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放牧干扰对荒漠草原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慧  徐坤 《草业学报》2013,22(4):35-42
在宁夏荒漠草原选取围封禁牧(NG)、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4个放牧强度,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干扰对荒漠草原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影响显著。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而土壤容重和pH值呈线性增加趋势。重度、中度、轻度放牧0~30 cm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比围封禁牧分别降低了21.1%,12.0%,4.7% 和 3.2%,2.5%,2.1%。不同放牧强度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C/N降低。重度放牧0~10和10~20 cm土壤有机碳比围封禁牧分别降低了20.6%和14.1%,土壤C/N分别降低了43.4% 和34.1%。土壤全磷、速效磷和全钾含量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呈增加趋势,而土壤电导率和全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合理放牧可以改善荒漠草原土壤结构和养分性状,有利于遏制荒漠草原土壤的退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季节休牧对草地土壤的影响,试验在3个放牧强度下,分别采用春季、夏季和秋季休牧的方法,对三江平原小叶章草甸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放牧相比,不同季节休牧可以降低0~≤5 cm土层的土壤容重(P>0.05),增加>5~≤1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春季、夏季和秋季休牧均能显著增加>10~≤20 cm土层土壤中的全氮含量(P<0.05);春季、夏季、秋季休牧均可以显著增加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P<0.05),秋季休牧还能增加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中度放牧强度下,夏季、秋季休牧可以显著增加土壤的速效磷含量(P<0.05);不同季节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较大,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以青藏高原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为对象,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甸群落植物多样性、土壤化学性状及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旨在为高山嵩草草甸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放牧牦牛强度的增加,高山嵩草草甸群落的盖度、群落物种数、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降低,重度放牧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而适度放牧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放牧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放牧强度增加,0~30 cm土层中有机质、速效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减少,而适度放牧全氮含量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适度放牧下10~20 cm土层中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与对照和重度放牧相比差异显著(P<0.05)。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Fe,Mn,Cu和Zn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山嵩草草甸的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影响不同,从高到低依次为Fe>Mn>Zn>Cu。因此,适度放牧是保护高山嵩草草甸植物多样性、维护土壤养分以及提高草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贝加尔针茅草原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对放牧干扰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以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 Roshev.)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强度放牧干扰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状及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物种数、植物多样性和植被盖度均显著降低;放牧干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升高,土壤含水量减小,重度放牧草地土壤容重增加到1.35g/cm3,含水量仅为12.37%;放牧导致土壤有机碳格局发生改变,轻度放牧下表层(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但有机碳向深层土壤的转移量增加,深层土壤(10-20cm、20-30cm)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样地,且整个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对照样地提高了7.19%。土壤全氮含量(0-10cm、10-20cm)在轻度放时有所增加,中度放牧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样地,全磷含量除了在重度放牧时显著降低,在其它样地间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植物多样性、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增加及土壤有机碳格局的改变是贝加尔针茅草原对轻度放牧干扰的一种响应,而重度放牧,草地植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盖度降低、土壤物理性状发生改变、养分资源趋于匮乏,草地出现退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以短花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放牧强度季节调控试验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对不同放牧处理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放牧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影响较为明显,土壤容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全年重牧土壤容重上升较明显;土壤含水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全年重牧土壤的0~20 cm土层下降显著(P0.05)。各放牧处理对0~20 cm以及3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对1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春季零放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处理土壤的0~10 cm土层速效氮含量显著提高(P0.05);春季零放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处理土壤的10~20 cm土层全磷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他土层在不同放牧处理下变化不显著(P0.05);各放牧处理对土壤速效磷和全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0~2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综合各项理化性质指标,春季零放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是最佳的草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6.
王梓贞 《中国饲料》2022,1(13):118-122
过度放牧会破坏小叶章草场的生产力、群落特征、营养含量及土壤理化性状,造成生态系统紊乱和生产力衰退,更加严重的会导致小叶章草场退化甚至丧失畜牧功能。本文就放牧强度对小叶章及草场综合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探讨利用最佳放牧强度激发小叶章草场生产潜能的途径,为合理开发和保护小叶章草场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放牧强度|小叶章|草场|生产潜能  相似文献   

7.
年际内短期放牧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草地利用的主要方式,而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是草地生产力维持的基石。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天祝县高寒草甸土壤为对象,研究了不放牧(对照)、轻度放牧(0.8头牦牛/hm2)、中度放牧(1.0头牦牛/hm2)和重度放牧(1.2头牦牛/hm2)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度放牧使土壤表层0~10cm和10~20cm全氮含量降低了12.5%和10.7%,中度放牧使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1.21%,其他各层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并未随放牧强度变化发生显著变化;微生物量氮在0~10cm土层随放牧处理变化十分明显,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下比对照分别增加了65.35%、25.23%、46.91%(P<0.05),而0~10cm土层微生物量碳在中度放牧处理下含量比对照显著增加(P<0.05),说明在表层相对于土壤碳氮,微生物量碳氮对短期放牧的反应更为灵敏。  相似文献   

8.
放牧是人类利用草原最主要的方式,可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作为豆科灌木,其邻近土壤养分的变化对会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为研究载畜率对荒漠草原小叶锦鸡儿邻近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进行放牧实验,共4个载畜率处理(对照CK(0羊单位·hm-2·a-1、轻度放牧LG(0.93羊单位·hm-2·a-1)、中度放牧MG(1.82羊单位·hm-2·a-1)和重度放牧HG(2.71羊单位·hm-2·a-1),在每个小区中选定大小相近的小叶锦鸡儿植株,分为东南西北4个方向,测定植株邻近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析这些参数之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随载畜率增大,土壤碱解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速效磷先下降后上升,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小叶锦鸡儿邻近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的平衡点对应的速效磷在LG区呈最小值,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平衡点对...  相似文献   

9.
放牧强度对昭苏草甸草原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控制放牧试验,在伊犁昭苏草甸草原上研究了短期放牧条件下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对草地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及土壤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地地上生物量呈降低趋势,但各放牧强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年度放牧强度间0~10、10~20和2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与放牧前比,放牧后0~30cm土层养分含量增减趋势并不一致,体现出年度间的差异性;相关分析表明,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与放牧强度间均无显著相关性,且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其响应规律存在一定差异性;无论放牧与否,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0.
设轻度(0.87头牛/hm2)、中度(1.42头牛/hm2)和重度(1.94头牛/hm2)三种放牧强度,以不放牧作为对照,采用样方法对三江平原小叶章草甸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放牧1年,三种放牧强度均能增加群落的物种数,增加的物种多为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和蓼科植物。其中,在中度放牧强度下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最优。放牧降低了多年生植物的重要值,一年生植物的重要值有小幅增加。放牧对草地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存在差异,三种放牧强度下小叶章、苣荬菜种群的密度降低,蒲公英种群的密度升高。  相似文献   

11.
放牧强度对新麦草土壤氮素分配及其季节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可喻  韩建国 《草地学报》1999,7(4):308-318
通过不同放牧处理对新麦草人工草地土壤氮素分配及其在生长期间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0~30cm土层全氮量月均值的顺序为对照〉重牧〉轻牧〉中牧(P〈0.01)。放牧强度对铵未形成显著影响(P〉0.05)。0~30cm土层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硝态氮量逐渐增加。放牧区净可矿化氮量大于对照区,其中以中度放牧区最高。0~3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顺序为重牧〉对照〉中牧〉轻牧(P〈0.05)。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不同放牧利用强度对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轻度(LG)、中度(MG)、重度(HG)放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不同放牧强度的载畜率分别为O.93(LG)、1.82(MG)、2.71(HG)sheep/(hm^2half year),放牧羊只数分别为4、8、12只,放牧期为6个月/年。采用对应分析法比较不同放牧强度下近地表层0~10cm、10~20cm、20~30cm土壤的水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放牧梯度条件下,土壤含水量总体变化规律为LG〉CK〉MG〉HG.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总体变化规律为0~10cm〉20-30cm〉10-20cm。各放牧强度对总特征值贡献率大小趋势为CK〉MG〉HG〉LG。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差异明显且呈梯度下降趋势。0-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受放牧强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10~20cm和20~30cm土层.  相似文献   

13.
放牧对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刘楠  张英俊 《草业科学》2010,27(4):11-14
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Leymus chinensis典型草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及放牧制度下,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含量大体表现为常年放牧地高于混合放牧地,且差异明显。常年放牧地表现为轻牧重牧中牧围封未放牧地,混合放牧地除"轻牧+割草"与"中牧+割草"在20~30 cm土层深度表现出显著差异以外,各个放牧强度间差异均不显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土壤全氮在不同的放牧梯度间及不同土层深度间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大体相同,趋势表现为轻牧重牧中牧围封未放牧地,而混合放牧地的变化趋势比较复杂,相比较常年放牧地,混合放牧地的全氮含量要低。全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结果表明重牧下有机碳含量要高于中牧,这可能是由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原植被C4植物增多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高寒沼泽湿地土壤湿度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青藏高原隆宝滩高寒沼泽湿地进行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应用统计学成对数据的t检验方法,定性研究围栏封育(EN)、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自由放牧(GU)5种放牧处理对不同深度土壤湿度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牧压强度的增加,影响湿地土壤水分含量的显著性也增强。EN和LG、MG处理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各个层次都不显著;HG对LG和MG的差异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 GU和HG处理的影响最为显著,从土壤表层到50 cm深度,均表现为LG>GU、MG>GU、HG>GU、EN>GU和EN>HG、LG>HG。自由放牧和重度放牧加大土壤水分的蒸散,导致湿地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加速湿地退化。合理有序的放牧活动是减少湿地土壤水分蒸发,减缓湿地退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放牧强度对晋北盐碱化草地植物经济类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晋北盐碱化草地设置不放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和极度放牧(EG)5个放牧强度研究该草地群落物种类群的变化,为确定草地合理的载畜量和放牧利用奠定基础。研究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禾本科类群比例减小,CK与其他4个放牧强度之间差异显著(P<0.05);豆科类群比例呈增大的趋势,但各放牧强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菊科类群比例减小,EG与其他4个放牧强度之间差异显著(P<0.05);委陵菜属比例增大,CK和LG之间差异显著(P<0.05);杂草类群减小,CK与LG、HG、EG之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草地中禾本科类群、豆科类群和菊科类群的质量指数减小,委陵菜属和杂草类的质量指数增大。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寒草甸土壤碳氮变化对牧压梯度的响应,以青海海北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监测分析了禁牧(对照,CK)、轻牧、中牧、重牧试验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全氮密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OCD和STND均与牧压梯度呈"V"形二次曲线关系(P0.05),说明禁牧可增加SOCD和STND,但放牧强度约高于7.5只羊·hm-2时存在由低向高的一个阈值转折点。同一放牧梯度上0~40cm的SOCD均表现出5月最低,升至7月后,CK、LG到9月持续升高,而MG、HG有所下降,而STND自5月到9月表现为"И"型波动变化规律。随着土层深度加深SOCD和STND下降明显。不论是季节变化还是垂直变化,SOCD和STND相互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C/N随生长季延长逐渐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降低,放牧梯度并未改变土壤C/N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以荒漠草原建群种短花针茅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载畜率(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对短花针茅与其对应土壤(0~20 cm和20~40 cm)碳(C)、氮(N)、磷(P)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对短花针茅N、P及C:N:P化学计量比没有显著影响,但C含量随载畜率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  相似文献   

18.
于兰州大学玛曲高山草原站设3个不同放牧强度样地,采集样地的土壤和优势植物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种子,在温室建立盆栽试验,研究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条件下,AM真菌对垂穗披碱草生长和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和重度放牧处理下接种AM真菌土(AM)侵染率显著高于轻度放牧土壤(P0.05),重度放牧条件下自然土(NS)和AM处理的侵染率比轻度和中度放牧分别高32.48%、2.39%和69.2%、21.17%;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条件下AM处理的发病率比SS处理分别低22.1%,57.26%和20.46%,AM真菌有效抑制垂穗披碱草白粉病的发生,降低发病率,且对抗病相关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随放牧强度的增强AM真菌处理的SOD酶和PPO酶活性增高,POD酶活性在中度放牧强度下最高;中度放牧土壤的植物根系全磷含量最高;AM真菌不同程度提高植物根系全磷含量、总生物量、根冠比、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因此,在玛曲高山草原,适当增加放牧强度可提高AM真菌侵染率。AM真菌通过促进植物生长,调节抗病相关酶活性,有效降低了垂穗披碱草白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为了正确评价连续放牧对禾本科牧草的影响,在科尔沁典型沙质草地,设置不同放牧强度的4块样区,连续放牧4年后对各样区植被中禾本科植物的盖度和高度进行了样方调查,分析了3个禾本科植物功能类型.结果表明:1)禾本科植物的平均盖度对重牧比较敏感,而在中牧区、低牧区和对照区差异较小;2)3个功能类型植物的高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有规律的降低.而且多年生牧草的高度对放牧强度最敏感,一年生优质牧草次之,一年生劣性牧草最不敏感;3)多年生牧草在各样区的相对盖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在重牧区仅为0.69%;一年生优质牧草在各样区的相对盖度表现为中牧区>低牧区>重牧区>封育对照区,说明放牧干扰有提高此相对盖度的影响;一年生劣性牧草在各样区的相对盖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设重度放牧(HG)、中度放牧(MG)和轻度放牧(LG)3个放牧强度样地,调查放牧样地表层土壤(0~10cm)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有效含水量并土壤持水和入渗性能。结果表明,LG和MG的初始含水量、毛管持水量与非毛管持水量均显著高于HG,LG的土壤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显著高于HG,但3个放牧强度间土壤容重、孔隙性状、土壤有效含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均无显著变化;入渗曲线高低为LGMGHG,用模型模拟曲线,拟合精度为Horton模型通用经验模型Philip模型Kastiakov模型;初始入渗率、平均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90min入渗总量均表现为LG显著高于HG;土壤入渗性能均与土壤初始含水量、总孔隙度、非毛孔隙度、通气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有效含水量、非毛管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与毛管孔隙度相关性不显著,但初始入渗率与初始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有效含水量及毛管持水量无显著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通气孔隙度和有效含水量是影响入渗率的限制因子。短期轻度放牧有利于土壤持水和导水,降低土壤物理结构退化风险;Horton模型适用于该区放牧草地入渗过程的模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