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7年棉铃虫在宁夏垦区大面积发生,成为为害农业生产安全的重大害虫。为了摸清棉铃虫在垦区的发生动态及分布规律,在农垦暖泉农场、平吉堡农场主要农作物种植区设置10个监测点,通过冬前/冬后越冬蛹调查和连续2年性诱监测,对棉铃虫的越冬习性和成虫发生世代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垦区棉铃虫越冬场所主要集中在玉米田,冬前深耕和冬灌可有效破坏棉铃虫越冬、降低其存活率;越冬代、1代、2代成虫的发生盛期分别为5月上中旬、6月中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1、2代幼虫为害灌浆期小麦、吐丝灌浆期的玉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为验证生物食诱剂对麦田棉铃虫的控制效果,于2018年,在河北沧县开展了应用生物食诱剂监测并防控小麦田越冬代棉铃虫的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生物食诱剂搭配方盒诱捕器可较好地监测麦田棉铃虫发生动态。在5月中旬出现棉铃虫越冬代诱蛾高峰,与历年发生动态基本一致。通过在越冬代棉铃虫羽化始盛期条带洒施生物食诱剂与90%灭多威可溶粉剂5 g/L混合药液,处理后12 d对1代棉铃虫幼虫的防效可达60.73%,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棉铃虫在甘肃省河西地区重度发生,严重阻碍了玉米生产。为有效防治棉铃虫,保障玉米生产安全,本研究调查了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介绍了两种高效施药器械的应用,并测定了两种生物农药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棉铃虫在河西地区1年可发生3代。越冬蛹主要分布在0~5cm土层中,占总越冬蛹量的55.56%,2016年玉米连作田平均蛹量200.10头/667m2。越冬蛹于4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高峰为5月中下旬,1代棉铃虫羽化高峰为7月下旬,2代棉铃虫羽化高峰为8月中旬。棉铃虫成虫在玉米不同生育期的产卵习性不同,玉米雌穗吐丝后87.86%的卵着落在花丝上。29℃下,棉铃虫卵期4.53d,幼虫平均历期24.60d,蛹期9.93d,成虫寿命为10.07d,完成一个世代需49.13d。田间防治效果显示,高架喷雾防治效果优于无人机喷雾。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效果较Bt高,且速效性好。综上所述,河西地区棉铃虫越冬基数大,以2代棉铃虫为害最重,玉米吐丝期为防治的关键时期,喷雾防治时可优先选用高架喷雾方式。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二化螟发生规律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0~2001年对黑龙江省二化螟发生规律调查明确 ,二化螟在黑龙江省 1年发生1代 ,以 6~7龄幼虫在稻桩、稻秆、田茅及稗草茎秆内越冬。蛹盛期为 6月上、中旬 ,成虫羽化盛期为 6月中、下旬 ,产卵盛期在 6月中旬末至6月下旬 ,卵孵化盛期在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 ,3龄幼虫盛期在 7月下旬。 7月中旬是防治幼虫的最佳时期。在黑龙江省二化螟幼虫对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均能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5.
2012—2019年,于云南大理对李树朝鲜球坚蚧发生为害情况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大理的李树上朝鲜球坚蚧1年发生1代,2月上旬雌雄虫分化,3月为雌虫为害高峰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卵孵化盛期,5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为1龄若虫期,约150 d;10月中、下旬若虫进入2龄,在11月中、下旬至翌年的1月以2龄若虫越冬。不同李树品种的受害情况不同,早熟品种受害较严重。提出冬春季修剪、人工防除及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越冬若虫出蛰期至雌虫虫体膨大初期开展化学防治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棉铃虫在吉林省各地区玉米田为害,成为了潜在的玉米穗部重要害虫。明确棉铃虫在吉林省的种群动态、虫源性质,对其早期预警与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吉林省中西部的公主岭市,综合运用常规监测、卵巢解剖、田间调查、气象分析、轨迹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棉铃虫的发生时间、发生世代、虫源地、迁飞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8月上旬-10月上旬为棉铃虫成虫发生期,其中8月中旬-9月下旬是发生高峰期。棉铃虫成虫在当地发生2代(第3代和第4代),第3代为迁入世代,第3代高峰期的虫源主要来自于辽宁省部分地区。第4代主体为本地繁殖世代,其为害期正值当地玉米灌浆至蜡熟期。第4代棉铃虫成虫羽化后滞留本地的种群因气候以及食物原因而消亡。迁出期的风向不利于棉铃虫种群回迁。  相似文献   

7.
邵振润 《植物保护》1984,10(4):25-25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e-b.)在北方菜区为害番茄,青椒、茄子、豆角和白菜,北京地区一年发生四代,越冬蛹4月下旬羽化,5月上旬是产卵盛期,此代幼虫数量少,且因寄主分散,为害轻,只需对定植早及地膜栽培生长旺、着卵量高的田块进行防治;第二代成虫6月上、中旬羽化,此时大田蕃茄正现蕾开花,棉龄虫集中在蕃茄上产卵,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此阶段温湿度合适,为害最重,  相似文献   

8.
亚洲玉米螟是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上发生最重、危害最大的常发性害虫,并呈现进一步严重发生危害态势。本文对4种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田间平均防治效果、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的测定,从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投入成本、投入产出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投射式杀虫灯、性诱剂诱捕器、赤眼蜂、Bt可湿性粉剂4种不同绿色防控技术对亚洲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55.87%、43.71%、67.63%、78.09%,挽回产量损失率分别是5.79%、4.17%、7.23%、8.41%;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0.94、1﹕3.53、1﹕25.10、1﹕14.15。综合比较,释放赤眼蜂及喷施Bt可湿性粉剂为最佳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9.
白边地老虎     
白边地老虎的为害在我国迄今未见报导。1961—1962年在内蒙埧上(后山)地区发现这一害虫,发生普遍、数量多,集中于苗期为害,被害率一般在20%以上,致造成缺苗断垅,严重者需补种或改种。在埧上地区一年发生一代,5月下旬幼虫出现,6月分大量发生为害,6月下旬出现成虫,7—8月为成虫发生盛期,卵可以越冬。幼虫为害粮食、经济和蔬菜等作物,以豆类、蔬菜受害特别严重。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动态和桃树新梢受害情况,有效减轻果实受害,在江苏省张家港市连续多年对桃园梨小食心虫开展调查监测。调查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苏南地区1年发生5代,成虫始见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发生盛期在4月上中旬,第1代至第4代成虫发生盛期分别在5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其中第3代、第4代成虫诱虫量较高;种群年度间总体呈下降趋势。桃树新梢受第1~2代幼虫为害,以第1代为重。据此,确定防控策略为“压前控后”,减少前期为害,实现对梨小食心虫的有效控制,保障桃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侵入湖北省后快速蔓延,为害玉米、高粱、甘蔗、薏米等作物,但主要为害玉米,尤其对秋玉米为害最重。本文通过全省植保系统的系统监测和调查,总结了2019年草地贪夜蛾在湖北省发生区域、为害作物种类、受害面积,以及春、夏、秋三茬玉米主要被害时期的虫口密度和受害情况。结果显示,5月上中旬草地贪夜蛾从鄂东南、江汉平原南部侵入,5月中下旬是其主要蔓延扩散期;幼虫喜食苗期和喇叭口期玉米;全年玉米受害面积约10.083万hm^2,平均百株虫量3.5~12.3头,虫量秋玉米>夏玉米>春玉米,且同一季玉米播种迟的受害重;根据高空测报灯和性诱捕器的诱虫量,明显的成虫高峰期有2个,分别在8月下旬和9月中下旬;12月中下旬湖北部分县区仍查见存活幼虫和蛹。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在安阳市果树上属于偶发性次要害虫。然而近年来对局部苹果的为害趋于严重。 1995年在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调查,幼果受害率高达 32%; 1998年在滑县四间房乡南湖村调查,幼果平均受害率为 12.7%,最高达到 35%,平均每株有虫 32头,单株最高达 127头。年均为害面积 3 500 hm2以上,占苹果种植总面积的 10%左右。1为害习性  棉铃虫在本市 1 a发生 4代,个别年份有少量的第五代发生。 5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开始为害苹果的幼果, 6~ 8月进入为害盛期,主害代为第二代和第三代。据调查,棉铃虫在苹果树上的为害有趋幼嫩组织的习…  相似文献   

13.
黄地老虎在新疆春季以第一代幼虫为害玉米、棉花最为普遍而严重。1963年观察:越冬代成虫发生始期为4月上旬,高峰为4月下旬,末期为5月下旬。第一代卵发生始期在4月中旬,高峰在5月上旬,末期在5月底。第一代幼虫为害始期为4月下旬,为害盛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  相似文献   

14.
《湖北植保》2001,(3):30-30
据各地区域测报站春季对玉米螟越冬基数调查 ,大部地区越冬幼虫死亡率比常年和去年偏高 ,但平均百秆活虫数仍较高 ,东北东部气象条件对春玉米生长和一代玉米螟发生为害较为有利。预计一代玉米螟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局部等东北大部春玉米主产区为中等偏重至大发生 ,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省中等偏重发生 ,华北、黄淮等其它地区一般为中等程度发生。各地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 ,黑龙江为 7月中旬 ,吉林为 6月下旬 ,山东、江苏、天津为 6月上旬 ,山西为 6月中旬 ,河北为 6月中、下旬 ,大部地区发生期接近常年 ,但辽宁、陕西偏早1 0 d,北京早 2…  相似文献   

15.
玉米二点委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为害日益猖獗,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安全。由于其发生种类多、数量大、时间长、不同种类世代交错,单纯化学防控用药量大、效果不理想。根据害虫发生规律和特点,对原有杀虫灯防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优化,通过使用波长为340~360 nm和440 nm的灯管、从春季越冬代开始诱杀、增加灯杆高度使杀虫灯可不断调节保持高于作物冠层1 m等3项技术创新和及时清理电网、安装在开阔无障碍物区域等2项安装维护要点,达到了杀虫灯全程高效防控鳞翅目害虫的目的。两年示范结果表明,对苗期二点委夜蛾防效均在95%以上;2019年对玉米中、后期鳞翅目害虫防效分别为93.85%和87.02%,2020年在玉米中后期害虫普遍较重的情况下,高效杀虫灯防效也达到了80%。  相似文献   

16.
陈兰广 《植物保护》1989,15(3):19-20
麦蚜县我省小麦的主要害虫,5月中、下旬集中小麦穗部危害;二代棉铃虫是棉花蕾、花期的主要害虫,6月大旬开始产卵,6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从发生时间和为害作物上看,二者是毫无关系,但自70年代后期,麦蚜发生加重以来,麦蚜发生重的年份,二代棉铃虫发生也重,有一种相关关系。为此,作者以影响麦蚜发生的气象条件与二代棉铃虫发生的虫源基数(麦田一代幼虫量)  相似文献   

17.
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明确了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小麦玉米连作区1年发生4代。1、2代幼虫以取食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主,3、4代幼虫转移到豆类、薯类等匍匐或有落叶的农作物造成的隐蔽潮湿处取食。该虫可在当地越冬、越夏。以成虫飞行或借风力进行扩散为害,未发现大规模迁飞为害习性。2代幼虫是为害夏玉米的主害代。通过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和高效成虫杀灭技术,幼虫期治早、治小,大龄幼虫应急防控,可以达到控制二点委夜蛾为害、减少产量损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苏微微 《广西植保》1999,12(4):19-20
玉米铁甲虫是广西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潜叶为害,使叶片枯死,成虫取食叶肉成白色纵纹。一般会造成每666.7m2损失玉米产量28kg左右。此虫在广西一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宿根甘蔗和小麦叶片上越冬,常年3月下旬气温稳定在19℃以上就能活动,4月上、中旬为交尾产卵盛期,主要以第一代为害春玉米,并以播种早、生长特别浓绿和靠近越冬场所的玉米地发生早而严重。在广西主要分布于南宁、百色、河池、柳州4个地区。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曾开展大范围的玉米铁甲虫联防工作,取得很好成效,控制了玉米铁…  相似文献   

19.
2015年以自动虫情测报灯为对照,比较了性诱和糖醋液诱集两种方法对阿拉尔地区青贮玉米田中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种群发生动态的监测效果。结果显示,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在一年两熟的青贮玉米田中均有发生。春、夏两季的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和8月下旬,但夏季二茬玉米的害虫发生量远高于一茬。从诱虫动态曲线和诱虫量等方面比较,性诱剂对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的诱集效果均高于糖醋液。  相似文献   

20.
2019年秋季河南新乡草地贪夜蛾发生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9年秋季调查了河南省新乡市草地贪夜蛾在不同作物上的发生和为害情况。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严重为害白菜, 同时其还在夏玉米、甘蓝、秋高粱和秋玉米上为害。草地贪夜蛾幼虫种群数量于9月初在夏玉米、白菜和甘蓝上达到高峰, 9月中旬在秋高粱和秋玉米上达到高峰, 在夏玉米、白菜、甘蓝、秋高粱和秋玉米上高峰期时百株虫量分别为3、24、20、40头和88头。采用探照灯诱集草地贪夜蛾成虫, 发现秋季成虫高峰期在9月13日, 当日诱集蛾量达95头, 且成虫上灯一直持续至11月中旬。最后对2019年秋季草地贪夜蛾幼虫和成虫的发生为害规律进行了讨论, 以期为2020年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