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马来甜龙竹1年生、2年生、3年生3个龄级立竹不同径级地上部分各构件含水率和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竹地上竹秆、枝条和叶片含水率明显高于2年生和3年生竹;同龄竹比较,竹秆含水率最高;竹秆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随竹龄增加而降低;马来甜龙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经生长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可利用胸径和秆高估算立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及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上海地区黄杆乌哺鸡竹春季发笋规律,研究了该竹种在上海地区的适应性。在5块样地内随机抽取并标记母竹10株,测量了该母竹的出笋率,出笋量、笋径、笋重、鞭长、鞭深等指标。结果表明:黄杆乌哺鸡竹春季发笋期主要发生在4月中旬,发笋呈单峰型;笋径大小频度分析表明,笋径3~5cm符合正态分布,4~5cm出笋数量达到30%,可以评价为优株;笋径与笋重存在显著正向相关;笋径与鞭长呈弱正相关且不显著,笋径与鞭深呈弱的负相关。新笋的去留应综合考量鞭长与笋径指标决定。  相似文献   

3.
丛生观赏竹组培微繁殖与诱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丛生观赏竹马来甜龙竹、撑绿竹、花吊丝竹、黄金间碧玉竹、青丝金竹、花孝顺竹、银丝竹、花秆小佛肚竹、金叶马来甜龙竹为材料进行了丛生芽增殖生根及愈伤组织增殖分化两种再生途径的微繁殖试验,考察了多个竹种在此两种培养途径下诱导、增殖、生根(分化)、褐化、变异的情况,并进行了无菌微环境下秋水仙素芽诱变试验。试验表明,各竹种芽增殖及生根能力有显著差别,受到竹种竹叶、竹秆颜色的一定影响。叶、秆均较绿色的撑绿竹、马来甜龙竹、花吊丝竹芽增殖及生根能力较强,撑绿竹芽月增殖系数接近5倍,生根率达93%。所有竹种均能产生愈伤组织,诱导率大多在80%以上,撑绿竹为100%。愈伤组织普遍严重褐化,除撑绿竹褐化率26.7%,花吊丝竹76.7%外,其他竹种几乎全部褐化死亡。撑绿竹通过愈伤组织增殖、分化途径获得了高效的植株再生。马来甜龙竹、撑绿竹在芽增殖中自然芽变概率约0.2‰,对撑绿竹进行秋水仙素芽诱变明显提高了变异率。马来甜龙竹的自然花叶变异植株经圃地培育形成了稳定的金色叶片变异无性系。  相似文献   

4.
几种笋用竹对竹丛枝病的抗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8个笋用竹种对竹丛枝病抗病性试验发现,不同的笋用竹对竹丛枝病的抗病程度有明显差异,早竹、燕竹、雷竹普遍容易感病,属高度感病品种;白哺鸡竹、乌哺鸡竹的抗病性最强。  相似文献   

5.
4种地被观赏竹的笋期生长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黄条金刚竹、菲白竹、鹅毛竹、铺地竹的发笋、退笋和高生长等生物学特性做了比较,结果表明:4个竹种在发笋和退笋数量上都呈现"少-多-少"的趋势,发笋数:铺地竹>菲白竹>鹅毛竹>黄条金刚竹;退笋数:鹅毛竹>铺地竹>菲白竹>黄条金刚竹;成竹率: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鹅毛竹.所有竹种的高生长都呈现"慢-快-慢"的趋势,其生长曲线呈"S"型.高度:黄条金刚竹>鹅毛竹>菲白竹>铺地竹.  相似文献   

6.
9种大型丛生竹枝条扦插成活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英德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田林麻竹、马来甜龙竹(Dendrocalamus asper)、吊丝球竹(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越南巨竹(Dendrocalamus yunnanicus)、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grandis)30号、撑绿杂交竹6号、壮绿竹、龙竹的枝条为研究材料,在苗圃进行扦插育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竹种枝条在扦插13~21 d开始萌芽,20~40 d为萌芽高峰期。扦插3个月后,吊丝球竹、撑绿杂交竹30号、马来甜龙竹、英德麻竹的扦插成活率和出圃率比较高,适合采用扦插繁殖。撑绿杂交竹30号、马来甜龙竹、越南巨竹、撑绿杂交竹6号、英德麻竹的成活系数与枝条直径和竹壁厚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扦插时选择粗壮、竹壁较厚的枝条成活率高;马来甜龙竹、越南巨竹、撑绿杂交竹30号、田林麻竹的萌芽长度与枝条直径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选择粗壮的枝条,其扦插苗长势好,出圃率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马来甜龙竹的基本性能及其作为原材料生产复合材的可行性。对马来甜龙竹的宏观属性、物理机械性能、pH值、缓冲力和不同类型胶的胶粘质量作了研究。文章对竹秆不同位置的机械性能进行实验。马来甜龙竹显示出很高的机械强度。断裂模数、弹性模数、垂直抗压强度和顺纹抗剪强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98.52MPa,15.363MPa,14.39MPa和11.91MPa。对于竹秆不同位置,这些指数的平均值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比重。另一方面,顺纹抗剪强度并不取决于比重,在不同的秆部,该数值略有不同。结果显示,马来甜龙竹具有极优的机械性能,可媲美某些软木和硬木树种。因此,可作为木材的替代品用于结构复合材的生产。  相似文献   

8.
巨龙竹生态文化价值及其品牌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珍稀竹种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是滇西南特产的特大型竹种,其秆高可达30m以上,径粗可达30cm以上,是目前所知世界上秆型最为高大的竹种,堪称"竹中之王、世界之最"。沧源县是巨龙竹原产区和最为集中的分布区。文章分析了沧源县巨龙竹的生态文化价值、巨龙竹生态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紧迫性,提出了沧源县打造巨龙竹生态文化品牌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广西百色右江干热河谷地带引种55个竹种,初步研究了竹种的适应性及其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引种的55个竹种,总体成活率在80%以上,保存率在60%以上,均正常萌发出笋,初步表明这些竹种可适于右江干热河谷区域种植。对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为100%的15个竹种调查其栽植当年的出笋量及笋生长状况,结果显示,15个竹种间出笋量和生长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银丝竹的出笋量最大,发笋能力最强;龙头竹、金秀甜竹、黄金间碧玉竹、大绿竹4个竹种笋生长量较大,可作为材用竹种发展;紫线青皮竹的出笋量、笋生长量均相对较大,为比较理想的高经济价值竹种。  相似文献   

10.
珍稀竹种巨龙竹种群特性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云南省西南部特产的珍稀竹种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是世界上秆型最为高大的竹种,其秆高可达30 m以上,径粗可达30 cm以上.其单位面积产材量比毛竹高5~8倍,是我国南部热带及世界热带至南亚热带地区推广前景最为广阔的优良经济竹种之一.基于原产区巨龙竹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种源现状调查,作者分析论述了巨龙竹种群的自然分布局限性、生长发育脆弱性、文化内涵丰富性等特点.建议将其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并在其集中产区规划建立"巨龙竹种群生态和民族文化保护区",尽快采取切实措施进行科学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11.
对湘林系列5、14、15、18、40、166等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的芽苗砧嫁接苗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为:6个无性系平均成活率和抽梢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4.6%-96.2%和71.3%-93.6%,平均苗高和地径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5-19.8cm和0.303-0.356cm,平均叶片数和冠幅值变化范围分别为8.7-12.7片/株和7.3-8.6cm,平均根长和根幅变化范围分别为6.0-6.8cm和4.7-6.5cm。6个无性系平均成活率和抽梢率分别为85.O%和88.5%,分别大于对照5.0%和2.1%;平均苗高和地径分别为15.8cm和0.33cm,分别大于对照1.4cm和0.022cm;平均叶片数为10片/株,大于对照0.8片/株;平均冠幅、根长和根幅分别为8.0cm、6.5cm和5.4cm,分别大于对照0.43cm、0.25cm和0.78cm。湘林166和湘林5的芽苗砧嫁接苗生长表现较好,其平均成活率、抽梢率及苗高、地径、叶片数量、冠幅与根长等均较大;湘林15和湘林40则生长表现较差,其平均成活率、苗高、叶片数量等均略低于混合优良无性系(对照)苗。  相似文献   

12.
通过持续多年对云南石梓进行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云南石梓种子宜随采随播,不同种子催芽处理发芽率差异极显著,浸晒法>温水浸种法>浸沤法>对照;育苗时间选择4月最佳,幼苗分床以具有1~2对幼叶移植为宜;苗木的生长可分为种子萌发期、扎根蹲苗期、苗木速生期和苗木慢生期,苗高速生期在7~10月,生长量占1年生苗木总生长量的86.8%,地径速生期在8~11月,生长量占1年生苗木总生长量的83.3%,依据各时期苗木生长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全苗鲜重最能代表苗木的质量, D>2.5 cm 、 H>150 cm为Ⅰ级苗, D=2.5~1.5 cm 、 H=150~100 cm为Ⅱ级苗, D<1.5 cm、 H<100 cm为Ⅲ级苗。  相似文献   

13.
四川麻竹引种区麻竹发笋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经济价值极高。以四川麻竹引种区已造林4年的麻竹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麻竹的出笋时间持续约为250天左右;竹笋-幼竹的生长需要90天左右,生长呈Logistic方式增长;麻竹的发笋期呈现始发期、增进期、旺盛期、渐衰期和末期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吊丝单竹、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出笋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吊丝单竹、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在相同抚育措施下出笋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吊丝单竹出笋早、数量多,平均达37.05支/丛,但出笋总重量低,平均仅25.25/丛,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出笋迟,但云南甜竹的笋总产量最高,达42.2/丛,大头典竹出笋产量次之,达40.1/丛。方差分析表明,吊丝单竹与云南甜竹、大头典竹间存在1%极显著水平。从出笋的月规律变化上看,7月下旬和8月中旬均是3种竹子出笋高峰期,而7月中旬和8月上旬均出现出笋低谷期,8月中旬过后均出现出笋逐渐减少趋势,吊丝单竹、大头典竹9月下旬产笋仅零星出现,云南甜竹出笋则在9月下旬仍达到一个小高潮,而后出笋逐渐停止。  相似文献   

15.
不同穗条类型、长度的欧洲云杉扦插苗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欧洲云杉扦插穗条选择和扦插苗培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2种穗条类型(嫩枝基部带1.5年生硬枝、嫩枝)、3种穗条长度(5 10、10 15、15 20 cm)的嫩枝扦插苗从移植当年到第3年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情况。[结果]2种穗条类型扦插苗间的移植成活率和保存率差异不显著,但移植后嫩枝基部带1.5年生硬枝扦插苗的苗高、新梢生长量、地径、侧枝数、冠幅、鲜质量、干质量差异显著,都是嫩枝基部带1.5年生硬枝扦插苗大于嫩枝扦插苗。3种长度扦插苗的移植成活率、保存率的差异均显著;其中,15 20 cm长度穗条扦插苗移植成活率和保存率最高,分别是98.00%和86.00%,不同长度穗条扦插苗移植成苗率逐年下降,而且与穗条长度有关,弱小穗条获得的扦插苗成苗率低;5 10 cm的扦插苗移植成活率为46.00%,到第3年时保存率仅为23.33%,且移植后苗高、新梢生长量、地径、侧枝数、冠幅、鲜质量、干质量的差异也显著,且都以15 20cm穗条的扦插苗值最高,10 15 cm穗条的扦插苗次之,5 10 cm的扦插苗最小。嫩枝带硬枝扦插苗的苗木质量指数(QI)是嫩枝的7.74倍,15 20 cm穗条的扦插苗质量指数(QI)是5 10、10 15 cm扦插苗的5.47、5.23倍。扦插苗地径初始值与移植当年地径、苗高初始值与移植当年苗高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扦插苗最初的生根状况和穗条质量影响后期培育过程中的存活和生长,嫩枝基部带1.5年生硬枝扦插苗和15 20 cm穗条的扦插苗不仅移植成活率、保存率高,而且生长量、生物量、质量指数都比短而弱小穗条的扦插苗高。  相似文献   

16.
大叶黄杨播种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采用营养袋播种育苗方式进行大叶黄杨不同覆盖方式、不同基质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对大叶黄杨种子的发芽率具有极显著影响,以谷皮+塑料小拱棚的发芽率最高,达87.7%;不同基质对大叶黄杨播种苗的生长量具有极显著影响,以混合基质(黄心土∶粗河沙∶草木灰+0.5%钙镁磷肥=1∶1∶1+0.5%)最优,苗木平均高、地径、主根长度分别达14.5 cm、0.22 cm、19.0 cm,≥5 cmⅠ级侧根平均条数达3.6条/株。  相似文献   

17.
对云南省澜沧县境内分布的云南方竹出笋成竹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方竹出笋期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历时约40 d;初期笋的成竹率最高(达91.67%),末期笋的成竹率最低;新竹秆高、胸径分别集中在3.51~5.00 m和1.51~2.50 cm;末期笋退笋较多,退笋高度主要集中在40 cm以下;引起云南方竹退笋的主要原因是养分供给不足,其退笋数占退笋总数的73.33%;云南方竹的高生长持续70 d左右,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研究结果可为云南方竹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少华 《防护林科技》2011,(5):23-25,37
通过田间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生根促进剂种类(A)及其浓度(B)对光皮桦扦插生根率及生根数的影响差异,不同木质化程度的插穗(C)及不同插穗长度(D)对光皮桦扦插生根率及生根数的影响差异,不同插穗下切口型(E)及母株不同部位的插穗(F)对光皮桦扦插生根率、生根数及生根长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采用ABT-1#(A1)800 mg.kg-1(B3)效果最好,扦插苗生根率高且生根数多;选择半木质化的绿枝插穗(C2)及插穗长度采用10.0~12.0 cm(D3)效果最好,扦插苗生根率高且生根数多;插穗下切口型采用斜切(E3)及配合母株中部(F2)所产的插穗对光皮桦扦插生根率、生根数及生根长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对黄甜竹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甜竹发笋期从4月中旬开始至5月上旬止,持续时间约25 d,出笋规律呈偏右正态分布。黄甜竹平均成竹率为61.36%,发笋前期和盛期成竹率相当。幼竹高生长历时45 d,高生长总量可达7~8 m。  相似文献   

20.
对苗圃内生长1年的米槁实生苗进行出圃前的质量调查,在调查精度为95%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米槁苗木质量的相关因子。以苗高、地径为分级指标,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米槁实生苗苗木分级标准,Ⅰ级苗为D≥0.83cm、H≥87.6cm,Ⅱ级苗为0.83cm≥D≥0.57cm、87.6cm≥H≥76.4cm,Ⅲ级苗为D0.57cm、H76.4cm。为米槁苗木生产中的质量判别和分级拣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