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8年, Ezuka和Sakaguchi对70年代以前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作了详细综述,这里介绍最近10多年来的研究进展。 日本开展白叶枯病抗性遗传分析较早,鉴定出Xa—l、Xa—2、Xa—w及Xa—kg等主效基因。国际水稻研究所( IRRI)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鉴定出Xa—4~Xa一10。日本和IRRI分别建立起适合当地的鉴别品种体系(表1.2)。但是与稻瘟病菌一样,白叶枯病茵系也因国家而异,而且各国菌系不能自由交换,因此遗传分析的结果不能相互比较。 1982年,日本农林水产省与IRRI开始了水稻由叶枯病抗性合作研究,分别把对方的菌系接种于自己的鉴别品种。…  相似文献   

2.
1978年,在田间研究了水稻(OryzaSativa L.)58个抗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Oryzae(Ishi yama1972Dye)品种的遗传方式和基因的等位关系。由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TNI”杂交组合F_1和F_2群体的分析揭示了48个品种的抗性变由单一显性基因控制,其余的10个品种的抗性变单一隐性基因操纵。等位基因测验表明这48个品种具有Xa4抗性基因,8个品种的隐性抗性基因与Xa5等位。然而,“Khao Lay Nhay”和“Sateny”品种的隐性抗性基因彼此是等位的,与Xa3、Xa4、Xa5、Xa7和Xa8不等位且可独立分离。这个新的隐性基因同Xa6连锁,其同型染色体局部交换值为5.9%。因而,品种“Khao Lay Nhay”和“Sateng”有新的抗性基因,这种基因定名为Xag。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c ampestris pv.oryzae)是亚洲分布最广的一种水稻病害。早在1930年代,日本就开始系统研究寄主植物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并鉴定出许多抗日本菌系的品种(Mizukami1966,Ezuka和Horino1974)。研究了对日本菌系的抗性遗传并鉴定出三个抗性位点(Nishimura和Sakaguchi 1959,Sakaguchi 1967和Ezuka等1975)。把这三个位点叫做Xa1、Xa2、Xa3。在热带地区,早在1960年代,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开始系统研究水稻白叶枯病并鉴定了3000多个抗病品种。近10年间,在进行遗传研究的基础上,鉴定出抗菲律宾菌系的另外5个抗性基因(Xa4、Xa5、Xa6、Xa7和Xa8)(Petpisit等1977;Olufowote等1977;Sidhu和Khushl978;Siolhu等1978)。其中,Xa4和Xa5分布最广。这两个基因彼此独立分离。Xa6与Xa4连锁(Sidhu和Khush 1978)。在IRRI和其它地方Xa4、Xa5和Xa6被广泛地用于育种计划,为了鉴定另外的抗性基因,进行了本研究。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2017,(1):23-26
海恢818是用抗白叶枯病的华23S与抗稻飞虱的华恢8131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恢复系,具有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开花习性好、米质较优、恢复力强等优点,经分子标记鉴定,聚合了稻飞虱抗性基因Bph3、Bph14和Bph15、稻瘟病抗性基因Pi-1和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7,并耐低氮。组配的优质杂交稻新组合博Ⅱ优818于2015年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水稻品种Cas209对菲律宾稻白叶枯病菌群Ⅱ代表菌系Pvo86的抗性遗传方式。对Cas209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_1、F_2、和回交群体的分析,揭示了Cas209抗性由单一的显性基因所控制。连锁关系试验表明,这一新鉴定的显性基因与Xa-4连锁,重组值为27.4%,但与xa-5是独立的。这个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定为Xa-10。  相似文献   

5.
占小登  程式华 《杂交水稻》2001,16(4):10-11,13
利用浙江省流行小种混合菌系对IRBB近等基因系进行抗白叶枯病鉴定,结果表明,多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聚合有利于抗性的提高。育种上可利用聚合有多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IRBB52、IRBB54、IRBB60等作为抗源供体,与抗稻瘟病恢复系CDR448、明恢63等杂交,利用花培、常规遗传选育等方法,选育双抗恢复系。  相似文献   

6.
高抗水稻白叶枯病新基因Xa-23转导超级杂交水稻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提供的中野5112、中野5114、CBB23等具有高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3材料,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Xa-23基因转导到超级杂交水稻恢复系、保持系和光敏核不育系.并配制出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本文就白叶枯病新基因Xa-23的转导技术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预期达到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杂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改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20世纪80年代,中国杂交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进展迅速。在大面积种植的籼型三系和两系杂交稻中主要应用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4,白叶枯病在生产中几乎“销声匿迹”了20年。但近年来,此病害却在长江流域一些种植新组合的稻田里又爆发了。什么原因引起它再度流行?品种的抗性是否还有效?抗病育种是否还是水稻改良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哪些途径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抗病基因培育出更为持久的抗性品种?为回答这些问题,就我国杂交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改良,寄主与病菌群体的互动演变效应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拓宽抗性遗传基础、白叶枯病菌毒性群体结构、基因轮换、合理利用基因等问题。 在采用了包括传统方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的综合策略后,杂交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研究将出现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籼稻恢复系镇恢084的选育及利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镇恢084是镇江农科所用自育中间品系91-2156作母本,R19选系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含有显性广谱高抗白叶枯病基因Xa-7及抗白叶枯病基因Xa-4的籼型强优恢复系。该恢复系高抗白叶枯病,品质优,株型好,穗型较大,配合力好,与Ⅱ-32A配组而成的Ⅱ优084于2001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镇恢084于2001年7月获得国家品种保护。  相似文献   

9.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育成抗白叶枯病杂交稻协优218   总被引:28,自引:8,他引:28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把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α21导人到强优恢复系辐恢838中,选育出抗白叶枯病恢复系中恢218,组配出强优势杂交中晚稻新组合协优218。该组合具有产量较高、抗白叶枯病、易制种等特性,于2002年2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0.
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已经成功,并在生产上进行了示范推广。为明确多年生稻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表现,通过田间病情调查、抗性水平鉴定和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检测3种方法,对多年生稻品种(系)多年生稻23(简称PR23,下同)、云大24(PR24)、云大25(PR25)、云大101(PR101)、云大107(PR107)及其父本长雄野生稻、母本RD23和F1(RD23/长雄野生稻)的白叶枯病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雄野生稻高抗白叶枯病;尽管PR23、PR24、PR25、PR107携带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1Xa4Xa23xa25的等位基因,但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均易感白叶枯病,说明这几个抗性基因对这4个多年生稻品种(系)不起抗病作用;而PR101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表现为抗白叶枯病,并含有白叶枯病抗性等位基因xa25Xa27,说明这2个基因可能是PR101抗白叶枯病的基因。本研究结果为明确多年生稻对白叶枯病菌的抗病反应,以及抗白叶枯病育种和多年生稻生产布局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抗白叶枯病系列杂交稻的选育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丁伦友 《杂交水稻》2005,20(1):11-14
利用携有抗白叶枯病显性基因Xa-7的DV85作原始抗源,先与台中本地1号(TN1)杂交,育成携有Xa-7基因的中间衍生抗源TD,再用TD作母本与明恢63进行杂交,杂交后代中选择目标个体与明恢63持续多代回交,经测交、筛选,相继育成携有Xa-7基因的高抗白叶枯病的恢复系抗恢63、抗恢98及D205等,分别与珍汕97A、Ⅱ-32A等配组,先后育成了抗优63、抗优98(Ⅱ优98)、Ⅱ优205等高产、高抗白叶枯病的系列杂交稻新组合,并通过了省级审定,从而解决了我国杂交水稻不抗白叶枯病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高抗白叶枯病渗入基因系的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IRRI 引进的4 个野生稻抗性供体(O. minuta, O. officinalis, O. australiensis, O. brachyantha) 的65 个渗入基因系及它们的2 个轮回亲本( IR319172452322 和IR56) , 1997 年以中国的7个白叶枯病原型的代表菌系接种, 鉴定、评价其抗性反应,获得平均病斑长度低于抗性对照品种IR26 的12 个渗入基因系。  相似文献   

13.
益丰优218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含Xa21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中晚籼恢复系中恢218,与江西大众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印水型高异交率不育系益丰A配组育成的中晚兼用型杂交水稻新组合,表现产量高、稳产性能好,耐肥抗倒,米质较好,抗性较强,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2010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4.
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组合天优218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优2180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的含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的强优恢复系中恢218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野败型优质不育系天丰A配组育成的中晚兼用型杂交水稻新组合,表现株叶型好,高产、稳产,耐肥抗倒,米质较优,抗性较强,适应性好,比较耐寒。2011年1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2012年2月通过江西省引种认定。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2017,(5):13-15
N632S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广占63S为轮回亲本,与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株系6G241杂交、回交和自交,将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稻瘟病基因Pi9(t)导入广占63S后育成的籼型水稻光温敏不育系。该不育系株型松紧适中,剑叶内卷,叶色深,不育起点温度低,开花习性较好,异交结实率较高,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2011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以N632S与科恢752选系配组育成的高产抗病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两优6375于2017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6.
优质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组合国稻3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稻3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出带有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的恢复系中恢8006后,再与印水型胞质不育系中8A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该组合参加江西省区试及各地试种示范,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达国标3级优质稻谷标准),抗性强,适应性广,2004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7.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宁恢8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良宁恢8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以含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的品种关东194为供体,通过杂交、回交,利用与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和恢复基因Rf1a共分离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将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导入宁恢8号,结合田间抗性和性状鉴定,至BC3F3育成10个条纹叶枯病抗性显著提高、农艺性状优良的改良系。选择其中4个综合性状较优的株系分别与不育系A25、A19和A70进行配组鉴定。结果表明,改良系-2所配组合的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对照宁恢8号的相应组合。  相似文献   

18.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发掘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最具危害性的病害之一。控制白叶枯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育抗病品种。一直以来,生产中利用的抗白叶枯病品种其抗性基本上都是由主基因控制,然而由于白叶枯病菌的小种专化性,携有垂直抗性基因,特别是单基因的品种容易丧失抗性,所以只有采取基因轮换、多基因聚合等方式才能有效防止抗白叶枯病品种丧失抗性,而不断进行抗白叶枯病新基因的发掘则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前提。本文对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发掘、定位及分子标记开发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国内外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白叶枯病抗性主基因改良水稻抗白叶枯病方面的进展;最后鉴于目前在利用白叶枯病抗性主基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姜洁锋  兰玉  牟同敏 《杂交水稻》2014,(3):13-15,19
华1015S是以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广占63-4S为轮回亲本,以携带Pi2基因的抗稻瘟病材料VE6219和携带Xa23基因的抗白叶枯病材料HBQ810为供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复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并通过低温筛选和人工气候箱鉴定选育而成的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获得显著改良的中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具有农艺性状优良、米质较优、中感稻瘟病、抗白叶枯病、育性稳定、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低、配合力高等优点,2013年8月通过湖北省科技厅鉴定。  相似文献   

20.
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是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选育抗病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治手段。明确抗性基因在水稻品种资源中的分布,将有助于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性品种。本研究针对13个重要抗病基因,包括8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1、Xa4、xa5、Xa7、xa13、Xa21、Xa23和Xa26)和5个稻瘟病抗性基因(Pib、Pi2、Pi9、Pi25和Pita),应用这些基因的基因标记或连锁标记共29个,检测103份杂交稻亲本,初步确定了其等位基因分布和利用情况,为水稻基础材料的筛选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