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鸭肉的风味及其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味是影响肉品食用口感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肉的滋味和香味2方面.肉品风味的产生与肉品中大量的风味前体物有直接的关系,风味前体物包括水溶性风味前体物和脂类.本文总结了鸭肉风味前体物的种类和来源,并结合风味物质的产生机理阐述了目前有关鸭肉特异性风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羊肉风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形成肉品风味的前体物质、产生风味的化学反应、对羊肉风味有贡献的化合物、影响羊肉风味的因素及改善羊肉风味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肉品风味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肉品风味包括色泽、多汁性、质地、嫩度、pH值、气味和滋味等。风味研究主要集中于气味和滋味[1] 。气味是挥发性的风味物质刺激鼻腔嗅觉感受器而产生 ;滋味是非挥发性物质 ,人能感受到的滋味包括酸、甜、苦、辣、咸。肉品风味正规研究始于 2 0世纪 50年代初先进分析仪器和技术的出现 ,此时仅限于鉴定形成肉类风味的非挥发水溶性前体物[2 ] 。随后 ,借助现代分析技术 ,鉴定了肉中挥发性化合物 ,虽仍未完全揭开肉品风味的秘密 ,但已认识到 :①肉品风味物质组成复杂 ;②在整个风味中起主要作用的“关键化合物”是糖类和蛋白质加热反应产物[3…  相似文献   

4.
羊肉风味的影响因素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肉品风味主要是指气味和滋味,风味是由肉品中蛋白质、脂类以及碳水化合物等形成的风味前体物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而形成的。影响羊肉风味的因素主要有品种、年龄和性别、日粮及饲养管理措施等。通过育种、营养调控及科学管理等途径可以改善羊肉风味。  相似文献   

5.
肉风味前体物质与风味品质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味是重要的食用品质指标,良好的风味可引起人的食欲。肉的风味是烹调过程中风味前体物质、中间反应产物和降解产物经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的。肉风味前体物质是指鲜肉中对肉的香气形成起重要作用的非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水溶性风味前体物质和脂质。本文综述了主要的肉风味前体物质及其与风味品质的关系,为阐释风味品质形成差异的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风味是衡量鸡肉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鸡肉风味的形成是由于风味前体物质通过加热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生成具有挥发性的特征性化合物。本文综述了形成鸡肉风味的前体物质、产生风味的化学反应、提供鸡肉风味的挥发性化合物及改善肉质风味的调控措施,为进一步研究鸡肉风味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风味是衡量鸡肉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鸡肉风味的形成是由于风味前体物质通过加热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生成具有挥发性的特征性化合物。本文综述了形成鸡肉风味的前体物质、产生风味的化学反应、提供鸡肉风味的挥发性化合物及改善肉质风味的调控措施,为进一步研究鸡肉风味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风味是衡量肉品质特性的重要指标。鸡肉风味是由于风味前体物质经热诱导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了挥发性气味物质和非挥发性滋味物质。本文综述了鸡肉中的主要风味物质、风味前体物质转化成风味物质的主要途径、影响鸡肉风味的主要因素以及风味前体物质形成的营养调控技术,为提升鸡肉风味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鸡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鸡肉中的风味物质可分为滋味物质(非挥发性物质)和香味物质(挥发性物质)两大类。风味是由多种风味前体物经过一些基本的化学反应形成的。这些风味前体物有游离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肌苷酸及相关核酸代谢产物,还原糖,小肽(肌肽、双甘肽和谷胱甘肽等)等。挥发性的风味成分占相当大的比例,对鸡肉的整体风味起着重要的作用。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各种醛类、酮类、醇类、酸类、酯类、呋喃类、吡嗪类、氨化物及含硫化合物等。目前,国内对鸡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报道较少,而且各自的试验结果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研究和确定优质鸡鸡肉的挥发…  相似文献   

10.
鸡肉肉质风味研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接上期)2.4 风味化学物质的研究 肉类风味物质的研究始于50年代初期,当时仅限于具有肉类风味的非挥发性、水溶性的前体物质的鉴定,后来认识到肉味的形成比过去想象的复杂得多。在60年代和70年代,借助现代仪器和分离技术,开始鉴定肉中的挥发性化合物。风味物质具有如下特点:种类繁多,并相互影响;含量极微,但效果显著;稳定性较差;风味与风味物质的分子结构缺乏普遍规律性;风味物质易受浓度、介质等外界条件影响;风味物质多为非营养物质,不参与体内代谢,但能不能促进食欲等。肉品中存在大量的风味前体化合物。2.4.1 肉香前…  相似文献   

11.
形成禽肉风味的化学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味是禽肉的重要食用品质,同外观及构造一起支配着人们对肉品的选择及喜好。风味是指食物刺激人类感观而引起的化学和物理感觉的总和。风味较广义的概念是食物在摄入前后刺激人的所有感观而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综合,包括味、嗅、视、听等感观反应而引起的化学、物理和心理感觉,是这些感觉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2.
放牧、舍饲滩羊肌体风味物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放牧、舍饲2种饲喂方式下8月龄滩羊肉品风味前体物——还原糖、硫胺素、氨基酸和脂肪酸等的含量。结果表明:还原糖、硫胺素、EPA(C20∶5)和DHA(C22∶6)等均以放牧组较高,可增强羊肉羶味的硬脂酸(C18∶0),在皮下脂肪中含量放牧组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可见滩羊肉质品质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而放牧、舍饲2种特定喂养方式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饲料因素对鸡蛋风味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产品供应日益充裕,人们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其安全性、营养性及风味等逐渐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形成鸡蛋风味的前体物质、影响鸡蛋风味的饲料因素及改善鸡蛋风味的措施,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鸡肉风味是对鸡肉品质选择的重要指标。鸡肉风味的形成与风味前体物质以及烹饪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联系。脂质是影响风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肉鸡生产以及肉品质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综述了影响鸡肉风味形成的前体物质、脂质对鸡肉风味形成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脂质合成过程及相关调控因素等,为深入理解鸡肉风味的形成提供理论参考,为改善鸡肉风味的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5.
魏臻武 《饲料工业》1994,15(10):23-24
饲料对肉品风味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魏臻武风味是肉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消费者对肉的喜爱程度通常由它的风味确定,特别是对牛、羊肉而言。肉品风味是鲜肉在烹煮期间通过水溶性化合物的反应和降解形成的,而特殊的风味主要来源于脂类组织。脂肪也是煮肉时积累的挥发...  相似文献   

16.
低脂奶牛日粮会提高风味干酪内源脂肪酸中硬质脂肪水平、蓝干酪风味甲基酮和桃色椰子风味δ-内酯的前体物,而高脂奶牛日粮则与之相反。日粮在瘤胃中产生的丙酸代谢能从日粮油酸中形成芳香味的γ-十二烷内酯、从日粮亚油酸中形成芳香味的γ-十二-顺-6-内酯。味美牧草会产生富含颜色的奶脂肪,并把植醇、二氢植醇、植物烯、植二烯以及它们的低等同族体引入到奶脂肪中。无蛋白合成日粮会降低动物风味的吲哚和粪臭素。  相似文献   

17.
猪肌内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猪肌肉内脂肪酸的研究进展.肌肉内脂肪富含磷脂,磷脂是影响肉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重要前体物,饱和脂肪酸(硬脂酸除外)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对肉质有正的相关性,可改善肉食香味、嫩度、风味等特性,但饱和脂肪酸在血清中转化为胆固醇,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所以肌内饱和脂肪酸过高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不包括亚油酸)含量高则肌肉易被氧化、酸败,使肉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8.
食品中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是鱼、肉制品加工业中常用的发色剂,硝酸盐可在亚硝酸菌的作用下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产生游离的亚硝酸,亚硝酸盐与肉中的肌红蛋白结合,生成稳定的红色化合物——亚硝基肌红蛋白,使肉品呈现鲜艳的红色,使肉品保持独特的色泽和风味。  相似文献   

19.
去势对鸡肉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不同鸡品种去势及未去势鸡肉pH值、剪切力及肉品风味,研究去势对鸡肉肉质和风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白来航还是寿光鸡,去势鸡肉质感官综合评定结果均优于未去势鸡。这表明去势改善了鸡肉风味,使之更加鲜嫩多汁,富有口感。  相似文献   

20.
对优质肉鸡肉品质利用候选基因遗传标记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研究,找到对优质鸡肉品质性状有较大影响的几个基因,获得更符合市场需要,更能满足人们对鸡肉品质需求的优质肉鸡,是当前禽育种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肌苷酸是鸡肉质鲜味特性的主要物质基础,感官试验结果表明,肌苷酸的鲜味呈味作用显著,肉品IMP含量的差异会对肉品总体风味产生一定作用,作用大小与肌苷酸和谷氨酸钠等其它风味物的协同作用有关,因此影响肌苷酸生成的各种基因都是潜在的候选基因。腺苷一磷酸脱氨酶(AMPD1)、腺苷酸琥珀酸裂解酶(ADSL)、次黄嘌呤核苷酸环水解酶(ATIC)等3种酶是产生肌苷酸过程中3个重要的酶。作者对以上3种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以期为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