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效果,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这两种病害的防治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20%叶菌唑SC、48%氰烯·戊唑醇SC和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的防效较好,防效为83.54%~88.92%;其次为400 g/L戊唑·咪鲜胺EW和430 g/L戊唑醇SC,防效为71.87%和73.31%;50%多菌灵WP的防效仅为58.05%。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效调查结果表明:30%丙硫菌唑SC、40%丙硫·戊唑醇SC和430 g/L戊唑醇SC的防效较好,防效为84.78%~88.33%;其次275 g/L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SE、48%氰烯·戊唑醇SC、40%叶菌·戊唑醇SC和400 g/L戊唑·咪鲜胺EW,防效范围为79.66%~81.56%;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和50%多菌灵WP的防效为69.36%和39.33%。从防治效果、两种病害兼防以及延缓抗药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氰烯·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丙硫·戊唑醇、叶菌·戊唑醇等交替使用是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比较好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江苏垦区小麦赤霉病菌群体中抗多菌灵菌株的频率逐年上升,多菌灵防效逐年下降,部分农场采用多菌灵防治几乎失效。为了筛选替代多菌灵的药剂,我们在白马湖等6个农场对几种新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40%叶菌唑SC和25%丙硫菌唑WP在所有农场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5%丙硫菌唑WP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在所有农场其防效都超过80%,防治后乳熟期和成熟期病穗率变化不大。40%叶菌唑SC、25%丙硫菌唑WP以及25%氰烯菌酯SC和43%戊唑醇SC混用有显著增产作用,并能大幅度降低籽粒中DON含量。作者认为赤霉病的防治应立足种植抗(耐)病品种,扬花期选用有效杀菌剂适期进行防治。氰烯菌酯、叶菌唑和丙硫菌唑可作为多菌灵的替代药剂。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15%丙唑·戊唑醇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收获时籽粒呕吐毒素含量的影响,笔者开展了15%丙唑·戊唑醇SC、430g/L戊唑醇SC、480g/L丙硫菌唑SC、30%肟菌·戊唑醇SC、1%蛇床子素EW、250g/L吡唑醚菌酯EC不同施药浓度、不同施药次数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始期喷一次和小...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化学防控一直是小麦主产区防控赤霉病的主要措施。为明确几种新型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对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的影响,于2018年进行了氰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单剂及其复配剂对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SC)1500 mL/hm^2处理对赤霉病病穗防效达92.40%,病指防效达93.20%,小麦籽粒DON毒素检出量较不用药对照降低80.38%;25%氰烯菌酯SC 2000 mL/hm^2处理对赤霉病的病穗防效达86.80%,病指防效达88.78%,小麦籽粒DON毒素检出量较不用药对照降低88.19%;48%氰烯·戊唑醇SC 900 mL/hm^2和40%丙硫·戊唑醇SC 600 mL/hm^2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分别为77.20%、78.00%,病指防效分别为80.27%和79.59%,对籽粒DON毒素检出量较不用药对照分别降低73.87%和81.42%。在小麦赤霉病较重发生的情况下,上述4种杀菌剂单剂或复配剂1次用药既能高效控制病情,又能有效控制小麦籽粒DON毒素不超标。本试验研究进一步阐明,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杀菌剂及其复配剂均能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并能有效降低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吡唑醚菌酯单剂及其复配剂虽然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和病指防效也较高,但控制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效果相对较差。研究结果为小麦穗期赤霉病化学防控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24%戊唑·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5%丙唑·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分别于2020、2021年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2020年和2021年,供试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2.88%~97.37%和78.14%~93.2...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防治小麦赤霉病高效药剂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本试验采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50 g/L丙环唑乳油、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80 g/L氰烯·戊唑醇悬浮剂、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44%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共6种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975 mL/hm2+250 g/L丙环唑乳油600 mL/hm2处理和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750 mL/hm2处理的防效和增产效果相当,且均优于其它药剂处理,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江苏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气候变暖、秸秆还田和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上升使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提高。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目前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频率已达60%以上,多菌灵的防效明显下降,低于60%。研究明确了赤霉病的防控适期和防治次数,对淮南、淮北主要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自然发病鉴定,并阐述了品种抗性和药剂防治间的互作效应。研究结果揭示,选育推广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是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基础,把握适期于小麦扬花期施用非多菌灵类的戊唑醇、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其他杀菌剂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叶菌唑分别与咪鲜胺、戊唑醇、丙硫菌唑和氟啶胺的几种不同配比复配剂对禾谷镰孢菌的室内联合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叶菌唑、咪鲜胺、戊唑醇、丙硫菌唑和氟啶胺对禾谷镰孢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0.016 3~0.038 3、0.014 7、0.280 7、0.094 5、0.230 0μg/mL,复配剂叶菌唑∶咪鲜胺1∶2和叶菌唑∶戊唑醇1∶1具有增效作用,SR值分别为1.540 5和1.515 3。按此比例制备了30%叶菌唑·咪鲜胺水乳剂和20%叶菌唑·戊唑醇悬浮剂用以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这2个复配剂的田间防效均与用量呈正相关性,且一次防效均在65%以上,并且对小麦安全,这一结果表明叶菌唑与咪鲜胺、戊唑醇这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可以复配使用,大大延缓了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的进一步加剧,为赤霉病的综合防控和抗药性治理提供依据,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施用新型杀菌剂丙硫菌唑及施用次数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总量[包括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DON)?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的控制效果, 2020年-2021年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发病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小麦不同生育期施用丙硫菌唑及施用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并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不同处理小麦籽粒中对DON毒素总含量?结果表明, 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OD)防治2次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对DON毒素的控制效果均显著高于防治1次; 防治2次时, 其首次最佳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期至扬花20%, 防效为90.25%~95.13%, 毒素控制效果为77.35%~79.97%?30%丙硫菌唑OD作为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新型药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为该药剂推广应用于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小麦赤霉病是世界上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该病不仅引起小麦大幅减产,威胁粮食安全,而且赤霉病菌分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可造成人畜中毒,严重危害身体健康。根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湖北麦区小麦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编号:2018YFD0200506)要求,我省在天门市、枣阳市分别进行了15%丙硫唑·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试验示范,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不仅降低产量,而且其病原菌产生的毒素会影响人畜健康.目前生产上以化学防治为主,为寻找最适杀菌剂,给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使用戊唑醇(98%)、爱可(含戊唑醇10%、烯肟菌胺10%)、甲基硫菌灵(97.5%)、喜多金(含吡唑醚菌酯23.7%、氟环唑14.3%)、多菌灵(98.5%)、盈彩(25%吡唑醚菌酯)等6种杀菌剂来防治小麦赤霉病;同时,调查了6种杀菌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便找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农药.结果表明:各药剂对小麦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喜多金增产效果极显著,增产12.1%;多菌灵对小麦有极显著减产作用,减产14.7%.  相似文献   

12.
多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及其DON毒素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检测,研究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对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的控制效果以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180 g/hm~2、48%丙硫菌唑悬浮剂288 g/hm~2和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240 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高,药后25d病指防效均达到90%以上。药剂处理有一定增产效果,相比对照区,各处理区产量增幅16.39%~31.91%,千粒重增幅29.69%~36.17%。各处理对小麦病粒率和籽粒中的DON毒素也有一定控制效果。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180g/hm~2和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240 g/hm~2控制病粒率的效果最好,对应处理的病粒率分别为0.31%和0.32%。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180 g/hm~2和48%丙硫菌唑悬浮剂288 g/hm~2控制DON毒素的效果最好,对应处理的DON毒素检出量分别为197.33μg/kg和197.07μg/kg。  相似文献   

13.
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可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并降低小麦的品质。苯醚甲环唑属于三唑类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于2016—2017采集自河南省的107株禾谷镰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其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值范围为0.012 8~0.607 9 mg/L,符合正态分布,平均EC_(50)值为(0.223 9±0.119 2)mg/L。因此,这些敏感性数据可以作为河南省禾谷镰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线。通过对苯醚甲环唑与其他7种杀菌剂氟环唑、多菌灵、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丙硫菌唑及叶菌唑对20株禾谷镰孢菌的log10 EC_(50)值之间的Spearman’s rho (ρ)相关性分析发现:苯醚甲环唑与叶菌唑之间具有较低水平的相关性,与其他供试杀菌剂之间无相关性。本研究可为监测河南省禾谷镰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发展和防控小麦赤霉病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小麦籽粒DON毒素(包括DON、3-ADON和15-ADON)的控制效果,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药剂对禾谷镰刀菌野生型菌株PH-1的室内活性, 同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测定了这些药剂对DON毒素的抑制效果, 并开展了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12种原药对菌丝生长抑制活性强弱依次为氟唑菌酰羟胺>咪鲜胺>戊唑醇>丙硫菌唑>叶菌唑>氰烯菌酯>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井冈霉素A。氟环唑EC50和EC90离体胁迫均刺激DON毒素产生, 其他杀菌剂EC50和EC90胁迫均抑制DON毒素产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30%丙硫菌唑OD和20%叶菌唑WP病指防效和DON防效为87.68%~94.77%; 430 g/L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45%咪鲜胺EW、25%氟环唑SC、50%多菌灵WP和70%甲基硫菌灵WP病指防效和DON防效为57.63%%~85.49%; 250 g/L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嘧菌酯SC病指防效分别为72.18%和51.98%, DON防效分别为43.06%和-7.96%; 24%井冈霉素A AS病指防效和DON防效分别为42.37%和62.87%。药剂离体和田间控毒效果不完全一致, 赤霉病有效防控是DON防控的前提, 病害防效与DON防效不完全一致, 本研究为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可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并降低小麦的品质。苯醚甲环唑属于三唑类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于2016—2017采集自河南省的107株禾谷镰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其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范围为0.0128~0.6079 mg/L,符合正态分布,平均EC50值为(0.2239 ± 0.1192) mg/L。因此,这些敏感性数据可以作为河南省禾谷镰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线。通过对苯醚甲环唑与其他7种杀菌剂氟环唑、多菌灵、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丙硫菌唑及叶菌唑对20株禾谷镰孢菌的log10 EC50值之间的Spearman’s rho (ρ) 相关性分析发现:苯醚甲环唑与叶菌唑之间具有较低水平的相关性,与其他供试杀菌剂之间无相关性。本研究可为监测河南省禾谷镰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发展和防控小麦赤霉病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已经批准含拜耳的杀菌剂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的第一个产品。Scenic(氟嘧菌酯37.5g/L+丙硫唑37.5g/L+戊唑醇5g/L)用于小麦防治镰孢属病害、小麦网腥黑粉病、小麦光腥黑穗病和燕麦核腔菌病害。  相似文献   

17.
小麦赤霉病近年在河南麦区的发生频率、危害程度呈加快、加重态势。为探索农药助剂克欧森·农药导航对农药的增效作用,本文进行了小麦田间药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克欧森·农药导航对40%戊唑醇·咪鲜胺、15%丙硫菌唑·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且能兼治小麦纹枯病和促进小麦增产,建议推广应用,推荐使用剂量以10mL/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丙硫菌唑是一种新型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通过联合效力 (联合毒力) 测定、配方助剂筛选和悬浮剂理化性能指标检测,研制了丙硫菌唑与戊唑醇复配的悬浮剂,并测定了其对水稻、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丙硫菌唑与戊唑醇质量比为2 : 1时对稻麦纹枯病菌具有增效作用,联合效力系数 (共毒系数) 分别为1.91和1.92;24%丙硫 ? 戊唑醇悬浮剂最佳配方 (质量分数) 为:16.0%丙硫菌唑、8.0%戊唑醇、4.0% 分散剂Featdis SCP、3.0% 润湿剂EFW、0.2%黄原胶、1.0%硅酸镁铝和4%乙二醇,水补足至100%。产品经过(54 ± 2) ℃热贮14 d后,悬浮率95.2%,pH值6.9,平均粒径0.71 μm,析水率2.3%,持久起泡性小于25 mL;(0 ± 2) ℃冷贮7 d后,悬浮率94.8%,pH值7.1,平均粒径0.87 μm,持久起泡性小于25 mL,黏度在200~600 mPa·s之间。田间防效测定结果表明,24%丙硫 ? 戊唑醇悬浮剂对水稻、小麦纹枯病均有较好防效,田间施用量 (有效成分) 210 g/hm2和150 g/hm2时,防效分别达89.01%和86.26%。  相似文献   

19.
为做好小麦重大病虫科学有效防治,促进小麦生产和质量安全,实现小麦稳产提质增效,选用480 g/L丙硫菌唑SC在松滋市开展小麦赤霉病试验示范。结果显示,经过防治2次后,防效最好的依次是单剂480 g/L丙硫菌唑SC 30 g/667m2,防效高达95.4%、组合用药480 g/L丙硫菌唑SC20 g/667m2+30%肟菌酯·戊唑醇SC 20 g/667m2,防效达94.8%、单剂480 g/L丙硫菌唑SC 20 g/667m2,防效为90.8%;效益方面,单位纯增收益依次是159.8元/667m2、128.6元/667m2、133.8元/667m2。  相似文献   

20.
为调查新型杀菌剂叶菌唑、咪鲜胺铜盐·噻霉酮、丙硫菌唑·戊唑醇单施或与其他药剂混用对河南省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从中筛选出防效较好的药剂处理,于2022年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0 mL(667 m2制剂用量)、8%叶菌唑悬浮剂60 mL+36%咪鲜胺铜盐·噻霉酮悬浮剂20 mL两处理在防治白粉病和保障小麦产量方面均具明显优势,建议在白粉病重发区应用;8%叶菌唑悬浮剂60 mL+430g/L戊唑醇悬浮剂20 mL、8%叶菌唑悬浮剂60~75 mL、36%咪鲜胺铜盐·噻霉酮悬浮剂20 mL+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0 mL对白粉病的防效也显著优于对照药剂处理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0 mL、19%丙环·嘧菌酯悬乳剂50 m L,并具一定的保产效果,建议在白粉病中度至偏重发生年份或地区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