粘度出现1个极大值(在1:1附近)。在C_8E_(10)S中引入C_(12)NM_3的量小于10%时,C_8E_(10)S-C_(12)NM_3的润湿能力不变;大于10%时,润湿能力增加,超过20%时,润湿能力下降。混合比改变时,C_8E_(10)S-C_(12)NM_3对煤油的乳化能力出现两个极大值和1个极小值。  相似文献   

18.
RAPD在柑桔珠心苗鉴定上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刘本橙 (刘勤光×本地早) ×代代及其 3 个实生苗后代为试材, 用 R A P D 标记对其子代进行鉴定。从 50 个引物中 筛选出 12 个引物能在父母本及子代上扩增出清晰的带型, 其中有 11 个引物能在父母本间扩增出差异, 1 个引物( S228) 差异不明显。上述 12 个引物中有 11 个引物在 3 个子代间扩增带型相同, 且与母本带型一致; 另 1 个引物( S202) 在母本上的扩增带 (1 200 bp) 在 2 个子代中没有出现。3 个子代中都没有来自父本的特异扩增带。结果表明, 3株实生苗均为珠心苗。  相似文献   

19.
配组方式对两系亚种F1籼粳分类特性及杂种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1个母本(7个光敏核不育材料,4个常规品种)和9个具有一定广亲和性的父本配制99个组合(按NCⅡ设计),根据“程氏指数法”和超父优势指数,竞争优势(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了杂种的籼粳分类特性和12个性状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籼/粳杂种为偏籼(66.67%)和籼(33.33%)型,粳/籼杂种为偏籼(91.67%)和偏粳(8.33%)型,籼/偏粳杂种为籼(80%)和偏籼(20%),粳/偏粳杂种为粳  相似文献   

20.
对两个籼粳交组合的F1、F2、B1F1及亲本进行花药培养力和后代遗传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1)籼粳交花药培养力与亲本呈正相关,单交,回交及各世代培养力顺序为:B1F1〉F2〉F1;(2)籼粳交花培产生的二倍体花粉植株约86%是纯合的;花培后代不仅具有与相应常规后代同样丰富的遗传类型,而且使某些隐性基因在早代得以充分表达;(3)统计分析了花培与常规后代各主要性状的差异,其中B1F1H2较B1F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