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省的低丘红壤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第四纪初期洪积体-红土层为母质,经长期的自然生物气候条件作用发育而成的红-黄色土壤,农民称为“黄筋泥”。黄筋泥土层深厚,质地一般属粉砂质粘土,呈强酸性反应。另一种是以衢江红砂岩的风化体为母质发育而成的土壤,称为红砂土。第三纪衢江红砂岩地层处在第四纪红土层之下,因此只有在红土层受到侵触,红砂岩暴露出来的地方,红砂土才能形成。在低丘红壤区里,黄筋泥和红砂土交错地分布着,构成复区。  相似文献   

2.
祝锦霞  许红卫  王珂  陈祝炉 《土壤》2008,40(6):960-965
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低丘红壤地区土壤有机质、有效N、有效K3种主要性质的空间变异特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平方根转换后,三者都呈很好的正态分布。有机质的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较好地符合球状模型,有效N和有效K则符合指数模型。三者都属于中等空间相关性,同时受到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通过分析3种土壤性质的各向异性,发现不同的土壤性质有不同的空间分布,同一土壤性质在不同的方向上也有不同的空间变异性。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区栗钙土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土壤14C、孢粉和物理化学分析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区栗钙土的成土环境和历史演变过程及其主要理化性质。(1)晚更新世晚期栗钙土已有发育,集中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和晚期。(2)成土期草本孢粉占90%左右,仅有少量木本花粉出现。(3)栗钙土的剖面结构由现代土壤和不同时代的古土壤构成。(4)土壤矿物风化弱,腐殖质化程度低。  相似文献   

4.
母质和微地形条件对变性土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福建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在本地带沿海漳浦、龙海等县的低丘、台地玄武岩风化物上发育的一种暗色粘质土壤,历史上归属于砖红壤性红壤,经研究其性状明显区别于砖红壤性红壤,我们确定它为典型艳色湿润变性土。这种变性土与砖红壤性红壤呈复区分布。  相似文献   

5.
昆明地区不同母质对红壤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趙其国 《土壤学报》1964,12(3):253-265
昆明地区位于云南省中部,为我国西南高原红壤的主要分布区。关于本区土壤形成过程及发生分类等同题,虽然曾有人做过不少工作,但至今仍存在着一些分歧;有人认为本区土壤的形成过程以砖红壤化为主,土壤类型为砖红壤及铁质砖红壤性土[1,2];有人认为棕壤化为本区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土壤应命名为棕色森林土[4];另有人认为本区土壤属红壤,目前的成土过程为红壤化[5],所有这些意见,均因资料不足而难取得统一。  相似文献   

6.
旱地红壤与红壤性水稻土水分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低丘红壤地区红壤性水稻土(黄筋泥田)和旱地红壤(黄筋泥)及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持水和供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红壤性水稻土相比,旱地红壤持水供水能力弱;红壤性水稻土各样品之间持水和释水能力的差异与有机质的变化相似,在红壤地区,培肥土壤有利于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土壤利用方式不同改变了土壤孔隙的分布状况,使旱地红壤在低吸力段土壤的水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华中丘陵区红壤分布得很广,成土母质的种类也很多,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南方低丘红壤区立体农业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红壤坡位的理化性质分异,在低丘红壤上建立了“顶林-腰园-谷农-塘渔”立体种植模式,并在塘边建造猪场,以养猪为纽带,实行种养结合,建立“果-猪-沼气-菇-鱼-粮”链式循环,链环间再加以定量化调控,形成协调和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土壤通报》2019,(5):1016-1025
探究现代气候环境下古沉积地层上土壤发生学特征,对丰富古土壤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以成都"褐色黏土"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土壤样本,测定其粒度组成、磁化率、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理化性质,探讨了晚更新世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的粒度组成、粒径分布特征与其下伏母质一致,现代气候环境下成土作用对颗粒改造不明显,不同土壤剖面间粒度特征存在的差异是母质沉积时期环境差异决定的;成都"褐色黏土"磁化率较低,而其上发育的土壤磁化率相对较高,表明现代成土环境对磁化率有增大作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都"褐色黏土"具有较强的风化强度,表生环境对母质CIA值及稀土元素分馏特征影响不明显,但硅铝铁率和微量元素Sr、Ba对现代环境具有较强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陇东和陇中黑垆土的发生与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双熙 《土壤学报》1994,31(3):295-304
前人认为,我国黑垆土是现代草原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我们通过对陇东和陇中黑垆土理化性质分析,14C年代和孢粉组成的测定。认为这里的黑垆土是由深色埋藏古土壤层和浅色表土覆盖层叠加构成。剖面呈两段性构造。古土壤层由晚更新世晚期开始发育,主要成壤于全新世中期,具有与现代成土环境不相符合的深厚腐殖质蓄积层,理化性质,孢粉成分等残遗埋藏特性。浅色表土层是全新世晚期气候传向旱型化条件下发育的土壤,其性质和现代成土  相似文献   

11.
桂东南地区兴业县富Se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兴业县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表层土壤样的硒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土壤硒量变幅为0.08~12.59 mg·kg~(-1),平均含量为0.59 mg·kg~(-1),高于全国土壤平均硒含量,富硒土壤资源丰富。成土母质以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形成的土壤硒含量相对较高,土壤类型中砖红壤性红壤和石灰岩土硒含量相对较高,土地利用类型中园地、林地及草地等土壤硒含量相对较高,而农耕地中水田及旱地土壤硒含量则相对较低。土壤富硒主要来源于原富硒成土母质,其含量分布特征主要受自然地质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低丘红壤旱地水分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成亮  何圆球 《土壤通报》2002,33(4):306-309
阐述了低丘红壤旱地的季节性干旱和土壤物理性退化等导致的水分问题 ,总结了一些实际可行的减缓水分问题的有效措施 ,如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植被覆盖、合理轮作、以肥调水、灌溉系统和改良土壤结构等。并在回顾有关研究的基础上 ,对低丘红壤区水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途径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低丘红壤区土壤侵蚀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浙江省低丘红壤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构造削弱阴影等干扰的FCD模型,和混合像元法计算植被覆盖度的方法,进行水土流失研究。根据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结合植被覆盖度、坡度、利用现状等因子进行土壤侵蚀强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红壤区内植被覆盖情况良好,覆盖度基本在30%以上;整体水土流失程度较轻,但是耕地等农用地的侵蚀情况较为严重,特别是红壤区内耕地的强度侵蚀的面积占其总面积的17.65%。另外,耕作侵蚀也是土壤侵蚀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估算土壤侵蚀强度的时候也应重视。目前浙江省需要补充大量耕地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鉴于红壤水土流失易发的特点,在低丘红壤开发时要重视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浙江省408个海岛土壤样品的测定,查明了浙江省海岛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和分布。海岛土壤有效铜,铁低于全省平均值,有效锌,锰与全平均值相近,有效硼,钼高于全省平均值。由于成土母质和土壤性质的差异,使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富铝化土壤发生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的富铝化土壤,主要包括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及黄壤等土类.这类土壤跨越我国热带亚热带,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发展粮食、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与林木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国内外不少土壤学者,曾对富铝化土壤进行过大量研究[1,3,4-7],但迄今有关这类土壤的成土条件,发生过程及基本属性,特别是与此类土壤分类有关的发生诊断特性与指标仍未能完善地阐明.本文企图根据近几年的研究结果,着重讨论我国富铝化土壤的发生过程与有关化学诊断特性,为这类土壤进行定量分类打下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变性土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在福建沿海低丘、台地玄武岩风化物上发育一种暗色粘质土壤,历史上归属于砖红壤性红壤。本研究证明,它明显区别于砖红壤性红壤,主要表现于:风化--淋溶作用和脱硅富铝化作用较弱,通体暗色,层次分异不明显,粘粒含量高,粘土矿物以蒙脱石占优势,有明显膨胀收缩性,干季出现一定深度的开裂,阳离子交换量大,盐基饱和度和pH值较高。据此,这种土壤有必要从砖红壤性红壤中划分出来。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本土壤定名为细质、蒙脱石型、高热、典型艳色湿润变性土。可以认为,变性土在我国也应作为一个独立的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17.
王学寅  林道秀  全斌斌  耿永坡  王磊 《土壤》2023,55(2):409-418
基于浙江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行动计划(2016-2020年)和浙江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研究了温州市农用地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Ge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分析探讨了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对富锗土壤开发利用远景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锗元素平均含量1.44mg/kg,深层土壤锗元素平均含量1.62mg/kg,两者变异系数分别为为0.14和0.10,总体分布较均匀,空间变化特征基本吻合,由南西到北东呈弱递减变化趋势。富集程度等级划分显示,研究区农用地表层土壤主要以“弱贫化”和“背景”为主,指示其受人为因素影响总体较小。成土母质是影响研究区农用地表层土壤Ge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的最重要因素,成土母质为滨海相沉积物和沉积岩类风化物的土壤Ge含量均值总体要高于成土母质为河湖相沉积物和火成岩类风化物的土壤。土壤有机质、粘粒等理化指标以及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种植结构等也是影响其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富锗土壤等级划分显示研究区Ge丰富耕地面积125.3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3.94%,较丰富耕地面积82.1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23%,中等耕地面积76.1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62%。在此基础上,共圈出10个富锗土壤开发利用远景较好的区块,可作为地方政府实施富锗土壤开发利用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江西红壤之气候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绪言气候对于成土作用之影响至大且巨,故论者常以气候为成土作用之唯一动力,往往以某地之气候情形推断某地之土壤分布;亦复由土壤而推知其气候。此种立论乃系往日土壤学者日积月累之经验,其中尤以俄人之贡献最多。然按诸事实,则不尽然,盖成土作用之动力,不仅限于气候,同时某地之气候,亦并非一定不变老也;目前所见之土壤并非仅限于气候性土壤,而真正之气候性土壤亦非即为该区之区域性土壤也,二者时可合而为一,有时则大不相同,而决不能混作一谈也。赣省境内,红壤遍布,气候以赣南较温热,属亚熟带(华南区),赣北较凉属温带(华中区)(1)  相似文献   

19.
红壤地区地形位置和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对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利用方式下的低丘红壤进行了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变化和利用方式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水分特性有明显的影响。对受人为扰动较小的林地和茶园而言,随地形位置的降低,土壤粘粒含量降低,有机质含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土壤通气性均明显增加,而对受人为耕作影响较大的旱地和桔园,其养分含量、土壤结构性质变化没有明显规律。红壤的持水和供水性质也受到影响,坡顶的持水量比坡中和坡底要大,同时由于毛管孔隙数量比例小,土壤难以保证连续快速的水分供应是红壤作物易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南方红壤区环境因子及其侵蚀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壤是我国南方分布较广的一种土壤类型,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红壤区土壤流失严重。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与红壤区土壤侵蚀相关的气候、地质、地形、植被、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特征及红壤的侵蚀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