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轻牧、适牧、重牧、过牧),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的牧草现存量,种群牧草量构成及年产量变化。随放牧强度增大,草地牧草现存量呈下降,牧草利用率呈增加趋势。放牧强度对黑麦草茎、叶生长具明显影响,对白三叶影响则较小;黑麦草绿色茎叶比随放牧强度增大而降低,白三叶茎、叶植物量分配主要受季节影响。适牧的黑麦草和白三叶种群牧草量呈线形函数变化,而轻牧、重牧和过牧则呈幂函数变化,各放牧强度黑麦草现存量均随白三叶牧草量的增大而增多。黑麦草种群和群落产量均为:适牧>重牧>过牧>轻牧;白三叶种群产量为:适牧>过牧>重牧>轻牧。随放牧强度增大,黑麦草组分相近,白三叶组分呈增加,杂草和死物质组分呈降低趋势。因此,放牧能提高白三叶组分,抑制杂草植物生长,降低混播草地凋落、枯死损失,增强黑麦草和白三叶种群生长的正效应作用;适度放牧利于混播草地中黑麦草、白三叶组分比的稳定,维持混播草地高生产力。合理的草地利用率是保持高产、优质草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从混播牧草品种,刈牧制度,利用强度及施肥措施等方面综述了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中,多年生黑麦草分蘖个体和白三叶生长点的生长特性,二者种群产量及其竞争,共存变化的一般表现。指出,在适宜刈牧利用制度下,辅以一定农艺措施(施肥),可以提高白三叶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利于混播草地中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的长期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3.
间苗试验结果表明,黑麦草、鸭茅、鸭茅+黑麦草3组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种间竞争力及构型影响显著。用Wilson的竞争指数及竞争平衡指数进行分析发现,黑麦草、鸭茅、鸭茅+黑麦草3组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的竞争指数分别为0.32,0.47和0.71,禾草种群与白三叶之间的竞争指数及竞争平衡指数大小顺序均为鸭茅+黑麦草>鸭茅>黑麦草。随着种间竞争指数的增加,白三叶构件密度、分枝密度、分枝强度、分枝角度及构件能量减少,节间长度明显增加,根及单位长度茎的能量分配及生殖分配下降。  相似文献   

4.
在贵州南部气候条件下 ,采用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扁穗雀麦、白三叶等四种优质牧草 ,通过不同的处理组合对多年生黑麦草割草地进行带状改良 ,结果表明 :凡含有苇状羊茅的处理组合改良效果较好 ,草地植被特征增强 ,耐牧性能提高 ;改良方式中窄带改良比宽带改良效果好。生产实际中建议采用窄带改良方式 ,选用苇状羊茅 +多年生黑麦草 +白三叶这个草组合 ,以达到增强草地植被特征、优质、持久、耐牧等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贵州南部气候条件下,采用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扁穗雀麦、白三叶等四种优质牧草,通过不同的处理组合对多年生黑麦草割草地进行带状改良,结果表明凡含有苇状羊茅的处理组合改良效果较好,草地植被特征增强,耐牧性能提高;改良方式中窄带改良比宽带改良效果好.生产实际中建议采用窄带改良方式,选用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这个草组合,以达到增强草地植被特征、优质、持久、耐牧等目的.  相似文献   

6.
优良禾草苇状羊茅改良退化人工草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宁 《草业科学》2001,18(3):30-33,38
在贵州南部气候条件下,采用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扁穗雀麦、白三叶等4种优质牧草,通过不同的处理组合对多年生黑麦草割草地进行带状改良,结果表明:凡含有苇状羊茅的处理组合改良效果较好,草地植被特征增强,耐牧性能提高;改良方式中窄带改良比宽带改良效果好。生产实际中建议采用窄带改良方式,选用苇状羊茅十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这个草种组合,以达到增强草地植被特征、优质、持久、耐牧等目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4个放牧强度(轻牧、适牧、重牧和过牧,牧后草层高度分别为7.5、5.5、3.5和<2.0 cm)的轮牧试验,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混播草地土壤化学特性;黑麦草分蘖和白三叶匍匐茎、叶片数及其茎叶构成,牧草高度、生物量与植被构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放牧强度响应较大,稳定性较弱。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黑麦草分蘖密度和叶片生物量显著增加,黑麦草分蘖质量和白三叶匍匐茎密度及牧草高度和生物量显著下降;黑麦草叶片数,白三叶叶片数、茎叶比和匍匐茎质量在放牧强度间无显著变化。放牧强度在降低黑麦草和白三叶生长特性整齐度的同时,增加其可塑性生长;黑麦草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比白三叶敏感,但白三叶的可塑性生长比黑麦草的高。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和非播种植物种的生长特性在放牧强度内变异系数较大。综合分析认为,放牧对草地植被的作用体现于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3个水平,播种的低组分禾草(鸭茅)和非播种禾草是混播草地植被构成变化的关键种。  相似文献   

8.
放牧对鸭茅能量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荣  孙国钧 《草业科学》2001,18(3):7-10
通过长期放牧试验,探讨了不同放牧强度下亚热带高山草地鸭茅种群能量积累规律及能量在不同构件之间的分配特征。在无放牧的对照草地及采食率分别为55%、65%、80%的放牧草地,鸭茅热值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呈单峰曲线型变化,一定强度范围内的放牧干扰提高了鸭茅热值及能量的积累;根部能量的积累随放牧强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少。在禁牧草地,鸭茅种群能量主要被低密度的大分蘖丛所分摊,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种群能量则逐渐均摊给高密度的小分蘖丛。  相似文献   

9.
退化混播人工草地白三叶繁殖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苏德毕力  周禾 《草地学报》1998,6(1):68-71,52
本文研究退化混播人工草地白三叶有性及无性繁殖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草地由轻到重的退化,白三叶无性繁殖能力则显著提高,另外单位面积种子量在重度退化地段有明显增加。但是由于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劣,白三叶种群的频率,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均随着草地退化的加重而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0.
利用赛里木湖地区近50年来不同时期草地调查与监测资料、实际放牧量统计资料及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赛里木湖北部草地植被演替受放牧率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放牧强度持续上升并严重超载过牧的压力下,羊茅+杂类草的草原类草地植被成分演替趋势表现为:先是耐牧性、再生性差的杂类草退出建群种地位,而后耐牧性和抗旱性较强的苔草成为了草地植被的亚建群种,如果放牧强度仍居高不下,苔草、百里香等耐牧性和抗旱性更强的种类将成为草地的主要建群种,羊茅种群将不断减少,甚至退出.  相似文献   

11.
杨允菲  傅林谦 《草地学报》1995,3(2):103-111
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从5月下旬至6月上旬,黑麦草种群蘖密度减少了37.0%,白三叶种群叶密度减少了54.2%。黑麦草种群在混播草地中占有优势地位。在两个生长时期黑麦草种群生产量随着白三叶种群叶密度增加均呈指数函数下降,白三叶种群生产量随着黑麦草种群生产量增加均呈直线下降。随着生长季的进程,两个种群在密度与生产量之间的负向效应呈增强趋势,但两个种群在生产量之间的负向效应却基本保持相同水平。至6月上旬,混播草地已接近于最大生产量。  相似文献   

12.
植物种群增长规律与放牧草地的合理利用常会宁宋静(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校·双城市·150111)(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在草地放牧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进入草地,由牧草流向家言,最后贮存在畜产品中。物质和能量在各环节的转化效率影响着草地生产能力.研究牧...  相似文献   

13.
放牧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牧压梯度上,不同的植物表现出不同的生态适应对策,贝加尔针茅种群随着牧压的增加,种群株丛破碎化、小型化。羊草耐牧性较强,在中牧阶段生产力最高。群落初级生产力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下降。较大的放牧压力下,群落中适口性差、耐牧的杂类草植物渐趋增加。而在更大的放牧压力下,群落逐步被耐牧的小丛生禾草、旱生小苔草、小灌木和灌木所替代。草地群落的稳定性随着放牧强度增加逐渐降低。放牧干扰对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同步的,不对称的。植物群落初级生产力对放牧干扰的响应更迅速,变化更剧烈。  相似文献   

14.
禾草/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草地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主要刈牧地之一,探究退化禾草/白三叶草地植物个体、种群、群落及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可一定程度为该类草地退化等级的划分提供科学依据。定量分析了显著退化(DG)和未退化(CK)禾草/白三叶草地多年生黑麦草分蘖和白三叶匍匐茎特征、群落特征、生物量构成、土草养分及群落稳定性。结果显示:1)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及多年生黑麦草分蘖密度和分蘖重均为CK>DG,白三叶匍匐茎密度和匍匐茎重在CK与DG之间相近;2)播种禾草(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地上生物量比例为CK(83.750%±2.067%)>DG(55.100%±4.593%),杂类草和白三叶地上生物量比例为CKDG;(4)CK草地植物种Raunkiaer频度直方图接近反J型,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群落演替度值为CK(42.25±3.43)相似文献   

15.
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引种试验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纳罗克非洲狗尾草为刈牧兼用型的多年生上繁型禾草,在云南省已有18年的栽培历史。该品种耐寒、耐牧,单播刈割利用时年干物质产量为15-22t/hm^2;与白三叶共生性好,其混播人工放牧草地载畜量为1-1.5黄牛单位/hm^2,年肉牛增重300-350kg/hm^2。适合我国秦岭以南的绝大多数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引种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罗克非洲狗尾草为刈牧兼用型的多年生上繁型禾草,在云南省已有18年的栽培历史。该品种耐寒、耐牧,单播刈割利用时年干物质产量为15~22t/hm2;与白三叶共生性好,其混播人工放牧草地载畜量为1~1.5黄牛单位/hm2,年肉牛增重300~350kg/hm2。适合我国秦岭以南的绝大多数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皇草与其它牧草的轮作及间作试验表明:在地势较好的草地,采用秋季在皇草行间种植多花黑麦草(或冬牧70黑麦、燕麦) 箭舌豌豆,夏季间作籽粒苋的种植模式,能比较有效地提高皇草的营养价值和产草量;在地势较差的草地,宜采用混种白三叶来提高草地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18.
呼天明  王培 《草地学报》1995,3(2):152-157
本研究于1994年在湖南省南山牧场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放牧导致多年生黑麦草(Lolium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repens)人工草地的演替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轻牧使人工草地向原生植被演替,形成野古草(Arundinellahirta)、芒草(Miscanthussinensis)占优势的群落;重牧导致绒毛草(Holcuslantus)、多头苦荬菜(Ixerispolycephala)占优势的群落出现;过牧则形成橐吾(Ligulariasp)、酸模(Rumexacetosa)占优势的群落;唯有适牧方可以维持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的稳定性。轻度放牧或过度放牧都可以引起人工草地的退化演替。  相似文献   

19.
通过草地资源调查,基本摸清了天然草地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草地类型复杂、草地产草量空间差异大、牧草低矮耐牧,草地营养丰富,植物种类相对贫乏,豆科牧草少,草地以高寒草地类组为主,草地可利用面积占全省草地可利用总面积的87.41%。  相似文献   

20.
休牧草地鸭茅种群能量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 4月份的高山休牧草地 ,鸭茅有 4 2 0 .5kJ/m2 的地上能量积累。鸭茅种群多数器官的热值及能量呈多峰曲线型变化 ,单蘖能量受种群密度影响极显著。鸭茅的生殖分配为 9.1% ,牧草生殖生长降低了鸭茅的热值 ,鸭茅能量积累与温度显著正相关 ,而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