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食品安全检测要求及时、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近年来,随着各种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出现和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因其特异性和灵敏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主要介绍了PCR技术、基因探针检测方法和基因芯片技术的原理。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和发展方向及前景。  相似文献   

2.
土壤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广泛存在于土壤环境中,其严重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发展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对于减少病原菌扩散传播、防控传染性疾病、维护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显色培养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子生物学技术、拉曼光谱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等,并对其原理、应用及优缺点进行了全面比较。最后,对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旨在促进土壤环境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生物风险防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病原微生物分子检测和抗基因克隆方面广泛应用,PCR、RAPD、RFLP等技术已成功地对许多病原微生物进行分子检测和无毒基因及抗病基因的克隆。  相似文献   

4.
畜禽养殖场病原微生物气溶胶检测与防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禽养殖场病原微生物气溶胶是养殖场畜禽呼吸道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畜禽养殖场病原微生物气溶胶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微生物培养计数、直接镜检、生物传感器技术、基因芯片技术、PCR测序等。该项研究主要对畜禽养殖场病原微生物气溶胶的检测、危害及防控进行了综述;较全面地分析了空气微生物气溶胶检测方法,指出了畜禽养殖场病原微生物气溶胶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减少畜禽养殖场空气微生物气溶胶还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绿色、安全、有效的病原微生物气溶胶防治手段将是今后该项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多重PCR技术在动物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多重PCR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具有高效快捷、高度特异敏感、实验成本低等优点,能够同时扩增出多个核酸片段,具有普通PCR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文章主要论述了多重PCR技术的影响因素、条件优化以及多重PCR技术在动物病毒病原体、细菌病原体、动物产品及寄生虫和微生物耐药性等方面的检测应用,指出当前应用PCR技术对动物疫病病原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扬州市某猪场发病猪的病原,对该猪场送检的病猪心脏进行了细菌分离与培养。通过16S rDNA测序和gdh基因PCR扩增,确定细菌种类;用血清型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确定分离菌株的血清型;通过生长曲线测定、小鼠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对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为猪链球菌2型;分离菌株的生长情况与猪链球菌2型SC19菌株相似,但最高OD_(595)值略低于SC19菌株;分离菌株对小鼠具有高致病性;分离菌株主要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敏感。这说明猪链球菌2型很可能是该猪场发病猪的病原,该猪场对猪链球菌感染的防控应优先选用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  相似文献   

7.
鸡大肠杆菌病是肠道的常住菌,主要侵害4周龄以内的仔鸡,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的致病性菌株所引起的疫病,在养鸡生产中危害甚大。近年来,应用有益微生物的制剂,该制剂是一种新型的饲料添加剂,具有调节畜禽肠道微生物群落,维持肠道正常菌群,抑制病原菌,对病原性大肠杆菌的生成繁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用其发酵饲料,可以有效的调整微生物菌群,对提高和增强动物体内器官的功能,提高动物对饲料的消化率和抗病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多重PCR技术在畜禽病原学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重PCR技术是能同时扩增同一病原核酸的不同基因片段或多个病原不同核酸片段的技术,具有高效快捷、特异性高、敏感、成本低等优点,对于多种病原的鉴别诊断比单一的PCR更为快速。就多重PCR技术在细菌性病原混和感染、病毒性病原混和感染及其他病原混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导致北苍术根腐病的病原菌,本实验从承德市感病北苍术块茎中分离病原微生物,并对病原微生物致病性进行回接验证。研究分离获得的具有致病性的病原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从健康药用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94株根际微生物,通过平板拮抗筛选获得2株生防菌,分别为菌株SFJ-27和菌株SFJ-41,平板对峙实验结果表明2株生防菌抑菌率均在50%以上。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鉴定2株菌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盆栽实验结果表明,菌株SFJ-27与菌株SFJ-41对北苍术根腐病具有明显的生防效果,防治效果分别为52.27%和68.19%。研究表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可以导致北苍术根腐病的发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对北苍术根腐病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PCR方法对56株仔猪黄白痢源大肠杆菌肠毒素和耶尔森菌强毒力岛(HPI)相关毒力因子STa、STb、LT和irp2进行检测,进而根据毒力因子基因型对部分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38株受试菌检测到毒力因子,其中STa基因阳性率为3.57%,STb基因阳性率为53.57%,LT基因阳性率为7.14%,irp2基因阳性率为21.43%,检测的毒力因子表现为5种基因型,主要的毒力因子基因型是STb和STb+irp2。致病性试验显示毒力基因阳性菌株均对小白鼠具有致病性。结果表明,粤北地区致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流行的主要毒力因子为STb,其次为irp2、少数菌株携带STa和LT毒力因子,相关毒力基因检测可以作为快速确定大肠杆菌致病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产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使得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的建立及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概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水产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其中主要包括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技术在水产品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的应用,以及在用于降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可能引起风险的杀菌新技术方面等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在比较分析了我国国内与国外风险评估研究差距的基础之上,对未来我国风险评估研究方向和内容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冷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非热处理技术,在食品工业领域具有很大潜力。近年来,利用冷等离子体进行食源性病原体灭菌的研究正在兴起,非热等离子体可用于为农产品原料、干果及包装材料表面等的消毒。阐述了等离子体对微生物的作用,介绍了其在食品加工工程中的最新发展,讨论了其在食品加工工程中的功效和应用潜能,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能够对群体细胞进行单细胞水平的多个参数同时快速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技术,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动物研究中,流式细胞术的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在疫病检测、精子分选等方面。在植物研究中,由于细胞壁的存在,其应用一直受到限制。现有的研究主要包括倍型分析、DNA含量测定、染色体的鉴定和分选等。流式细胞术在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食品微生物中的应用仍然较为有限,而在病原微生物检测方面相对成熟。未来,流式细胞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将为农业领域的研究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工具、手段和平台。  相似文献   

14.
为了将PCR技术更好地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利用多重PCR对大肠杆菌uidA基因和7种毒理基因进行扩增,并对人为污染大肠杆菌的水和牛奶进行普通和实时定量PCR限度检测。结果发现,2组多重PCR反应即可完成uidA和7种毒理基因的检测;普通PCR和实时定量PCR检测限度相同,对人为污染水检测限度为2.8×10 cfu/mL, 对人为污染牛奶的检测限度为2.8×104 cfu/mL。  相似文献   

15.
李瑞胜  别怀周  张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616-13617,13621
乳酸菌细菌素可抑制或杀死食品中的病原菌和腐败菌,是天然的食品防腐剂。对乳酸菌细菌素作用机理的研究可为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就I类和Ⅱ类细菌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食品有害微生物检验在食品卫生检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述食品有害微生物快速检验方法,涉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抗原抗体免疫检测技术、载体仪器技术、代谢学技术、生物传感器、色谱技术等方面内容,介绍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应用、结果判断等,可为食品有害微生物的准确检测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快速多重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对污染动物性食品的大肠埃希氏菌O157:H7(EnterohemorrhagicEscherichiacoli O157:H7),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monocytogenes),宋氏志贺氏菌(Shigella sonnei),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等九种致病菌进行了通用前增菌方法的研究。研究了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九种菌前增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LB肉汤培养基,36℃培养18h,九种致病菌的增菌效果最好且数量级均衡一致,均达到108cfu·mL-1。  相似文献   

18.
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应用于环境监测的生物技术方法,包括PCR技术、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酶联免疫测定技术、微核技术及单细胞凝胶电泳等,对每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特点进行了阐述,对其中的PCR技术与生物传感器予以较为详细的介绍。揭示了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日益广阔的应用前景及环境监测技术呈现的向更精细、更准确、更灵敏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由于食品的多样性和食品基质的复杂性,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居全球食品安全问题之首。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平板计数法被评为微生物检测的金标准,但在致病菌检测过程中信号的放大需要通过单个细胞生长成菌落来实现,因此检测周期较长(3—7 d)。此外,现有的准确检测致病菌的技术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但由于预处理时间长、操作复杂、检测结果存在假阳性等问题,不适合对致病菌进行现场快速有效的检测。核酸适配体是利用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从核酸分子文库中得到的寡核苷酸片段,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稳定性、易于修饰和亲和力高等特点,在毒素、抗生素、重金属和致病菌等其他小分子的检测中有很大的潜力。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开发了各种基于适配体的检测方法。本文综述了食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及其传统的检测方法和近十年来用于致病菌检测的光学和电化学适配传感器,涵盖每种方法的检测策略、检测时间、检测范围和检测限等信息,也提出了适配体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这些将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广西罗非鱼食源性致病菌的种类及其药敏特性,为研究制定罗非鱼食源性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2012年采自广西罗非鱼主产区养殖场及市售罗非鱼样品(200份)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无乳链球菌、海豚链球菌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等9种重要食源性致病菌分离,采用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分离获得的食源性致病菌进行鉴定,并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推荐的纸片琼脂扩散(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所检测的9种食源性致病菌中除了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外,其他6种食源性致病菌均有检出.养殖场罗非鱼样品的无乳链球菌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5%和5.0%,海豚链球菌、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志贺氏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3%、2.5%、1.7%和0.8%;市售罗非鱼样品仅检出无乳链球菌、海豚链球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和沙门氏菌,检出率分别为2.5%、1.3%、1.3%和1.3%.检出的食源性致病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敏感药物谱和耐药谱,以对头孢哌酮的敏感率最高,达56.7%;对青霉素、新霉素和林可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均为63.3%.[结论]广西罗非鱼携带有以无乳链球菌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为主的多种食源性致病菌,且检出的致病菌均存在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