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未成林地自然灾害受损核查办法,对贵州省2013年人工造林未成林地干旱灾害受损情况进行省级核查。分别针对不同受灾地域、工程项目、造林年度、混交方式、树种组5个承灾体,分析受损程度等级、株数保留率情况。为积极有效应对干旱灾害,在科学造林、加大抗旱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完善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政策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突泉县太东乡位于兴安盟突泉县中南部,属浅山丘陵区,总土地面积37.8万亩,耕地16.7万亩,其中80%为坡耕地,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且十年九旱。因此,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对于提高当地造林成活率尤为重要。经过几年的实践,突泉县太东乡在抗旱御灾造林方面总结出了一些宝贵经验。一、大坑深坑大坑深坑能截留储存更多的水,保证苗木充分吸收水分,有利于苗木成活。大坑深坑培土较多,可为二次浇水留有足够的空间,减少水分蒸发。二、培育良种壮苗坚持培育良种壮苗,可增强苗木自身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林木良种壮苗具有较强的生长和抗逆能力,应全面推  相似文献   

3.
森林植被在涉县96.8特大洪灾中抗洪减灾作用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典型对比调查、阐述了森林植被在太行山区96.8洪灾中,抗御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作用。分析了滑坡、泥石流产生的原因。危害严重的泥石流发生区,森林植被覆盖率均在35%以下,且分布不匀。提出了防护林建设,加大飞播造林力度和封山育林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5.12地震灾害后,经过连续3年在岷江干旱地带采用针(阔)叶纯林、针阔叶混交、乔灌草等不同的植苗造林模式,进行造林试验探讨,结果表明:干旱地带地震灾后采用乔灌草比针阔叶混交和用针(阔)叶纯林植苗造林模式能更好地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试验结果,对当前进行地震灾后植被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树是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的主要树种之一.用杨树大苗造林,不仅可提高苗木对外界恶劣环境的抗御能力,而且成活后生长快,林相整齐,郁闭早,成林成材早,便于管理.在伊盟干旱荒漠地区城镇绿化中巳被广泛应用.不足的是,杨树大苗造林的成活率比较低,亟须改进.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同时,根据伊盟鄂托克前旗的具体条件,对如何提高杨树大苗造林成活率进行了初步探讨,总结出了如下几项技术措施.这些措  相似文献   

6.
森林植被在淑县96.8特大洪灾中抗洪减灾作用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典型对比调查,阐述了森林植被在太行山区96.8洪灾中,抗御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作用。分析了滑坡、泥石流产生的原因。危害严重的泥石流发生区,森植被覆盖率均在35%以下,且分布不均。提出了防护林建设,加大飞播造林力和封能林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干旱阳坡、半阳坡、半阴坡3个坡向和坡上、中、下部3个坡位对杜松造林成活率和幼苗生长虽有差异,但均无大的影响。整地方式对杜松干旱阳坡造林影响不大。杜松在干旱阳坡造林只要提前整地,苗木不修枝、趁雨季栽植即可获得80%以上的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米脂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雨量在400mm以下,气象灾害频繁,经常受干旱、大风、低温、干热风等危害。自然条件差,森林植被盖度低,而且天然林比例极小,人工造林是提高森林植被盖度的基本途径。这一区域,水资源贫乏,  相似文献   

9.
KDZ型大苗植树机是为我国“三北”平原沙荒地区植树造林而设计的。沙荒造林有特殊的林业技术措施,主要目的是为了抗御干旱,促进树木生长。对植树机械的要求是:①能够栽植扦插繁殖的大苗。这种苗木根盘直径大、苗木高可达三米多,这是不同于一般植树机的一个特  相似文献   

10.
泰来县宁姜公社宁姜大队,从西部干早的实际出发,于1977年雨季栽植樟子松75亩,成活率在80%以上。今年7月20日雨后又栽植樟子松30000株,长势良好,从而打破了我省春秋两季造林搞突击,夏季不造林的老规矩。宁姜大队位于我省的西部,广大社员群众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他们从50年代就开始植树造林,但由于这里春季干旱,风沙灾害连年发生,造林成活率低,造林不见林。从1979年开始,他们打破了春季造林的常规,利用夏季雨多风少的有利条件,进行雨季造  相似文献   

11.
前言兰州地区处于我省中部干旱地区西侧,气候严酷,土壤贫瘠,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恶劣。据统计,兰州南北两山荒山面积三十七万亩,至目前,已完成绿化造林七万余亩,主要是前山山面上水造林实现的。其余大部分(仅后山就有25万亩)是不可能提水造林的地方,干旱造林的任务十分艰巨,难度很大。解决这类荒山荒地在  相似文献   

12.
魏高军 《河南林业科技》2005,25(4):26-27,29
通过对干旱丘陵区刺槐造林抽槽回填和不回填的两种整地方法进行试验,总结出造林抽槽不回填的特点和经济效益,为今后片麻岩地区刺槐造林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兴安岭的樟子松无论是在苗圃培育中或是在造林地上都容易遭受冻害,如果不加以特别注意,就不可能培育出好的苗木,往往造林后也得不到好的结果。为此,我们必须在对苗木冻害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灾害。下面以大兴安岭林区苗圃培育的樟子松为中心,谈谈林区苗圃的苗木冻害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解决干旱山区造林保存率低下的问题 ,在兰州市北山干旱山区的徐家山试验基地相同立地条件下 ,以侧柏作为试验树种进行卡氏、干旱造林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卡氏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明显高于干旱造林 ,3年生卡氏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 93%以上 ;采用卡氏造林的苗木高生长、地径生长、发枝数、新梢生长量均明显高于干旱造林 ,二者差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15.
结合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降雨稀少、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和造林成活率低、生态工程建设成效不显著的生产现状,通过采用蓄水渗膜袋、森露固体水、聚乙烯地膜等3种不同的节水材料,在山滩旱地进行了造林试验研究,找出了提高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干旱山区山滩旱地节水造林的有效手段和主要办法,为干旱山区实施生态节水工程、巩固造林成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提高干旱阳坡造林成活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几年来对怀安县干旱阳坡的造林结果观察表明,对石质山地干旱阳坡造林采取抗旱造林技术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唯一途经。抗旱措施除选择耐干旱瘠薄树种外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容器苗造林及高吸水性保水剂等都能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北方地区干旱少雨,造林不易成活,采用选择抗干旱树种、营造混交林及苗木抗干旱处理及造林抗干方法等技术,可达到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赤峰市林西县下场乡三年治沙造林5.1万亩,有效地遏制了风沙灾害的侵袭,出现了吨粮高产田。这个乡过去是个风大干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穷地方。每逢冬春季节黄沙遮天蔽日,对面不见人,汽车白天也得开灯行驶;  相似文献   

19.
岷江干旱河谷区长期处于缺水的自然环境之下,在岷江干旱河谷造林树种选择上,一般选用耐旱树种,节水造林。由于岷江干旱河谷的降水量小,植物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这样的生长环境导致了植物生长缓慢。目前,水分子成为限制岷江干旱河谷造林的关键因素。由此,展开对岷江干旱河谷造林树种耗水性的研究,也是研究岷江干旱河谷造林树种选择的关键所在,该篇致力于协调造林植被与河谷水资源的关系,主要以辐射松、油松、榆树、岷江柏和侧柏五个树种为研究对象,展开岷江干旱河谷造林树种选择。  相似文献   

20.
王龙 《中国林业》2012,(11):34-34
全面推行容器苗造林是树立以质为先、集约经营和培育精品资源的有效途径,是实现造林"活、快、好、高"目标的根本保障。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塞罕坝机械林场更新造林、荒山造林和项目造林的成活率不高,影响了造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