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海省大通县牛皮蝇蛆病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通地区不同饲养条件、不同品种,年龄、性别、防治等条件下,牛感染牛皮蝇蛆病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山地放牧的牛感染率分别为27.2%、22.0%明显高于舍饲圈养牛的感染率10.7%、11.4%;幼年畜的感染率28.4%、29.4%与成年畜的感染率6.6%、7.1%相比,牛皮蝇蛆病对幼年畜的侵害程度要高(P<0.05)牛皮蝇蛆防治是否与感染率有明显的关系,牛皮蝇蛆的感染率与性别和品种无关.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玉树州2011年牛皮蝇病防治效果,了解2012牛皮蝇感染情况,从对2012年3月份和5月份对玉树、治多、称多、曲麻莱四县组织开展了牛皮蝇防治效果考核及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防治牛群的牛皮蝇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在控制范围内,通过对未防治牛群与防治牛群的比较,未防治牛的牛皮蝇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明显高于防治牛,防治效果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牛皮蝇是一种对牛危害比较严重的外部寄生虫,成熟的幼虫主要是在牛的背部皮肤下组织内进行寄生,严重影响了牛的生长发育,导致牛消瘦、泌乳下降甚至发育不良等。从本次调查研究结果可知,青海省海晏县金滩乡牦牛感染牛皮蝇的情况不严重,感染率为10%左右,7月份的感染率为9.50%,每个月的平均感染数为1.88~2.26。  相似文献   

4.
正牛皮蝇病是由狂蝇科(Oestridae)皮蝇属(Hypoderma)的牛皮蝇蛆(H.bovis maggot)寄生于牛背部皮下组织内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偶尔也寄生于人、马属动物、绵羊、其它野生动物背部皮下组织内。其特征是引起患畜消瘦、发育受阻、畜产品下降、皮革质量降低,甚至引起幼年牛死亡,也是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为准确掌握全省2015年牛皮蝇蛆病防治效果及2015年牛皮蝇蛆感染情况,本中心在大通等10个县(市)组织开展了牛皮蝇蛆  相似文献   

5.
2009年10月中旬采用阿维菌素泼背剂对574头牦牛,分为两组进行牛皮蝇蛆防治试验,并于2010年4月进行了防治效果考核,结果显示:试验组牦牛感染率为零,防治效果达100%;对照组119头牦牛中感染92头,感染率77.31%,平均感染强度10.89个瘤疱。  相似文献   

6.
门源县青石嘴镇牛皮蝇蛆病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门源县青石嘴镇972头牛只在不同地区、不同寄生部位、不同品种等条件下,感染牛皮蝇蛆病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山地放牧的牛感染率分别为27.2%;22.0%明显高于舍饲圈养牛的感染率10.7%;11.4%:寄生于背部的高达64.83%,寄生于腰部的次之占30.15%,寄生于臀部的占1.92%,牛皮蝇蛆的对黄牛的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牛背部瘤疱计数法,对玉树地区未防治牛牛皮蝇进行检查,未防治牛感染率为60.33%,平均感染强度4.7个,其中:犊牛感染率73%,平均感染强度8.38个;幼年牛感染率75%,平均感染强度5.09个;成年牛感染率33%,平均感染强度1.92个。同时检查防治牛皮蝇感染情况,防治组的平均感染率下降了92.81%,平均感染强度下降98.51%。同时,对今后的牛皮蝇病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大通县近几年牛皮蝇病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对牛皮蝇病防治效果进行了考核,在2006年三、五月份共调查牛1155头,其中已防治牛923头,未防治牛232头,在从防治效果来看,整个三、五月份的感染率为17,3%,平均瘤疱数为1.4个,其中已防治牛的感染率为9.9%,平均瘤疱数为0.48个,未防治牛的感染率为46.6%,平均瘤疱数为2.3个,幼年牛的感染率高,牛皮蝇感染与地区、饲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牛皮蝇病是牛皮蝇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内引起的一种慢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感染后就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牛生产性能。为了及时掌握本地区牛皮蝇感染情况以及防治效果,笔者在2008年3~4月份对互助县南门峡镇放牧的牛牛皮蝇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0.
2009—2010年,笔者对青海省共和县高寒地区牦牛外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抽查的5 687头牦牛中检出外寄生虫有牛皮蝇蛆、颚虱、毛虱、疥螨、痒螨、花蠕形蚤、草原革蜱7种,隶属于1门2纲3目7科7属;感染率分别为24.9%、11.8%、15.4%、7.7%、9.2%、9.4%、5.7%。幼年牛和成年牛外寄生虫的总感染率达84.10%,幼年牛的感染率极显著高于成年牛(P(0.01)。  相似文献   

11.
一、防治前的调查:我县防治牛皮蝇病已历时4年,防治前的1983年3月和5月两次对全县12个乡39个点进行了,45次调查,检查牛4519头,感染率为63.44%,感染强度6.8个,感染范围0—148个。二、防治效果的调查:每年10月10日到11月上旬用倍硫磷肌肉注射防治牛皮蝇,翌年的3—5月份进行防治效果考核。4年共抽查牛10391头(次),平均感染率为23.35%,感染强度0.99,范围0—68个,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玉树本地牛皮蝇蛆的危害是愈演愈烈,由早期的牛、马、骡、驴感染,逐渐向人群中开始蔓延开来。牦牛感染牛皮蝇蛆的危害巨大,经感染后的牦牛,泌乳量降低;使役年限缩短;生长发育受阻,增重趋向缓慢;牛皮穿孔,经济使用价值降低,严重影响牦牛养殖效益。文章详细阐述此病本地感染情况,介绍此病的危害,致病病原,体内移行规律等等。在此基础上,就综合防治措施,做汇总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采用阿维菌素泼背剂对306头幼年牦牛进行牛皮蝇病的防治,并于2007年4月进行了防治效果的考察,结果防治群感染率为阴性,而对照群的感染率为99.33%,感染强度4.77个瘤包/牛。  相似文献   

14.
海晏县的牛皮蝇幼虫未防治前的感染率为85.17%,感染强度为11.5个。从1983年起连续三年用倍硫磷肌肉注射防治,到1985年考核时,感染率为10.09%,感染强度为0.33个。1985年停止注射倍硫磷。现以1985和1986两年的3、5月份青海湖乡莫湘滩停_}上注射一年后牛皮蝇幼虫的感染情况调查材料(详见表1、2)进行对比分析,提  相似文献   

15.
自1983年以来,兴海县连续4年应用倍硫磷防治牛皮蝇病,共注射牛595 199头(次),并于1984、1986和1987三年做了防治效果调查,1985年做了防治后经济效益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防治前感染情况:全县有各类牛170474头,占全县牲畜的20.3%。1983年在桑当、大河坝、温泉、龙藏、中铁5乡进行防治前调查,调查牛1279头,感染率为70.37%,感染强度9.17个。其中1岁牛感染率100%,2岁牛为88.5%,3岁为  相似文献   

16.
正牛皮蝇蛆病是世界上危害人畜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危害十分严重,牛皮蝇蛆感染牛只时可导致患畜的营养状况下降和产奶性能、产肉量降低,严重感染时还可引起幼龄牛和体弱牛死亡。此外,皮肤严重损伤后,还会影响皮革的质量[1]。该病不仅可以感染牛、马、骡、驴,人感染该病的情况在牧区也时有发生[2-3]。鉴于此,为了调查玉树州地区牦牛牛皮蝇蛆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而筛选出高效低毒、广谱、无残留的防治药物和制订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牛皮蝇病是牛皮蝇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内引起的一种慢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感染后就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牛的生产性能。为了及时掌握本地区牛皮蝇感染情况以及防治效果,笔者在2017年3~4月份对共和县廿地乡放牧的牛牛皮蝇情况进行了调查。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2017年3~4月份共抽检共和县廿地乡切扎村、羊让村、曲什纳村、拉龙村、廿地村不同年龄放牧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3~5月份采用触摸牦牛背部皮蝇瘤疱的方法调查牦牛400头,其中防治牛288头,感染28头,感染率9.72%,平均感染强度2.55;未防治牛112头,感染32头,感染率28.57%,平均感染强度4.25。牛皮蝇病是牛皮蝇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内引起的一种慢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感染后就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牦牛生产性能。为及时掌握本地区牛皮蝇病的感染情况,进一步巩固共和县牛皮蝇病防治效果,加大  相似文献   

19.
牛皮蝇是牛皮蝇蛆(H.bovis maggot)病原的成虫,其虫种有纹皮蝇(H.lineatum)、牛皮蝇(H.bovis)和中华皮蝇(H.sinense),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Lnsecta)、双翅目(Diptera)、狂蝇科(Oestridae)、皮蝇属(Hypoderma),牛皮蝇蛆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外寄生虫病,也是我县草原放牧牦牛最常见、危害较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感染后引起患牛消瘦、产奶量下降、幼畜发育不良、尤其是皮革质量下降,损失巨大。鉴此,为摸清高海拔牧区牦牛牛皮蝇蛆的感染情况、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特性,笔者于进行了专项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牛皮蝇的专性宿主为牛,但偶而也可寄生马属动物和其它野生动物。笔者曾见马寄生牛皮蝇蛆二病例,现报告如下: 例一:海晏县银滩乡卫生所马××的一匹骟马,7岁,红枣骝,1983年3月12日,在鬐甲后缘2厘米与背中线一指左侧的交点处,发现一个包块,皮肤穿孔呈圆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