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以建鲤为研究对象,采用2×3双因子试验设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62.5、187.5mg/kg维生素E,分别在两个养殖密度(15g/L和60g/L)下进行饲喂,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E对不同养殖密度鲤鱼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养殖密度对鲤鱼的生长、摄食率和重量变异系数具有显著影响(P0.05)。高密度各组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低于低密度组(P0.05),但是高密度组重量变异系数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2)维生素E显著影响特定生长率(P0.05),对摄食率和重量变异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同一养殖密度下,维生素E对低密度各组的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在高密度下,维生素E组的生长显著高于对照组。(3)维生素E和养殖密度的交互作用对鲤鱼的生长、饲料系数和重量变异系数影响显著(P0.05)。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鲤鱼养殖密度的增加,应适当增加维生素E的添加量来调控其摄食,进而促进生长和降低个体分化。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对锦鲤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75、150和225 mg/kg的天蚕素抗菌肽,配制成4种等氮(粗蛋白质32%)等能(总能14.8 MJ/kg)的试验饲料,并分别饲喂平均体重为(10.30±0.01)g的锦鲤8周。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结果表明:150 mg/kg组锦鲤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25 mg/kg组(P<0.05),而与75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锦鲤的饲料系数(FCR)、蛋白质效率(PER)和摄食量(FI)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25 mg/kg组锦鲤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75 mg/kg组(P<0.05),与150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锦鲤的血清溶菌酶(LZM)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用维氏气单胞菌攻毒后,各抗菌肽添加组锦鲤的累积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可以增强锦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进而促进其生长;锦鲤饲料中天蚕素抗菌肽的适宜添加量为150 mg/kg。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活性酵母制剂对刺参生长、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通过在商品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025%、0.050%、0.100%、0.200%和0.400%的活性酵母制剂,配制6种试验饲料,饲喂平均初始体重为(4.0±0.1)g的刺参6周。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15头刺参。6周的养殖试验结束后,每个重复选取10头刺参,每头刺参通过体壁注射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菌悬液0.1 m L(菌悬液浓度为1.5×109CFU/m L),观察记录灿烂弧菌攻毒14 d内的累计死亡率。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活性酵母制剂能显著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P0.05),刺参特定生长率在添加量为0.200%时最高。饲料中添加活性酵母制剂后,刺参体腔液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增加(P0.05);活性酵母制剂添加量为0.050%~0.400%时,刺参体腔液中溶菌酶(LZM)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活性酵母制剂添加量为0.200%~0.400%时,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活性酵母制剂添加量为0.400%时,刺参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活性酵母制剂可降低攻毒14 d后刺参的累计死亡率,活性酵母制剂添加量为0.200%时,累计死亡率最低。由此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活性酵母制剂可促进刺参生长,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综合分析刺参的生长、免疫力和抗病力以及实际生产情况,刺参饲料中活性酵母制剂的适宜添加量为0.200%~0.400%。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维生素C对大鲵生长性能、血液指标以及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144尾体质量为(34.14±0.15)g、体质健壮的大鲵,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尾。各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D0组,对照组)、150(D150组)、300(D300组)、450(D450组)、600(D600组)和750 mg/kg(D750组)的维生素C。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D0组)相比,饲料添加维生素C显著提高大鲵终末体重(FBW)、特定生长率(WGR)和蛋白质效率(PER)(P<0.05),显著降低饲料系数(FCR)(P<0.05);分别以WGR和FCR为评价指标,大鲵饲料中维生素C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311.73和320.53 mg/kg。2)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维生素C显著提高大鲵血液血栓细胞数量(P<0.05),且D30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D300组和D450组血液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维生素C显著降低血浆丙二醛(MDA)含量(P<0.05),显著提高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且D450组血浆T-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D300组~D750组血浆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D300组~D750组各器官组织和血浆维生素C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饲料添加适宜水平维生素C能显著提高各器官组织和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溶菌酶(LZM)活性(P<0.05),且上述2个指标与各器官组织和血浆维生素C含量存在一定正相关性。综上所述,饲料添加适宜水平维生素C可提高大鲵生长性能,增强机体抗氧化和免疫功能,并提高各器官组织和血浆维生素C含量。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发酵豆渣对建鲤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FSR_0,作为对照)、6%(FSR6)、12%(FSR_(12))、18%(FSR_(18))和24%(FSR_(24))发酵豆渣替代豆粕,配制5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8.49 g的建鲤9周。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结果显示:FSR_(12)组建鲤的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其摄食率(FI)和饲料系数(FCR)最低。随着饲料中发酵豆渣添加水平的增加,建鲤脏体比(VSI)显著降低(P<0.05),而肝体比(HSI)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各组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葡萄糖(Glu)和甘油三酯(TG)含量以及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无显著差异(P>0.05)。FSR_(12)组血浆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FSR_6组和FSR_(24)组(P<0.05),而与FSR_(18)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血浆总胆固醇(TC)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各试验组(P<0.05),而血浆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低于各试验组(P<0.05)。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建鲤饲料中发酵豆渣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0.2%,添加水平过高会抑制建鲤的生长,但可以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饲料维生素E添加水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及血液和肌肉理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挑选360尾健康、平均体重为(45.00±1.50)g的团头鲂,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12.5、25.0、50.0、100.0和200.0 mg/kg维生素E的等氮等能试验饲料,试验期为9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2.5、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P<0.05);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的摄食率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12.5、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血浆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以及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12.5、25.0、50.0、100.0 mg/kg添加组血浆中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12.5、25.0、50.0 mg/kg添加组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100.0 mg/kg添加组血浆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3)与对照组相比,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12.5、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肌肉的熟肉率显著提高(P<0.05);25.0、50.0和100.0 mg/kg添加组肌肉的滴水损失率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知,饲料中添加25.0~200.0 mg/kg维生素E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团头鲂生长,改善肉质。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回归方程预测团头鲂饲料中维生素E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38.5 mg/kg。  相似文献   

7.
热应激建鲤饲料中吡啶甲酸铬的适宜添加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热应激建鲤(Cyprinus carpiovar.Jian)饲料中吡啶甲酸铬的适宜添加量。试验选取初始均重为(32.88±0.17)g的建鲤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吡啶甲酸铬的试验饲料,各组饲料Cr3+理论添加量分别为0、300、600、900、1 200和1 500μg/kg。试验在室内可控温循环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驯化期10d(26℃),正试期60d("常温—高温—常温"应激模式:20d,26℃;20d,31℃;20d,26℃)。结果表明:1)饲料中添加600和900μg/kg吡啶甲酸铬(以Cr3+计,下同)可显著提高建鲤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降低饲料系数(P<0.05)。与对照组相比,当添加量达到1 500μg/kg时,增重率下降3.4%(P>0.05)。随着饲料中吡啶甲酸铬添加量的升高,建鲤肝体比呈上升趋势,900、1 200和1 500μg/kg添加组肝体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饲料中吡啶甲酸铬的添加量对建鲤肌肉粗脂肪、灰分和水分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肝胰脏粗脂肪含量也无显著影响(P>0.05),但300和600μg/kg添加组肌肉和肝胰脏粗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3)饲料中添加600μg/kg吡啶甲酸铬可显著提高建鲤血清中白蛋白含量(P<0.05),添加1 500μg/kg吡啶甲酸铬可显著降低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P<0.05),添加600、900、1 200和1 500μg/kg吡啶甲酸铬可显著降低血清中胆固醇含量(P<0.05),添加900、1 200、1 500μg/kg吡啶甲酸铬可显著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P<0.05)。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600μg/kg吡啶甲酸铬(饲料中Cr3+实际含量为912.94μg/kg)有较好的抗热应激效果,可促进热应激建鲤生长并提高其肌肉粗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鸡血藤醇提物对黄颡鱼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选取健康1龄全雄黄颡鱼720尾,初始体重为(35.25±1.63)g,初始体长为(14.07±0.24)cm,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分别投喂添加0、0.04%、0.08%、0.16%、0.32%和0.64%鸡血藤醇提物的等氮等能饲料,依次标记为T1~T6组,并以T1组为对照组。饲养60 d后测定黄颡鱼各组织(鳃、脑、头肾、中肾、肝胰脏、脾脏)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与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肝胰脏及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与血清中补体3(C3)、免疫球蛋白(IgM)、白蛋白(ALB)含量。饲养试验结束后,通过注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攻毒,计算攻毒7 d后的累积死亡率和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添加0.16%~0.32%鸡血藤醇提物能显著提高黄颡鱼各组织及血清中SOD、CAT、GSH-Px活性与GSH含量以及血清中C3和ALB含量(P0.05),并能显著降低黄颡鱼各组织及血清中M DA含量(P0.05);GOT和GPT活性在肝胰脏中随着鸡血藤醇提物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二者在血清中呈相反的趋势;各组血清中IgM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肝胰脏、血清、头肾中NO含量随着鸡血藤醇提物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鳃、脑中NO含量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脾脏和中肾中NO含量不随鸡血藤醇提物添加量的变化而显著变化(P0.05);攻毒试验中,饲料中添加0.16%~0.32%鸡血藤醇提物能显著降低攻毒7 d后的累积死亡率(P0.05),并有效提高免疫保护率。由此得出,综合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黄颡鱼饲料中鸡血藤醇提物的适宜添加量为0.16%~0.32%。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多肽菌素S100对白鲢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试验选取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的白鲢420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4个重复。对照组白鲢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00 mg/kg多肽菌素S100、土霉素作为试验日粮,饲喂周期42 d。结果表明:饲喂多肽菌素S100与土霉素的试验组中总蛋白(TP)含量,碱性磷酸酶(ALP)、溶菌酶(LZM)、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用维氏气单胞菌攻毒后,饲喂多肽菌素S100与土霉素的试验组中白鲢的累积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这两项试验中多肽菌素S100组与土霉素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抑菌试验发现多肽菌素组抑菌圈直径极显著大于土霉素组(P0.01)。说明在饲料中添加多肽菌素S100可以提高白鲢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多肽菌素S100在生产中替代抗生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饲料中添加干酪乳杆菌对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3种不同浓度1×107CFU/g、1×108CFU/g、1×109CFU/g的干酪乳杆菌,养殖初始体重为(28±0.3)g的鲤鱼6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108CFU/g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体Ig M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1×109CFU/g的SOD活力和抗体Ig M含量反而受抑制;在28 d时添加量为1×108CFU/g的溶菌酶(LZM)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最高,1×107CFU/g、1×109CFU/g的低一些,均高于对照组;而试验各组中碱性磷酸酶(AKP)活力随干酪乳杆菌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饲喂后第42天以菌株维氏气单胞菌TH0426攻毒,各组14 d后的累积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108CFU/g的干酪乳杆菌免疫保护率最高为60%,1×107CFU/g、1×109CFU/g的次之。由此可见,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108CFU/g的干酪乳杆菌能提高鲤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且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抗菌肽对建鲤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根据饲料配方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100、200、400、600 mg/kg的抗菌肽,制成5种饲料。选用健康的建鲤鱼种3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饲养在15个100水族箱中,养殖水体经过曝气处理,温度控制在24~26℃,每周根据摄食情况调整投食量,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00、200、400 mg/kg抗菌肽可显著提高肌肉中脯氨酸的含量(P0.05),添加100、200、400、600 mg/kg抗菌肽可显著提高半胱氨酸的含量(P0.05);添加400 mg/kg抗菌肽可显著提高肌肉中粗蛋白质的含量(P0.05);400 mg/kg抗菌肽组肌肉中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00、400 mg/kg抗菌肽组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00 mg/kg抗菌肽组肌肉中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和C18: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0、200 mg/kg抗菌肽组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0 mg/kg抗菌肽时DP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0 mg/kg抗菌肽时DH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抗菌肽能够提高建鲤鱼种肌肉中蛋白质、脯氨酸、半胱氨酸、EPA和DHA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鱼粉饲料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性能、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肝胰腺非特异性免疫酶mRNA表达及抗病力的影响。选取840尾初始均重为(0.40±0.01) 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7组对虾分别投喂在低鱼粉饲料(含10%鱼粉)添加0(对照)、0.10%、0.25%、0.50%、0.75%、1.00%和1.25%枯草芽孢杆菌(活菌数为1.0×108CFU/mL)的试验饲料,养殖期为8周。结果显示:0.10%组增重率(WGR)与特定生长率(SGR)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为0.75%时,饲料系数(FCR)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蛋白质效率(PER)的变化规律则与饲料系数相反。血清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酚氧化物酶(PO)和溶菌酶(LZM)活性随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分别在添加量为1.00%、1.00%、0.50%和0.75%时获得最高值。各添加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二者均在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为0.75%有最高值。各添加组肝胰腺中过氧化氢酶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0%、0.75%、1.00%和1.50%组肝胰腺中溶菌酶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经哈维氏弧菌攻毒试验96 h后,凡纳滨对虾幼虾的累积存活率随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具体表现为0.50%、0.75%、1.00%和1.5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0%和0.25%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枯草芽孢杆菌可促进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以增重率为判断依据,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得出低鱼粉饲料(鱼粉含量为10%)中添加0. 73%的枯草芽孢杆菌(活菌数为1. 0×108CFU/mL)时促生长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发酵豆渣对建鲤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FSR_0,作为对照)、6%(FSR6)、12%(FSR_(12))、18%(FSR_(18))和24%(FSR_(24))发酵豆渣替代豆粕,配制5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8.49 g的建鲤9周。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结果显示:FSR_(12)组建鲤的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其摄食率(FI)和饲料系数(FCR)最低。随着饲料中发酵豆渣添加水平的增加,建鲤脏体比(VSI)显著降低(P0.05),而肝体比(HSI)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各组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葡萄糖(Glu)和甘油三酯(TG)含量以及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无显著差异(P0.05)。FSR_(12)组血浆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FSR_6组和FSR_(24)组(P0.05),而与FSR_(18)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血浆总胆固醇(TC)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各试验组(P0.05),而血浆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低于各试验组(P0.05)。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建鲤饲料中发酵豆渣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0.2%,添加水平过高会抑制建鲤的生长,但可以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硒酵母和维生素E对刺参生长、免疫力及抗病力的影响.采用2×4双因子试验设计,即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和250 mg/kg的维生素E,每一维生素E水平下分别添加0、100、300和600 mg/kg的硒酵母,共制成8种试验饲料,饲喂平均初始体重为(3.52±0.08)g的刺参8周.每组设3个重复,每...  相似文献   

15.
低温与维生素E对育成期笼养蛋鸭生长和性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用健康13周龄金定鸭(母)180只,采用2×3两因素有重复试验设计,设2个温度水平,分别为低温(2±1)℃和适温(18±1)℃;维生素E设3个水平,分别为20、220IU/kg和420IU/kg。试验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鸭。结果表明:①低温使日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显著升高,日增重显著降低(P<0.05)。维生素E对生长性能影响不显著。②低温显著降低输卵管和卵巢重量(P<0.05),维生素E使输卵管和卵巢重量有上升趋势。③添加维生素E,显著影响总蛋白和胆固醇的浓度(P<0.05);低温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维生素E水平提高显著降低谷丙转氨酶的活性。④低温使T3显著升高,维生素E水平提高使T3显著降低(P<0.05),低温使孕酮浓度显著降低(P<0.05),维生素E添加量的提高,使孕酮浓度亦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蛋氨酸对幼建鲤疾病抵抗能力及免疫应答的影响.选择体重为(12.34±0.02)g健康建鲤864尾,平均分成6组,每组144尾(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8尾),分别饲喂蛋氨酸水平为0.39%、0.70%、1.00%、1.30%、1.60%和1.90%的饲料,饲养60 d后用嗜水气单胞菌攻毒17 d,考察蛋氨酸对幼建鲤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蛋氨酸水平极显著提高了攻毒前头肾体指数、后肾体指数、脾体指数、血液红、白细胞数量和攻毒后红细胞数量(P<0.01);显著提高了攻毒前白细胞吞噬率和攻毒后成活率、白细胞数量、白细胞吞噬率、血清酸性磷酸酶活力、溶菌酶含量、补体C3含量、凝集素水平和抗嗜水气单胞菌抗体效价(P<0.05).由此得出,蛋氨酸通过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和提高特异性抗体效价从而提高幼建鲤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力,增强疾病抵抗力.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免疫和未免疫黄河鲤免疫功能和抗病力的影响。选择初始平均体重为(35.36±0.46)g的黄河鲤1 920尾,随机分为8组(Ⅰ~Ⅷ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0尾。Ⅰ~Ⅳ组为注射抗原的免疫组,Ⅴ~Ⅷ组为注射无菌生理盐水的对照组。试验饲料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添加量分别为0(Ⅰ、Ⅴ组)、1.5×1011(Ⅱ、Ⅵ组)、3.0×1011(Ⅲ、Ⅶ组)、4.5×1011CFU/kg(Ⅳ、Ⅷ组)。各组试验鱼在投喂试验饲料28 d后,改喂基础饲料28 d。于免疫后第7、14、21、28、35、42天测定各组试验鱼的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血清抗体效价。于免疫后第42天采用嗜水气单孢菌对各组试验鱼进行攻毒,14 d后统计各组的死亡率,计算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免疫和未免疫黄河鲤的白细胞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以及血清溶菌酶活性(P<0.05)。Ⅲ组黄河鲤的血清抗体效价最高,其几何平均值为486.7;其次是Ⅳ组,为372.6;再次是Ⅱ组,为234.6;而Ⅰ组最低,为192.8。免疫组黄河鲤均获得了一定的免疫保护率,以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为4.5×1011CFU/kg时的免疫保护率最高。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提高免疫和未免疫黄河鲤的免疫功能和抗病力,建议添加量为3.0×1011~4.5×1011 CFU/kg。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维生素C对原代培养建鲤肠道上皮细胞(IECs)增殖分化、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原代培养建鲤肠道上皮细胞72h,换用含维生素C浓度分别为0、4、10、16、22、28mg/L的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72h后,观察细胞培养特性和测定细胞蛋白含量、钠钾ATP酶(Na+、K+-ATP酶)、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结果显示,未添加维生素C的建鲤IECs存活数量少,细胞集落较小;添加不同浓度维生素C的试验组建鲤,其细胞贴壁数量明显增多,细胞集落较大并有成片单层细胞,不同试验浓度组间差异不显著;添加不同浓度维生素C的试验组建鲤IECs,MTT OD值、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Na+、K+-ATP酶活性和IECs蛋白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且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10mg/L维生素C浓度试验组建鲤IECs的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可增加到最大值,16mg/L维生素C浓度试验组建鲤IECs的Na+、K+-ATP酶活性和蛋白含量增加到最大值。提示适当添加维生素C可以促进建鲤肠道上皮细胞增殖分化,改善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增强肠上皮细胞的功能和氨基酸代谢,提高细胞蛋白质沉积。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时间连续投喂β-葡聚糖对鲤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的抵抗能力.试验采用初始体重为(61.53±0.34)g的健康鲤(Cyprinus carpio)为研究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0.15%和0.50%的β-葡聚塘,饲养60 d.结果显示:投喂β-葡聚糖对鲤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肝胰脏中溶菌酶和酸性磷酸酶活力显著降低于对照组(P<0.05),髓过氧化物酶活力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注射嗜水气单胞菌148 h后试验组鲤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知,长期投喂β-葡聚糖不影响鲤生长性能,但会降低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对嗜水气单胞菌攻毒的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维生素E水平对22~42日龄岭南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1 440只22日龄岭南黄羽肉鸡公鸡,共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试验采用玉米淀粉-豆粕型基础饲粮,各处理间除饲粮维生素E水平不同外,其他营养水平均一致。处理1(空白对照组,维生素E含量为3.59 mg/kg)为基础饲粮,处理2~6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10、20、40、80 mg/kg维生素E。试验期21 d。试鸡地面平养,自由采食颗粒料和自由饮水。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维生素E有降低试鸡饲料采食量的趋势(P=0.051),但对平均日增重、饲料增重比、胴体品质、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饲粮添加80 mg/kg维生素E显著提高了法氏囊指数(P<0.05),添加10、20、40和80 mg/kg维生素E显著降低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5),添加5、10mg/kg维生素E使试鸡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6.93%和23.46%(P<0.05),添加20 mg/kg维生素E显著提高了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饲粮添加5、10、40、80 mg/kg维生素E显著提高了肝脏中α-生育酚含量(P<0.05),添加各水平维生素E均显著降低了肝脏中丙二醛含量(P<0.05),添加10、20 mg/kg维生素E显著提高了试鸡肌肉中T-SOD活性(P<0.05)。试验结果提示,仅考虑生长性能,玉米-豆粕型饲粮中不需添加维生素E;综合各抗氧化指标,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得到22~42日龄黄羽肉鸡饲粮维生素E适宜水平为13.59~23.59 mg/kg;以血清TNF-α含量、T-SOD活性为评定指标,经回归分析得出饲粮维生素E适宜水平分别为59.88和46.64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