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筛选适宜于新疆奎屯垦区棉花的最佳脱叶催熟剂品种,开展了不同脱叶催熟剂对棉花脱叶效果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至喷施后20d,所有脱叶催熟剂处理的叶片脱落率均达到70%以上,且T1、T2与T3、T4棉花叶片脱落率差异不大,但T1、T2处理均显著高于单施乙烯利处理。各处理棉铃吐絮率均在90%以上,且不同脱叶催熟剂处理间差异不大,说明所有脱叶催熟剂的催熟效果均较好。喷施脱叶催熟剂后棉花产量、单铃重、衣分、子指、绒长、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短纤维指数、棉纤维成熟度比等指标较对照无明显差异,说明喷施脱叶催熟剂对棉花产量及品质影响不大。从喷施次数来看,2次喷施的脱叶和吐絮效果略优于1次喷施,但差异不大;棉花品质较1次喷施有轻微降低。因此,综合比较来看,T1处理的脱叶、吐絮效果均较好,且瑞脱龙价格适中,适宜在新疆奎屯垦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
我国棉花脱叶催熟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学脱叶催熟技术是棉花机械收获的重要前提,是机采棉综合农艺配套技术的关键环节。合理施用脱叶催熟剂能够提高机采棉的脱叶吐絮质量,降低籽棉的含杂率,对解决新疆棉花品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棉花脱叶催熟剂存在有效成分单一、剂型同质化严重、喷施装备及喷施技术落后,造成籽棉含杂率高,严重影响棉花品质。本文评述了机采棉脱叶催熟剂及其施用的研究现状,总结提出了棉花脱叶催熟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对今后棉花脱叶催熟剂减施增效的前景和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新疆棉区植保无人机喷施棉花脱叶催熟剂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植保无人机喷施棉花脱叶催熟剂田间作业现状、作业效果,为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脱叶催熟剂喷施作业技术体系以及无人机在棉花脱叶催熟作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市场主流无人机对比喷杆喷雾机进行田间试验,评价和分析不同作业区棉花脱叶和吐絮效果。【结果】药后22 d,无人机两次施药的棉花脱叶率在82.2%~92.1%,吐絮率在85.8%~100%,脱叶效果显著好于地面喷杆喷雾机一次顶喷施药,催熟效果差异不大;不同无人机以及同一无人机不同作业区,对棉花的脱叶催熟效果不同,无人机喷雾施药的8个作业区中,仅有1个能同时满足兵团棉花机械采收对脱叶率和吐絮率的要求。无人机部分施药作业中存在作业参数选择不当、作业不规范以及因无人机自身设备性能未达最优而导致的药液喷施不均匀、漏喷等现象。【结论】采用无人机喷施棉花脱叶催熟剂施药技术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  相似文献   

4.
棉花脱叶催熟剂对纤维品质的影响及应用时间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脱叶催熟技术是实现棉花机械采收的重要前提,确定脱叶催熟剂喷施时期及标准对实现良好的脱叶和催熟效果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分期喷施脱叶催熟剂的方式,探讨了脱叶催熟剂对纤维品质的损伤程度,及与棉铃铃期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脱叶催熟剂对纤维长度的影响在品种间存在差异, 46%~69%的供试品种纤维长度较对照下降或持平,另有31%~54%的品种纤维长度反而较对照增加,所有品种纤维长度较对照平均仅降低0.2%~1.2%。纤维比强度受脱叶催熟剂的影响较为明显,其损伤量(处理与对照的差值)集中分布在-4~0 cN tex~(-1)之间。脱叶催熟剂对纤维比强度的损伤程度与喷施时间有关,铃龄30 d时喷施损伤大,铃龄37 d时喷施损伤减小,且有61%供试品种的比强度较对照平均增加了1.1cN/tex。脱叶催熟剂对纤维比强度的损伤量随棉铃铃期延长而加剧,因此可根据"脱叶催熟剂喷施时棉铃的铃龄与铃期的比值(Rd/b)"这一指标确定脱叶催熟剂的喷施时间。此外,棉铃铃期与棉铃体积、棉铃体积与纤维比强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如要生产比强度31 cN tex-1的棉花纤维,所选品种的棉铃体积应31.8 cm3、棉铃铃期应60.0 d,且要在Rd/b0.68 (铃龄40.9 d)后喷施脱叶催熟剂(可控制纤维比强度损伤量小于0.5 cN tex~(-1))。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6种不同剂量的噻苯隆及乙烯利的不同配比为处理,以清水作对照,研究对棉花新陆中35号、C23脱叶催熟和纤维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新陆中35号上喷施300 g/hm~2噻苯隆+助剂+1 050 mL/hm~2乙烯利,且喷施2次的处理脱叶催熟效果较好;在棉花C23上喷施1次750 g/hm~2噻苯隆+助剂+1 050 mL/hm~2乙烯利的处理脱叶催熟效果较好,既经济又方便。  相似文献   

6.
棉花脱叶剂的脱叶与催熟效果直接影响棉花产量和采棉机的作业质量。为大面积使用脱叶剂提供科学、可靠依据,我们进行了不同脱叶剂的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喷施脱叶催熟剂对棉花不同部位棉铃的干物质质量、产量性状以及纤维品质等的影响,明确河北省喷施棉花脱叶催熟剂的最佳时期。【方法】以机采棉品种冀丰1458为供试材料,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的9月下旬到10月上旬,设置4个时间喷施50%(质量分数)噻苯·乙烯利悬浮剂,以9月20日喷施等量清水作为对照,分析棉花的脱叶率和吐絮率、不同部位棉铃的干物质质量、铃重、籽指与衣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各处理喷施脱叶催熟剂当天的吐絮率为40%~65%,处理后20 d的吐絮率和脱叶率均大于90%。与对照相比,9月20日处理的上部棉铃的铃重、籽指、衣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均显著降低;9月20日或9月25日左右喷施,上部、中部棉铃的干物质质量和单株棉铃总干物质质量均显著降低;9月20日至10月5日左右喷施脱叶催熟剂导致上部棉铃籽指显著降低,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显著提高,其中9月30日左右处理的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并且其纤维品质综合表现也较好。【结论】初步认为,河北省植棉区露地直播棉田脱叶催熟剂的最佳喷施时间为9月30日、吐絮率为56%左右...  相似文献   

8.
化学脱叶催熟剂对早熟陆地棉新陆早51号应用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种脱叶剂,设置不同的用量处理,研究化学脱叶催熟剂对早熟陆地棉新陆早51号脱叶率、吐絮率、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喷施2种脱叶剂18d后,脱吐隆3个剂量处理的脱叶率差异极显著,处理A〔脱吐隆+乙烯利(150g+1800mL/hm2)」要显著低于处理B[脱吐隆+乙烯利(225g+1800mL/hm2」和C[脱吐隆+乙烯利(300g+1800mL/hm2」;80%瑞脱隆3个剂量处理的脱叶率差异不显著,均在95%左右。不同处理的2种药剂对单铃重、产量和纤维品质影响不显著。从试验结果和成本效益考虑,新陆早51号施用脱吐隆2258+乙烯利1800mL/hm2或80%瑞脱隆300g+乙烯利1800mL/hm2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9.
通过喷施脱叶剂来调控棉花脱叶和吐絮已经成为机采棉花的重要管理手段。为进一步提高棉花脱叶催熟效果,本文对脱叶催熟喷施方案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脱叶剂喷施2遍较喷施1遍效果好,棉花脱叶率和吐絮率分别可达96.7%、98.3%;加施乙烯利时,宜在第2遍与脱叶剂一同喷施,脱叶率和吐絮率分别可达99.6%和99.7%。  相似文献   

10.
使用化学制剂脱叶是近年来棉花机械采收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脱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采收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为对比不同脱叶剂对棉花的脱叶、催熟效果,兵团第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了催脱通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棉花催脱通悬浮剂后,催熟、脱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脱叶剂的对比,脱叶剂逸采既能达到棉花快速脱叶的效果,又能使棉花正常吐絮,对棉铃发育影响最小。速脱乐虽然脱叶效果最好,但其催熟效果太明显,对后期发育的棉铃成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棉花脱叶催熟是实现机械采收的前提。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是我国目前主要的脱叶催熟方式。鉴于不同棉区的环境条件和种植模式差异较大,研究了不同棉区噻苯隆和乙烯利的适宜用量及配比。【方法】于2018年在黄河流域棉区的河北河间、河北邯郸、山东德州和山东无棣、长江流域棉区的江苏大丰、北疆棉区的石河子Ⅰ和Ⅱ、南疆棉区的轮台和沙雅共9个地点开展田间试验,设50%(质量分数,下同)噻苯隆可湿性粉剂和40%乙烯利水剂3个混用处理,每公顷用量分别为450 g+1 725 m L(T1)、600 g+3 000 m L(T2)、600 g+4500 m L(T3),噻苯隆和乙烯利有效成分配比分别为1∶3、1∶4和1∶6,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在江苏大丰,药后16 d各处理脱叶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其他8个试验点,大多数处理药后14 d的脱叶率显著高于对照,且自然脱叶率越低提高幅度越大;但噻苯隆和乙烯利不同用量及配比之间的脱叶率差异不一致,且大部分情况下差异不大。部分地点某些处理药后14~16 d的脱叶率可达到90%。不论药前吐絮率低或高,药剂处理14~16 d后,与清水对照相比吐絮率未表现出明显的增加;然而,药前吐絮率较低的试验点药后吐絮率增幅大,反之,吐絮率增幅小。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对大部分试验点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结论】药后14 d左右,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的脱叶效果比较明显,不同剂量和配比之间无一致性和大的差异;催熟效果相对较差,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影响不大。综合考虑脱叶催熟效果的稳定性和药剂成本,初步建议各棉区每公顷应用600 g的5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和3 000 m L的40%乙烯利水剂进行脱叶催熟。  相似文献   

13.
不同脱叶剂对棉花生长和机采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脱叶剂及施药时间对机采棉吐絮率、脱叶率及机采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叶剂喷施时间显著影响棉花脱叶率和吐絮率,其中,延迟喷施脱叶剂,脱叶率可降低18.6%~58.1%,尤其在喷药后5 d内,每天脱叶速率显著下降了1.7%。综合考虑脱叶率和吐絮率,建议阿拉尔垦区脱叶剂可选择瑞脱隆和脱吐隆,用量分别为375g/667m~2和180mL/667m~2,并复配1 050mL/667m~2的乙烯利。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吡草醚对棉花催熟效果,探明吡草醚催熟对棉花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及室内药效测定方法,对施用2%吡草醚ME后棉花叶片脱落速度、吐絮率及产量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吡草醚ME脱叶、吐絮效果明显,与常规脱叶剂噻苯隆相当;药后30天收获籽棉产量比清水对照区增加10.75%~21.60%,霜前花比例增加显著;单铃重减小、僵桃增多;对衣分、纤维长度等品质指标影响不明显。吡草醚具有安全性好、脱叶速度快、棉铃吐絮早、大幅度提高霜前花比例等优点,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棉花脱叶催熟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机采棉的采净率是关系到采棉质量和机采棉推广应用的重要因子,而脱叶剂脱叶效果的好坏对机采棉的采净率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筛选效果较好的脱叶剂,撑握科学的脱叶技术,是推广机械化采棉技术的重要技术环节。为此,2005年农六师就目前所用的几种脱叶剂进行了对比试验,旨在筛选并确定出适合本棉区的脱叶剂品种及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12年,一三三团进行了不同药剂组合2次喷施脱叶剂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一三三团推广应用的脱叶剂+乙烯利最佳田间组合剂量,为今后推广机采棉科学合理使用脱叶催熟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化学脱叶催熟是棉花机械采收的前提,棉田药前群体大小和成熟度等显著影响脱叶催熟效果。本文于2016—2017年在河北省河间市开展研究,采用不同品种(中棉所60、欣抗4号)、种植密度(90,000、120,000株hm-2)和播期(4月20日、5月10日)塑造不同的群体,在此基础上应用50%噻苯·乙烯利悬浮剂(T·E)进行化学脱叶催熟,考察各因素对化学脱叶催熟效果的影响,并应用Spearman偏相关分析药前叶片数、吐絮率和叶铃比与药后脱叶率、残留叶片数及药后吐絮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的药前叶片数、吐絮率和叶铃比无显著差异;与90,000株hm-2相比, 120,000株hm-2的药前叶片数多、吐絮率低;晚播棉的药前叶片数和叶铃比高于早播棉、吐絮率则低于早播棉。T·E的脱叶效果较好, 2年药后21 d的脱叶率均高于90%、脱叶率药效接近或超过90%,残留叶片数为8.1~23.3片m-2;不同品种、密度和播期的脱叶率相当,但2017年120,000株hm-2和晚播的残留叶片数分别多...  相似文献   

18.
实施人工脱叶,一方面可以促进秋铃的成熟,提高纤维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机械化采棉和人工拾花的工作效率,减少碎叶等机械性杂质。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种棉区,采棉难、采收成本高成为日趋突出的问题。为确保采棉的采收效果和棉花质量,必须采用化学脱叶催熟技术,从而为机械化采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南疆机采棉田化学脱叶技术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脱叶是机械采棉的必要条件之一。3年的研究表明:南疆化学脱叶的适宜施药期为9月中旬;最佳配方为德落宝20g加乙稀利70g。化学脱叶经与药后6~10天和药后10吴内日平均气温密切相关;药后气温变化趋势对脱叶率影响很大,文中还提出施用脱叶剂的有关技巧。  相似文献   

20.
新疆机采棉花实现叶片快速脱落需要的温度条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机采棉的快速推进,籽棉含杂率过高导致清理工序过多及纤维不必要的损伤。新疆棉区棉花生长后期的热量资源有限,如何合理喷施脱叶催熟剂是改善原棉品质的关键技术措施。本研究采用分期喷施脱叶催熟剂的方式,探讨了温度变化对棉花叶片脱落率的影响及实现棉花叶片快速脱落需要的温度条件。结果表明,在喷施脱叶催熟剂后(7.0±1.0)d内,棉花叶片脱落率最高,达55%~79%,且与最高温度和每日≥12°C有效积温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若要在喷施脱叶催熟剂后(7.0±1.0)d内实现55%的叶片脱落率,则应满足该时间段最高温度大于27.2°C、每日≥12°C有效积温大于7.0°C·日的要求。因此,喷施脱叶催熟剂后(7.0±1.0) d内是实现良好脱叶效果的关键时间段,期间的最高温度和每日≥12°C有效积温则是影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