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志雄 《土壤》1986,18(6):281-288
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风沙为害,其中前三种灾害与土壤水分有密切关系。土壤水分不足发生干旱,水分过多则造成涝渍。  相似文献   

2.
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简介了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资源现状和盐碱化土地治理与改良利用的技术创新要点 ,并提出低洼易涝盐碱地开发水稻、盐碱化低产旱田改良、盐碱化草地恢复、盐碱湿地保育和盐碱泡沼养鱼的盐碱化土地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02年渑池地区麦田旱害的成因调查和分析,得出:小麦拔节期土壤深层缺水是旱害形成的主导因素,施肥过量和种植品种不当使旱害更加严重,因此旱作小麦生产应当依据上年7—9月的降水量,确定种植品种、化肥施入量。  相似文献   

4.
旱涝交替胁迫对水稻分蘖期根解剖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水稻分蘖期旱-涝-旱交替胁迫对根解剖结构的影响。本试验主要通过不同程度的旱胁迫(重旱,A1和轻旱,A2)和重涝胁迫(保持15 cm水层,B)分3个阶段交替进行,分析各个阶段水稻根的中柱、通气组织、根外层细胞发育及根外层厚度与常规灌溉之间的差异,探讨旱-涝-旱交替胁迫对水稻抗涝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第Ⅰ阶段干旱胁迫(A1和A2处理)能促使根形成发达的通气组织,且形成时间早于常规灌溉(C),A1和A2处理根外层厚度显著高于C处理。第Ⅰ阶段重旱胁迫对第Ⅱ阶段涝胁迫(重旱-重涝处理,A1B)根解剖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A1B处理通气组织较早形成,其导管直径、总面积和中柱面积分别较常规灌溉(CC)增加了43.3%、52.8%、76.5%,而第Ⅱ阶段淹涝条件下(常规灌溉-重涝处理,CB)根仅形成了少量的通气组织。第Ⅲ阶段涝胁迫后再经历旱胁迫(重旱-重涝-重旱处理,A1BA1和轻旱-重涝-轻旱处理,A2BA2),根解剖结构表现与第Ⅰ阶段旱胁迫相似。可见,短期旱胁迫可促进根系通气组织的发育,而不会造成水稻耐涝能力的降低。该研究可为水稻蓄水控灌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碱性低矿化地下水灌溉对土壤碱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冲积平原,也是重要的农业产区.过去由于受旱、涝、盐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长期以来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采用井灌井排等措施综合治理黄淮海平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正> 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光热充足,降水年内年际分配不均,这里的农业生产长期受着旱、涝、盐碱、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旱涝盐碱受区域性农田水分所支配和水盐运动的影响。黄淮海平原的农田水分状况属降水-蒸发型,常年参加该平原水分循环的水量中,七分来自当地降水,三分来自周围山区的客水;这些水分四分之三以蒸发的形式排出,四分之一由黄河、淮河、海河和滦河流入海洋。因此,要掌握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发生和发展趋势,制订趋利避害对策,必须首先研究和掌握农田水分平衡中的主要因素-降  相似文献   

7.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其中小麦和棉花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9%和41%。但因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五十年代初粮食亩产平均仅100斤上下[1]①。  相似文献   

8.
淮北平原旱涝急转条件下水稻减产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水稻旱涝急转下先期旱胁迫与后期涝胁迫交互作用对产量造成的影响,于2016年在淮委水科院新马桥试验站开展了不同旱涝水平(受旱程度(50%~70%田持),受旱时间(5~15 d),受涝程度(50%~100%株高),受涝时间(5~9 d))的旱涝急转组,单旱组,单涝组,正常组平行对比形式的测桶试验。分析了不同旱涝组合形式下先旱与后涝互作效应的减产规律,进一步探究了旱涝互作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旱涝急转组与正常组对比,重旱重涝组合减产30.3%,对产量最为不利,长时间重旱使总粒数削减30%左右,千粒质量与结实率均接近或高于正常组;旱涝急转组与单旱组对比,旱涝急转组(重涝)比单旱组产量削减程度增加30%以上,总粒数损失增加33.9%~35.2%,旱涝急转组(短期轻涝)比单旱组(长期重旱)千粒质量和结实率分别补偿33.6%和37.6%;旱涝急转组与单涝组对比,旱涝急转组(长期轻旱)比单涝组(长期重涝)产量补偿113.0%,旱涝急转组(重旱)比单涝组(重涝或长期轻涝)总粒数削减31.9%~33.7%,旱涝急转组(长期旱)比单涝组千粒质量和结实率分别补偿79.7%和118.4%。研究成果可为探究旱涝急转致灾机理及减灾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 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农业摇篮之称。公元前22世纪,洪水时常泛滥成灾,古代人民在禹的领导下与水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禹平治水土,使水有所归,土地乃得种植作物。洪水灾害虽大为减轻,但冬春干旱却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保墒就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一环。这一地区春旱秋涝,旱、涝并存,且涝中有旱,涝后又旱,故旱作农业技术出现于这一地区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桶栽方式,以超级杂交早稻品种(淦鑫203)、超级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于穗分化初期设置不旱不涝(对照CK)、轻旱不涝(T11)、重旱不涝(T2)、不旱轻涝(T3)、不旱重涝(T4)、重旱轻涝(T5)、重旱重涝(T6)、轻旱轻涝(T7)和轻旱重涝(T8)处理,分析各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净光合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旱"、"涝"及"旱涝急转"使超级杂交早、晚稻单株产量不同程度下降,早稻T1、T2、T3、T4、T5、T6、T7和T8单株产量分别比CK降低8.89%、21.42%、8.33%、12.04%、19.65%、31.23%、15.39%和17.29%,晚稻分别降低6.21%、15.06%、7.77%、11.53%、17.40%、20.85%、13.46%和11.70%,早、晚稻以T2和T6处理产量下降较多,尤其T6处理产量降幅最大,表明单纯前期轻旱(T1)和后期轻涝(T3)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单纯前期重旱(T2)和后期重涝(T4)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大,T2比T4对产量的影响更大,且重旱重涝处理下水稻单株产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叠加减产效应。产量构成上,早、晚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较大幅度降低了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二次枝梗数,各处理对产量构成的影响规律与单株产量大致相同。(2)早、晚稻"旱"、"涝"及"旱涝急转"等处理结束初期与CK比较,其茎、叶干物质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早、晚稻成熟期T6处理穗干物质量分别比CK下降33.40%、19.88%,表现为穗型变小。(3)"旱"、"涝"及"旱涝急转"使早、晚稻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降低,其中早、晚稻均以T6处理的SPAD值降幅最大,且与CK一直呈显著性差异。(4)至抽穗期,早、晚稻叶片净光合速率均以T6处理最低,分别比CK下降37.57%、10.17%。研究结果说明,生长前期重旱后期急转重涝对早、晚稻成熟期穗部干物质量及总干物质量的影响最大,重旱重涝急转表现为叠加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11.
宁乡县沩山项目区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区,通过项目实施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159km2,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植被覆盖率从治理前的37%增加到治理后的42%,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并建立了稳定可持续的成果管护机制。介绍了项目建设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12.
王强  蒋剑敏  熊毅 《土壤》1987,19(2):107-107
砂姜黑土的农业物理性状不良,耕性差、土壤僵瘦,被列为低产土壤。影响农业生产的直接因素是旱、涝、薄、僵、碱。  相似文献   

13.
对德州市1951~1999a的逐年降水数据、区域旱涝灾害成灾面积及降水与成灾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依据Z指标划分了7个旱涝等级,给出了旱涝指标与旱涝成灾面积的多年变化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德州市近50a来,降水变化呈下降趋势;1975a以前偏涝,间或有旱的年份出现,极涝年份为1953、1961、1964a;1975a以后偏旱,间或有涝的年份出现,极旱年份为1981a;旱灾面积越来越大,涝灾面积越来越少,60~70年代为旱涝灾害成灾面积变化的转折点。降水指标为该市今后旱涝预测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贵德县旱涝灾害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进虎  吴让  赵金忠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4):256-259,264
利用青海省贵德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逐月降水资料以及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近50a气温、降水以及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并对其突变年份进行了检测。用降水量来确定贵德县旱涝等级,进而确定出贵德县气温突变前后旱涝等级出现的年份及所占的比例。结果表明:贵德地区偏旱、正常和偏涝的状态不断增加,增加的比例为旱>正常>偏涝。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未来5a的旱涝状态进行了预测,2011—2015年处于"偏涝"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盐碱土的“盐、碱、旱、涝、瘦”多项障碍因素的综合治理技术的应用,及从区域整治着眼,结合流域治理的双重措施,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增强排灌能力,建立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持续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农业气象不仅是农林牧业的保护学科而且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故农业气象的观测试验研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是一门极待发展的重要学科。农林牧业的生产计划,若没有农业气象资料作根据,就会带着很大的盲目性。我国农业区的旱、涝、风、霜、冰、雹、病、  相似文献   

17.
对德州市1951-1999年的逐年降水数据、区域旱涝灾害成灾面积及降水与成灾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依据Z指标划分7个旱涝等级,给出旱涝指标与旱涝成灾面积的多年变化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德州市近50 a来,降水变化呈下降趋势;1975年以前偏涝,间或有旱的年份出现,极涝年份为1953年、1961年、1964年;1975年以后偏旱,间或有涝的年份出现,极旱年份为1981年;旱灾面积越来越大,涝灾面积越来越少,20世纪60-70年代为旱涝灾害成灾面积变化的转折点.降水指标为该市今后旱涝预测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统一认识 加速黄土高原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中的经纬度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地貌形态结构之间的相互交叉又是形成环境复杂性的关键。统一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制定正确的治理方针和治理措施的基础,是加速黄土高原快速治理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9.
封丘县内早、捞、盐碱、风沙等自然炎害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生产。要迅速改变封丘县的农业生产面貌,做到全面除炎增产,必须要情况明,才能决心大和方法对。为此必须尽快地作出全县的综合除炎增产区划。  相似文献   

20.
滨海地区土壤具有盐分重、养分含量低的特性,是扩大开发滨海盐土资源,提高垦殖效果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实例对滨海地区盐碱土类型与形成条件进行较系统分析,引用了统计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提出旱、涝、盐、碱、瘦综合治理方案和进一步改良利用的途径。对开发利用荒地和滩涂资源,发展我国沿海经济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和较高的科学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