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类型棉田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8年在河南安阳植棉区对麦套春棉和平作春棉两种类型棉田二、三代棉铃虫自然种群进行了系统观测,并组建了相应的生命表。麦套春棉和平作春棉二代棉铃虫世代存活率分别为0.092%和0.105%,均低于相应的三代(分别为0.465%和0.450%)。麦套春棉和平作春棉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趋势指数Ⅰ分别为0.2946和0.3376,均低于相应第三代(分别为2.9123和2.8318)。麦套春棉二代棉铃虫世代存活率和种群趋势指数均低于同代的平作春棉,而麦套春棉三代棉铃虫世代存活率和种群趋势指数则高于同代的平作春棉。天敌捕食和气候因子是影响两类棉田二、三代棉铃虫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素。麦套春棉二代棉铃虫发生期,捕食性天敌发生量较大,棉铃虫自然种群数量较平作春棉减少幅度大;平作春棉三代棉铃虫发生期,棉铃虫自然种群数量较麦套春棉田减少幅度大。  相似文献   

2.
对单作春棉、麦套春棉、麦套晚春棉和麦套夏棉4种不同耕作栽培途径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指出麦套晚春棉是适合冀中南温光资源的最佳耕作栽培途径;阐明了麦套晚春棉高产、早熟机理。同时对不同耕作栽培途径棉田养分平衡、棉麦共生期土壤水分消长规律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棉田昆虫群落调查的抽样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研究运用群落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通过种—面积(或样方数)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及不同抽样面积(或样方数)条件下群落特征参数的比较与分析,探讨了不同类型棉田昆虫群落的抽样方法。结果表明,在昆虫群落调查中,平作棉和麦套棉及两类棉田的不同阶段均可采用相同的抽样方法,样方面积为1m2(正方形).最小抽样面积为10m2(或10个样方),适宜抽样面积为10~20m2(或10~20个样方),棋盘式取样方法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不同立体种植对棉花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种植麦套春棉、麦套春棉播种玉米诱集带、麦套春棉邻近种植玉米三种类型的棉田,以平作春棉为对照。明确了不同类型生态区的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消长动态。立体种植棉田与平作春棉相比:盛期平均百株黄地老虎为害降低87.5%;棉叶螨发生早为害重;苗蚜降低97.8%,差异极显著;伏蚜发生量上升202%,差异显著;第二代棉铃虫落卵士降低33.8%;三、四代棉铃虫落卵量差异不显著。第二代棉铃虫发生期,玉米诱集带百株累计诱集棉铃虫落卵量达1484粒,天敌数量最高达840头,明显看出种植玉米诱集带对棉铃虫有较好的诱集作用,对天敌有很好的保护和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5.
麦套夏播转Bt基因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68,自引:6,他引:68  
1997年在田间系统研究了转Bt基因棉品种中棉所30(R93-6)在麦套种植方式下,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棉对棉铃虫(Heliothisarmigera)和棉造桥虫(Anomisflava)有良好的抗性,发生高峰期百株幼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品种中棉所16(早熟品种),但转基因棉田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和常规棉相比,转基因棉自然控制田和转基因棉综合防治田的棉蚜(Aphisgosypi)分别增加33.1%和减少25.1%、红蜘蛛(Tetranychuscinnabarinus)分别增加138.9%和减少18.5%、棉蓟马(Thripstabaci)分别增加346.0%和315.3%、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分别增加63.8%和29.0%、棉盲蝽(Lyguslucorum)分别增加57.1%和减少18.9%、棉叶蝉(Empoascabigutula)分别增11.5%和14.2%、龟纹瓢虫(Propylaeajaponica)分别增加11.8%和45.5%、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graminicola)分别减少3.6%和3.6%、草蛉(Ch  相似文献   

6.
种植方式和播(移栽)期对麦(夏)棉两熟棉铃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夏)棉两熟棉铃发育受以温度为主的气候条件和种植方式两个因素影响, 铃期平均日均 温低于20℃的麦套、 麦后直播夏棉棉铃发育明显劣于正常播种的单作夏棉(铃期平均日均温 大于20℃), 相同播期、 铃期平均日均温均在18℃左右的套夏棉和麦后直播夏棉的棉铃发 育差异较小。 铃期平均日均温在20℃以上的套夏棉、 麦后移栽夏  相似文献   

7.
1992~1993年,我们在河南省内黄县设点系统调查了纯作春棉、麦套春棉的黄萎病发生消长情况,结果表明,麦套春棉与纯作春棉相比,发生始期约迟3天,前期发展缓慢,7月20日前后形成第一发病高峰(与纯作春棉一致),以后发展减缓,隐症期无或不明显,8月20~30日形成第二个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8.
德夏棉1号是德州市农科所1995年育成的夏直播棉花新品种,适宜黄河流域棉区麦套夏棉或麦后直播种植。1998年5月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选育过程德州市农科所棉花室1991年从辽3702品系中选择优良变异单株,1992年种成株行,中选株行于...  相似文献   

9.
棉属分类及其染色体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棉属(Gossypium)分类和棉属梁色体组研究的最新进展。全文共分5个部分:(1)棉属分类,重点介绍了Fryxell的棉属分类方案以及最近几次较大的修订情况,并列出了包括47个种、4个亚种在内的棉属最新分类名录;(2)棉属染色体组。介绍了棉属细胞学及染色体组研究的发展历史,把棉属分为A、B、C、D、E、F和G7个二倍体染色体组和AD1个异源四倍体复合染色体组;(3)棉属染色体核型分析。介绍了棉属染色体核型研究的意义和内容;(4)棉属染色体组的演化。介绍了棉属染色体组演化的四种不同观点,讨论了AD复合染色体组供体问题;(5)讨论。讨论了棉属分类以及比克氏棉(G.bickii)和大萼组(sect.Grandicalyx)棉种的染色体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0.
明确蔬菜田节肢动物的种群动态和发生规律可以为制定合理的蔬菜害虫生态控制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因此,本研究在福州市建新镇试验田对蔬菜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蔬菜田节肢动物群落共由76种、46302个节肢动物个体组成,分别属于2纲、10目、43科;其中,害虫38种,中性昆虫5种,天敌33种。蔬菜田节肢动物群落总体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性指数(J')较低,而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较高。根据生态学上物种优势度等级划分方法,该菜田害虫优势种为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捕食性天敌中个体数最多的为微蛛科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 Boes.et Str;寄生性天敌中个体数最多的为甘蓝潜蝇茧蜂Opius dimidiatus(Ashmead);双翅目稻摇蚊Chironomus oryzae Matsumura在中性昆虫中占的比例较大。掌握菜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其结构在菜田害虫生态控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棉属8个野生种2个二倍体栽培种对陆地棉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74~1993年间,用棉属8个野生种两个二倍体栽培种作父本与陆地棉进行种间杂交,从其后代出,选育出10个具有丰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系和128个各具优良性状的种质材料,其中6个已参加了省级上区试,它们分别属于8种类型:高衣分(44%~48%),长绒(36.0~40.6mm),高强纤维(25.3~33.3g/tex),大铃(7.08~9.30g),最佳麦克隆值(3.7~4.0),抗棉蚜(I-II级  相似文献   

12.
抗虫棉中棉所30号高产栽培技术河南省滑县种子公司(456400)田兰荣魏党振苗亚琪中棉所30号是中国棉花研究所将抗虫棉基因导入综合性状好的中棉所16号选育出的高抗棉铃虫、抗病、丰产、早熟的夏棉品种,原名R93-6,1998年1月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委员会...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调查时间间隔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调查时间间隔对棉田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的时间间隔,调查转基因棉和常规棉2类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分析了不同时间间隔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总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间间隔对转基因棉和常规棉节肢动物群落调查结果的影响一致;变化最敏感的是个体总数和物种丰富度,均随时间间隔越长下降趋势越明显,而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在不同的调查时间间隔没有显著的变化.鉴于近年来棉田出现较多的偶见种和稀有种昆虫,提出了客观、准确评价转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方法及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陆地棉无色素腺体遗传资源棉子蛋白和棉酚含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20个国内外不同来源的陆地棉无色素腺体品种(系)种子粗蛋白、可溶性蛋白和棉酚含量的研究表明,三个性状的总体平均值分别为41.46%、11.82%和0.0174%。该遗传资源群体具有蛋白质含量较高但变异程度较小、绝大多数品种棉酚含量符合国际卫生标准(<0.04%)且变异程度很大的特点,40%的品种其粗蛋白含量在42%以上,棉酚含量在0.04%和0.02%以下的品种分别占91.87%和75.45%。国内育成品种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国外引进品种,春播品种显著高于夏播品种;而可溶性蛋白和棉酚含量在这些品种类和相互之间无显著差异。中无1098、浙棉9号、冀棉19号、绵阳4176等16个品种被鉴定筛选为粗蛋白含量较高(>45%)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5.
麦套夏棉不同密度及留果枝数群体的生产特点及生理生态效应李伶俐,卓文飞(河南农业大学郑州450002)(河南省农科院)麦套夏棉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光、热等自然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解决粮棉争地矛盾,是粮棉双增产的有效途径.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及新配套良种的育...  相似文献   

16.
对瑟伯氏棉和武安中棉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79~1995年期间,用瑟伯氏棉(G.thurberiTod).武安中棉(G.arboreumL)与陆地棉栽培种进行种间杂文和复文,从其后代材料中,选育出6个丰产、优质、抗病新品系和5类36份具有不同优良特性的新种质材料。(1)在分(44.0%~47.2%)种质。(2)纤维(33.80~40.10mm)种质。(3)纤维(强力4.50~7.46g,细度6010~7780m·g ̄(-1))种质。(4)纤维(主体长度29.66~40.10mm,红度5820~6290m·g ̄(-1),强力4.00~5.31m·g ̄(-1))种质,(5)枯萎病指0.21%~9.89%,黄萎病指9.80%~19.83%种质。这些新品系及新种质丰富了棉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的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17.
使样品中的左旋(-)棉酚和右旋(+)棉酚与L-苯基丙胺醇充分反应以后,对生成的两种衍生物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该方法以Waters μBondapakC18色谱柱为固定相,甲醇-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获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每次样品的分析时间在10分钟以内。样品的制备过程简单,并排除了杂质干扰。实验结果指出,L-苯基丙胺醇与棉酚的充分反应时间应为120分钟以上,两者之间的摩尔比应大于4:1。在本文所述条件下,两种棉酚旋光体的进样量在15ng~1.2μg之间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的精密度测验表明,两组分的标准方差与变异系数都分别在0.15与3.0以下。(-)棉酚和(+)棉酚的回收率依次为98.0%和98.7%。  相似文献   

18.
棉花害虫生物生态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1991~1995年在“六五”、“七五”科技攻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北方棉区“作物一害虫一天敌”系统的基本特点,从不同生态类型棉田昆虫群落的研究入手,重点探讨了棉花害虫生物生态控制关至技术,并组建了麦套春棉棉花害虫生物生态控制技术系统。在棉田昆虫群落方面,重点研究了不同生态类型棉田昆虫群落的抽样方法、结构与功能及其季节性格局;在生物控害技术方面,重点研究了利用寄主抗虫性、增强寄主耐害性、保护利用天敌、天敌控害阈值等关键技术;在生态控害技术方面,重点研究了翻耕灭蛹、立体种植等关键技术。组建了麦套春棉棉花害虫生物生态控制技术系统,累计示范面积5000多hm ̄2。示范区内主要棉花害虫的危害损失被控制在8%~12%,每公顷挽回皮棉损失60~80k8·hm ̄(-2),节省用药20%~30%,直接经济效益530~650万元人民币;天敌总量较常规防治区增加26%~35%,未发生人畜中毒事故。  相似文献   

19.
小花蝽生物学特性及其对主要棉虫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花蝽(Oriusminutus)是棉田主要天敌类群中的一种。发生时间长,数量多,捕食范围广。小花蝽以成虫越冬,在河南安阳地区每年发生7个世代。各虫态历期与温度关系密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适温范围为25~33℃,相对湿度为70%~90%。小花蝽为杂食性天敌昆虫,在田间发生数量不随某种害虫消长而波动。棉田内以6月中旬数量最多,恰与第二代棉铃虫盛期相吻合。成、若虫均能捕食害虫,捕食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反应,对棉铃虫初孵幼虫捕食功能反应参数,雌成虫a'=1.0401,Th=0.03856,雄成虫a'=0.5152,Th=0.06882,一昼夜捕食上限分别为26.9头和14.5头。雌成虫对棉铃虫卵和捕食功能参数a'=0.8309,Th=0.12846,一昼夜捕食上限为7.8粒。对害虫的控制能力随害虫密度升高而下降,害虫成活率上升。益害比为1:1时捕食率为94.8%,防效为78%;1:3时捕食率为80.6%,防效为58.7%。小花蝽在棉田生态系中的发生量,棉麦间作田大于单作棉田;在单作棉田中生长旺盛棉田大于一般棉田和夏播棉田。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十字花科蔬菜关键害虫的生态控制方法,研究甘蓝分别与大蒜、番茄、茼蒿3种非十字花科蔬菜间作对春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蓝与大蒜、番茄、茼蒿间作对春甘蓝主要害虫菜青虫和菜蚜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中,甘蓝与大蒜间作对甘蓝害虫的控制效果最好,同时可显著提高春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均匀度和多样性,在甘蓝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