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麦蚜人工饲料的研究动态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蚜人工饲料的研究动态及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陈巨莲丁红建麦蚜属同翅目蚜科,在我国主要种类有4种: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和麦无网长管蚜。一、蚜虫人工饲养技术研究30年代初Hamilton最先尝试人工饲养蚜虫,Bradley(1956)则首次...  相似文献   

2.
异色瓢虫的人工饲料及防治棚栽草莓蚜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1994 ̄1995年间,上海进行的异色瓢虫人工饲养及防治棚栽草莓蚜虫的初步研究结果,在室内以人工饲料喂养该种瓢虫成虫时,取得良好效果,在蚜虫缺乏季节,它能完成正常发育,但对雌虫产卵量和孵化率等方面受到一些影响,田间试验表明,用异色瓢虫防治草莓蚜虫,在瓢蚜比例为1:100时,可以不用打药而能有效地控制蚜害。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1994~1995年间,在上海进行的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Pallas)人工饲养及防治棚栽草莓蚜虫的初步研究结果。在室内以人工饲料喂养该种瓢虫成虫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蚜虫缺乏季节,它能完成正常发育,但对雌虫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等方面受到一些影响。田间试验表明,用异色瓢虫防治草莓蚜虫,在瓢蚜比例为1:100时,可以不用打药而能有效地控制蚜害。  相似文献   

4.
灰飞虱冬季室内人工饲养中饲料植物病虫害防治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季室内人工饲养灰飞虱时,良好的饲料植物是保障灰飞虱正常生长、繁殖的重要前提。针对冬季室内饲养中饲料植物常发生白粉病,偶尔混有蚜虫的问题,进行了饲料植物选择与病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健壮无病、具有一定茎秆的小麦和稗草苗适于成虫取食、产卵和卵的孵化;幼嫩小麦苗和稗草不仅是灰飞虱若虫喜食的饲料,还可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喷施20%三唑酮乳油可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对饲养过程中混杂的小麦蚜虫,应在移虫箱内利用灰飞虱的趋光特性及时进行人工精心挑选去除。  相似文献   

5.
2001年6月进行了人工饲养龟纹瓢虫对枸杞蚜虫控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人工饲养龟纹瓢虫对枸杞蚜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枸杞园人工释放多异瓢虫防治枸杞蚜虫,最适合的虫态为蛹;初步确立了天敌控制枸杞蚜虫的最佳密度组合,建立了蛹和卵的释放密度关系式为:y=23.626ln(x)+56.428和y=12.127ln(x)+11.558;枸杞蚜虫发生期内释放多异瓢虫,6天内防效均达到50%以上;12天后的平均防效在枸杞蚜虫发生初期为96.27%,发生盛期为89.47%,发生高峰期为79.95%。  相似文献   

7.
蚜茧蜂是蚜虫天敌,以寄生蚜虫和取食蚜虫分泌物为生。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利用蚜虫的寄主作物先培养蚜虫后接种蚜茧蜂进行人工饲养蚜茧蜂,扩大蚜茧蜂的种群数量,放置到大田中进行防治蚜虫。蚜茧蜂防治蚜虫是较好的生物防治方法,经过2年的推广应用,蚜茧蜂对油菜蚜虫的防治效果达65%,可减少杀蚜虫化学农药量60%以上,而且对蚜虫有持续的控制作用,从而降低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8.
<正> 五倍子是同倍蚜虫寄生于盐肤木(倍树)树叶背面,刺激叶细胞增生膨大而形成的虫瘿。野生倍产量极低且不稳定,采用人工挂虫技术,从根本上克服了倍树结倍不均匀、产量低、不稳产等不利因素,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不少地方有倍树但无自然结倍的问题。该技术是指把人工培育的倍蚜虫在春季迁蚜期收集在小纸袋内,待  相似文献   

9.
生物防治是通过改变生物数量平衡,即人为的增加某种天敌的数量,而压低害虫的数量。因此,加快繁殖大量饲养天敌——一些捕食性昆虫是生物防治的基本技术。捕食性瓢虫是多种蚜虫和一些其他害虫的重要天敌。故现将复旦大学生物系昆虫教研组编写的《关于瓢虫的人工饲料饲养问题》一文刊出,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家蚕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是制约现代蚕业人工饲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将母种经过人工饲料适应性驯化10代以上后进行S菁松×S皓月、SZ9601×929406正反交,对一代杂交种进行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饲养试验,调查蚕体质量和茧丝质量。结果表明:母种经过人工饲料适应性驯化的杂交种,眠蚕体质量显著提高,对饲料的摄食性增强; S菁松×S皓月的虫蛹生命率提高,但茧质降低,而SZ9601×929406变化相反;母种驯化对杂交种丝质无显著影响。表明,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和适应性不同,这为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王晖  张珉  张小红  夏兰琴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7):3463-3472
【目的】通过体外饲喂双链RNA(dsRNA),利用RNAi技术沉默麦长管蚜和桃蚜体内细胞色素P450。【方法】采用PCR克隆获得麦长管蚜和桃蚜体内细胞色素P450片段;利用双链RNA合成试剂盒合成麦长管蚜和桃蚜细胞色素P450保守序列的dsRNA;在蚜虫人工饲料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3、5和7.5 ng•μL-1的dsRNA,每个试验组设置3个重复,分别于饲喂后2天、4天、6天、8天统计蚜虫的存活数;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饲喂后目标基因的表达抑制情况。【结果】从麦长管蚜与桃蚜的cDNA中分别克隆细胞色素P450,所克隆片段同源性为90.1%,发现随着dsRNA浓度的增大,麦长管蚜和桃蚜的死亡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高,最高死亡率可分别达75.56%和64.44%。提取饲喂dsRNA浓度为7.5 ng•μL-1的不同时间段的蚜虫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目的基因被沉默。【结论】利用麦长管蚜和桃蚜细胞色素P450保守序列的dsRNA,体外饲喂后,通过RNA干扰(RNAi),能够显著降低蚜虫体内细胞色素P450的表达水平,直至导致目的基因沉默和蚜虫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家蚕原蚕全龄人工饲料育的茧质。[方法]以鲁17、92为供试品种,菁松、皓月为对照品种,采用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2种饲育方法,调查各处理的茧质。[结果]鲁17、92具有较好的人工饲料适应性,其全龄人工饲料育的茧质明显优于对照品种菁松、皓月;采用人工饲料养蚕受影响较大的是雄蚕,雌蚕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较好。[结论]日系品种的人工饲料适应性明显优于中系品种。  相似文献   

13.
<正> 人工饲料饲养技术,是现代化农林害虫防治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使用天然饲料饲养昆虫受季节限制,并须多次更换饲料,很难达到大量饲养的目的。人工饲料不受季节限制,不易发霉变质,可少  相似文献   

14.
饲喂桑叶不同时间后改喂家蚕人工饲料,家蚕拒食时间均在20 h以上;1~4龄桑叶育家蚕改人工饲料育后其发育时间与桑叶育相比明显延长,5龄差别不大;随着食桑时间的延长,改喂人工饲料后就眠率先逐渐降低然后上升;5龄家蚕桑叶育改人工饲料育的全茧量明显低于桑叶育的全茧量。  相似文献   

15.
燕麦抗蚜性和抗BYDV病毒病鉴定及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燕麦品种对蚜虫和BYDV的抗性水平,筛选和推广一批广谱抗性的品种以确保燕麦生产安全。【方法】用等行距开畦条播方式种植鉴定圃。于灌浆期分别用模糊识别法和目测法调查圃内自然感染蚜虫和人工接种饲毒蚜虫的数量和病叶级数,计算蚜害比值和平均严重度后进行抗蚜性和抗BYDV性评价。【结果】72份燕麦材料中,无免疫蚜虫和BYDV材料。抗蚜性评价结果表明,14份材料抗蚜、58份材料感蚜;抗BYDV性评价结果表明,自然接种后,9份材料抗病,63份材料感病,而人工接种后,6份材料抗病,66份材料感病。【结论】燕麦抗蚜和抗BYDV材料较少,抗蚜性与抗BYDV性之间有一定相关性,人工接种BYDV较自然感染BYDV易增加病害严重度。QO245-7和白燕2号对蚜虫分别表现中感,对BYDV一致表现抗病,是优质的抗蚜和抗BYDV材料,在今后大面积推广中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整饲喂含酵母蛋白人工饲料的天数,观察蛋白质对橘小实蝇生殖器官发育及交配、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人工饲料提供天数的增加,橘小实蝇精巢颜色加深变快,周围脂肪体出现的日龄早、数量增多。(2)橘小实蝇卵巢发育、交配和产卵对蛋白质有致病依赖性。在提供人工饲料少于2 d的情况下,卵巢发育不明显;在不提供人工饲料的情况下,橘小实蝇交配次数仅为16.666 7次,且没有产卵现象。(3)4日龄是橘小实蝇对蛋白质需求的关键日龄。在提供人工饲料3 d的情况下,后期未见成熟卵;从4日龄开始提供人工饲料的情况下,除有极个别个体发生卵巢不对称发育外,交配日龄和产卵日龄也发生相应推迟。(4)橘小实蝇卵巢发育对蛋白缺乏有一定的耐受性。在羽化第4天才开始持续提供人工饲料的情况下,未发现蛋白质对卵巢发育速度的影响;从第8天才开始持续提供人工饲料的情况下,卵巢还能部分发育和产卵。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黑点切叶野螟(Herpetogramma basalis)自然饲料季节性短缺问题,设计了3种人工饲料配方,以自然寄主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对照,在室内研究了人工饲料对生防昆虫黑点切叶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点切叶野螟在人工饲料饲养下可以完成生活史,但大多数生长发育指标和繁殖指标受到影响。其中,3种配方的人工饲料饲养的幼虫历期均有所延长、羽化率降低、成虫寿命缩短、单雌产卵量降低;配方Ⅰ和Ⅱ饲养的幼虫存活率明显降低,蛹期延长;配方Ⅰ饲养的昆虫蛹重和下一代卵孵化率明显低于对照;化蛹率和雌雄性比未受影响。3种饲料配方中,配方Ⅲ在本试验中表现最优,应在此基础上继续优化配方,以保证在冬季自然饲料短缺时作替代饲料。  相似文献   

18.
以桑叶粉和大豆粉为主要原料的人工饲料中,桑叶粉的含量在35%~55%之间为宜,大豆粉含量不宜低于30%;桑叶粉与大豆粉的质量对人工饲料质量均有很大影响;饲育稚蚕,春叶与秋叶均可,若要饲育壮蚕,则春叶成绩明显优于秋叶;经乙醇浸提大豆粉可明显提高疏毛率,但2龄后最好改为普通大豆粉饲料;人工饲料育的中系蚕个体的壮蚕饲育成绩优于日系蚕。  相似文献   

19.
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重要害虫,由于其难以在室内大规模饲养使得诸多研究受到限制。试验在已有可以完成世代的人工饲料的基础上分别配置了5种不同氮含量和糖含量的人工饲料,观察稻纵卷叶螟初孵、3龄和5龄幼虫对不同氮、糖含量的人工饲料取食选择性。结果表明,初孵幼虫较喜欢取食糖含量较高的人工饲料;氮含量饲料总体对初孵幼虫选择性的影响不显著,但接虫2 h后,饲料氮含量显著影响幼虫的选择性,其中0.92%氮含量饲料上的落虫数占总数的36%,接虫48 h后,氮含量为1.16%的饲料上落虫数明显高于其他饲料。糖含量对3龄幼虫落虫数取食选择有显著影响;对于不同氮含量的人工饲料,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选择性显著受饲料含氮量的影响(P<0.001),倾向于1.53%氮含量饲料。5龄幼虫对糖含量较高(27.22%)的人工饲料有稍强的趋向性,而不同含氮量对其选择性无明显影响。总体而言,糖含量对稻纵卷叶螟的取食选择有重要影响,氮含量仅对3龄幼虫的取食选择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 野生黄鳝进行人工高密度养殖,使其吃食天然饵料转化为人工饲料,才能彻底解决饲料来源,获得养殖成功和高产高效益,正确的驯喂方法是:黄鳝苗种放养后(?)天内不投喂饲料,让其初步适应鳝池(或网箱)环境,同时呈饥饿状态,增加食欲。第四天傍晚开始投喂人工饲料,每天傍晚一次。饲料种类应该是黄鳝爱吃的蚯蚓、蚌螺肉、小杂鱼等。饲料数量为主池鳝总重的2%~5%(看吃食多少增减)。开始时将饲料全池匀洒,并逐日向饲料台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