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种杀虫剂对麦田蚜虫和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2种选择性杀虫剂吡虫啉、抗蚜威和一种广谱性杀虫剂氧化乐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选择性杀虫剂对麦田蚜虫和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选择性杀虫剂的小区在农药持效期内麦蚜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低于空白对照区,高于氧化乐果处理区,而优势度和优势集中度高于空白对照区,低于氧化乐果处理区;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低于空白对照区,高于氧化乐果处理区,优势度和优势集中度高于空白对照区,低于氧化乐果处理区。选择性杀虫剂处理区瓢蚜比小于空白对照区和氧化乐果处理区,且有效期长达15-16d。根据害虫和天敌发生的特点及选择性杀虫剂的特性,提出了麦蚜的有效防治措施,即在麦蚜为害关键时期,每667m^2用吡虫啉1g(ai)或抗蚜威2.5g(ai)喷施1次,再利用自然天敌调控作用,即可有效控制麦蚜。  相似文献   

2.
麦蚜是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害虫。本试验探索了油菜小麦邻作模式以及小麦单作模式对麦蚜主要天敌发生的影响,以小麦和油菜交界处向两边各在0、2、4、6、8、16 m处设立试验小区,记录麦蚜主要天敌发生数量以及测定小麦株高、穗长、穗重、千粒重,揭示油菜小麦邻作模式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菜的成熟,瓢虫逐渐向油菜小麦邻近处转移,且迁移的最有效距离为4 m;对邻作小麦田蚜茧蜂数量最高峰当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除最高的0 m(2009年)和4 m(2010年)处外,其他各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单作田各距离之间蚜茧蜂数量上的差异不明显;相比于小麦单作模式,油菜小麦邻作显著提高了小麦的株高、穗长、穗重、千粒重。总之,油菜小麦邻作模式有利于麦蚜主要天敌向小麦田转移,并能提高小麦的产量和生物量。  相似文献   

3.
为研发小麦蚜虫绿色防控新技术,比较了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水杨酸甲酯海藻酸钠缓释球(MeSA)和植物免疫激发子寡糖·链蛋白(OAP)以及二者共同处理对麦蚜及其天敌瓢虫种群动态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甲酯、寡糖·链蛋白和2者共同处理对麦蚜以及瓢虫的种群发生趋势无影响,但可以显著降低麦蚜无翅蚜的种群数量;3种处理中水杨酸甲酯对瓢虫有极显著吸引效果;不同处理对有翅蚜数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在2018年3种处理均可以显著降低麦蚜有翅蚜的数量,而2019年OAP及其与MeSA混合处理可显著降低有翅蚜数量,提高小麦的产量。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冬小麦生产中增产、减药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麦不同生育期防治麦蚜效果及防治关键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麦蚜农药减量防治技术,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分别研究了在小麦半穗期、扬花初期、扬花末期、乳熟中期一次性化学防治对麦蚜及其天敌种群以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扬花初期至扬花末期施药不仅能有效控制麦蚜种群为害,对减少小麦产量损失也最为有利。小麦扬花初期至扬花末期是一次性施药防治麦蚜、确保小麦增产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5.
油菜小麦邻作与小麦单作对小麦田节肢动物功能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在油菜-小麦邻作和小麦单作模式下昆虫群落的变化,为实际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方法]将小麦田和油菜田交界处设为0m,在距0m处2、4、6、8、16 m(包括0 m)处设立试验小区,记录节肢动物数量,计算主要特征参数.[结果]临近油菜的小麦上蚜虫丰盛度最低,主要天敌丰盛度最高;距离油菜0m处麦蚜亚群落稳定性较好;距离油菜0m处捕食性天敌亚群落稳定性最高,16m处最低;邻作小麦田昆虫群落稳定性高于单作小麦田;油菜-小麦邻作可以降低6m以内蚜虫种群数量,增加6m内捕食性天敌的数量以及4m内捕食性天敌的多样性.[结论]油菜与小麦邻作对于麦蚜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但控制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6.
宁夏麦蚜天敌多样性及种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麦蚜是宁夏小麦的主要害虫,为了实现自然天敌对麦蚜的有效控制,采用网捕法和陷阱法等采集手段,通过3年田间调查,共鉴定麦蚜天敌97种,包括寄生性天敌16种和捕食性天敌81种。将麦蚜天敌划分为单食性天敌、寡食性天敌、多食性天敌及杂食性天敌共4类功能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敌功能团对麦蚜种群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寄生性天敌中蚜茧蜂属的燕麦蚜茧蜂与烟蚜茧蜂是优势种;捕食性天敌种类较为复杂,不同地区麦蚜天敌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复杂的农业景观能够维持更高的天敌多样性。表明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建立和恢复非作物生境能够明显提高天敌种群数量,进而提高其生物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烟碱类杀虫剂种子包衣防治麦蚜的可行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评价不同新烟碱类杀虫剂处理种子防治小麦蚜虫的应用潜力,采用种子包衣法分别在室内及田间比较了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烯啶虫胺、噻虫啉防治小麦蚜虫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测定了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持效、对天敌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2.4、3.6和4.8 g/kg种子剂量下,啶虫脒明显降低小麦出苗率,而其它药剂均无显著影响;至抽穗前烯啶虫胺、啶虫脒和噻虫啉对麦蚜的防效低,吡虫啉和噻虫嗪则均有较高防效,在58.17%以上,而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效下降,为33.57%~60.46%。吡虫啉和噻虫嗪对叶部麦蚜防效均相应高于穗部。与喷雾处理相比,吡虫啉、噻虫嗪各剂量种子包衣对瓢虫和蚜茧蜂等天敌昆虫影响小,在3.6、4.8 g/kg种子剂量下,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无显著差异,且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低。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种子包衣防治麦蚜的应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8.
2008年4月底至6月初在山东禹城调查了小麦和3种牧草上的蚜虫和天敌种群密度。结果表明,麦蚜种群高峰期在5月中旬,寄生蜂和瓢虫的高峰期比蚜虫分别滞后5~10d和15~20d;麦蚜种群增长率与天敌种群密度变化呈负相关,其中与瓢虫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4月底至5月初小麦抽穗期是麦蚜种群爆发的关键时期,天敌密度低、害益比大是爆发的重要原因;4月底至5月初,牧草上的天敌密度是小麦上的2~3倍。牧草在麦蚜种群生态调控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穗期蚜虫发生及抗性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穗期蚜虫种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生高峰期在5月中、下旬,从小麦抽穗到成熟,受蚜虫为害,千粒重降低3.2%~47.0%,减产10%~15%,严重田块产量损失达40%以上。麦穗蚜对氧乐果已达中抗水平,LC50为122.55;对吡虫啉、抗蚜威也产生了明显的抗性,LC50分别为53.78和30.96;对啶虫脒、阿维虫清的抗性较低。依据麦穗蚜防治现状及抗药性,结合小麦穗期既是麦蚜的主要为害期,也是麦田天敌大量繁殖期的实际,从保护麦田生态系统,延缓麦蚜抗药性角度出发,提出了选择使用吡虫啉、抗蚜威、啶虫脒等新型高效、低毒杀虫剂,重视保护天敌,构建麦田半自控生态系统等麦穗蚜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麦蚜天敌利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麦蚜及其天敌种群数量的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两者在数量上和时间上具有明显的紧密追随现象。应用Lotka-Volterra数学模型,组建了麦蚜与天敌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模拟式,求得两者田间平衡点:N=r2/β=508.1579;P=r1/α=1.5791。制定了淮北地区麦田总体天敌单位与麦蚜的比例为1∶322的化学药剂防治指标和不同条件下的化学药剂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11.
展膜油剂是一种专为省力化施药研制的农药剂型。为明确新药剂4%嘧菌酯·噻呋酰胺展膜油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在河北省、湖北省、湖南省及上海市选取8地进行了2年田间药效试验,比较了不同剂量处理间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嘧菌酯·噻呋酰胺展膜油剂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好防效,优于对照药剂25%嘧菌酯悬浮剂及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防治效果,且使用方便。当施药量达到200mL/7667m^2时,2014年,在河北省、湖北省、湖南省及上海市,药后14d防效分别为82.41%、89.2%、83.25%及95.29%;2015年,在河北省、湖北省、湖南省试验地,药后14d防效分别为81.72%、81.95%、90.9%;两年防效均优于或持平于对照药剂。最佳施药量为200mL/667m^2.  相似文献   

12.
2018年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三省交界处草地螟突发高密度种群,导致年度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为近10年以来最高。2018年草地螟各世代的发生特点为越冬代成虫发生面积大、内蒙古、黑龙江蛾量高,1代幼虫在内蒙古中东部重发,1代成虫在内蒙古东北部和河北局部种群数量高,2代幼虫仅零星发生。分析了我国东北局部种群数量突增的原因,即越冬代成虫异地大量迁入,且重发区域空中风场和天气条件有利于成虫降落和产卵。  相似文献   

13.
基于深度学习的病虫害智能化识别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作物种植覆盖面广、分散度高,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区域性发生规律复杂,传统的人工鉴定技术从效率、能力与精度方面均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重大病虫测报要求。针对这一实践需求,以测报灯下害虫图像数据库(约18万张)、田间病虫害图像数据库(约32万张)为基础,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病虫害种类特征自动学习、特征融合、识别和位置回归计算框架,并研发了移动式病虫害智能化感知设备和自动识别系统。通过近2年的精确度和实操运行效率检验,该系统在自然状态下对16种灯下常见害虫的识别率为66%~90%,对38种田间常见病虫害(症状)的识别率为50%~90%。随基础数据库的不断丰富、神经网络深层特征提取的不断完善,该系统有望进一步提高识别准确率,从而真正实现田间病虫害识别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率。  相似文献   

14.
采用皿内测定法,研究了土荆芥精油对灰茶尺蠖的熏蒸活性及对其体内2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荆芥精油剂量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灰茶尺蠖幼虫的死亡率也相应升高;LC50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通过测定土荆芥精油对灰茶尺蠖幼虫体内解毒酶活力变化表明,其精油对灰茶尺蠖幼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呈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羧酸酯酶呈激活后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四种除草剂在水稻上的消解及残留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四种水稻用除草剂(苄嘧磺隆、吡嘧磺隆、丙草胺、丁草胺)的消解及残留规律,建立了四种除草剂在土壤、糙米、稻壳中的分析检测方法:四种除草剂在各基质中三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均在70%-110%范围内,变异系数在1.5%-14.9%之间;基质标准曲线在0.01~1mg/kg的线性范围内,可决系数均在0.98以上,线性相关性良好,可满足检测要求。土壤检测结果显示按照推荐剂量和二倍推荐剂量施药10d后,四种除草剂的残留量均小于本方法定量限;四种除草剂最终残留量均小于糙米中最低残留限量,表明在水稻上按照推荐剂量使用这四种除草剂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出对番茄青枯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生防菌,采用皿内测定法从上海地区的番茄青枯病自然衰退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番茄青枯病有很强抑制作用的菌株SN15-2,并进行了分子鉴定和对荧光假单胞菌SN15-2产抗生素能力和定殖能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SN15-2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其菌株能产生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2,4-DAPG)、硝吡咯菌素(PRN)、藤黄绿脓菌素(PLT)。同时,可以产生HCN、噬铁素,能够形成生物膜。SN15-2在施入番茄根际后的前20 d定殖数量减少,20 d后基本稳定,60 d时,在干土中的定殖数量可达3.67×105cfu/g。盆栽防效分析表明,荧光假单胞菌SN15-2对番茄青枯病防效达到46.58%。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新颁布(2017年4月1日颁布)的《农药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出台后,关于农药二维码特性及用途的相关内容,(特点在于是对农药产品最小销售单元进行赋码,保证每个产品最小包装都有唯一单元识别码。)并阐述了农药标签二维码的使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草地贪夜蛾测报调查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9年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害虫草地贪夜蛾侵入我国云南并为害冬玉米。本文基于我国云南草地贪夜蛾发生分布现状和田间为害特征,提出了草地贪夜蛾成虫、卵、幼虫、蛹等不同虫态的种群监测方法,系统介绍了田间调查技术。同时,建议深入研究草地贪夜蛾区域性发生规律、推广自动化和智能化种群监测技术、制定草地贪夜蛾测报技术规范,旨在提高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大豆及土壤中喹禾糠酯和代谢物喹禾灵酸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样品用盐酸混合液和乙腈提取,石墨炭黑和C18填料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喹禾糠酯及代谢物喹禾灵酸在大豆植株、籽粒、毛豆、土壤中的添加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4%~95.3%、90.4%~101.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8%~10.3%、2.1%~10.9%。喹禾糠酯及代谢物喹禾灵酸在大豆籽粒上定量限为0.01mg/kg,在大立植株、毛豆和土壤中的定量限为0.005mg/kg;喹禾糠酯及代谢产物喹禾灵总量的消解半衰期在大豆植株上为7.0d,在土壤上为1.7d和2.0d,在毛豆和大豆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05mg/kg和<0.01 mg/kg。  相似文献   

20.
通过常规植物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人工栽培鸦胆子褐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研究了其病原菌对温度和pH的适应性以及对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引起鸦胆子褐斑病的病原菌为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病原菌温度和pH生长曲线回归方程分别为■。由方程计算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4.6℃,最适pH为5.3。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可作为鸦胆子褐斑病田间防治的备选药剂,且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