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设3个组,分别于早上(06:00)、中午(12:00)、傍晚(18:00)3个不同的时间点投喂大菱鲆幼鱼[初始平均体重为(8.95±0.13)g],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养殖试验周期为45 d。结果表明: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个投喂组间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06:00投喂组与12:00投喂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18:00投喂组(P0.05);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肝脏中IG F-Ⅰ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2:00和18:00投喂组(P0.05),而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脑中IGF-Ⅰ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建议体重8 g左右的大菱鲆幼鱼的投喂时间为06:00。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消化酶活性、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6.83±0.01) g虎斑乌贼幼体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采取周期性饥饿1 d再投喂6 d(S1F6组)、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5 d(S2F5组)、周期性饥饿3 d再投喂4 d(S3F4组)和持续投喂(对照组) 4种投喂模式,进行为期14 d的投喂试验。结果显示:1)不同饥饿时间对增重率、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上述3个指标S3F4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1F6组、S2F5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肌肉水分、粗脂肪以及粗蛋白质的含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不同饥饿时间对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S2F5组达到最大值;不同饥饿时间对肝脏丙二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4)不同饥饿时间对肝脏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肝脏淀粉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在S1F6组有最小值,肝脏脂肪酶活性则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在S2F5组有最小值。5)在虎斑乌贼幼体的肌肉组织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10种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以及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TEAA/TAA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6)肝脏和肌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C20∶5n-3(EPA)、C22∶5n-3(DPA)、C22∶6n-3(DHA)以及肝脏DPA、DHA含量在各组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但S3F4组肝脏EPA、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S1F6组与S2F5组的虎斑乌贼幼体均出现了补偿生长,且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从节约成本、减少污染以及补充生长等方面综合来看,建议在虎斑乌贼幼体的养殖过程中采用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5 d的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水产科研人员配制了 3种等氮等能量饲料网箱养殖虹鳟进行了生长对比试验。饲料中分别用脱脂黄羽扇豆或大豆代替 35 %或 5 0 %的鱼粉 ,饲料粒径 4mm ,长 5mm ,试验用虹鳟平均个体重 85g ,1 5个网箱规格均为 1 75 0mm× 1 75 0mm×1 5 0 0mm ,养殖水温 1 5 .5℃ ,投饵试验 1 0周。测出投喂黄羽扇豆代替 5 0 %鱼粉饲料的虹鳟生长最好 ,个体重为 32 3g ,与投喂脱脂大豆代替 5 0 %鱼粉饲料的虹鳟个体重近似。投喂羽扇豆饲料的虹鳟成活率为 88.9% ,而投喂鱼粉饲料的鱼为 4 4.7%。投喂黄羽扇豆的虹鳟日摄食量为 5 .5 8g/d ,投喂鱼粉饲料的…  相似文献   

4.
试验探讨了池塘小网箱(模式1)、池塘精养(模式2)和池塘混养(模式3)3种养殖模式对草鱼生长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机械投喂(I)和人工投喂(Ⅱ)两种不同投喂方式对草鱼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不同养殖模式下,以模式1和模式2的生长效果最佳,其瞬间生长率达到1.60% ̄1.72%,饲料系数达到2.54和2.46,与模式3相比,差异显著(P<0.05);②不同投喂方式下,以机械投喂组饲料系数低,人工投饲组效果较差;③从养殖效益来看,不同养殖模式单斤鱼的饲料成本是不一样的,以模式1、2的饲料成本最低。机械投喂比人工投喂可以提高利润14.2%。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幼鱼适宜投喂频率,选择体重为(1.80±0.08)g的幼鱼进行养殖试验。试验设计5个组(F1、F2、F3、F4、F5组),投喂频率分别为1(06:00),2(06:00、18:00),3(06:00、12:00、18:00),4(06:00、10:00、14:00、18:00)和5次/d(06:00、09:00、12:00、15:00、18:00),每组设3个平行,共计15个养殖桶,每桶随机放50尾试验鱼。试验观察不同投喂频率下黄斑篮子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形体指标、肌肉成分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试验周期为60 d。结果显示:1)各组试验鱼终末体重、增重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随投喂频率增加呈上升趋势,F3、F4、F5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F1、F2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F1、F2组(P<0.05),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F3组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最高。2)F3、F4、F5组肝体指数显著低于F2组(P<0.05),脏体指数显著低于F1、F2组(P<0.05),各组间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试验鱼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逐渐上升,水分含量逐渐下降,F3、F4、F5组肌肉中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F1组(P<0.05),水分含量显著低于F1、F2组(P<0.05),3组间上述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4)各组肠道中胃蛋白酶、淀粉酶活性随投喂频率增加呈下降趋势,胰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先降后升,F1、F2组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F3、F4、F5组(P<0.05),F3、F4、F5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上述指标并考虑养殖成本,建议黄斑篮子鱼幼鱼适宜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团头鲂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试验选用初始均重为(1.007±0.004)g的团头鲂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天分别投喂1、2、3、4、5和6次),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在循环流水控温养殖系统中饲养10周后,测定鱼体生长指标、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和血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与每天投喂1、2、6次相比,每天投喂5次能够显著提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P0.05);与每天投喂2、6次相比,每天投喂1和5次可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2)与每天投喂1、3次相比,每天投喂4次能够显著降低鱼体肌肉中水分含量(P0.05);与每天投喂1、2、3次相比,每天投喂5次可显著提高鱼体肌肉中粗脂肪含量(P0.05)。3)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血浆总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以每天投喂5次时最高,且此时血浆葡萄糖含量最低。根据本试验结果得出,在循环流水水控温养殖方式下,投喂频率为每天5次时团头鲂幼鱼可获得快速、健康的生长,且依然可保持鱼体肌肉品质,因此建议团头鲂幼鱼养殖的投喂频率为每天5次。  相似文献   

7.
罗非鱼对5种不同来源桑叶中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测定和比较罗非鱼对5种不同来源桑叶中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1#、2#桑叶采自云南省楚雄市,3#、4#桑叶采自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5#桑叶采自重庆市合川区。采用“70%基础饲料+30%待测原料”的方法配制试验饲料,以0.5%的三氧化二铬(Cr2O3)为外源指示剂。选取平均体重为(55.3±2.5)g的1龄吉富罗非鱼35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试验鱼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养殖12 d(投喂7 d基础饲料后投喂5 d试验饲料)后,采用虹吸法收集各重复试验鱼的粪便,共收集10 d。结果表明:罗非鱼对5种桑叶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总氨基酸、粗脂肪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32.9%~56.3%、68.7%~83.7%、69.27%~87.65%、31.8%~63.1%和34.6%~56.9%。其中,1#、2#和3#桑叶中干物质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较高,并显著高于4#和5#桑叶(P<0.05)。1#和3#桑叶中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均较高,达到了87%以上;5#桑叶中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则均低于70%,并显著低于其他几种桑叶(P<0.05)。同种桑叶中17种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且缺乏规律性。由此可见,罗非鱼对不同来源桑叶中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存在一定差异。1#和3#桑叶是罗非鱼较好的植物性蛋白质源,可以在罗非鱼饲料中适量添加,应控制5#桑叶在罗非鱼饲料中的用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北盘江流域外来鱼种尼罗罗非鱼的年龄与生长特征,对北盘江光照库区月亮田新码头、蕫箐库区与马马崖库区、龙滩库区白层码头的尼罗罗非鱼356尾(成功鉴定310尾)进行鱼龄、体长、体重测定,并分析鱼鳞年轮特征及体长与鳞径、体长与体重的关系。结果:北盘江尼罗罗非鱼鳞片年轮为疏密型,规律性强,环纹清晰易辨,轮径测量方便,鉴定效果较好;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8×10~(-5)L~(2.862 7)(r~2=0.986 8,n=310);体长与鳞径关系线性函数拟合度最高,表达式为L=52.54R+37.877;体长、体重的Von Bertalanfy生长方程分别为:L_t=548.83~([1-e-0.192(t+0.988)]),W_t=5 562.61~([1-e-0.192(t+0.988)]2.862 7);1~3年龄鱼的体长、体重相对增长率明显大于此后各龄鱼,在2年龄阶段体长生长优势更为明显,4年龄以后体重增长减缓。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氨氮胁迫下饥饿与复投喂对黄颡鱼脂质代谢的影响,将360尾黄颡鱼幼鱼[初始体重为(14.95±0.03)g]随机分配到12个养殖桶中,每桶30尾.对照组人工饱食投喂42 d,试验组饥饿14 d后恢复投喂28 d.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被暴露到总氨氮浓度为0(低氨氮处理,正常养殖环境)和5.70 mg/L(高氨氮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饲料糖水平(5%、10%、20%)和投喂频率(2、4次/d)及其交互作用对鲤生长、肠道消化能力和肝功能的影响,本试验拟选用平均体重为(55.37±3.55)g的鲤为试验对象,采用3×2双因子试验设计,在池塘浮式网箱(1m×1m×1.5m)中进行养殖试验。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鲤的增重率、特定增长率、蛋白质效率及肥满度影响显著(P0.05);投喂频率、饲料糖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均对肝体比影响显著(P0.05)。在5%和10%糖水平组中,4次/d投喂组的增重率较2次/d投喂组分别提高了33.4%和44.9%,4次/d投喂组的蛋白质效率较2次/d投喂组分别提高了33.6%和45.1%(P0.05)。在10%糖水平组中,4次/d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较2次/d投喂组提高了30.7%(P0.05),饵料系数较2次/d投喂组降低了31.3%(P0.05)。投喂频率对前肠蛋白酶、中肠淀粉酶及中肠脂肪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饲料糖水平对中肠蛋白酶、中肠淀粉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在10%糖水平组中,4次/d投喂组的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组(P0.05)。饲料糖水平和投喂频率对鲤血清和肝脏中的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影响均不显著(P0.05)。在同一糖水平下,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随投喂频率提高而降低(P0.05)。综合分析,从降低饲料成本,提升鱼体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及肝功能的角度出发,在固定日投喂率的情况下,投喂频率为4次,饲料糖水平为10%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及饲料搭配对台湾鳗鳅仔鱼生长速度、存活率的影响,研究设置1~5次/d的不同投喂频率试验和用6种不同饲料搭配组合(人工饲料组、人工饲料+破壁酵母组、人工饲料+EM菌乳液组、去壳丰年虾虾卵组、虾卵+破壁酵母组、虾卵+EM菌乳液组)投喂的生长试验,试验期为20 d,对试验鱼初始体长、终末体长、终末体重和存活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台湾鳗鳅仔鱼的生长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而存活率则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其中投喂频率为2次/d的存活率最高,为62.0%,投喂频率为5次/d的存活率最低,为40.0%。人工饲料组的台湾鳗鳅仔鱼的生长速度、存活率最低,终末体长、体重分别为0.81 cm、0.004 g,存活率只有40.0%;去壳丰年虾虾卵+EM菌乳液组的生长速度、存活率最佳,终末体长、体重分别为1.3 cm、0.011 g,存活率高达60.0%。说明采用去壳丰年虾虾卵、人工饲料、EM菌乳液组合,按照3,4次/d投喂,台湾鳗鳅生长速度和存活率最佳。  相似文献   

12.
任维美 《饲料研究》2001,(12):31-31
为提高卵苗质量,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的水产科研人员给遮目鱼亲鱼投喂的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VC)和维生素E(VE)进行了试验.将个体重5 23~5 75 kg的遮目鱼亲鱼分别放养在10 m×3 m的浮式网箱中,每箱放养31~36尾,投喂含蛋白质36 %、脂肪7 %~8 %的配合饲料,饲料中分别添加VC 0 1 %、VE 0 05 %、VC+VE.日投饵率为鱼体重的3 %,投喂饲料连续3年,测定遮目鱼亲鱼高产卵率的适宜营养.试验结果表明:投喂添加VC和VC+VE饲料的亲鱼产卵率、孵化率和鱼苗成活率高,而投喂添加VE饲料的鱼产卵少.饲料中加VC和VE对亲鱼产卵数量和卵直径无影响.试验结果证实,亲鱼饲料中添加VC可提高卵苗质量.  相似文献   

13.
《饲料工业》2017,(18):14-17
选取平均体重(179.1±0.9)g的加州鲈300尾,随机分配到15个体积为500 L的循环水玻璃钢养殖桶中,试验分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 0尾鱼,以不同的投喂频率(两天1次、一天1次、一天2次,均为饱食投喂)和投喂水平(一天1次100%饱食、一天1次75%饱食、一天1次50%饱食)持续投喂60 d,另在体积为10 m~3的水泥池按足量饱食投喂进行胃排空时间测试,同时每间隔11h记录水体溶解氧的变化,探讨了不同的投喂策略对加州鲈生长、形体和肝脏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的摄食量、增重、饲料系数、形体指标以及肝脏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正常肝比例均存在影响。胃排空时间曲线和溶解氧曲线显示在该条件下加州鲈完全消化饲料所需要的时间为20 h左右。综合认为:在水温17~20℃条件下,179~260 g加州鲈适宜的投喂频率为一天1次,适宜投喂水平为饱食投喂,胃排空时间和水体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可作为制定适宜投喂策略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浸泡蚕豆和脆化专用配合饲料投喂平均规格为3.0~4.5 kg/尾的草鱼,观察其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口感的影响,以及对水体中氮、磷排放量的影响。A组为土池养殖,投喂浸泡蚕豆120 d,增重率为35.56%,饲料系数4.8;B组为网箱养殖,投喂浸泡蚕豆125 d,增重率为54.67%,饲料系数4.7;C组为网箱养殖,投喂草鱼脆化专用配合饲料110 d,增重率为65.00%,饲料系数3.15。试验结果表明:与投喂草鱼脆化专用配合饲料相比,投喂浸泡蚕豆显著降低了草鱼生长性能(P0.05),草鱼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提高。三组草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差异不显著(P0.05),与普通草鱼相比,粗脂肪含量降低,羟脯氨酸及胶原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同时显著降低了草鱼肌肉滴水损失(P0.05)。感官检验中,三组鱼片均比普通草鱼耐煮且风味独特。投喂脆化专用配合饲料组比投喂蚕豆组氮的排放量减少14.5%~21.7%,磷的排放量减少15.5%~20.6%。由此可见,投喂草鱼脆化专用配合饲料可显著提高草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减少氮、磷排放量,减轻对养殖水体的污染。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用不同水平(分别为T1组:0;T2组:100 mg/L;T3组:200 mg/L;T4组:400 mg/L)丁酸钠强化的轮虫对3~20日龄的真鲷仔鱼进行投喂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仔鱼的生长和耐饥饿能力受轮虫强化剂丁酸钠添加水平的影响显著。其中T3组的仔鱼生长最快,平均全长(7.7±0.74)mm,显著大于其他组,而无强化组(T1组)的仔鱼生长最差,(5.82±0.75)mm。T2和T3组的仔鱼耐饥饿能力最强,受饥饿60 h后,存活率分别为5%和10%,而T1和T4组受试仔鱼分别在48和60 h全部死亡。试验结束时各组仔鱼的成活率间无显著差异,即丁酸钠对真鲷仔鱼成活率无明显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16.
吕云云 《中国饲料》2022,1(15):123-137
为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皱纹盘鲍生长、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以(1.28±0.26)g皱纹盘鲍为研究对象,设置五组养殖试验,其投喂频率分别是2次/d、1次/d、投喂1 d停喂1 d、投喂2 d停喂1 d、投喂3 d停喂1 d ,标记为A、B、C、D、E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60粒鲍鱼。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1)成活率以B、E组最高,与A、D组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显著高于C组(P < 0.05)。B组增重率(45.83%)和终末平均体重(1.87 g)最高,较C组分别提高了4.68个百分点、0.06 g(P < 0.05),和其他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 > 0.05)|(2)C组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 0.05),A、B、E组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 < 0.05),B组粗蛋白质含量较C组和D组分别提高了0.53个百分点和0.51个百分点(P < 0.05),与其他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 > 0.05)|(3)胃蛋白酶活性以C组(12.09 U/mg prot)最高,较A、B、E组分别提高了0.48、0.41、0.12 U/mg prot(P < 0.05),C、D、E组的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 < 0.05)。综上所述,1次/d的投喂频率,皱纹盘鲍的生长性能最佳,但投喂3 d停喂1 d组的生长性能与其无显著性差异,生产上为节约养殖成本,可采取投喂3 d停喂1 d的投喂频率,该结果可为皱纹盘鲍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投喂频率|皱纹盘鲍|生长性能|体成分|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三种投喂方式对小池塘鲤草鲫混养效果的影响,以肠道健康膨化饲料(蛋白水平30%、脂肪水平4%)为试验饲料,采用三种投喂方式:自动投喂(AF)、人工投喂(MF)和自助摄食(SF),在室外小池塘(10 m×10 m×1 m)条件下,研究不同投喂方式对鲤草鲫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摄食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每种投喂方式设置3个重复,每个小池塘放养300尾鲤鱼、100尾草鱼、200尾鲫鱼,鲤鱼初始体重为(93.03±0.20)g、草鱼初始体重为(176.61±6.79)g、鲫鱼初始体重为(75.83±0.08)g,每天按照相同的投喂量(体重的2%~3%)投喂4次,试验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显示:在鲤草鲫混养条件下,自动投喂组、人工投喂组和自助摄食组的鱼类存活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自助摄食组的鲤鱼和鲫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人工投喂组和自动投喂组(P0.05),而草鱼的情况刚好相反(P0.05)。池塘鲤草鲫混养条件下,鲤鱼由93 g生长到318 g,草鱼由177 g生长到526 g,鲫鱼由76 g生长到155 g,肠道健康膨化饲料的饲料系数平均为1.37。试验表明:池塘中鲤草鲫混养时,三种投喂方式不影响鱼类的存活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自助摄食方式利于鲤鱼和鲫鱼的摄食。根据本试验,建议在混养池塘中采用不需要电力又省力的自助摄食方式。  相似文献   

18.
夏季是鱼类养殖的关键时期,为了确保养殖稳产高产,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一、加强投喂。夏季水温在25℃~28℃时,鱼群生长最旺,饲料效率最高,应抓紧这时进行强度投喂。一般精饲料每天投喂2次,青饲料每天投喂1~2次,鲜活贝类每天投喂1次。投饵量可根据以下具体情况而灵活掌握: 1.池鱼摄食情况:精饲料以投下后半小时内吃完为适度;青饲料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投喂频率对虎斑乌贼生长性能、体成分、消化酶活性、组织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用初始体重为(13.08±0.01)g的虎斑乌贼幼体180只,随机分成3组(投喂频率分别为每天1、2和4次,分别命名为F1、F2和F4投喂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1)F2和F4投喂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体比均显著高于F1投喂组(P0.05),F1和F4投喂组的饵料效率显著低于F2投喂组(P0.05)。2)F4投喂组的肝脏水分含量显著低于F1投喂组(P0.05),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F1和F2投喂组(P0.05)。F2和F4投喂组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F1投喂组(P0.05),肌肉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F1投喂组(P0.05)。3)各组肌肉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F1投喂组的肝脏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F2和F4投喂组(P0.05),F2投喂组的肝脏总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与F4投喂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4)F1投喂组的肌肉和肝脏的二十二碳六稀酸(DHA)含量和DHA/二十碳五稀酸(EPA)显著高于F2和F4投喂组(P0.05),而F2和F4投喂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肌肉和肝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n-3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5)F1投喂组的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F2投喂组(P0.05)。F1投喂组的前肠α-淀粉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F2投喂组(P0.05),F2和F4投喂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虎斑乌贼幼体养殖的适宜投喂频率为每天2次。  相似文献   

20.
<正>1试验材料1.1试验幼鱼来源及驯养宝石鲈幼鱼取自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良种室,初始体重(31.48±1.56)g,初始体长(9.43±0.26)cm。试验幼鱼先在温室内水泥池内驯养14d,每天投喂饲料3次,分别在8:30、13:30和17:00。1.2试验饲料试验饲料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的芽孢杆菌(1011CFU/g),每克饲料含1×108个芽孢杆菌,连续投喂40d。试验饲料和基础饲料加工成粒径2.5mm的颗粒饲料。每组设置3个重复,基础饲料的营养组成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