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采用田间小区鉴定方法研究27份粳稻品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表现,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抗性表现强的镇稻88与高感品种武育粳3号构建F2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粳稻品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田间抗性表现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镇稻88、连粳4号、徐稻3号等9个品种在鉴定试验中均表现为抗病和高抗,可作为抗病品种在江苏地区推广应用。镇稻88与武育粳3号的F2群体抗感表型分离比例符合3∶1,表明镇稻88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受一对显性核基因的控制,将其作为抗病亲本使用可大大加快育种进程。研究同时发现在灰飞虱不引发虫害的条件下,有效接种虫量与感病对照发病率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当其值在0.8×106~3.6×106/hm2范围内时可作为水稻条纹叶枯病田间抗性鉴定有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1983-2007年,对南方稻区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组合的白叶枯病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 805个参试品种、组合中,78个表现抗白叶枯病,抗病品种频率为4.3%;其中,常规水稻74个,占抗病品种的94.9%。在1 219个籼型杂交水稻中,抗病的组合3个,中抗的76个,抗病和中抗组合频率分别为0.2%和6.2%。不同类型和不同生态型水稻的抗病品种频率差异显著,晚粳>早籼>中籼>晚籼;常规水稻>杂交水稻。籼型杂交水稻中抗病组合频率为:杂交晚稻>杂交早稻>杂交中稻。1990-2004年,17个抗或中抗白叶枯病的优良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3.
 由子囊菌门真菌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引起的稻曲病是世界范围内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但是,对水稻抗稻曲病的抗性机制仍不清楚。为初步探明水稻与稻曲病菌之间互作早期的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采用比较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稻曲病菌接种抗病品种‘IR28’和感病品种‘两优培九’(LYP9)6 h的测序数据进行了分析,试图初步阐明水稻抗病分子机制。分析发现,在抗病和感病品种中均差异表达基因有1 005个共表达,在这些基因中,抗病品种中表达上调基因(697个)多于感病品种中表达上调的基因(626个),下调的基因(308个)少于感病品种中下调表达的基因(379个);随后通过GO富集和KEGG代谢途径分析,发现苯丙烷类代谢途径和双萜植保素合成途径相关的基因、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糖基水解酶和过氧化物酶等基因在抗病品种中被显著诱导上调表达,而在感病品种中基因表达低于抗病品种或下调表达,推测这些基因很可能在水稻与稻曲病菌识别早期发挥重要的抗病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水稻抗稻曲病基因克隆及抗稻曲病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2007年和2008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 鉴定了河南省沿黄稻区25个主要推广品种、育种高代品系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在两个年份均表现为抗病的有5个粳稻(5/17)、3个籼稻(3/3)和2个旱稻(2/5)品种;但有4个品种(4/25)表现不一致。2007年17个粳稻品种中的11个表现为感病或中感(64.70%),5个旱稻品种中2个表现感病或中感(40%)。2008年17个品种中有10个表现为感病或中感(58.80%),5个旱稻品种中3个表现为感病或中感(60%)。 2008年对25个品种的病情变化和田间灰飞虱种群动态的调查结果表明,抗、感品种间的病情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不同水稻品种间灰飞虱的虫口数量也具有显著的差异,但品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程度和灰飞虱的虫口数量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5.
我国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性鉴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恢鸿 《广西植保》2003,16(4):19-21
(下文接第三期第 1 7页 )3 水稻抗白叶枯病性的类型分析3.1 抗白叶枯病品种与不同水稻类型的关系及其地理分布 综合广东、广西、江苏、湖南、安徽、云南、贵州等省 (自治区 )的资料表明 :不同的栽培稻类型 ,其所含抗病品种的数量是不同的 ,一般粳稻 >籼稻 ,晚稻 >中稻 >早稻 ,陆稻 >水稻 ,糯稻 >粘稻(表 6)。表 6 不同类型的栽培稻品种抗白叶枯病性的比较类型鉴定数1级 3级 5级 7级 9级个 %个 %个 %个 %个 %资料来源籼稻 2 4 4 195 0 0 .2 132 8313.4 5 388315 .90 974 4 39.90 74 5 930 .5 5 [10、 12、粳稻 10 176 2 5 5 2 .5 12 30 6…  相似文献   

6.
 对离体筛选的抗白叶枯病的粳稻105R、粳稻3037R后代植株功能叶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未筛选的粳稻105S、粳稻3037S相比,筛选后代植株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低,而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明显高于未经筛选的对照(感病)品种。由此说明离体筛选抗病品系的抗病机制与一般抗性品种类似。  相似文献   

7.
水稻条纹病毒不同地区分离物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36个粳稻品种对来自江苏、云南、河北、山东等地的22个水稻条纹病毒(RSV)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各分离物在36个品种上的平均发病率,将参试分离物划分为HV、SH、MV、SL和LV 5个致病类型,致病力强弱为HV > SH > MV > SL > LV,其中MV和SL型占77%,表明RSV对粳稻的致病力中等偏弱。各致病型在地区间和年度间呈随机分布状态,暗示自然条件下特定地区的RSV为混合致病群。根据致病性测定结果同时将36个粳稻品种划分为免疫、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6个抗感类型,其中中感和感病类型占70%,无高感和免疫类型,显示粳稻对RSV比较敏感但有一定程度的耐受性。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11个具有鉴别能力的水稻品种,可对RSV分离物进行致病型鉴定。研究发现部分抗病品种对一些分离物表现为中抗~中感类型,接种量加大时可转为感病类型,由此提示各地在应用抗病品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时应根据当地RSV致病型的差异,针对性地选用抗病品种,当灰飞虱超量发生时需及时做好治虫控病工作,并随时监测当地RSV致病型的变化,警惕品种抗性丧失。  相似文献   

8.
 对离体筛选的抗白叶枯病的粳稻105R、粳稻3037R后代植株功能叶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未筛选的粳稻105S、粳稻3037S相比,筛选后代植株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低,而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明显高于未经筛选的对照(感病)品种。由此说明离体筛选抗病品系的抗病机制与一般抗性品种类似。  相似文献   

9.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测定水稻品种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抗病性变化,发现最感染白叶枯病的品种,发病程度一般都随氮肥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比较抵抗的品种,发病程度虽然亦有所增加,但是幅度要小得多。品种叶片的蛋白质氮的含量,都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是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则根据品种抗病性的强弱而不同,感病品种一般都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此较抗病的品种则在氮肥水平过高的情况下反而降低,或者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因此,水稻品种对氮肥水平的生理反应是不同的,其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品种的耐肥性。水稻对胡麻斑病的反应,除品种农垦58以外,发病程度都是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与植株蛋白质氮量的高低呈反此,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无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为鉴定云南稻种质资源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情况,于孕穗期采用剪叶接种方法,用水稻白叶枯病强致病型代表菌株BD8438、CN9404和X1接种云南野生稻和地方稻种质资源,以病斑长度大于6 cm为感病分界线,对其抗感表现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来源于云南省不同种植生态区的186份地方稻抗性材料和22个野生稻抗病居群。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病能力较地方稻强,其中疣粒野生稻的抗性最强,抗病等级为0~2;药用野生稻次之,抗病等级为1~2;普通野生稻相对较差,抗病等级为1~5。地方稻抗性资源来自于云南省各个传统水稻种植区,抗性1级的材料占17%,抗性2级的占2%,抗性3级的占81%;按照稻种质资源亚种类型、粘糯性和水旱性分类,各类型地方稻抗性材料所占比例分别为粳稻占61%、籼稻占39%;粘稻占66%、糯稻占34%;水稻占83%、陆稻占17%。从利用抗白叶枯病基因培育新品种的角度评价,这些抗性资源具有潜在的发掘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东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群体的构成及分布,以及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菌9号小种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群体由6个小种,即Race 1、Race 2、Race 3、Race 6、Race 8和Race 9构成。小种Race 1、Race 2和Race 9在东北三省吉林、辽宁和黑龙江都有分布,小种Race 3和Race 8只存在黑龙江省,Race 6只存在辽宁省。在30个水稻品种中,对9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13个,出现频率为43.3%;中抗7个,频率23.3%;中感6个,频率20.0%;感病4个,频率13.3%。本研究为在东北粳稻地区挖掘白叶枯病的抗源,以及利用抗病品种控制白叶枯病危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天津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水稻条纹叶枯病零星发生。2000年以后该病逐年加重,2005年部分地区严重发生,病穴率30%~60%,稻谷减产10%~30%。目前其为害已超过稻瘟病和纹枯病,成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前几年江苏省等南方地区粳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我们学习南方的防治经验,在宁河县的防治实践中体会到,北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主要途径,是选用抗病品种和治虫防病。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天津及周边地区,抗条纹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比较多。津原45(W45)、津原47、津原17、中作52(中作9052)、…  相似文献   

13.
1989-1991年连续两年对62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叶枯病鉴定,供试各品种(系)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但无免疫类型,且中抗、中感类型较多,抗病类型较少;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尉氏132、鲁215953、郑州83203等5个品种(系)为抗病类型,占8.07%;豫麦2号、陕农7859、西安8号等31个品种(系)为中抗类型,占50%;豫麦17号、冀麦5418等21个品种(系)为中感类型,占33.87%;感病和高感类型,占8.6%。在研究品种(系)抗性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中,发现品种(系)抗性与植株形态,如株高、单茎叶面积等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用人工接种方法,从水稻感病品种青二矮和桂朝二号体细胞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后代(R2)中,筛选抗白叶枯病变异株系。测试932个株系,发现12个有抗性变异,其中7个整个株系的植株表现一致抗病,另5个则有抗感分离。在有抗性变异的12个株系中,6个是从含白叶枯病原菌培养过滤液培养基培养得来的327个无性系中筛选出来的;另6个是从来源于不含病原菌培养过滤液培养基培养的605个无性系中产生。变异率分别为1.83%和0.99%。经测定 W1和 W78两株系 R2扰病变异植株,在 R3、R4均抗病。它们的抗性与原种及感病对照品种金刚30的抗性达极显著差异,与抗病对照品种 IR26属同一水平。  相似文献   

15.
用人工接种方法,从水稻感病品种青二矮和桂朝二号体细胞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后代(R2)中,筛选抗白叶枯病变异株系。测试932个株系,发现12个有抗性变异,其中7个整个株系的植株表现一致抗病,另5个则有抗感分离。在有抗性变异的12个株系中,6个是从含白叶枯病原菌培养过滤液培养基培养得来的327个无性系中筛选出来的;另6个是从来源于不含病原菌培养过滤液培养基培养的605个无性系中产生。变异率分别为1.83%和0.99%。经测定W1和W78两株系R2扰病变异植株,在R3、R4均抗病。它们的抗性与原种及感病对照品种金刚30的抗性达极显著差异,与抗病对照品种IR26属同一水平。  相似文献   

16.
水稻条纹叶枯病以其常发性和对水稻产量造成的巨大损失而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省份已将其列为水稻生产上的第一大病害.笔者就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概况、抗病基因定位、抗性遗传研究以及抗病育种进行了综述,认为目前水稻抗条纹叶枯病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粳稻中缺乏高水平(免疫)抗源;分子遗传研究和抗病育种脱节以及抗性机理研究薄弱等.结合本课题组所进行的工作,认为当前水稻条纹叶枯病抗病遗传育种研究应着重于以下方面:继续筛选、创制粳稻抗源;应将聚合杂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应用,培育多基因抗病品种,同时展望了今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我国北方稻区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群体的分子变异和水稻品种的抗性情况,测定了2004年和2005年从我国6省9个地区采集的34个RSV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用强致病性江苏分离物(RSV-JS)对河南、安徽、山东、河北等省的25个推广品种进行了抗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RSV分离物间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和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在93.9%~100%和96.3%~100.0%之间。根据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一致性,所有分离物可以分为2组。云南4个分离物为一组,其余为一组。在第2组中各分离物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与地域无必然联系。且在2年之内,RSVCP基因变异不大。抗病性鉴定表明同一分离物在不同水稻品种上表现不同症状。表现高抗(HR)的品种占供试品种的24%;60%以上的品种表现为感病,且不同水稻品种上表现不同症状。因此,我国北方稻区RSV的CP基因非常保守,但同一分离物在不同水稻品种上可能表现不同症状,不同水稻品种对RSV抗性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为我国北方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和抗病毒基因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稻黄黑状态对白叶枯病的反应显著不同,由于施用氮肥[(NH_4)_2SO_4]多而表现黑的稻株,较少肥而表现黄的稻株易于感病。植物成分的分析,证明黑的状态的稻株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高,尤其是以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和门冬酰胺的差异最明显,但是糖和多元酚的含量则较低。糖的含量高低主要决定于还原糖的多少。稻株中多元酚的含量随着发育阶段而不同,苗期低,中期高,后期又减少。在生长后期,植株上部叶片中多元酚的含量高于老的叶片。试验结果初步指出稻株中游离氨基酸的量高和多元酚的量低,与稻株的易于感病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抗病机制的分析还须要对病菌和水稻的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 1996~2000年213份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抗性较好的品种有94-44、96218、镇稻272、汕优抗63、汕优084、金优63、109、701、7057、9510、9619、5-172、92-133、扬粳7057、泗稻98-3789、新108、镇稻 99、44/157、9522等品种 ,其中 9510、9522等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试验表明 ,江苏省区试品种 (系 )中常规中籼、杂交籼稻和杂交中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较差 ,全抗率分别为36.4 %、27.3%和43.3% ,而中粳稻、单季晚粳和杂交晚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全抗率为67.2%、71.4%和72.2% ,抗性相对较好。根据白叶枯病菌不同致病型菌株对参试品种致病率的分布情况分析 ,浙173菌株 (致病型Ⅳ)对杂交中籼、常规中粳稻和杂交中粳稻的致病率较高。这种情况和Ⅳ型菌为江苏省白叶枯病主要致病型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山栏稻对白叶枯病抗性,本试验以17个山栏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与温室大棚中同时种植,于大田中观察山栏稻在水、旱两种栽培模式下对海口当地白叶枯病菌的自然抗性并测产;在温室中检测水、旱两种栽培模式下山栏稻对菲律宾白叶枯病菌小种PXO99(P6)、PX145(P7)的抗性;并以基因功能性标记检测其抗性基因,分析各指标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田环境下17个供试品种中有12个品种在水作栽培模式下感病指数高于旱作,有10个品种水作栽培模式下产量比旱作高。温室中用P6接种山栏稻,水作模式下仅有1个品种表现抗病,8个品种感病;旱作模式下2个品种表现抗病,3个品种感病。接种P7,水作时表现抗病和感病的品种数量分别为7个和2个;旱作时表现抗病的品种高达9个,仅1个品种感病。供试品种中有16个品种含有Xa1抗病基因,4个品种含有Xa27抗病基因,所有品种均不含xa13、Xa21抗病基因。因此认为,山栏稻对海口当地白叶枯病菌小种以及菲律宾白叶枯病菌小种都有一定抗性,且抗性受栽培条件的影响,山栏稻旱作时抗性强于水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