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讨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种群的时空变异性特征及差异,本研究于2020年7—9月以荒漠草原建群物种短花针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对照(无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等不同载畜率下的短花针茅出现频率、种群多度、相对多度及其时空变异性,并运用地质统计学软件进行平面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载畜率增大,短花针茅种群多度增加(P<0.05),但群落总多度随载畜率增大而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9月时,与对照相比,放牧造成短花针茅种群变异性显著降低(P<0.05),但不同月份间短花针茅种群变异性无显著差异;通过对7月与9月的短花针茅种群空间分布进行平面模拟发现,在9月时,与对照相比,放牧造成短花针茅种群分布相对均匀,使得其种群变异性降低。综上,在长期放牧过程中,短花针茅种群趋向于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荒漠草原建群种短花针茅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空间异质性的特征和变化。[方法]以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为对象,采用半方差函数、克里格插值法和多重分形维数等方法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种群密度均值大小为重度放牧(HG)>禁牧(CK)>中度放牧(MG);短花针茅种群具有多重分形特点;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空间分布有所差异,CK处理区结构比(C/C0+C)最大,HG处理区次之,均大于75%,说明CK处理区和HG处理区都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而MG处理区最小,小于75%但大于25%,具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因素是导致短花针茅空间变异的主要原因。[结论]重度放牧增加了短花针茅种群密度,而中度放牧因家畜采食践踏作用小,导致短花针茅种群密度降低;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结构因素是影响短花针茅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禁牧处理区内短花针茅种群空间分布最复杂,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利用条件下(休牧40d、休牧50d、休牧60d、自由放牧、禁牧)对荒漠草原短花针茅贮藏性碳水化合物进行了动态监测,并采用最优母序列关联分析探讨了荒漠草原不同利用条件下短花针茅贮藏性碳水化合物的年度内及年际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试验期年度内和年际间不同利用条件下短花针茅还原糖含量波动均较大;休牧40d短花针茅总糖含量较高,休牧60d次之,休牧50d短花针茅总糖含量较低,但还原糖含量较高;还原糖与总糖比值的变化较还原糖含量、总糖含量稳定;休牧50d有利于短花针茅植物种群生长发育和种群繁衍.  相似文献   

4.
试验采用随机设计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通过测定生产力和越冬率,对引进和收集的13份禾本科牧草、9份豆科牧草进行了适应性评价,旨在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牧草品种。结果表明:沙生冰草和蒙古冰草在引种的禾本科牧草中生产力较高,分别为2 198.4kg/hm2和2 009.3kg/hm2,越冬率分别为87%和85%;豆科牧草中,黄花苜蓿和草原3号苜蓿的生产力分别为900.2kg/hm2和871.3kg/hm2,越冬率分别是85%和88%。因此,以上4个牧草品种适宜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用于改良天然草地和建设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5.
短花针茅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在短花针茅分布中心进行研究,同时也在某些群落内进行观察,提出了短花针茅种子是在当年夏秋萌发,中胚轴极短,当年可产生1-2条分蘖枝,翌年已形成幼株丛,具明显针状的外貌,成龄株丛春季分蘖较少,以夏秋分蘖为主,整个分蘖模式为级数递增型。种子根一条,中胚轴不长不定根,鞘节不定根一般为一条,成熟株丛分蘖新枝,待翌年工成2-3片叶后,才产生新根,短花针茅群落,其地下生物量分布呈典型倒金字塔型,根量高度集中于0-20cm土层内(占总量85.6%),其次本文认为短花针茅种群二次开花现象是出现在不同个体上。  相似文献   

6.
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尕海镇盐碱地上对同德小花碱茅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同德小花碱茅种植第2年起能完成整个生育期,生育天数125d;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牧草的越冬率、高度、盖度也在逐年增加,种植第3年越冬率、高度、盖度分别可达96.0%、74.5cm和96.0%;该草种生产性能良好,地上、地下植物量和种子产量均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而逐年上升,种植第2年和第3年的地上植物量分别为978.4 kg/hm~2、3174.5 kg/hm~2,地下植物量分别为645.0kg/hm~2、1787.8 kg/hm~2,种子产量分别为325.9 kg/hm~2、466.5kg/hm~2;同德小花碱茅表现出了较强的耐旱、耐寒、耐盐碱性和返青早的特点,是适合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改良与重建的优良草种,该地区同德小花碱茅人工草地种植的最佳农艺措施是:翻耕—冬灌—条播(播种机)—耙耱—镇压—冬灌。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载畜率对荒漠草原群落建群种与优势物种间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于2020年7-9月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进行野外调查,以建群种短花针茅及优势种无芒隐子草和冷蒿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放牧对照(CK)、轻度(LG)、中度(MG)和重度放牧(HG)载畜率水平(分别放牧0、4、8和12只羊),结合常规方法与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建群种及优势种出现频率、多度、种间关系强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与CK相比,LG下冷蒿出现频率仅在7月显著降低了50.55%(P<0.05),而MG和HG在7-9月均显著降低(P<0.05),7-9月平均降低77.76%和97.53%;而不同处理及月份下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出现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 2)与CK相比,各处理在7-9月时短花针茅种群多度均显著增加(P<0.05),LG、MG和HG分别在7-9月平均增加37.34%、75.72%和99.32%;冷蒿种群多度均显著降低(P<0.05),分别降低61.26%、66.32%和99.31%;无芒隐子草除LG在9月无显著变化外,各处理在7-9月时种群多度均显著增加(P<0.05)。3)短花针茅与无芒隐子草主要表现为亲和关系,而在9月时从CK的亲和关系转化为HG的竞争关系;短花针茅与冷蒿主要表现为竞争关系,放牧未改变其种间关系。4)短花针茅与无芒隐子草对冷蒿的作用强度较大,而冷蒿对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的作用强度较小。5)模拟9月物种间空间分布发现,CK中短花针茅种群多度随无芒隐子草种群多度增加而增加,随冷蒿种群多度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HG中冷蒿种群多度不随短花针茅与无芒隐子草的变化而变化,但随着无芒隐子草种群多度增加,短花针茅种群多度整体上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表明短花针茅与无芒隐子草之间的关系由CK中的亲和关系转变为HG下的竞争关系。综上,放牧会改变物种的种群多度及物种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阐明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叶片养分含量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方法] 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的放牧样地上设置4个不同放牧强度的处理: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载畜率分别为0、0.91、1.82、2.71只羊/hm2。于2020年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叶片中的C、N、P浓度进行测定,并对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计算。[结果] 与对照区(CK)相比,重度放牧显著(P<0.05)降低了短花针茅和银灰旋花叶片的C浓度;放牧对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银灰旋花和冷蒿叶片N含量无显著(P>0.05)影响;中度放牧显著(P<0.05)增加了短花针茅和银灰旋花叶片的P浓度,并显著(P<0.05)降低了冷蒿的P浓度;重度放牧显著(P<0.05)降低了银灰旋花的C∶N,短花针茅、银灰旋花和冷蒿的C∶P,以及短花针茅的N∶P。[结论] 放牧改变植物对养分的利用状况,不同植物对相同生境有不同的适应策略。放牧降低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固C能力。长期中度放牧有利于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对N、P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采用5个载畜率水平绵羊放牧试验,研究植物群落对载畜率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植物盖度、高度和密度在低载畜率和中等载畜率下保持较高水平;中等载畜率有利于短花针茅生长;随着载畜率的增加,植物群落现存量下降;短花针茅草原适宜的载畜率为1.7~2只羊/hm2/半年.  相似文献   

10.
荒漠草原是处于草原和荒漠之间的过渡草原和缓冲地带,其植物种群高度易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制约。研究了人为因素中的放牧对3种植物种群高度的季节性影响,分别为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优势种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结果表明,在6—9月,3种植物种群高度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短花针茅种群高度从6月初—9月呈现逐月降低的趋势;冷蒿和无芒隐子草种群高度从5—9月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8月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果洛州玛沁县野生草种藏异燕麦进行驯化栽培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藏异燕麦在海拔高度3800m的果洛地区人工栽培条件下表现出了较好的生态性能和栽培性能,第2年起能完成整个生育期,生育天数为125天;栽培当年生长缓慢,第2年起生长迅速,第3年长势达到高峰,株高可达78.6cm,盖度达到98.0%,越冬率达到99.0%,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分别为4268.1kg/hm^2和425.3kg/hm^2;第2年至第5年的平均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分别为3680.7kg/hm^2和368.7kg/hm^2。藏异燕麦叶量丰富,适口性好,适合刈牧兼用,喜潮湿地带生长,可作为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优良草种和先锋草种。  相似文献   

12.
对果洛州玛沁县野生草种发草进行了驯化栽培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发草在海拔高度3800m左右的果洛地区人工栽培条件下第2年起能完成整个生育期,生育天数为130d;栽培当年生长缓慢,第2年起生长迅速,第3年长势达到高峰,株高可达81.6cm,盖度达到98.0%,越冬率达到99.0%,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分别为4426.2kg/hm^2和482.8 kg/hm^2,表现出了良好的生态性能和栽培性能;发草叶量丰富,适口性好,适合刈牧兼用,喜潮湿地带生长,可作为高寒草甸(尤其是高寒沼泽草甸)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优良草种和先锋草种。  相似文献   

13.
红豆草和紫花苜蓿在高寒牧区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在甘肃甘南州夏河县海拔3 050 m的桑科乡开展甘肃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cv. Gansu)和阿尔冈金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 Algonguin)适应性和生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牧草作为饲草利用,都能越冬并有较好的生产性能,但甘肃红豆草在适应性和生产性能方面明显优于阿尔冈金紫花苜蓿。甘肃红豆草能够完成整个生育期,而阿尔冈金不能完成整个生育期,越冬率高出阿尔冈金0.8%~4.2%,完成营养生长所需的时间比阿尔冈金少11~28 d,种植第2、第3、第4年,干草产量比阿尔冈金分别高出72.4%,59.2%和60.5%,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引入达日县和玛沁县“黑土型”退化草地的三种披碱草属牧草的生长情况,分别进行了4年和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这些牧草的越冬率均接近100%,抗寒性很强,适应性随栽培年限延长而提高。总的生长发育规律是生长前期地上植物增加速度较快,到抽穗期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生育期随栽培年限延长而缩短,随海拔增高而延长。三种牧草第2年单位面积平均干草产量约1 100g/m2,垂穗披碱草和短芒老芒麦单位面积平均种子产量约330g/m2。是“黑土型”退化草地上建植人工植被的优良草种。  相似文献   

15.
行距和播量对白三叶生育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研究行距和播种量对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生长发育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和播量影响白三叶的生育进程,随着播量和行距的增大,生育时期延长,冠层高度、生殖枝高度和种子产量增加;各处理干物质分配规律不同,在收获时,处理2的花和种子比例最大,分别达34.93%和12.98%;处理3种子产量最高,其潜在和实际种子产量分别达1046.2和443.1kg/hm2。  相似文献   

16.
试验在贵阳市的4个不同海拔地区(950、1120、1210、1350m)设点,对维多利亚紫花苜蓿的生长、产量、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维多利亚紫花苜蓿秋季种植后141d可以第一次刈割,平均产量为1307.32kg。其生长速度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株高达到50cm的时间推迟5天,667m^2产量降低50kg。第一次刈割后66d株高达到50cm,平均产量为2304.5k。第二茬生长速度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株高达50cm的时间推迟4天,产量降低30kg左右。第三茬株高达到50cm的时间平均为74.5d,平均产量为2588.0kg,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植高达到50cm的时间推迟3天,产量变化不明显。在贵阳地区当年种植可以刈割3茬,利用时间282d,平均每茬产草量平均为2066.6kg/667m^2,年总产草量6199.8kg/667m^2;鲜草含水量平均为70.9%,干物质含量平均为29.1%,干物质中平均含CP26.3%、EE5.2%、CF25.9%、Ash9.6%、NFE33.0%、NDF36.1%、ADF32.6%、Ca1.7%、P0.8%、GE18.4MJ/k。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善栽培品种结构,探讨设施栽培产期调节技术,调节芒果鲜果供应市场时间,在南宁建设设施大棚,2016年~2019年对南逗迈4号芒开展设施栽培模式下产期调节试验。结果表明,在设施栽培模式下,南逗迈4号芒宜在4月上旬前修剪,7月-8月促花2-3次,调控在8月上旬至10月下旬开花坐果,12月下旬果实成熟。南逗迈4号芒适合作为设施栽培产期调节品种,12月成熟平均单果重366.4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5%,可食率73%。高接换种后第二年每667㎡产量470.4kg,第三年每667㎡产量959.4kg,第四年每667㎡产量1049.1kg,品种产期调节生产性状优,是具有发展前景的芒果设施栽培产期调节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试验表明:沙打旺生育期177 d,从第2年开始能收少量种子;沙打旺由于花期长,种子成熟不一致,应适时收种;第1年有少量分枝,第2年分枝数12.6,第3年分枝数22.3;产草量高,第2年产草量22 000 kg/hm2,第3年产草量3 8000 kg/hm2,宜在花期以前刈割利用;沙打旺再生能力比苜蓿弱,二茬草高度只有46 cm;沙打旺根系发达,抗旱、抗寒、耐瘠薄、竞争力强,能形成单一郁闭群落。沙打旺为中等耐盐植物,耕作层土壤含盐量在0.655%以下时,植株生长正常,达到0.836%时,植株生长受到抑制,达到0.96%时,种子不能发芽。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地上部分干物质(DM)生产速度,将无芒雀麦的生长分为三个大的阶段:营养生长阶段、繁殖生长阶段和种子在成熟发育阶段。在繁殖生长阶段(约55d),由于增加了两个在蕴藏状态下的更强的活动中心-茎和花序的生长,DM积累速度很快,日平均增加29.4g/m^2;地上部分总DM重量与茎和花序的重量保持同步增长,而叶子的重量稳定在488g/m^2(±32.2)。在茎和花序生长期间,任何过早的放牧或刈割利用都会  相似文献   

20.
结缕草繁殖特性及其种子生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春晖  韩建国 《草地学报》2005,13(2):170-171
2001-2003年在山东胶州市对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繁殖特性及种子生产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抽穗期前15~40d以前的低温和光照时间十分有利于结缕草小穗的分化和形成(r=0.89)。结缕草的结实率、种子数与抽穗期前5d和后15d的积温、光照时数均呈正相关,差异显著。光温互作对千粒重影响较大的是抽穗期后10~20d的光温因子(r=0.90)。2.结缕草生殖枝是从冬性植株上产生的;播种区结缕草93.0%的生殖枝是在匍匐茎上产生的,而栽植区70%~80%的生殖枝是根茎上产生的。结缕草分蘖株龄主要是1龄株,4~9月播种区1龄分蘖株占总分蘖株数的92.65%,栽植区的占96.78%,2龄株所占比例分别为6.75%和2.81%。3.在繁殖分配中果穗最重,其干重约为50mg,其次为叶、茎。结缕草匍匐茎上果穗占全株重的57.63%,比根茎上果穗所占比例略低,两者茎、叶所占比例都在9.0%和30.0%左右。4.栽植和播种建植结缕草种子田第3年才能形成较高的种子产量,种子产量达844kg/hm2以上。但播种区第2年种子产量很低(<22.5kg/hm2),而栽植区种子产量可达150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