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 ,以“功能对等”原则为理论基础 ,提出“译诗为诗”的原则。诗歌翻译是在两种语言、文化中进行选择和取舍 ,即在内容和形式上 ,以语言、文化为标准进行取舍 ,以求达到原诗和译诗的平衡和对等。译诗以原诗为依据 ,但并不等同于原诗。因此 ,诗歌翻译是在译与不译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最恰当地传达原诗的意旨。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尝试集》是他“实地试验白话”之作,以证明白话可以创作出好的诗歌。胡适的诗来自于他的生活,他对现实的感知,追求“自然”的白话新诗音节;胡适青睐虚词以调和文言和白话,多用“了”字,甚至用“了”字押韵,又常用“也”字;《尝试集》第二篇、第三篇大多数诗运用了“对语体”结构,因为这种形式容易造成诗歌的说话语调,形成比较自然的节奏;《尝试集》还开拓出一些新的意象,如《老鸦》中“乌鸦”的全新意象。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尝试集》白话新诗的现代特质。  相似文献   

3.
李白的《清平调》三章诗问世千多年来,注释家蜂起,各家所见不一,是三章难解亦难译的诗。作者较深入地研究了本诗,于文中提出了“花人合一”之说,并将其译成英文。本文阐述了作者这一观点:译诗者必须具有译诗的素质,诗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类交际空间的不断缩小、人类相互了解的不断深化而越来越可译。  相似文献   

4.
译诗的“三美”——许渊冲诗歌翻译艺术欣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比、分析许渊冲格律诗的韵译与其他译者的翻译,讨论了许渊冲译诗的“三美”论。通过实例证明了诗词翻译除了“意美”之外,还应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作者否定了把诗译成散文的做法。认为经过认真学习许渊冲的译诗理论,欣赏其诗歌翻译艺术,并付诸实践,诗不仅是可以译的,还可以在“三美”理论的指导下,译出同原作均等的效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出现超越原作的最佳译作来。文章在名家理论的指导下,旨在为恢复以诗体译诗的传统,把翻译的艺术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5.
译诗究竟以”信“,和”达''为本,还是以“雅’,为木,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在文学翻译中,尤其是译诗更苛求译者深入理解诗行中潜存的内涵和历史背景,才能把握作者的意图。本文着重从译诗的表现形式和翻译风格上对托?斯?艾略特的《序曲》三种译文进行 比较和赏析,以期能给英译汉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诗是否可译的争论已持续多年,学术界有些专家、学者作了否定回答。一些诗因与源语言的语言文字结合太紧密而无法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因此可译度很低,然而,这类诗是诗翻译中的特例。事实上,多数的诗还是可译的。客观说来,100%对等的诗翻译基本不存在,多数诗的可译度都在0~100之间浮动,从保留诗歌美学因素、诗歌翻译中的补偿方法两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7.
《落叶哀蝉曲》是汉武帝刘彻为缅怀“绝世而独立、倾城复倾国”的李夫人而作,蜚声中外。出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和青睐,英美等国的许多汉语言文学家纷纷对其进行了英译。但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他们的译诗误译、漏译等现象较严重。本文仅以英国著名的汉语言文学家H.A.Giles的译诗为蓝本,对其不当之处予以校正。  相似文献   

8.
敦煌文献发现后,研究界逐渐关注王梵志诗及研究,从而国内外学者掀起王梵志诗的研究热潮。王梵志是唐初著名的白话诗人,其诗作内容丰富,以亲闻亲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初唐的社会图景,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王梵志诗集的收集和分析,阐述王梵志诗在唐初历史背景下的宗教超越性。  相似文献   

9.
中外翻译界对诗歌的探讨较多,争论的焦点在其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上。本文通过对苏轼《水调歌头》的三个英译本的比较,认为这三个英译本均存在一些问题。诗歌翻译中总会有得有失,不可能十全十美,可谓译诗难全。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诗学对庞德诗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诗学对以庞德为主的英美意象派的诗歌影响非常大。试从中西意象论比较、庞德译中国诗、仿体的中国诗,以及作品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四个方面论述中国诗学对庞德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由于汉诗悠久的传统,导致汉诗独特的意象系统,具体表现在汉诗意象的象征义方面,并不同于英诗的意象系统。因此,汉诗意象的英译,应该采取以意为主、以意为先的翻译策略。具体而言,对于名词意象的英译,应注意其联想义;对于动词意象的英译,应注意其精确到位。译诗应避免浅层理解之上的浅层之译,并努力做到深层理解之上的深层之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王维《鹿柴》的英译版本进行比较,本文认为在中诗英译的过程中,原文的意境与形式都应该最大程度的保留,得意忘形和因形损意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新诗的发展走过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路程。“五四”白话新诗运动 ,力举用白话写新诗 ,改革诗歌体载 ,从“摹写自然”到“表现自我” ,中国诗歌开始走向现代化。 2 0~ 30年代成功地对古今中外诗歌艺术进行整合 ,将中国传统诗歌的抒情艺术与西方象征主义的表现艺术相结合 ;之后又融艺术创新精神与历史使命于一炉 ,形成独具开放性品格的现实主义诗歌的格局 ;4 0年代又追求情性诗化和智性诗化 ,在现代化探索中实现新的超越。 5 0~ 70年代 ,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 ,诗艺单调 ,诗歌的现代化进程停滞不前。 80年代后进入大调整 ,大变革时期 ,复人性和自我 ,实现观念的一次更新 ,诗歌发展又重回正道 ,诗又回到诗本身。中国新诗的发展与时俱进 ,有待于我们去不断的开拓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可译(最低层次)与不可译(最高层次)的对比分析,从人类认知思维的模糊性、人类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等主客观因素出发,认为模糊性能在翻译过程中把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有机结合起来,是解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争论的有效办法。文章把模糊的翻译过程理解为从不可译到可译又向不可译迈进2个阶段,并初步进行形式处理,为下一步用模糊隶属度评价译文与原文的关联度进行量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农具诗产生于北宋,并且在当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北宋规模较大的农具诗创作主要有两次,其一是孙端、梅尧臣、王安石等人的组诗创作,其二是满执中与王令的组诗创作。北宋的农具诗中,吟咏水车的数量较多,诗中描摹水车形象、突显水车功用和引发对汉阴丈人的评价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代表了农具诗的基本特点。农具诗在北宋的产生和发展,跟“宋诗”的演化、中国咏物诗的发展以及“耕读传家”文化传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的农具诗不仅推动了“宋诗”的生活化,推动了后世农具诗的发展,即使对当代农具诗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诗歌翻译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古诗英译。这是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语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作为承载古诗意境的古汉语的句法更加灵活多变。因此,要将这些经典之作完美地移植到语法严谨的英语中确实有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译者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对诗中必要的地方进行变通处理,以确保古诗意蕴的准确传递。本文拟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上所存在的差异入手,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古诗英译中的几种变通方式。  相似文献   

17.
回望二十世纪诗坛,白话逐渐取代文言,成为当代主流话语。在文言写作语境逐渐消失的过程中,坚持用传统诗词写作,发扬传统诗词中"守正"的特征就显得尤其可贵和艰难。以张大千为例,分析张大千诗词创作中"守正"的特征,不仅为当下旧体诗创作提供借鉴,也为将来文学史如何评价"守正体"诗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政治性文本的外宣翻译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宏观层面涉及语言哲学与政治学,微观操作层面则包括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政治话语分析、翻译学。在翻译研究范式从规定性译学向描写性译学的转换过程中,语料库翻译学借助语料库强大的数据分析与文本挖掘功能,开辟了译学研究的新路径,为评价译者、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清人注释苏诗特别重视辑佚与校勘、训诂与考订 ,诗注与诗评结合 ,针对性强 ,而选评苏诗则多直觉式的感悟 ,侧重于艺术分析 ,尤喜探讨苏诗的艺术渊源 ,清人论评苏诗所涉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较之前人有较大的发展 ,尤其是对苏轼在用典、和陶诗、以文为诗及其诗史地位的评价颇有精妙之论。形成这种繁荣局面的原因在于 :首先 ,清人标举、学习宋诗 ,风气日渐浓厚 ;其次 ,清代考据学风的兴起与整理旧学的兴盛 ;再次 ,清代研究苏诗的学者学问淹博 ,对苏轼其人其诗推崇有加。  相似文献   

20.
论诗歌翻译中意象美与情趣美的显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诗 ,在取“形似”之时 ,更应执著于“神似” ,深入其深层结构 ,挖掘语言的内涵。深悟诗作的诗情画意 ,完美地再现原诗的意象和情趣 ,以此显现出译作的艺术氛围和情调的诱人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